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的历程(超详细版)
该书主要内容共分10个部分。(1)龙飞凤舞,(2)青铜饕餮,(3)先秦理性精神,(4)楚汉浪漫主义,(5)魏晋风度,(6)佛佗世容,(7)盛唐之音,(8)韵外之致,(9)宋元山水意境,(10)明清文艺思潮。该书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编辑于2022-07-26 10:46:16该书主要内容共分10个部分。(1)龙飞凤舞,(2)青铜饕餮,(3)先秦理性精神,(4)楚汉浪漫主义,(5)魏晋风度,(6)佛佗世容,(7)盛唐之音,(8)韵外之致,(9)宋元山水意境,(10)明清文艺思潮。该书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这是一篇关于当代文学的思维导图,包括了当代文学各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的简要介绍和评论,可用于期末考试复习及考研时的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该书主要内容共分10个部分。(1)龙飞凤舞,(2)青铜饕餮,(3)先秦理性精神,(4)楚汉浪漫主义,(5)魏晋风度,(6)佛佗世容,(7)盛唐之音,(8)韵外之致,(9)宋元山水意境,(10)明清文艺思潮。该书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这是一篇关于当代文学的思维导图,包括了当代文学各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作品的简要介绍和评论,可用于期末考试复习及考研时的参考
美的历程
1. 龙飞凤舞
远古图腾
装饰品
对装饰品的自觉加工
意识形态的产物
人的观念幻想外化和凝冻的物质对象
巫术礼仪
撒红粉
区别于动物性的生理刺激
红粉作为意象产生了符号意义
发展:图腾崇拜
龙飞凤舞
是观念意识物态化活动的符号和标记。图腾上的龙、蛇形象都是人们对自然的变形,积淀了社会价值和内容,感性自然中积淀了人的理性性质。
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
原始歌舞
特征:如醉如狂
是原始审美观念的外化
积淀了原始人强烈的情感
“有意味的形式”
抽象
陶器的几何纹饰
凝聚着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
从写实到写意,表明人类的感受力与想象力越来越强。
仰韶半坡彩陶
马家窑
影响因素
社会结构和原始意识形态的变化
几何纹样的发展:前期线条较为生动活泼,后期则较为僵硬静止。表现在形式上,后期明显是直线压倒曲线,封闭重于连续,弧形、波纹减少,直线、三角突出。圆点弧角让位于直角方块。
形象
动物实体
2. 青铜饕餮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出现最早的精神领袖,成为统治阶级
狞厉的美:青铜器纹饰
夔龙夔凤
饕餮
鸱枭
这一时期的人,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而不是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原始神秘占卜中所带有的威严,外化到了想象出来的动物中。这些想象出来的动物,表示出这个出生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幻想。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休”的祯祥意义
线的艺术:汉字
发端于甲骨文
贯彻象形原则
汉字获得相对独立与符号意义之外的发展途径
线条美:书法艺术
解体和解放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滥觞期
青铜初创,纹饰简陋,乏美可赏。
勃古期
形制厚重,刻镂深沉。象文经幻想化而非写实,是青铜艺术的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
开放期(春秋)
形制较前期简便,刻镂浮浅。雷纹几乎绝迹,饕餮失其权威。是青铜时代解体期。
新式期(战国)
堕落式
益趋简陋,多无纹馈
精进式
轻灵而多奇构,纹燬刻镂更浅细。更贴近生活
折射出新旧两种体系、力量、观念的消长兴衰,反映了旧的败亡和新的崛起。
时间:春秋以后
原因:对审美的要求兴起
表现:审美和艺术逐渐从宗教解脱出来。
提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反映出的工艺水平较高,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青铜器的本质是权威与神秘力量的象征。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失了厚重和力量,缺少青铜器的崇高美。代表着“如火烈烈”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的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3. 先秦理性精神
儒道互补
儒家
特征:怀疑论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人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基础:心理学与伦理学的统一
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是被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
对乐的理性规范
定义:一切使人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
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
必须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
荀子著《乐论》
中国重视情、理结合,以礼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或心灵净化.正是因为儒家立足于现实人生的“尘世理性”,并且重视情感感受,使得中国美学具有理性的精神和“中和”(反绝对化)的原则,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原则和对象
不是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以功能性为原则
矛盾
强调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和协调(不同的人生状态都能得到包容和认可)
反映
内在生命意义的表达
效果
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已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
形象
强调情感性的优美,而非悲剧性的崇高
儒家强调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
道家
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即审美关系。
庄周
泛神论
遗世绝俗的人格理想
热爱自然生命
冲突及互补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及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具体表现:入世和出世,功利和非功利,可以是人在不同阶段的心里状态。
赋比兴原则
赋
叙事
比兴
抒情
通过外物引起
寄托、表现、传达情感
将主观情感与想象融为一体
得到客观化、对象化
外物景象带有了主体的情感,从而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是附着在了客观事物之上,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
意义:托物言情
建筑艺术
特征
方形木质建筑
面积广大
群体建筑
中国建筑是平面展开的有机群体,可居、可游,将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不以瞬时性的强烈刺激洗涤灵魂,而是让人在漫长的时间进程中陶冶灵魂,,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坏境的和谐。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亭台楼阁的不断进程中这也是上述理性精神的体现。
对称结构
节奏之美
影响:作为世俗居所的中国建筑美术化、艺术化
西方宗教建筑
高大
独栋
封闭
把人置于一个幽闭高大的空间里,感到渺小恐惧。反映宗教迷狂意识
4. 楚汉浪漫主义
屈骚传统
原因
原始氏族社会残存较多,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
表现
神话色彩
丰沛情感
不受儒家道德规范和理性束缚
琳琅满目的世界
带有浓厚的主观意愿
题材丰富,五彩缤纷
从天山到地下,从历史到现实,从平民到贵族,各种题材在汉代的艺术中有所反映。
同时出场,无所不包,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
突出代表:画像石。
天上如人间
子主题
气势与古拙
气势:飞扬流动,线条粗犷,体现力量和速度
古拙:不事雕琢,缺少细节,简单拙笨
浪漫主义的写意
地位
主宰两汉社会的美学思潮
5. 魏晋风度
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占据两汉统治地位的经学的崩溃
人的觉醒
表现
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
人生短促的喟叹、感慨
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悲苦之音中隐藏的是对人生的留恋
干脆、坦率、直接、不加掩饰
影响:人格本身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艺术的中心。
气韵生动,以形写神
文的自觉
为艺术而艺术
从依附于政治到“不朽”
文学批评出现
对文学形式的讲求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
阮籍和陶潜
阮籍
富贵安乐,满怀忧祸
情感曲折,悲苦剧烈
饱受政治迫害
现实与志趣的强烈矛盾
陶潜
隐于田园
逃不开政治
感叹人生
寄身于田园以减轻痛苦
6. 明清文艺思潮
市民文艺
特征
描绘世俗生活
反映市井审美趣味
主题多元化
原因
经济发展,思想启蒙
艺术形式
小说
版画
戏曲
浪漫洪流
统治阶级主导
主张
反传统反教条
独抒性灵
强调心灵觉醒
背景: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改变。汉朝知识分子受到压迫,无望于仕途,只得把精力放到文学艺术上。
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
背景
清朝统治确立,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断社会封闭性强,浪漫主义被强权打压。
表现
市民文艺萎缩
浪漫变为感伤
桃花扇
长生殿
聊斋志异
纳兰词
缺少激情的社会空幻无依的人生穷途末路的挣扎
感伤的顶峰:红楼梦
市民文艺的升华
绘画与工艺
绘画
明
浪漫
清
感伤
客观服从于主观物我同一与情感
工艺
瓷器
7. 宋元山水意境
缘起
发端于六朝
作为背景
侧重写实
独立于中唐
山水成为独立审美对象
融入个人情感
消极静观,美化自然
原因
创造的群体不同
子主题
哲学思潮的影响
子主题
“无我之境”
北宋
以对山水的细察为基础
描绘整体山水,气势磅礴
概括性和多义性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南宋
追求细节重雕琢
极力提倡诗意
“残山剩水”
指向性较为明显
有我之境
元代
文学趣味异常突出
不辩玄黄牝牡
明确表现内心情感
明代:主观情感压倒一切
8. 韵外之致
中唐文艺
雄健消退却多姿多彩
诗歌
狭小精巧,凸显个人情感
画
宗教画迅速解体
内在矛盾
主张文以载道
成功的作品常抒发悲苦之情
心向往之却不得不退避三舍
宣扬圣人之道却行相反之事
事与愿违,失望的现实让人只想躲起来
归宿
一句一境的词
新的美学标准
苏轼的意义
矛盾心情的鲜明人格化身
文艺思潮和美学取向的代表
表达人生空漠之感
对现世的悠长哀歌对社会僵硬规则的破坏
情感鲜活,富有生活趣味
9. 盛唐之音
青春、李白
青春
轻盈忧伤
宇宙意识
奋发向上
胸襟开阔
李白
笑傲王侯
激情澎湃
肆意想象
无所束缚
人风即是诗风诗风即是人风
意义
破旧
音乐性的美
诗歌
诗歌入乐
书法
虽有法度,重在言情
音乐
各国音乐传入,形式题材丰富
世俗化
子主题
杜诗颜字韩文
杜甫
形式美的顶峰
颜真卿
工整严谨的楷书
韩愈
散文先驱
把盛唐气势纳入规范,凝练在严格的形式、规格、律令中
意义
立新
10. 佛陀世容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
麻醉人于虚幻之中
体现对苦难的抗议和逃避
衍生:宗教艺术
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
not only 审美对象,but also brief
主要形式:佛教石窟艺术
悲惨世界
体现(故事)
割肉贸鸽
舍身饲虎
须达乐善好施
五百强盗剜目
原因
现实中缺少公平
人民生活困苦
把幸福寄托来世
艺术特征
高大
宁静
威严
超脱人世
渐趋儒家化
接吻、扭腰、乳部突出性的刺激全被排除
虚幻颂歌
雕塑
雕塑体态丰满
有宗教崇高走向世俗
壁画
病弱 change 健康
悲惨痛苦到轻松和谐
故事
恶友品
原因
政治统一
下层民众生活改善
门阀衰落
走向世俗
壁画
线条秀柔,失去遒劲
神与人的地位变化
突出场景
内容更加贴近现实
后期:完全世俗化
故事
戏剧化
世俗化
寺院俗讲
禅宗兴起
神秘性消解
摒弃教义和仪式
强调在现实中感悟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