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内容有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知识导图,整理了太平天国的起落、洋务运动的兴衰、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的内容,一起来看。
中医疗养式旅居模式概念解析,分为介绍了发展条件、主要功能、模式分类,感兴趣的小火把一起来交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外患:1903-1904,英国入侵中国西藏。1904-1905,日俄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东北战争,清政府“中立”,日本胜,俄国将东北南部侵略特权转让
内忧:清政府追加旧税,民怨沸腾,民变斗争风云四起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预备立宪激化矛盾的原因: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延续反动统治。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动者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骨干力量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兴中会
时间:1894年11月
创始人:孙中山
地点: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
目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4年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推翻清政府统治:
新的、开明进步政府→旧政府
满清君主政体→中华民国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
绉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中国同盟会
时间:1905年8月20日
地点:日本东京
创始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
机关报:《民报》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影响: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三、三民主义的提出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建立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孙中山的“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孙中山的社会革命: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现有的归原主,革命后增价归国家,国民共享
三民主义的性质及地位
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革命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舆论阵地:《民报》《新民丛报》
论题
焦点: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意义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辛亥革命爆发与清王朝覆灭
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 黄兴敢死队120人 广州起义
武昌首义
1911年10月10日晚 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
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起了起义的第一枪
3天之内光复武汉三镇 成立湖北军政府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镇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民国元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领导和主体:资产阶级革命派
局限性:①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②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的土地和财产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意义: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
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的变化
性质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建立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帝国主义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持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革命结果
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教训
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救出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治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卸任临时大总统职务
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内容
政治: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不惜投靠帝国主义
为达专制独裁的目的,袁世凯公然进行帝制复辟活动
经济: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思想文化: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影响
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黑暗深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
败亡
1916年 袁世凯称帝败亡 在位83天
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原因:
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
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军阀为割据称雄、争夺中央政权、保持自己与扩大自己的地盘进行连年不断的纷争,引发战乱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孙中山
1919年 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奋斗,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
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是20世纪初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