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土地经济学部分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一起来看土地经济学前四章知识梳理:绪论、土地市场、土地供需、地租理论。
编辑于2023-03-30 15:41:38土地经济学知识梳理
土经第一章 导论
1.1土地的概念和特性
概念(周:了解,不考名词解释)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特性(回忆两幅供给曲线)
土地的自然特性
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不动性)
面积有限性:节约集约利用
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
功能永久性:保护与循环利用(耐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供给的稀缺性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适应物价变动的缓慢性
1.2功能和分类
土地的功能(周:重要)
承载功能(for工业、商业、住宅业、交通运输业)
生产功能(for农业)
资源(非生物、存储)功能(for采矿业)
*生态功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多样性
*财产(土地所有制出现)和资产(土地产权进入市场流转)功能
*景观美学、文化传承功能(for旅游业)
分类
目的
了解各类土地的数量及结构,以便对各类土地质量的差异和用途的多样性分别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与管理。此外,对土地征税、实行地产经营等
1.3学科介绍
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的概念与内涵(存疑翻书)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间的动态关系。
内涵:人类和自然环境在人文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大要素。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人类活动影响,甚至局部改造自然。
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定义
属于应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人与人经济关系的学科。/研究对象
土地经济学的基本任务、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周:要看)
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与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研究方法:系统论思路、生态系统观、可持续发展观(抽象思维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4土地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
17世纪末,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威廉佩蒂第一次提出-级差地租、土地价格
杜尔格、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深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人口理论、土地肥力论、地租地价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土地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
列宁-土地国有化理论【完善马土经】
马克思主义的土地经济理论
20世纪20年代(1924),成为独立学科-美国伊利和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
中国对土地经济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忽视研究;1987年改革开放,重获重视。
特点
国度和地域的差异性
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土地经济学术研究日益深化和细化
土经第二章 土地市场
土地市场的概念(
土地市场是一种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或资产的制度或机制。
土地市场是指:土地产权交易的场所,是由硬件(土地供求主体、交易设施等)和软件(交易规则、交易信息服务等】要素构成的商务平台,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土地交易过程中发生经济关系的总合。
内涵:经济关系的总和
土地市场的要素:市场主体、交易行为、市场信息、运行规则
土地市场的功能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进行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
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
调整产业结构与土地用途,优化布局
宏观调控供给,控制投资过冷(热)
社会公平
我国土地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LIANG)(周:发展历程不考)
现状: ①已经建立起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文件中对土地市场的建立与运行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②目前尚未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目前具有法律依据的只是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尚未进入市场流转。 ③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市场为城镇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加快了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运行,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杠杆。
发展趋势: ①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和土地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②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将加快建立。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实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概念与区别
租赁、抵押名词解释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名词解释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名词解释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名词解释、论述为什么要实行)
课后作业重点
我国土地市场制度建设
我国实行政府管理土地市场机制的改革: 首先,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是我国土地市场建设的基本制度。初期推进了土地统一管理体制,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清理整顿土地市场; 其后,实行土地批租,先以协议供地为主;近年来,广泛实行招标拍卖和市场配置机制。规范了土地供求的价格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定价,为价格管理提供了条件。 其次,确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耕地的非农化。 其三,进行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创新,形成了所谓“一个渠道进水”(政府统一供地)、“一个池子蓄水”(政府统一储备土地)、“一个龙头放水”(政府统一供地)的“三个统一”的有效调节功能。
土经第三章 土地供需(ZHOUHONG)
土地供给与需求的概念和运行机制
土地的供给是可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用地的数量。按性质可分为:
土地需求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意思是生产者为了生产商品而引申出对土地的需求。
经济供给概念与特点
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多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影响因素:开发新土地和用地结构的调整
土地供给与需求的理论分析
土地供求关系的调控
第四章 地租理论 重点大重点
4.1地租的概念、性质与形式
广义概念
使用生产要素所得的超额利润
狭义概念(土地经济学)
土地作为自然资源,将其使用权让渡给人利用所获取的报酬。
实质
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向土地使用者索取报偿。
4.2西方古典地租理论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农业地租)
1.土地肥力差异导致的级差地租
2.耕作集约度差异导致的级差地租
徒能的区位级差地租
4.3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级差地租的概念
是指租用较优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只是经由农业资本家之手转到土地所有者手中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自然条件/基础
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
根本原因
土地的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上的垄断
级差地租的两种形式
级差地租Ⅰ
是指农业工人因利用肥沃程度高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
级差地租Ⅱ
是指对同一块土地上的连续增加投资,使各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即集约度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计算题:级差地租Ⅰ
面积相同的优、中、劣三块土地,虽然投资水平相同(均为100元),但由于肥沃程度不同,其产量分别为300公斤、250公斤和200公斤。按20%的平均利润率计算,求级差地租Ⅰ。
甲乙丙三块土地,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假设产量为50kg。由于距市场远近不同,其运输费用分别为5元、7.5元、10元。按20%平均利润率计算,个别生产价格分别为126元、129元、132元。在市场上按社会生产价格(距市场最远地块丙的个别生产价格)132元出售,则甲、乙两块土地分别获级差地租6元和3元。
计算题:级差地租Ⅱ
在优等地上追加投资100元,由于新投资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该地每公斤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降为0.48元。如产品仍按社会生产价格(即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每公斤0.6元出售,全部产品可得150元,其中比劣等地全部产品价格120元多出的30元就是优等地追加投资所得超额利润,它将转化为级差地租Ⅱ。
在最坏耕地上,原投资50元,产量为50公斤,追加投资50元,产量仅25公斤,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追加投资的个别生产价格为2.4元/公斤。由于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使这个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的个别生产价格成为社会生产价格。于是原投资50元,便能产生级差地租Ⅱ60元。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关系
①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向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
②Ⅰ是Ⅱ的前提和基础;历史上,Ⅰ的产生早于Ⅱ
③一定时期内,Ⅰ、Ⅱ并存时,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仍然由列等地的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决定。
④级差地租Ⅱ的形成,是以同一块土地连续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为前提的。
绝对地租
是指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凡租用土地都需缴纳地租*绝对地租与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率无关,可以发生在边际土地。绝对地租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垄断地租
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
*其形成,有两个前提①土地所有权垄断②具有特殊自然条件的土地eg.法国葡萄酒、韩国高丽参。。
在正常情况下农业资本家只能用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来缴纳绝对地租,那么,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是从哪里来的呢?
马克思是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入手进行分析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劳动力)。凡是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相同的投资可以雇佣较多的工人,在剥削率相等时,将会比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榨取较多的剩余价值,因而其产品价值就高于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发展前期,农业生产技术装备落后于工业,农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形成一个差额,正是这个差额形成了绝对地租。 所以,绝对地租的来源就是农业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
农产品为什么能够按价值出卖,而不按生产价格出卖呢? (为什么农业中的超额利润能够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而不参加社会的利润平均化过程)
虽然在工业中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如食品加工业)的商品价值也高于生产价格,如果按照价值出卖,也能获得超额利润,但由于工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流动,使这种超额利润在利润平均化过程中逐步消失了。 而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成为其他部门向农业转移资本的一个障碍,如果不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绝对地租,资本就不能转向农业部门,即使最劣等的土地也是这样。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概要
4.4我国的社会主义地租
基本形式
1.社会主义级差地租(最主要)
分配
农村集体土地
级差地租Ⅰ——土地所有者:主要集体经济组织
级差地租Ⅱ——主要土地经营者
城市国有土地
级差地租Ⅰ——土地所有者:国家
级差地租Ⅱ——土地使用者:主要归企业或个人,部分归国家
形成条件
客观:质量、位置、劳动力和生产率的差异
土地经营垄断的社会经济关系仍然存在
2.社会主义绝对地租
来源
是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发展中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下,由于国家和集体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之一
形成原因
在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并要求在经济上加以实现。
前提条件
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分离
绝对地租是土地使用者为获得土地使用权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反映的是土地使用者与土地所有者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必然以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分离为前提。
不同于级差地租的特点
是劣等地所需缴纳的最低限度的地租,一般不会提供超额利润,只能是扣除平均利润或工资。
具体形式
国有土地:土地出让金、土地出租的租金 国有土地:土地使用权转让费 集体土地:土地承包费、土地租赁费 集体土地:土地转包费
3.垄断地租
分配:主要部分归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另一部分归具有特殊工艺和贡献的劳动者
来源
特殊优越性产生的珍稀动植物产品、矿产品、自然人文景观等。
社会主义地租的经济意义和作用
1.有利于国家运用税收和租费等杠杆增进财政收入和对土地的合理分配与使用。(土地出让金=地租)
2.有利于国家制定土地有偿使用政策,保护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所有制。
3.可以为土地评价、计价和确定价格税收和房租等提供依据。
4.有利于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6.有利于国家、集体规定土地使用费,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5.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者之间和地区之间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开展竞争和协作。
性质的不同: 资本主义反映的是雇佣工人、产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社会主义反映的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由使用优越土地的劳动者创造的超额利润。
为什么农产品以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作为社会生产价格(工业品以中等生产条件决定市场价格)?
由于土地面积有限特别是优中等地的面积更有限,仅仅把优中等地投入农业生产,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因而劣等地也必然要投入农业生产。
如果农产品由中等生产条件决定市场价格(社会生产价格),那么,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得不到平均利润,最终就要退出农业经营。
这样农产品的产量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价格就要上涨。当价格上涨到使劣等地的经营者也能获得平均利润时,劣等地重新投入农业生产。
可见,为了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必须以劣等地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作为社会生产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