导图社区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特征。
疟原虫为按蚊传播的孢子虫,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 Feletti,1890)、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 Laveran,1881)、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Welch,1897)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Stephens,1922),属于色藻界-顶复门-无类椎体纲-血孢子虫目-疟原虫科。
丝虫,线虫动物门,尾感器纲,旋尾目动物。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线虫,寄生于人体的已知有8种,其中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淋巴丝虫病及由盘尾丝虫所致的"河盲症"对人类危害最严重。成虫 乳白色,细长如丝线,体长不到1cm;雄虫尾端卷曲半到3圈,具交合刺。雌虫大于雄虫,尾端直。
蠕形住肠线虫成虫细小 ,乳白色。虫体角皮具有横纹,头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体两侧角皮突出如嵴,称侧翼。口囊不明显,口孔周围有三片唇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概述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特征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全球感染人数约9亿人,我国的感染率为6.12%。钩虫病曾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对人危害极大
两种重要的钩虫——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两种: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形态
成虫
成虫细长,长约1 cm,活时淡红色,半透明,死后灰白色。虫体前端较细,略向背侧弯曲
顶端有1个发达的角质口囊,呈圆形或椭圆形
腺体:头腺1对,主要分泌抗凝素;咽腺3对,主要分泌乙酰胆碱酯酶;排泄腺1对,主要分泌蛋白酶
虫卵
椭圆形,两端钝圆
大小(57~76)µm×(36~40)µm
壳薄,无色透明
卵内多为2~4个细胞,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两种钩虫卵不易区别
幼虫
幼虫:统称钩蚴,包括杆状蚴和丝状蚴
杆状蚴:为自卵内刚孵出的幼虫。虫体体壁透明,前端钝圆,后端尖细
丝状蚴长约0.5~0.7 mm,体表有鞘膜,口腔封闭,有口矛。丝状蚴具有感染能力
生活史
寄生部位:人体小肠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途径:经皮肤
幼虫在人体内的移行途径:皮肤→血循环→右心→肺→气管→咽→小肠
发育期:4~6周
寿命:十二指肠钩虫成虫一般可存活7年,美洲钩虫成虫可存活5年以上
丝状蚴的生物学特征
向温性
向湿性
聚集性
穿刺能力强
借植物体水膜向上爬行
致病
幼虫致病
钩蚴性皮炎
病人局部皮肤有针刺、灼烧感,奇痒难忍,进而可有丘疹出现,即为钩蚴皮炎,俗称“痒疙瘩”“地痒疹”“粪毒”。继发感染后可形成脓疱,最后结痂愈合
呼吸系统病变
病人可出现阵发性咳嗽、血痰及哮喘,甚至大量咯血。伴有发热、畏寒等症状,有时也表现咽喉部痒痛,干咳,声音嘶哑等
成虫致病
消化道症状
初期为上腹不适及隐痛,后发展为恶心、呕吐、腹泻等;食欲增加而体重却渐轻。重度感染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少数病人出现“异嗜症”。原因可能是一种神经精神变态反应,似与病人体内铁的耗损有关。大多数病人经服铁剂后,此现象可自行消失
贫血
呈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此乃钩虫病的突出症状表现。 主要症状:皮肤蜡黄、黏膜苍白、头晕、气短乏力和心慌等。有的病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肿,以下肢多见。
贫血发生机制
钩虫吸入的血液迅速经其消化道排出体外造成宿主失血
钩虫头腺分泌抗凝素,使肠黏膜伤口渗血不易凝固,其渗血量与虫体吸血量大致相当
虫体不断更换咬附部位,造成多个部位出血,原伤口在凝血前仍可继续渗出少量血液
此外,钩虫对肠黏膜的损伤,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可加重贫血程度
婴儿钩虫病
多由十二指肠钩虫引起,可能是幼虫经胎盘或乳汁感染。最常见的症状为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呈黑色或柏油样,面色苍白,发热,食欲减退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诊断
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从粪便中查虫卵
钩蚴培养法:检出率同饱和盐水浮聚法,但需5~6天,可做虫种鉴定
改良加藤法
流行
流行地区
本病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以热带、亚热带为甚。我国以黄河以南广大农村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北方及西部地区较少。据全国第二次人体寄生虫病调查,我国钩虫平均感染率为6.12%
虫种分布:我国两种同时存在,十二指肠钩虫多见于北方,美洲钩虫则多见于南方
流行环节
传染源:带虫者和钩虫病人
传播途径:丝状蚴经皮肤钻入而感染;婴儿可通过胎盘和乳汁感染
流行因素:与自然环境、种植作物种类、生产方式及生活条件等因素有关
防治
钩蚴性皮炎的治疗:钻入皮肤24小时内用皮肤透热疗法。左旋咪唑硼酸乙醇溶液可快速止痒消肿
驱虫治疗
甲苯达唑、阿苯达唑等
加强粪便管理
个人防护
穿鞋下地作业,尤其避免雨后赤足旱田劳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