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金刚经导读》1-16讲总结回顾
根据个人理解梳理,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佛陀用二谛说法,告诉我们凡夫此时此刻世俗谛的缘生性不能破坏,缘生性就确保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因果的相似相续必须保持,所以缘生性确保了因果的相似相续,这叫“不落断见”,佛陀让我们不常不断,既不常也不断,叫“不落二边,也叫“不二”,因此佛陀的教法是中道,不落两边的中道。
编辑于2023-04-13 22:58:26 山西这是一篇关于《心经》导读总结的思维导图,《心经》,是佛教大乘法相宗的重要经典,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第39讲 宁可法灭 不可法坏的思维导图,听佛陀所讲大乘佛法一时不能理解信受是正常现象,我们要知难而上;而相似佛法、心灵鸡汤等一味迎合众生,让众生欢欣鼓舞,却是与凡夫内心的无明相应,后果严重。
根据个人理解梳理,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佛陀用二谛说法,告诉我们凡夫此时此刻世俗谛的缘生性不能破坏,缘生性就确保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因果的相似相续必须保持,所以缘生性确保了因果的相似相续,这叫“不落断见”,佛陀让我们不常不断,既不常也不断,叫“不落二边,也叫“不二”,因此佛陀的教法是中道,不落两边的中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心经》导读总结的思维导图,《心经》,是佛教大乘法相宗的重要经典,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第39讲 宁可法灭 不可法坏的思维导图,听佛陀所讲大乘佛法一时不能理解信受是正常现象,我们要知难而上;而相似佛法、心灵鸡汤等一味迎合众生,让众生欢欣鼓舞,却是与凡夫内心的无明相应,后果严重。
根据个人理解梳理,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佛陀用二谛说法,告诉我们凡夫此时此刻世俗谛的缘生性不能破坏,缘生性就确保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因果的相似相续必须保持,所以缘生性确保了因果的相似相续,这叫“不落断见”,佛陀让我们不常不断,既不常也不断,叫“不落二边,也叫“不二”,因此佛陀的教法是中道,不落两边的中道。
《金刚经》导图第1—16讲 总结回顾
为什么学?如何学习《金刚经》
子主题
目的
1、通过逐字逐句的学习经文,如实传达理解《金刚经》的法义。
2、不仅仅局限于《金刚经》,而是完整、系统地梳理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思想框架。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大乘佛教的理论体系和修证体系。
介绍了现存的《金刚经》的译本,鸠摩罗什大师与玄奘大师、义净法师翻译的最好!且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流传度最广;玄奘法师更接近原文、忠实度更高!义净法师译本出现最晚,上述特点兼而有之。知识点 五不译
差异是价值:差异是文化的价值,是一种文化的核心思想的体现
佛教思想讲出了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耶稣、黑格尔、牛顿和爱因斯坦,一切思想家、宗教家从来没有讲过的道理
讲清楚这个道理,才能把佛教搞明白
波罗蜜来自梵文 Parami 的音译
渡过河,(到彼岸)
生命之河
把过什么河跟释迦牟尼佛给出的解决方案讲明白了,佛教就讲明白了
生死之河
当一个人经过修行,能够涅槃,死了不再来了,这个涅槃的境界,印度古人就叫做河的彼岸。
三大类四种生命观
一世生命观
特点:及时行乐,欲望膨胀,做事可能不考虑后果,唯利是图,心中没有敬畏。不择手段
二世生命观
西方的基督教:末日审判
中国古人阴阳说,死亡是从阳间搬到了阴间
特点
认为阳间最大成就就是光宗耀祖
喜欢厚葬,坟墓是阴间的家,比如清明节用火烧纸钱元宝冥币
三世生命观
印度人的三世生命观:死亡是肉体的抛弃,而精神因素、神识要通过投胎转化成另一个生命体又回到这个世界,无有穷尽。
极端的厌世主义讨厌世界活着没劲生命里充满痛苦
死了以后不再来是印度宗教最高的话题
涅槃,通过修行达到涅槃,死了不来
六道轮回:天道、阿修罗、人道、畜生、饿鬼、地狱。过去和现在行为的善与恶,决定未来生命状态轮回的好与坏。
三类生命观互不兼容,不可同时存在!不同生命观决定对当下现实生命状态的感受,影响现实的行为抉择,因此无论是20岁还是80岁,我们一定要建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死观,要有自己的理解。
佛教为什么诞生在印度?印度的社会环境
佛教信仰的基础
对佛教生起信仰过三道坎
认同三世生命说
认识生命的苦,生起对现世生命的厌离
人生八苦交煎
认同三世生命说,不认同苦,说人天乘的方便法
与众生结缘,最终引向涅槃,达到解脱
知苦离苦,知苦乐法
《地藏经》云“令后世恶业众生知苦乐法……”
佛教是消极的也是大积极
佛教是基于三是生命观和厌世主义情节而建立的趋向解脱、寻求涅槃的文化
刹车喻,宗教是非常有效的“刹车”文化角色
两种出离心
小乘
大乘
更多的希望我们学习大乘佛法
学佛的四层次
轮回的原因
“颠倒梦想”众生糊涂、彻底的糊涂。
敢不敢认同我们凡夫对世界的认识跟佛陀的认识相比,完全是颠倒的、反的??
如梦观看待我们凡夫境界上我们以为的真实世界! 如梦观是学佛第一个最大的障碍,特别是大乘佛法,必须迈过的关键的坎儿!
金刚经帮助我们迈过坎儿
横向教理体系
第一部分:凡夫境界的存在是不真实的
第一,“破除”想尽一切办法破除我们凡夫对凡夫自以为是的真实世界的理解
第二,“颠覆”颠覆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的真实理解。
第三,“解构”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凡夫认为的真实世界一点也不真实)
教理是重头戏, 我们凡夫最难解决的, 就是不能认同我们凡夫 境界上的存在是不真实的
《金刚经》让我们在教理上、在切实的修行的实证上, 从我们对凡夫境界的那种真实的执着,引导着我们一 步步地能够观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梦中的老虎”喻
第二部分:什么才是佛陀认为的真正的真实
糊涂是轮转生死,不能成佛的原因
糊涂体现在两个方面
凡夫死死抓住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凡夫境界以为真实
凡夫强加上的 ,佛教名词“增益”
是被烦恼执着覆盖的
破增益
我们见不到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
凡夫缺失的,佛教名词“损减”
补损减
最终达到“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解脱境界”
打破无明见真实
第8讲 打破无明见真实
无明所障
无明所障的凡夫,心中好像有一片乌云、一团黑暗,障碍着我们对真相的认识, 当下的一切行为就是背离真相、背离事实,形成的强大的、无形的力量。karma 业力导致不断轮回“感而受生”
般若破无明
凡夫的两面性
一面是无明所障,见不到真实,造业所以轮回
另一面普遍地内心具有打破无明见真实的能力
这个能力叫做“般若”
破无明的次第
破增益
误把凡夫境界上的佛陀看来不真实的世界当真实, 这是我们见不到真正的真实的最大障碍。
补损减
能够破的了增益,能够彻底的领受佛陀关于凡夫境界上 的一切存在都是不真实的道理,就为见真实打好了基础, 铲除了障碍。
打破自以为是的真实, 颠覆我们凡夫对我们凡夫境界的自以为真实的理解, 解构我们凡夫对凡夫以为的真实世界的理解
怎么打破无明见真实
总结
第一步.消除我们凡夫见真实的障碍,凡夫死死抓住并误以为真实的在佛陀看来根本不真实的凡夫境界,也就是一定做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第二步.如果真经过第一步的修行,能够证悟到凡夫境界的一切存在不过都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能够认同这一点,那么佛陀证悟的真正的真实性,那一片“光明”,其实很快显现。
般若法义很深
世俗的智慧,佛陀称之为“世智辩聪”
佛说的智慧,是我们凡夫内心普遍具有的、 可以打破无明、见到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的那种能力,俗称“大智慧”
纵向教理体系
凡夫所执著的自以为真实的世界
简洁的分类
人我
法我
为了解构的方便,佛陀首先把我们凡夫所执着 的自以为是的真实世界分类,最简洁的办法分为两类
人我
在我们凡夫心中,自己内在的主观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真实存在,而且是不变的,独立的。从一出生,上学,工作,从少年到老年,我的肉体可以变,就是内在的主观精神世界总没有变,就算死了也是我死了。佛教叫做“人我执”
法我
当一个凡夫执着了内在主观精神世界的我的存在的时候,就一定会攀缘着 主观内在精神世界之外的一个世界。内在主观精神世界,一定要依托着主 观内在精神世界之外的一个外在客观的物质世界。
对人而言,内在主观精神世界的我,人我,要依托一个肉体存在, 肉体要依托于这个世界,这个地球存在。
当凡夫执着于有一个内在主观精神世的我—人我—存在的时候,就一定会会产生第二个执着,就会认为在内在主观精神世界的我之外,一定有一个外在客观物质世界做为它攀缘和生存的依托对象
这个外在客观物质的世界,佛教称为“法我”,对这个世界的执着就叫“法我执”
破执有差异
世界上的众生千差万别, 众生习性、根性是有差别的
第一种情形:佛陀给凡夫说法,体系上也有不同,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不理解佛陀说法的差异性,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后果。比如读第 一本经好像懂了,读第二本就发现乱了,为什么呢?因为好像佛陀 在三部经里,讲法不一样,甚至有些凡夫认为说法有矛盾。
第二种情形:很多教派是根据某一部或者某一部论而建立的自己的思想体系, 不同教派体系依据的经、论不同,有时候看起来会有不同,会有矛盾,从而 导致教派纷争。根本原因是不理解佛陀教法内部的差异性,也就是针对不同 众生说法时候有所差异。
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由于众生根性不同,在结构凡夫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结构模式和方法不同。
第二方面:为了保持教理体系的完整性,由于解构的差异,导致佛陀教法的第二部分(补损减) 即诠释佛陀所要表达的诸法真实性的时候,在真实性的表达上同样有着差异。
《解深密经》三时判教
什么是判教
因为破执有差异性,所以,在佛教里有非常重要的工作,把佛陀一生的教法归归类、分分角度、分分层次,看佛陀用了哪些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名言系统来解构我们凡夫的,来诠释佛陀证悟的真实的。
判教非常重要,印度很多大的佛教学者根据自己理解对佛陀教法判过教;传到中国后,形成了很多中国化的佛教,比如说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历代祖师也依据自己的理解做了自己的判教。
佛陀也有自己的判教,一部很重要的经《解深密经》,略显深奥,不够通俗。
《解深密经》把佛陀一生的教法分成了三个层次,三个角度,三套不同的名言系统
初时教法、二时教法、三时教法
初时教法
初时教法:初时教法可以概括八个字“四谛无我,涅槃寂静”。初时教法,佛陀首先讲四条道理
苦,讲生命充满着苦
集,讲造成生命苦的原因。佛陀使用一个特定模式—十二缘起,也叫十二因缘。在佛陀的初时教法中,就是用十二缘起做为特定的解构模式,在结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十二缘起的模式,主要解构的是“人我执”
灭,我们通过初时教法的修行,能够解决内在的自我烦恼而获得一种自我的清净状态,叫“涅槃寂静”这就是苦集灭道的灭。初时教法告诉我们,生命的苦怎么消灭?只有走向涅槃。
道,怎么来解除内心的烦恼而获得清净涅槃的境界呢?要修道,修三十七道品。
《解深密经》中佛陀判为初时教法的法,其实就是小乘的法。
初时教法代表性经典是…《阿含经》
二时教法
二时教法:二时教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二谛无生,实相离言”
二时教法中,佛陀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是的真实的时候,解构模式是二谛(缘生缘起)用讲世俗谛与胜义谛两条道理,来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是的真实世界。
初时教法解构的模式是十二缘起,二时教法的解构模式是二谛(缘生缘起),初时教法只重在解构人我而悬置了法我的问题,二时教法用二谛的模式不仅解构人我,同时解构了法我,初时教法讲人我空,二时教法讲人法皆空。
二时教法的“无生”,远远超越了初时教法的理论体系。
二时教法在佛陀表达佛法的真实性上,是用一种离言的模式,这是为了保持教法的前后一致性。因为二时教法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是的真实世界的时候,把名言解构的相当彻底,因此佛陀 在二时教法中的表达模式来表达诸法真实性上是用了一种“遮诠”的模式,就是用“不是什么”的表达模式来表达诸法的真实性,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
二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是《大般若经》由玄奘法师完整翻译的,汉传佛教的《大般若经》分成 十六个部分,叫做“十六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大般若经》的第九部分,
三时教法
三时教法可以总结为八个字:“万法唯识,直陈真实”
圈出重点佛陀在三时教法中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是的真实的时候,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叫做“八识”模式,也就是藏识缘起的模式,解构的结果就是“万法唯识”,万法唯识这个三时教法的解构要做两件事
要首先解构外在的物的世界,他说我们凡夫所感知的、在我们凡夫心识之外的物的世界,三时教法叫“外境”,这个外境根本不存在,它不过是我们内在心识的显现(并不是心识真的显现出了外境,只是显现出了误以为有外境的错觉—虚妄分别),这就是“识外无境”
外境是没有的,但是能显现出一个似有的外境,并且执着于这个似有的外境,是凡夫往昔执着心外有境的错误认识所积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不真实的(日后修行要把它转掉的—转识成智),也就是外境无所有,心识不真实)
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说“实相离言”,这个真实性是不能够用凡夫语言表达的,而三时教法在对真实性的表达上,是直陈,直截了当告诉凡夫,是有真实性的,以及什么是真实性,这就是与二时教法的区别。
三时教法的直陈真实有两个前提
第一,如方才所说,一定要通过万法唯识的学习,彻底了知凡夫所攀缘的一切 外在的物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一条必须坚定
第二,佛陀所讲的真实性,确确实实是不能够用凡夫的语言表达的。
在这两个前提基础上,佛陀说我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 要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真实,所以三时教法的第二个点是“直陈真实”
三时教法的代表性经典是《解深密经》,还有…《楞伽经》
在《解深密经》中佛陀判为初时教法的法,其实就是小乘的法。 判为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的法,就是大乘佛教的法。
结合三世生命说与三时判教
三乘体系总结
人天乘
针对认同了三世生命说,但生不起出离心,喜欢轮回,喜欢生死,佛陀给这类众生说人天乘的法,概括为:五戒十善,人天果报
小乘教法
认同了三世生命说同时生起出离心但发不起菩提心的人,说小乘佛法,概括为八个字“四谛无我,寂静涅槃”
大乘教法
认同了三世生命说,同时生起出离心还能发菩提心,说大乘佛教的法。佛陀在…《解深密经》中给我们指引了两条路
二时教法,二谛无生实相离言
三时教法,万法唯识,直陈真实
三乘佛法的关系
第一点,由于众生的根性的差别,所以佛陀说了有差别的法
第二点,面对三乘佛法,如果一个人认为只能承担人天乘的法,那就修五戒十善,如果修着修着突然生起出离心,虽然还没有发菩提心,那就可以进而修笑乘的法,这叫“回俗向圣”。如果一个人修着小乘佛法某天机缘巧合发起了菩提心,那么改修大乘佛法,叫“回小向大”
三乘佛法之间不存在次第关系,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也不存在次第关系,只是两个独立的修行路径。
第3章 权变与中观 上
世俗谛与胜义谛
法安法位
很多佛教派系,都是依据佛陀的一个教法而建立的,或者在某一个教法上进行大量的发挥而构建的教派的思想体系,在理解了完整的佛教体系后,不会搅入教派之争。
《金刚经》是般若经的一部分,般若经是大乘佛法的二时教法
佛陀是怎样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的
二时教法佛陀建立的结构模式,打开这个模式的钥匙在哪里?印度佛学大师,龙树,佛教史公认的佛陀二时教法对《般若经》最权威的解读者,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中论颂》,打开般若经的钥匙就在龙树的著作里找。
解构完成后,怎样指引我们去亲证真实。
龙树与二谛
《中论》第24品,也叫《观四谛品》第八颂与第九颂,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胜义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二谛是我们趋向佛法甚深真实的一个阶梯、一把钥匙。是理解般若法门、修行般若法门的入手之处,这是龙树论师在《中论颂》里做出的重要指点。
二谛是递进模式
世俗谛是佛陀为了度化我们众生,迫不得已作了妥协而建立的道理,“谛”也就是基于佛陀对凡夫所做的迁就而建立的道理。
建立世俗谛的目的就是跟我们凡夫勾上,能够跟我们有接口,一但建立了世俗谛,佛陀就会这个世俗谛上引申出他老人家作为智者在这个世俗谛上的一个更殊胜的理解,就叫胜义谛。
楼层比喻……佛陀就是通过这样一个递进的模式把我们一步步从凡夫的境界解构到趋向智者的境界。
两种随顺
随顺众生,佛陀说法要观众生的根机,观众生的水平,不随顺众生如果高高在上,跟凡夫没有接口,就无法度化众生
世俗谛的建立就是随顺众生
随顺真实,在随顺众生的基础上构建世俗谛,但不能为了妥协而妥协,随顺众生的目的是跟我们有接口,拽着我们走向圣者的境界,所以一定要依据世俗谛建立起依据这个世俗谛而有的胜义谛
胜义谛的建立就是随顺真实
两个随顺缺一不可,如有偏废,就不是真实的佛法。一味随顺众生,不随顺真实则不具有引领凡夫走向圣境的功能;只随顺众生不随顺真实是相似佛法、甚至心灵鸡汤。
只随顺真实不随顺众生,第一,高高在上,无法度众生。第二,还会引起众生的误解,怀疑甚至诽谤。
四重二谛
二谛是一个模式,一步步递进解构我们凡夫的模式。分几重合适?
佛教《瑜伽师地论》第六十四卷有”四俗一真“;玄奘大师糅译的重要经典《成唯识论》第九卷有”四重胜义“,印度的论师在构建解构凡夫自以为真实的模式时,结构模式时建立”四重模式“
佛教传到中国,三论宗是汉传佛教中最试图来传达般若经真实法义的宗派。大祖师吉藏大师讲二谛的时候,把二谛构建成四重二谛
印度祖师与中国祖师都试图构建四重二谛,我们也效仿古德,把二谛构建成四重二谛
二重二谛
第一重二谛:实有缘生
世俗谛
实有:佛陀为了度化我们,姑且暂时承认了我们凡夫境界上的所谓存在的真实性,表达为“实有”
胜义谛
缘生:现代汉语可以用“条件”来解释缘。所谓缘生就是事物所谓的存在,不过是种种条件的聚合而产生的的临时的、松散性的存在。
物质的世界是缘生的,精神的世界也是缘生的。
佛陀在第一重二谛目的就是解构
凡夫认定一个事物存在的时候,心中这个存在就是坚固性的存在。
时间上的不变性
空间上的不变性
独立性,独立于其他存在的存在,是桌子而不是椅子,是这一张不是另外一张
胜义谛的缘生可以产生一个推论就是无常。常在佛教就是“变化”的意思,无常就是没有不变的。
佛陀认为这张桌子刹那间都是变化着的,而凡夫则认为不变,原因是无明所障,糊涂。“当生即灭,灭不待因”就在种种条件聚集的时候就产生了,在产生的同事,这个事物的存在状态已然熄灭。
第二重二谛:缘生性空
世俗谛是缘生
胜义谛性空:缘生的事物肯定不存在一个独立于条件、独立于缘的独立性存在性,这个独立存在性是肯定不存在的。这个独立存在性可以用一个“性”字表达,也译作“自性”。世俗谛是缘生,胜义谛就是性空,就是没有。没有那个自我的独立存在性。
第二重二谛依然是在解构,解构我们凡夫境界上存在的那个独立存在性,前面说过,我们凡夫当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其实在凡夫心中,这个存在是有某种坚固性的,这个坚固性体现在时间上的不变性,叫“常一不变”,空间上的存在是独立存在性。常一不变性和独立存在性是我们凡夫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默认前提。
无我
缘生性空就是在解构这种独立性存在性: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是没有那个独立存在性的,是缘生,是依赖于这个事物之外的种种条件的聚合。任何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佛陀说不可能独立存在的,没有那个努力存在性,所以叫无自性,叫性空。性空的另一种表达就是“无我”,这个“我”在梵文中表示“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所以性空的一种近似表达就是无我。无常就是没有常一不变性,在时间上的不变性没有。无我就是没有空间上的独立存在性。两重二谛把常一存在性和独立存在性解构掉了。
无我涵盖了无常,无的什么我?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佛陀用二谛告诉我们一个重要事情: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是无我的存在。理解佛教的第一道门槛就是无我!
我们认为外在物的世界有没有我?内在主观的精神世界有没有我?
在这一重教理中,佛陀首先要让我们证得我们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从来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我”
不常不断与相似相续
第一组二谛的补充:边见
佛陀说法就是对治,像医生看病,凡夫有什么病,佛陀说什么法和以什么形式对治,在教理体系中,他用二谛的模式,他是对治我们凡夫某一种特别严重的病,边见。
佛陀看来,凡夫最容易犯的一对儿边见叫做“常见”和“断见”
不管是外在的物还是内在的心的存在,人我、法我,认为有常一不变性、独立存在性,就是常见
佛陀用二谛法,在胜义谛上告诉我们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性存在性。但是对于凡夫,此时此刻世俗谛缘生性不能丢
没有常一不变性的独立存在性,此时在凡夫境界上因果的相似相续性不能破坏,那么在凡夫境界上破坏了因果或者不承认因果的相似相续性,在今天讨论的话语层次上叫做落断见。
世俗谛缘生性对治的是断见,不断。佛陀用二谛说法,在这个层次上想告诉我们:我们凡夫世界上存在的特点,是既不常也不断。
宁常毋断
宁常毋断
不常不断接受不了,此时只能在佛陀认为都不正确的常或断当中选一个的话,佛陀建议选常不选断。
宁可入常见如须弥山,不可落断见如芥子许
先勉强接受个常,起码会觉得做好事得善报,有道德底线
一世生命说落了断见。
佛陀告诉我们的是:不常还得不断,既不常也不断,这是佛陀在这个层次告诉我们凡夫境界存在的基本特征。
佛陀用二谛说法,告诉我们凡夫此时此刻世俗谛的缘生性不能破坏,缘生性就确保我们凡夫境界上的存在,因果的相似相续必须保持,所以缘生性确保了因果的相似相续,这叫“不落断见”,佛陀让我们不常不断,既不常也不断,叫“不落二边,也叫“不二”,因此佛陀的教法是中道,不落两边的中道。
龙树论师对佛陀的二时教法,对《般若经》做了最权威的阐扬,这个传承的见地叫做“中观见”,是不落两边的、不二的、中道的见解。
一定要注意,不落两边、不常不断,这是对我们的对治,是解构
前两重二谛实有缘生性空,用一个词表达,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无我”,就是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无我!
修行的一般定义
如果当下的行为不能够淡化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甚至强化了 对“我”的执着,即便形式上看似是一种佛教的修行,严格意义都 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的修行,至多是方便法,不是究竟行。因为 佛陀说要想走向涅槃,走向解脱,必须从“有我”的凡夫走向“无我”的智者, 所以打破心中的我执,一步步淡化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这就是大乘佛法 的修行。这是对大乘佛法修行在纲领上做一个最一般意义的定义。
修行的一般定义:凡夫的特点是执我为实有,而走向解脱第一步,就得要证得我们凡夫境界的存在是无我,所以什么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最一般的定义,那便是:在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只要当下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能够淡化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就是修行。
六波罗蜜
佛陀在经中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大乘佛法的修行,根本的重要的修行,就是六度
修行六个波罗蜜,就像六条过河的船
布施度
持戒度
忍辱度
精进度
禅定
般若度
六个修行法门不平等, 第六个般若度般若波罗蜜是纲领, 般若是光明,没有了般若前五度就像瞎子一样
什么是大乘佛法的修行? 其实就是在般若的统摄下去修布施,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
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大乘佛法六度的这个顺序就是修行的次第,从凡夫到见道之后的登第菩萨, 六度的顺序依然是修行的次序
修行的哪一度是第一位?佛陀把布施摆在第一位,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首先就是修布施
四布施
财布施
无畏布施
身命布施
释迦牟尼佛以身饲虎,死后捐献器官
法布施
给别人、给众生讲佛法,宣扬佛陀的教法。 佛陀极度的赞叹法布施,因为前三种布施只 解决被布施人现世的肉身生命问题,只能让 人在生命的轮回过程中轮回的更好一些,而法布施 解决的是法身慧命问题,是令众生跳出轮回走向解脱。
佛陀把布施放在修行的第一位,就是直截了当对治我们的我执, 就是让我们从一个有着很强我执的凡夫渐渐走向无我的智者境界。
第三章第16讲 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
大乘佛法的修行,佛陀告诉我们第一个重要道理就是无我。凡夫与智者的区别,首先就在于凡夫心中执着着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的我,因此佛陀告诉我们的修行法门,首先就是对治我们凡夫心中的我,打破心中的我执。修行就是只要我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只要当下的行为能够淡化、消融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就算佛教的修行,反之亦则不是,至多是方便行,不是究竟行。
三轮体空
大乘佛法修行的核心就是六度,排在第一的是布施。佛陀用布施来对治我们凡夫心中的我,通过不是一步步消融心中的我。
世间的布施是有漏的,并没有淡化心中的我,甚至强化了“我”,不能够引领我们走向解脱,而这种布施获得的果报至多轮回时有个善报。这个不是佛教倡导的布施,特别不是大乘佛教倡导的。
前面所学二谛都不止是理论,而是要落实在修行上。大乘佛教倡导的布施首先在胜义谛上要观这个能布施的人在胜义谛上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无我,空!被布施的人,性空,无我,无自性。布施这件事也是无我,性空。在这三样东西都在空上行布施,心中没有一点点的执着。
能布施者、被布施者、布施这个过程与物品,这三样就是能、所、过程。佛教给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叫“三轮”
大乘佛教倡导的布施就是在布施那一当口,要观这三轮的本体是空,布施了就布施了,不能够有能布施、所布施之想,佛教管这个叫做“三轮体空”的布施。这样的布施是无漏的,出世间的布施。只有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的布施,才能够淡化我们心中对我的执着。
福德与智慧
布施在世俗谛上还是有,但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是相似相续的有!
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是智慧,佛陀认为我们凡夫轮转的根本原因是糊涂,修行的方案是打破无明见真实,根本的修行就是修智慧,大乘佛法的修行就是从凡夫走向智者的过程。
大乘佛法有一个重要的词“bodhi”,音译为 菩提,意为“觉”,大乘佛法修行是不断觉的过程,就是觉的心不断的生起和修为的过程。
大乘的佛法的修行根本是菩提心,菩提心法意很深,从目前的教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在世俗谛上,修大乘佛法的人看到别人有困难,世俗谛要求必须得布施,因为在这个布施的行为底下,才会增长福德。大乘佛法的根本修行是智慧,佛教把智慧比喻成鱼,养育智慧的鱼的水就是福德。福德是养育智慧之鱼的水。
胜义谛上,性空,无我。作为修行人,在布施行为发生的时候要观空。
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
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见到众生有苦难,必须得帮,这个必须帮的心,叫做世俗谛菩提心
他在胜义谛上一定要观:能帮的是空,被帮的是空,把你的过程依然还是空,在空上帮,这个帮了还得当没有帮的心,就叫做胜义谛菩提心。
凡夫可以做到,凡夫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无明所障,一方面本具般若智慧,可以打破无明见真实。我们凡夫把内心本具的般若能力调动起来,我们就能做到帮了还当没有帮。这就是大乘佛法给我们指引的修行法门,在般若的统摄下行布施。才是大乘佛法倡导的无漏的,出世间的布施
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见众生有苦难,必须生起帮的心,这个心是悲心的驱使,帮的过程增长着福德 在胜义谛上,在空上帮,帮了还得当没有帮,增长智慧。因此佛陀给我们指引的修行方法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悲和福是世俗谛的要求,世俗谛菩提心,智慧是胜义谛菩提心。
二谛就是要求我们遇事要如此的去思维,去对治我们凡夫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