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佛教历史源流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继续向中国内地传播,由于统治者的支持,这一时期有大量佛经被翻译、介绍到中土,并出现了一批成就显著的佛学家和译经家。这里整理了中国古代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僧人。
编辑于2021-06-04 09:23:53两汉魏晋南北朝
安世高 安息太子 147年到洛阳
中国始有佛学
中国小乘禅法的奠基人(在中国活动40余年)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来华译经师
所译经中义理,主要传弘上座部”系统“说一切有部”,重点是小乘“阿毗昙”和“禅”,简称“数”之学
支娄迦谶 月氏 147年到洛阳
第一位来华译大乘经典的高僧
《般若道行品经》、《首楞严三昧经》、《般舟三昧经》(阿弥陀佛信仰在内地传播的开始)
朱士行 颍川 203-282
第一位出家受戒的汉地僧人(于白马寺法名八戒) 公元250年
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 公元260年
至于阗得梵本《大品般若经》抄写由弟子带回
由无罗叉、竺叔兰等译20卷《放光般若经》公元291年
支谦 月氏 223-253至东吴
大乘空宗般若学的代表
创立汉传佛教意译的翻译理论家
撰写《了生本死经注》
译《维摩吉经》、《瑞应本起经》、《大明度经》、《大阿弥陀经》
康僧会 康居 247年北上建安
孙权为其建建初寺,建康第一座皇家寺院
译《阿难念弥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梵皇王经》、《六度集经》
为《安般守意经》和《法镜经》加注,首次把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融为一体
竺法护(昙摩罗刹) 月氏 231-308
佛经广泛传播中华的第一位推手
鸠摩罗什以前译经最多的大译师
涉及到《般若》、《华严》、《宝积》、《大集》、《涅槃》、《法华》
佛图澄 龟兹 232-348
神通事迹颇多
幽州灭火
闻铃断事
以水洗肠
龙岗咒水
以神通力吸引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力量来安定人民,是汉传佛教早期极为重要的宣教家
注重戒律,为僧团立下良好的传统
为佛教义理的传入展开新页,下启鸠摩罗什与道安
中国惟一以佛图澄命名的古老寺庙-安徽省太湖县佛图寺
在赵国弘扬佛法,推行道化,所经州郡,建立佛寺,有八百九十三所
释道安 常山 312-385
中国汉传佛教制度的缔造者
开创汉传佛教僧人姓“释”的先河
制定最早的汉传寺院僧尼戒轨范
最早对佛教传入汉地的经典组织翻译、整理、辨伪、注疏
公元379年为符坚所执、于长安译经
僧伽提婆《阿毗昙八犍度论》
鸠摩罗跋提《毗昙心论》、《四阿鋡暮抄》
昙摩《摩诃钵罗蜜经抄》
耶舍《鼻奈耶》
编撰我国第一本佛典目录《综理众经目录》,又称《道安录》
科判诸经以为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竺法汰 东莞 320-387
般若学派“六家七宗”的“本无异宗”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心学、擅辩论
晋简文帝请讲《放光般若经》
著《无本论》、《中论疏记》等
鸠摩罗什 龟兹 公元344-413年
三藏法师第一人
与玄奘、不空(另一说为义净)、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主要译著
禅宗:金刚经
维摩诘经
大品般若经
小品般若经
天台宗:妙法莲华经
净土宗:阿弥陀经
首楞严三昧经
三论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成实宗:成实论
大智度论
实相论
通三世论
十住毗婆娑论
大乘大义章
十诵律
《华严经》中《十住品》
主要事迹
前后秦为请罗什发动两次战争
401年始长安草堂寺“三千弟子共译经“
破戒吞针
舌舍利
主要圣迹
克孜尔千佛洞
敦煌白马塔
鸠摩罗什寺
西安草堂寺
法显 平阳郡 334 - 420
65岁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历时14年
第一位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
中国僧人列印度留学的先驱者,汉地僧人向外所行到达之地最多、最远的人
著有《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
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
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
对毗昙学的贡献:于天竺获《杂阿毗昙心论》《摩诃僧祇阿毗昙》
对涅槃佛性说的贡献:与佛陀跋陀罗共译6卷《泥洹经》 倡导“涅槃实相”、“佛性实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引入如来藏思想,但认为一阐提人不能成佛。
对律说的贡献:与佛陀跋陀罗共译《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
佛陀跋陀罗 迦毗罗卫国 359 - 429
释迦族甘露饭王的后裔
庐山为慧远译出了有关修禅的专著《达摩多罗禅经》
传承印度佛大先禅法(上座部瑜珈师地系统)
所传禅法为天台宗止观修持做出了重要的历史铺垫 ,为大乘瑜伽学说东流开创了先河
416- 418于道场寺 译法显携归的梵本经律
《大般泥洹经》六卷
《摩诃僧祇律》四十卷
《僧祇比丘戒本》《僧祇比丘尼戒本》各一卷
《杂藏经》一卷
418-421与法业、慧严等一百余人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五十卷(即六十《华严》)
昙无谶 中天竺 385-433
421年河西王沮渠蒙逊请译《大涅槃经》
《方等大集经》三十卷
《悲华经》十卷
《方等大云经》六卷
《金光明经》四卷
《优婆塞戒经》七卷
《佛本行经》五卷
《菩萨地持经》十卷(以上都现存)
《海龙王经》四卷(缺本)
《菩萨戒优婆塞戒坛文》一卷(缺本)
所译《大般涅槃经》提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一阐提也不例外。引起当时佛教界的激烈争论,开创了义学上涅槃师的一派
印度大乘佛教的戒律,到了《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才把散见各经有关大乘戒律总集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昙无谶的翻译比后来玄奘的翻译只缺少善开性罪一条
慧皎 会稽上虞 497-554
梁天监十八年(519)编撰《高僧传》凡十四卷
分译经、义解、神异等十科,创造性地加以分类和编辑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僧传,也是后世佛学编著的范本
记载了东汉明帝至梁代高僧257人,附见200余人
与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宋释赞宁《宋高僧传》、明释如惺《明高僧传》并称为“四朝高僧传”。后三者的体例和结构都参照慧皎《高僧传》模式。
僧佑 建业 445-518
编制成《出三藏记集》十五卷,中国现存的最古的佛教经录
《释迦谱》五卷
《弘明集》十四卷
现存
《萨婆多部相承传》
《十诵义记》
《世界记》五卷
《法苑集》十卷
《法集杂记传铭》十卷
造像工艺设计师
南京光宅寺大铜佛
南京栖霞寺摄山大佛、千佛岩
剡县石佛(绍兴新昌石城弥勒大佛)
佛教史学家
真谛 天竺 499-569
四大译师之一
所弘扬的主要是瑜伽学系无著、世亲之学
真谛传译主要经论,大都经过讲解。弟子们记述师义,通称疏、释,亦称注记或本记
撰有《佛性义》三卷、《禅定义》一卷、《众经通序》二卷
《十七地论》
《决定藏论》
《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
《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 乃南朝摄论学派之主要理论根据,真谛大师亦被尊为摄论宗之初祖
《俱舍论偈》《俱舍释论》
《中边分别论》
《金光明经》
《弥勒下生经》
《仁王般若经》
《大乘起信论》
《律二十二明了论》
《如实论》
《转识论》
《大乘唯识论》
《显识论》
菩提达摩 天竺 ?-536
开创东土第一代禅宗传佛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典故: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
二入四行说
专以《楞伽经》授人以为参禅印证
昙鸾 雁门 476 - 542
慧光 定州
支遁 陈留 314-366
僧肇 京兆 384~414
僧肇擅长般若学、被称为“法中龙象”
罗什门下“解空第一”,列“四圣”与“十哲”
于鸠摩罗什译场,从事译经和经论评定
以老庄思想之「虚」与「道」,以解佛教般若「空」义
著有《肇论》
《宗本义》
《物不迁论》
《不真空论》
《般若无知论》
《涅槃无名论》
僧叡 魏郡长乐 约354-420
曾师事道安、后入长安随罗什译经、草堂译场主要助译之一
以汉僧身份向西域高僧表达不同佛学观点的第一人
著论《喻疑》《二秦众经录》等研究早期中国佛教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中论》、《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思益经》、《自在王经》、《禅经》等作序
道生 钜鹿 355-434
404-409入长安从鸠摩罗什受学,辅佐译《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
提出「顿悟成佛」、「善不受报」、「阐提成佛」等主张
418年、因倡“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被逐出建康
幼随竺法汰出家、397年拜慧远、庐山幽栖七年
428至苏州、在虎丘有“顽石点头”典故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传到建康,其中“佛性论”之说证实其主张「阐提成佛」
佛学中国化之第一人,挣脱「格义」佛教之第一人
此后于庐山讲《涅槃经》,弘扬佛性学说,主张顿悟,成为中国最初的涅槃师
道融 汲郡 355-434
善讲「中论」、「法华」
着有法华、大品、金光明、十地、维摩等经义疏
释慧远 雁门郡 334-416
佛教中国化的先驱
佛教净土宗的奠基者与倡导者、被后世奉为莲宗(净土)始祖
第一个系统地阐述因果报应理论的高僧,使佛教融入了中国文化--《三报论》
弘护佛法,尊严僧格--《沙门不敬王者论》
创立了灵魂实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性思想理论--《形尽神不灭论》
宣扬出世主义世界观--《法性本体论》
中国第一个念佛团体白莲社的创始者、修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诗集序》
402年,于东林寺率弟子123人宣誓共期往生西方净土
迎小乘师僧伽提婆泽《阿毗昙心论》《三法度论》并作序
迎佛陀跋陀罗译《修行方便禅经》并作序
佛教传入
佛法东渐
胡僧东进
大月氏使臣伊存入汉向卢景口授浮屠经
东汉明帝夜梦金人
于大月氏迎请摄摩腾、竺法兰
公元67年白马驮经
洛阳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译四十二章经
楚王英祭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