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梳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德育讲述了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德育过程、道德发展理论、德育工作、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赶快收藏下图学习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第二职业规划书
第七章 中学德育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品德概述
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
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问题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社会现象 品德是个体现象
品德的心理结构
①道德认识的特点:个人品德的核心、基础
②道德情感的特点: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催化剂)
③道德意志的特点:自觉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④道德行为的特点: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关键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
听别人的、盲目的、不稳定的
从众
跟从大众,缺乏认识,随大流
服从
哪怕不情愿,也不得不听
认同
内心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内化
最高阶段,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外部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风气
同伴群体
学校教育
内部因素
认知失调
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社会不一致时
态度定势
原有经验、态度对此事或人的看法
道德认识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㈠有效地说服:不仅以理,还要以情
㈡树立良好的榜样
㈢利用群体约定:经过群体讨论之下作出的规定
㈣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㈤价值辨析:按自己选择的价值观行动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 “前他自公” “皮偶人”
①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 (2~5岁)
规则不具有约束力
②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8岁)
权威(老师)、规则不变、只看后果
③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8~10岁)
规则可变、绝对的平等、会考虑动机
④公正阶段( 11岁以后)
公正、平等、同情关心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汉斯(海因茨)偷药”
前习俗水平(10岁以下)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趋利)
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朴素利己)
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希望得到的利益多)
习俗水平(10-20岁)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治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法律不可变,对法律刻板遵守。
后习俗水平(20以上)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改变,即法律可变。
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公正大于法律,认为道义高于一切,生命高于一切
德育工作
德育的含义
广义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
学校教育。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应该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民主法治四个方面。 ( 方向、基础、核心、保障)
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主题
🚩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德育的原则 “导演叔叔踩(死)一只鸡(与)驴
⒈导向性原则
理想性和方向性(带有政治色彩)
⒉知行统一原则
言行一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要求
⑴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⑵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⑶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⑶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⒊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严格 缺一不可
⑴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⑵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
⑶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⒋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社会+家庭+学校(三合力) 避免5+2=0的现象
⑴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⑵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⑶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⒌因材施教原则
个性差异,有的放矢
⒍疏导原则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⑴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⑵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⑶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⒎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长善旧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
🚩要求 “一分为二创条件,自我认识扬优点”
⑴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⑵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⑶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⒏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约束(如校规校纪、处分等)
⒐平行教育原则
通过个人来影响集体+通过集体的影响个人
🚩德育的途径 “一课二班三活动”
⒈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⒉社会实践活动
⒊课外活动
⒋共青团组织活动
⒌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⒍班主任工作
德育的方法
⒈说服教育法
摆事实、讲道理
最基本的方法
⒉榜样示范法
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
具体的榜样
⒊情感陶冶法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
⒋实际锻炼法
常规训练、实践训练
一定要有具体的活动
⒌品德评价法
奖惩法: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
⒍道德修养法
(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个人修养法)“吾日三省吾身”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内涵
概念
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个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矛盾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德育影响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内部知情人长期活动反常”
⒈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多端性)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可从任意一项开始)
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外因一定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⒊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反复抓 抓反复”
品德和德育的区别
是个人的,受多重因素影响,与社会要求一致即为积极的,与社会要求不一致即为消极的
德育
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