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二重分化……一起来看看。
编辑于2023-04-24 19:44:45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世界观: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的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 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 思维决定存在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的物质范畴
基本内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独特优势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以水、火、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把物质概念等于具体物质形态,缺乏科学合理性(有合理性、进步性,但是直观的朴素的)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物质等同于原子
缺乏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着眼于一切物质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给物质下定义。这一物质范畴理论,经得起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得起唯心主义的进攻,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独特优势,也为物质统一性奠定基础。
理论意义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抓住了一切物质的共同本性——客观实在性,表明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的、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意识却要依赖于物质,意识不过是对物质的反映,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因此,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个本原。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物质。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指出一切物质的共同本性:客观实在性,它能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为思维所把握。因此,世界是可知的。 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马克思主义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认识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表明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原子,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有缺陷的。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立足于客观实在性,刚好克服了这一缺陷。 马克思主义从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出发,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的。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也揭示了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物质世界的二重化
一方面,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另一方面,世界分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辩证统一的
物质决定意识
起源 :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另一方面,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质 :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具有创造性
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第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意识与人工智能
第一,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模式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第二,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第三,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第四,人工智能能够获得人类意识中可以化约为数字信号的内容,但人脑中总有许多东西是无法被化约的。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
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事物的变化发展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变化,是一个过程。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正是这种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新陈代谢运动,才使世界蓬勃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斗争性形式多样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同一性:1、同一性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前提2、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3、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量变)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质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辩证关系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区别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
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事物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
本质与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 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page51-52) 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
原因与结果
必然与偶然
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现实与可能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
辩证思维能力(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历史思维能力(以史为鉴、知古鉴今,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
系统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高瞻远瞩、统揽全局、视野开阔、胸襟博大)
底线思维能力(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创新思维能力(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