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才观念
中国教育史,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王安石的人才观,颜元的人才观。本篇导读详细的总结了各家思想及创始人,让我们一起跟随导图~走进诸子百家的思想潮流~
编辑于2023-02-21 20:12:34 湖北省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确定位置,一、去图书馆(描述路线)。
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积的变化规律,五、运算性质,四、乘法分配律,三、结合律,二、交换律,一、买文具(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是一篇关于大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段江净. 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J]. 高教学刊, 2016, (10):247-248.】,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程水源. 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 (2):26-32.】。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确定位置,一、去图书馆(描述路线)。
这是一篇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积的变化规律,五、运算性质,四、乘法分配律,三、结合律,二、交换律,一、买文具(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是一篇关于大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段江净. 大学的兴起与延续:大学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J]. 高教学刊, 2016, (10):247-248.】,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程水源. 大学功能的再研判与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 (2):26-32.】。
人才观念(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字仲尼,春秋鲁国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人才观——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提出的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的人才培养路线看,可概括为“学而优则士”,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教学内容——“六艺”(六艺古指周礼六艺,孔丘袭用“六艺”名称,编制六艺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方法
学、思、行结合——孔子强调“学而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学以致用”,认为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行才是终极目的,行比学更重要。
启发诱导——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因材施教——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好学求是的态度——好学、乐学的态度,不耻下问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
孟子
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人才观——培养“明人伦”之人。“人伦”具体表现为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极为重视“孝”和“梯”,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一一“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教学方法——孟子认为教学活动要体现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潜能。提出了“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的教学思想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 ,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
荀子的人才观——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大儒)荀子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而“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地应对新问题,自如地治理好国家。
荀子很注重读经,以儒经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认为各经自有不同的教育作用,提出了“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来推动人才的培养。
墨家
墨家创始人是墨翟(墨子),是继孔丘之后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了墨家学派,并使之与儒家对立,真正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人才观——培养“兼士”。作为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社会理想的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符合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
教育内容——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政治和道德教育以及文史教育。(重视科技以及思维的监狱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而政治道德及文史的教育帮助兼士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教育方法——希望通过“主动”、“创造”、“实践”以及“量力”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成为“兼士”,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做出改变与贡献。
道家
道家学派始于春秋末而盛于战国,道家之道是指宇宙本体及其法则,因以“道”为学说中心而得名。
人才观——使人“复归于朴”。道家强调人是自然的人,认为人的理想状态是人如同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素朴状态,社会生活使原本“素朴”而美好的人异化,使人“复归于朴”是道家对发展是根本要求。
教育方法——①“涤除玄览”与“虚而待物”②“闻之始疑”。它们强调人的认识应当以清静无为为前提,首先需去除一切杂染,排除一切主观、人为的影响,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道家强调学习要善于怀疑,反对对书本、传统和圣人亦步亦趋。
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代重要的学派之一,它的长处在于社会政治实践,但在教育方面远没有达到儒家墨家那样的造诣,有的主张还显得十分偏颇。
人才观一一培养法律制度下的“顺民”。法家力图培养法律制度下的“顺民”,商決、韩非倡导禁私家学派,采取不准人思想和禁止人说话的措施,为了政治强权以及富强统一推行法律教育,培养勤耕勇战的农、士。
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1、禁诗书与“以法为教”。商勒、韩非等反对把“诗书礼乐”作为教育内容,要求对社会实行普遍的法制教育,使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经济思想文教等法令妇儒皆知,深入人
2、禁私学与“以吏为师”。法家反对私人讲学,主张选择知法的官吏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官吏,负责对全体人民进行法制教育,韩非明确地把这种制度表述为“以吏为师”
王安石的人才观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改革家。在宋神宗熙宁年间领导了“熙宁兴学”推动了北宋教育的发展。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与《材论》等文章中具体叙述了人才对安邦定国的重要意义,认为人才应“陶冶而成之”。
培养什么样的人
“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强调人才的实际才能既是对儒家历来主张培养佐治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针对当时教育存在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而提出。
如何培养人才
教学内容
经术、朝廷礼乐刑政之事和武事(从培养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的思想出发,王安石认为应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标准”来选定教学内容,认为学习儒家经学是为了“经世务”,同时为了“知经”也需要博学多闻,读“百家之书”;懂得“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是为官从政的基本条件;“武事”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与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存在的“文武异事”“重文轻武”的偏向以及当时边患频繁的政治现状有关系统的人才理论。
四个环节
1、“教之之道”——主要是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①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立学校,严格挑选学官;②教学内容以“实用”为原则,凡是对国家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全部学习,凡是对国家没有实际用处的内容一律不教;③以造就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为培养目标。】
2、“养之之道”——主要是人才的管理问题。【措施:①“饶之以财”,以养廉,指各级官吏应该有较高的棒禄,施以完备的制禄,使其知廉耻远贪腐;②“约之以礼”,以养情,指明确规定各级官吏有关衣、食、住、用以及婚丧、祭养等的标准,以此来约束他们的行为,防止发生放荡、奢侈的的事情。③“裁之以法”,以止恶,指在前面两条的基础上,如果有官吏仍然违反法律就依法严厉处罚,对于不遵守教导的人,“屏弃远方终生不齿”,对于不遵守礼法的人,则处以“流杀之法”。王安石这种利、礼、法共用的人才管理方法充满了人性关怀,是对先秦以来隆礼至法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取之之道”_——主要是人才的选拔问题,【主张:①选拔人才应该自下而上推荐;②对于推荐上来的确是贤能的人才应该根据他们的品德和才能的不同状况授予相应的官职;③考察人才不能偏听偏信,而应该察其言,观其行,试之以事,实地考察被推荐者的才能和德行,而且王安石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考察是最重要的。
4、“任之之道”——主要是人才的使用问题。【①“任其所宜”,由于各人专长不一,德行高下,才能大小不同,使用人才时应该用其所长任其所宜;②“久其任”,任职相对稳定与长久可以了解和熟悉足够的信息以及安然于朝廷的教化,而且贤能的人能够凸显出来,没有能力的人也很容易发现;③“委之以诚,用人不疑”,只有充分地信任人才,人才才能尽职尽责地工作。
评价
王安石提出的人才理论虽然是为了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维护它的统治,培养出的人才也仅仅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在的人才定义不可相提并论,但是他能总结历史经验,指出人在安邦兴国中的重要作用,从教养取用任用四个方面综合考察人才的问题,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不多见,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制定人才政策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颜元的人才观
颜元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与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培养了众多学生,形成了著名的“颜李学派”。他深刻批判传统教育,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教育,提倡“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教育,创立了以“实学”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
培养什么样的人
“实才实德之士”——指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具体来说有两种:①是“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儒之才”,也就是那些能够通晓周孔之学中的三物、三事、六府、六德、六行和六艺的人才; ②是“终身止精一艺”的专门人才。有时颜元也称这种实才实得之士为“圣人”或“圣贤”,他赋予那些“圣学之极致”者和“终身只精一艺”者相同的地位,认为“专门之才”和“通儒才”都是社会的有用之才,对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繁荣都有重要的意义。
颜元把是否有用作为人才的衡量标准,充分体现了他“实学”教育思想,虽然此种培养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他重视人才对于治国的重要性以及强调人才要靠学校教育的培养都是正确的,而且他所主张的培养实才实德之士跳出了理学的框架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对于人才的要求具有十足的进步意义。
如何培养人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认为学校是社会发展的本源所在,其功用要高于朝廷,他认为“学校,人才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矣”,另外学校作用的发挥也是通过人才的培养来实现的。
教学内容一一三物、三事、六府。强调尧舜周孔之学中的三物、三事、六府,尤其看重“六艺”。他认为尧舜周孔时代的学术就是他所强调的“真学”、“实学”。 【“三物”就是《周礼地官》所说的“六德”(知、和、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三事”和“六府”就是《尚书大禹误》所说的“正德、利用、厚生”和“水、火、金、木、土、谷”。
教学方法
习行”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联系和躬行实践,只有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有用的。主张读书讲说必须与习行相结合,而且要在习行上下更多功夫,花更大精力。“习行”,虽然讲的是个人行动,没有社会实践的意义,但他强调接触实际,重视练习,从亲身躬行实践中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