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考地理水体运动规律
水体运动规律
水循环
类型 P85
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环节及影响各个环节的因素 P87-89
蒸发
水汽输送
降水
降水三要素(该地区会不会降水)——水汽、降温、凝结核
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降水量多少)
海陆位置
地形
山脉走向引导/阻挡降水
迎风坡/背风坡(注意考虑迎风坡的上风向有没有水源)
地形类型对降水的影响
平原地区有利于水汽进入
山地
地势高的盆地,封闭且高山环绕,降水少
高原,气流难以爬升,降水少
气压带、风带、季风
天气
下垫面
人类活动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P85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P89
水循环原理P90 及分析题目
湖泊淡水湖/咸水湖——排盐作用: 雨季河流淡水补给有利于湖泊盐分稀释,旱季时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湖泊中的水流入河流有利于盐分排出
水土流失强弱——地表径流+降水强度+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沼泽湿地的成因——青藏高原、高纬度地区、湿热地区
水平衡原理——水的运动(包括相变)有连续性,在数量上保持着收支平衡
收——降水、径流汇入 支——蒸发、径流支出、下渗
水多——沼泽、洪涝、城市内涝 水少——时令河断流、缺水/干旱、盐碱化
海绵城市——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解城市内涝的压力。
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陆地水体
陆地水体的类型
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沼泽
看到自然环境推理出当地水体/通过水体推断出当地自然环境
沼泽的成因
湖泊
类型及成因——构造湖、火山湖、海迹湖、河迹湖、冰川湖(冰蚀湖、冰碛湖)、岩溶湖、风成湖、潟湖、堰塞湖、
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河流的补给类型及分布
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河流流量随着温度变化——季节性积雪/高山冰雪
河流流量随季节变化——降水
季风雨带的推移与汛期与干旱期
气候类型推断
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湖泊水
主要河流的汛期(主汛期)
松花江、辽河、海河6-9(7-8)
黄河6-10(7-9)
淮河6-9(6-8)
长江5-10(6-9)
珠江4-9(5-7)
桃花汛(春汛)、伏汛(夏汛)、秋汛和凌汛
河流流量过程图的判读 P92-93
水文水系特征类大题 P95+277
网页链接(影响因素分析)
水文
流量、水位、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航运价值
水系
流向、流程(河流长度)、流域面积、支流数量、支流形态(树枝状、向心状、放射状、梳状、扇形、网状、辫状等)、落差、河道弯曲情况
分析思路P277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P93
水资源短缺——水源型/水质型
水资源丰富/短缺的原因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P273
对某流域的开发背景进行综合认知——该地的地表特征、地质特征、气候、水文水系、植被类型及生态环境等
河流的开发—水库的功能作用P275
大坝的选址、水库的季节调蓄、船闸的工作原理
水能的开发
流量大、落差大
水电站、火电站、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地热发电等
抽水蓄能式电站
熔盐塔式发电
干热岩发电
航运的开发
水资源的开发
流域的综合开发
经济——农业、工业、旅游业
生态——植树、水源利用、土地利用
流域的综合治理——上游、中游、下游 P276
例子——黄河流域、田纳西河流域的梯级开发
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
古代的水利工程——坎儿井、都江堰
海水
海水性质
温度P98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时间——冬夏
空间
表层——赤道向两级/洋流
深层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盐度P99
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影响盐度的因素
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盐场的选址——长芦盐场、莺歌海盐场、布袋盐场
海冰
密度P100
密度的分布规律
影响密度的因素
海底断崖
海水运动
波浪 P105
动力——风、台风、海底地震、火山、水下崩塌滑坡等
风浪、海啸、风暴潮
影响——对自然环境、对人
潮汐
动力——引力能
普遍情况,一天涨落各两次
钱塘江大潮
发电
洋流
分类
寒流、暖流
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分布及成因P106
季风洋流+索马里洋流
西风漂流
俄罗斯环流
南极环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渔场、海雾P108-109
海洋、陆地等温线的判读P107-108
海气相互作用P101
水分交换——水汽输送
热量交换
沃克环流
厄尔尼诺(东南信风偏弱——东太平洋异常升温)
对赤道两侧影响
南美—降水洪涝
亚洲南部、澳大利亚—干旱
对我国影响
台风减少
北方易发生高温、干旱
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拉尼娜现象(东南信风偏强——东太平洋异常降温)
对赤道两侧——干的越干,湿的越湿
对我国
夏季季风雨带北移,黄河流域及以北多雨
江淮流域少雨的可能性增大
南海和西太平洋次数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