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2-20 01:04:03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本能生利息】
心理起源说【心理仿梦露】
劳动起源说【米凯爱劳动】
由来
《孟子 尽心上》
定义
【广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
基本 要素
教育者【主导作用】:主导
受教育者【主体地位】:教育对象、学习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基本 形态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主导】
教育 合力
{辨析} 属性
质的规定性 【本质属性】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①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③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④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社会属性
永恒性(来源于人类对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历史性
不同时代的教育各有特点,同一时代的教育有其共性
集中体现在阶级性和时代性
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生产性
教育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
民族性
教育带有鲜明的民族性的特征
基本 功能
个体功能
促进个体社会化、个体个性化、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
推动【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
显性功能
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隐性功能
非预期且有很大隐蔽性
正向功能
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
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研究对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教育问题、教育现象
【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主要阶段
萌芽阶段
【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孔子
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学思行并重、因材施教、六艺
《论语》
【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学记》
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臘等、尊师重道、教学相长
【产婆术】苏格拉底
《理想国》柏拉图
《政治学》“美德即知识”亚里士多德
【西方第一本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昆体良
独立形态阶段
【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最先发现了儿童】卢梭《爱弥儿》
【最先开课大学教育学课程】康德
【西方教育史上最先明确提出‘教育学心理化’】裴斯泰洛齐
【绅士教育】‘白板说’洛克《教育漫话》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三中心论、四阶段教学理论】
多样化阶段
斯宾塞《教育论》【教育的任务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拉伊《实验教育学》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五步探究教学法、教育即生活】
凯洛夫《教育学》【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理论深化阶段
布鲁姆【教学目标三大领域;知识、情感和动作技能】《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鲁纳【发现学习】《教育过程》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教学与发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范例教学理论》
皮亚杰【智力发展阶段】《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人口
人口制约和影响教育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对人口的作用【人口功能】
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结构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直接和最终决定因素】
生产力制约教育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
决定受教育权
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决定教育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政治功能】
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人才
促进民主
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一种舆论力量
教育与文化
文化制约教育
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传播和交流文化
选择和提升文化
更新和创造文化
加速或延缓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人的发展规律
顺序性
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和陵节而施】
阶段性
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不能搞一刀切,有针对性,注意各阶段的衔接过渡】
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不同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也不同
【抓住关键期,适时而教】
互补性
机体各机能可以进行补偿,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也可以互补
【扬长避短,长善救失,善于发现优势】
个别差异性
个体之间、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差异
【因材施教】
整体性
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
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遗传决定论【内发论】
孟子【性善论】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格赛尔【成熟机制决定人的发展】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高尔顿【优生学】
过分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外铄论】
荀子【性恶论】
洛克【白板说】
华生【婴儿培养的著名论断】
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控制可以对人的发展起作用】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素质 【生理前提】
提供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只有通过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才能转变化现实
环境 【现实基础】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环境从总体上制约了人的发展状态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
主观能动性 【决定因素】
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只有通过人的身心活动才能起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校教育 【主导因素】
原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其他教育而言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个人的影响比较系统、全面和深刻
表现
学校教育岸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具有延时和即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的功能
发挥作用条件
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正确处理好内外因的关系,激发主观能动性
正确处理教育和遗传因素、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发挥各项因素的作用
个性化
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教育对人的个性化形成的作用
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制度
概念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影响因素 【建立学制的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影响学校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入学机会和学校规模与结构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学制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并为统治阶级服务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制建立的重要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批判继承,取其精华
学制类型
双轨制
两轨互不相通,互不衔接,不相对应
19世纪欧洲国家,英国、法国、联邦德国
单轨制
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有利于普及教育但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效益低下
美国
分支型学制(中间型)
基础教育单轨,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取得较好效果但不够灵活
苏联、我国
我国学制
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
【壬寅学制】1902,以日本为蓝本,【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1904,以日本为蓝本,【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1922,以美国为蓝本,【六三三制】
《教育法》1995,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发达国家学制改革与发展
义务教育范围扩大,年限延长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义务教育
【概念】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家庭、社会、学校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实质】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实施的具有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特点】强制性(本质),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基础性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率先开创了义务教育制度】
【法律保障】1986《义务教育法》,标志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教育目的
【概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地位】
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级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方针】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目标】
作用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确立依据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 凯兴斯泰纳、涂尔干、柏拉图、纳托普、孔德
个人本位论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帕克
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杜威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我国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
基本精神
坚持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者
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发展人的独特个性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求
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全面发展教育
德育【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
智育【认识基础,智力支持】
体育【物质基础,活动前提】
美育【协调各育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础】
教育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行动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