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3种设计模式总结
java23种设计模式总结,内容包含六大设计原则、创建型设计模式、结构型模式、行为型模式,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编辑于2023-05-04 14:11:54 四川省23种设计模式总结
1.六大设计原则
单一职责原则
单一职责原则的定义描述非常简单,也不难理解。一个类只负责完成一个职责或者功能。
也就是说在类的设计中 我们不要设计大而全的类,而是要设计粒度小、功能单一的类.
开放封闭原则
开闭原则规定软件中的对象、类、模块和函数对扩展应该是开放的,但对于修改是封闭的。这意味着应该用抽象定义结构,用具体实现扩展细节,以此确保软件系统开发和维护过程的可靠性。
里氏替换原则
子类对象能够替换程序中父类对象出现的任何地方,并且保证原来程序的逻辑行为不变及正确性不被破坏。
接口分离原则
要为各个类建立它们需要的专用接口,而不要试图去建立一个很庞大的接口供所有依赖它的类去调用。
依赖倒置原则
是指在设计代码架构时,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底层模块,二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抽象不应该依赖于细节,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
迪米特法则
指的是一个类/模块对其他的类/模块有越少的了解越好。简单来说迪米特法则想要表达的思想就是: 不该有直接依赖关系的类之间,不要有依赖;有依赖关系的类之间,尽量只依赖必要的接口。
2.创建型设计模式
概述
创建型设计模式包括:单例模式、工厂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它主要解决对象的创建问题,封装复杂的创建过程,解耦对象的创建代码和使用代码。
单例模式
单例模式用来创建全局唯一的对象。一个类只允许创建一个对象(或者叫实例),那这个类就是一个单例类,这种设计模式就叫作单例模式。
实现单例的方式包括了
饿汉式: 饿汉式的实现方式,在类加载的期间,就已经将 instance 静态实例初始化好了,所以,instance 实例的创建是线程安全的。不过,这样的实现方式不支持延迟加载实例。
懒汉式: 相对于饿汉式的优势是支持延迟加载。这种实现方式会导致频繁加锁、释放锁,以及并发度低等问题,频繁的调用会产生性能瓶颈。
双重校验: 双重检测实现方式既支持延迟加载、又支持高并发的单例实现方式。只要 instance 被创建之后,再调用 getInstance() 函数都不会进入到加锁逻辑中。所以,这种实现方式解决了懒汉式并发度低的问题。
静态内部类: 利用 Java 的静态内部类来实现单例。这种实现方式,既支持延迟加载,也支持高并发,实现起来也比双重检测简单。
枚举: 最简单的实现方式,基于枚举类型的单例实现。这种实现方式通过 Java 枚举类型本身的特性,保证了实例创建的线程安全性和实例的唯一性(同时阻止了反射和序列化对单例的破坏)。
结构图
工厂模式
工厂模式用来创建不同但是相关类型的对象(继承同一父类或者接口的一组子类),由给定的参数来决定创建哪种类型的对象。
简单工厂
简单工厂不是一种设计模式,反而比较像是一种编程习惯。简单工厂模式又叫做静态工厂方法模式(static Factory Method pattern),它是通过使用静态方法接收不同的参数来返回不同的实例对象.
结构图
工厂方法
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个产品类对象。工厂方法使一个产品类的实例化延迟到其工厂的子类。
结构图
抽象工厂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Pattern) 原始定义: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须指定它们具体的类。
产品等级结构与产品族
结构图
建造者模式
建造者模式可以将部件和其组装过程分开,一步一步创建一个复杂的对象。用户只需要指定复杂对象的类型就可以得到该对象,而无须知道其内部的具体构造细节。
结构图
原型模式
如果创建对象的成本比较大,比如对象中的数据是经过复杂计算才能得到,或者需要从RPC接口或者数据库等比较慢的IO中获取,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使用原型模式,从其他已有的对象中进行拷贝,而不是每次都创建新对象,进行一些耗时的操作.
结构图
3.结构型模式
概述
结构型模式主要总结了一些类或对象组合在一起的经典结构,这些经典的结构可以解决特定应用场景的问题。
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中引入了一个新的代理对象,代理对象在客户端对象和目标对象之间起到了中介的作用,它去掉客户不能看到的内容和服务或者增加客户需要的额外的新服务.
结构图
静态代理实现
优点:可以在不修改目标对象的前提下扩展目标对象的功能。
缺点:
1. 冗余。由于代理对象要实现与目标对象一致的接口,会产生过多的代理类。
2. 不易维护。一旦接口增加方法,目标对象与代理对象都要进行修改。
动态代理
动态代理利用了JDK API,动态地在内存中构建代理对象,从而实现对目标对象的代理功能.动态代理又被称为JDK代理或接口代理.
静态代理与动态代理的区别:
1. 静态代理在编译时就已经实现了,编译完成后代理类是一个实际的class文件
2. 动态代理是在运行时动态生成的,即编译完成后没有实际的class文件,而是在运行时动态生成类字节码,并加载到JVM中.
桥接模式
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 的定义是: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
桥接模式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处理多层继承存在的问题,用抽象关联来取代传统的多层继承,将类之间的静态继承关系转变为动态的组合关系,使得系统更加灵活,并易于扩展,有效的控制了系统中类的个数 (避免了继承层次的指数级爆炸).
结构图
装饰器模式
装饰模式(decorator pattern) 的原始定义是:动态的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 就扩展功能而言,装饰器模式提供了一种比使用子类更加灵活的替代方案.
结构图
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 )的原始定义是:将类的接口转换为客户期望的另一个接口,适配器可以让不兼容的两个类一起协同工作。
结构图
外观模式
外观模式( Facade Pattern),也叫门面模式, 外观模式的原始定义是: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统一的接口。它定义了一个更高级别的接口,使子系统更易于使用。
结构图
组合模式
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 的定义是: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整个部分的层次结构.组合模式可以让用户统一对待单个对象和对象的组合.
结构图
享元模式
享元模式 (flyweight pattern) 的原始定义是:摒弃了在每个对象中保存所有数据的方式,通过共享多个对象所共有的相同状态,从而让我们能在有限的内存容量中载入更多对象。
结构图
3.行为型模式
概述
行为型模式用于描述程序在运行时复杂的流程控制,即描述多个类或对象之间怎样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单个对象都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它涉及算法与对象间职责的分配。 行为型模式分为类行为模式和对象行为模式,前者采用继承机制来在类间分派行为,后者采用组合或聚合在对象间分配行为。由于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比继承关系耦合度低,满足“合成复用原则”,所以对象行为模式比类行为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的原始定义是:定义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关系,这样当一个对象改变状态时,它的所有依赖项都会自动得到通知和更新。
结构图
模板方法模式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pattern)原始定义是:在操作中定义算法的框架,将一些步骤推迟到子类中。模板方法让子类在不改变算法结构的情况下重新定义算法的某些步骤。
结构图
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的原始定义是:定义一系列算法,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并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让算法可以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端而变化。
结构图
职责链模式
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定义: 避免将一个请求的发送者与接收者耦合在一起,让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将接收请求的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能够处理它为止.
结构图
状态模式
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的定义: 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 对象看起来似乎修改了它的类.
结构图
迭代器模式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又叫游标(Cursor)模式,它的原始定义是:迭代器提供一种对容器对象中的各个元素进行访问的方法,而又不需要暴露该对象的内部细节。
结构图
访问者模式
访问者模式(Visitor Pattern) 的原始定义是:允许在运行时将一个或多个操作应用于一组对象,将操作与对象结构分离。
结构图
备忘录模式
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定义: 在不破坏封装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可以在以后将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
结构图
命令模式
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的定义: 命令模式将请求(命令)封装为一个对象,这样可以使用不同的请求参数化其他对象(将不 同请求依赖注入到其他对象),并且能够支持请求(命令)的排队执行、记录日志、撤销等 (附加控制)功能。
结构图
解释器模式
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pattern)的原始定义是:用于定义语言的语法规则表示,并提供解释器来处理句子中的语法。
结构图
中介者模式
中介模式(mediator pattern)的定义: 定义一个单独的(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组对象之间的交互,将这组对象之间的交互委派给予中介对象交互,来避免对象之间的交互.
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