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制度
中国制度,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
编辑于2023-06-08 20:10:09 云南中国
中华文明起源
原始社会
三皇五帝
禅让制
打猎、捕鱼、采集→刀耕火种
足迹→路
奴隶制社会
夏
政治
内
王位世袭制
先秦民族关系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经济
商业
自然货币
海贝、仿制贝
手工业
金属冶炼、铸铜、车辆
商
政治
内
中枢
王位世袭制
中央与地方
内外服制
经济
商业
人工货币
铜铸币
手工业
青铜铸造工艺完备,造型丰富,规模空前
制陶、纺织、酿酒、皮革也有较大规模
先秦社会
原始民主遗存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周
西周
政治
内
权力
(分配)分封制
王位世袭制
(继承)宗法制
(认同)礼乐制
官员
选拔
世官制
教育
官学
学在官府
经济
农业
技术(商同)
青铜农具(少)
土地
井田制→集体劳作
赋税
(边境关卡)关税出现
商业
制度/政策
工商食官制度
手&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必须按官府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手工业
青铜、制陶、纺织
东周(春秋战国)
政治
内
官员
选拔
春秋世官制→尚贤思想
军功爵制
教育
官学
私学产生
孔子“有教无类”
中央与地方
春秋争霸,战国兼并
变法与改革
魏国李悝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废井田,奖励耕织
废是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什五连坐,建立县制
楚国吴起
经济
农业
技术
铁犁牛耕推广
水利工程
秦 李冰 都江堰
郑 郑国渠
土地
土地私有→个体农耕
赋税
BC594 鲁国税亩(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商业
制度/政策
工商食官制度
重农抑商
平籴法
国家调剂粮食价格
货币
多元铜铸币(刀、布等)
城镇
商业城市兴起
手工业
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漆器新发现、纺织(麻、丝)、青铜失蜡法
社会
先秦法律与教化
德治
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
周公“敬天保民”
法治
夏《禹刑》,商《汤刑》,周《九刑》
最早成文法 郑国子产铸刑书→叔向辩论
礼法之争
儒家
孔子(为政以德)、孟子(仁政)
人性善
法家
商鞅(法令改革)、韩非(法术势,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人性恶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
儒
法
道
墨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为户籍相伍
医疗与公共卫生
战国扁鹊望闻问切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于巩固
秦
政治
内
中枢
皇帝制度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三公九卿制
皇帝
廷议
丞相(百官之首,全国政务)
九卿
六个直接为皇室服务
廷尉、治粟内史、典客
御史大夫(副丞相,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太尉(军务,虚有其位)
官员
选拔
(律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管理
考核
上计制
监察
自上而下
文书制度
御史大夫,监御史
中央与地方
郡县制(乡里)
外
民族关系
官职
典客、典属国
措施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两广设郡
经济
农业
土地
军功授田
赋税(极重)
田赋
收泰半之赋
人头税
口/户赋
徭役
更、正、戍卒
商业
制度/政策
重农抑商
货币
统一为圆形方孔钱(秦半两)
大量官营工商业
城镇
手工业
纺织(染色)、冶铁(淬火、水排鼓风)、煮盐
交通
驰道、直道、五尺道、西南夷道等
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灵渠
社会
法律与教化
法家,礼法对立,秦律、令
思想文化
焚书坑儒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分类登记制度
鸠杖
县下设乡里
汉
政治
内
中枢
西汉
初期
三公九卿
汉武帝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机构)
尚书令
侍中
常侍
外朝(执行机构)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晚期
中朝尚书令权利逐渐扩大
东汉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取代三公(名存实亡)
官员
选拔
(德才民望)察举制
常科(岁举)
特科
补充
积功劳为官&征辟制
管理
监察
自上而下
刺史制度
教育
官学
武帝设 太学
私学
中央与地方
西汉
初期
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
推恩令
郡—县
东汉
州—郡—县
变法与改革
王莽改制
外
民族关系
机构
大鸿舻
西北 河西四郡
东北 护乌桓校尉
措施
汉初
北方匈奴和亲政策
汉武帝
三击匈奴
东汉初
南匈奴内迁、汉化
89窦宪北击匈奴胜
屯戍政策
对外交往
丝绸之路
海
印度南部、汉倭奴国王金印
陆
中亚、西亚、波斯湾
经济
农业
技术
铁犁牛耕普及
漕渠
土地
新朝王田制
东汉庄园经济
赋税
田赋
初 “与民休息”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人头税
口赋、算赋(各阶段不一)
财产税(算缗、告缗)
纳税者范围广
徭役
商业
内
政策
文景之治
惠商
汉武帝
货币
地方→中央铸币 五铢钱
盐铁酒专营
平准均输
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
财产税
汉昭帝
盐铁会议,取消了酒专卖
城镇
西汉后期私营发展
外
丝绸之路
兴起,陆路
交通
丝绸之路连接亚、欧、北非
社会
法律与教化
礼法结合、外儒内法,《九章律》、《二年律令》
思想
汉初
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汉武帝
董仲舒“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技术
纪传体通史《史记》,断代《汉书》
汉赋、乐府诗
《九章算术》,东汉蔡伦造纸术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丞相主管
常平仓制度
医疗与公共卫生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东汉华佗、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隔离疫病患者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三国 西晋(短暂统一) 东晋十六国(割据) 南北朝(对峙)
政治
内
中枢
36雏形
官员
选拔
(家世、道德、才能)九品中正制
管理
考核法规,流于形式
教育
官学
中央
西晋 国子监
地方
私学
中央与地方
州—郡—县
变法与改革
北魏冯皇后&孝文帝拓跋宏
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
迁都洛阳,易汉装、改汉姓、说汉话、同婚姻
外
民族关系
五胡入华
北民南迁
对外交往
东晋法显
经济
农业
技术(曹魏)
翻车
土地
三国 屯田制
西晋 占田制
东晋 给客制度
十六国 坞堡组织
北魏 均田制
赋税
北魏租调制
均田制
租 田租缴纳谷物
调 户税,纳布或帛
服劳役或兵役
商业
发展
三国
一度停滞
西晋
有所恢复→夭折
南北分裂后
南方相对稳定
北魏
明显好转
城镇
手工业
冶铁(官府)、纺织、制瓷(南青北白)、造船、造纸
社会
魏晋法律与教化
法律儒家化
魏明帝设律博士
《晋律》,家训
思想
玄学(新道家),清谈
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本土化&吸收
南朝范缜无神论,灭佛
文化&技术
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民歌
书法、绘画、雕塑、舞蹈
南朝祖冲之,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
医疗与公共卫生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政治
内
中枢
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草拟)
门下省(审核)
政事堂(议政)
尚书省(执行)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相权分割,皇权加强
官员
选拔
(才学)科举制
制举
常举
秀才、明经、进士等
管理
考核
尚书省吏部
隋每年
分九等→升降
监察
自下到上
谏官
自上到下
吏部
御史台、(唐太宗)十道监察区&检察官
教育
官学
私学
学塾、村学、蒙学
书院制度
中央与地方
隋
州—县
唐
道(山川形势)—州—县
外
民族关系
机构
礼部
鸿胪寺
宾客接待礼仪
唐 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糜州
措施
隋
周边民族归附,册封,退行郡县制,三次派人抵达琉球
唐
交往
唐太宗 天可汗
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数次会盟
南诏
治边
西北
安西、北庭都护府
北方
安北、单于都护府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南方
安南都护府
对外交往
陆
隋炀帝 裴矩 张掖
造纸术→阿拉伯地区
西域商路
海
常骏,日本遣唐使,玄奘取经,鉴真东渡
经济
农业
技术
曲辕犁
筒车
土地
均田制的改革和瓦解
赋税
隋—唐前期
租庸调制
租
调
庸
服劳役和兵役
不去赋役者可纳布或帛代役
780唐德宗 杨炎
两税法
原因
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财政困难
内容(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户税
按资产
地税
按田亩
作用
利
丁税→地税转变的开始,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负担↓
简化征税项目,扩大了税源,保证了财政税收
弊
土地兼并↑,大地主转嫁赋税→政府增加捐税→农民负担↑
商业
内
货币
文书重量→开元通宝
社会上货币流通量不足,绢帛充当货币使用
城镇
前期 坊市制度→封闭性城市,后期逐渐被打破
大城市
唐 长安成为亚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草市、农村集市贸易
机构
唐 储存汇兑业务
飞钱
柜坊
外
广州市舶司
丝绸之路
繁荣,海陆并举
税收
关市税、专卖税、外商税
手工业
隋唐
陶瓷(邢州白瓷、景德镇、唐三彩、陶俑)、茶、建筑、纺织(南超北,吴越)
五代十国
雕版印刷业
交通
陆路(驿)
驿传制度逐步完善,驿道(唐)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水路(驿) 隋唐大运河(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航运
社会
法律与教化
形成系统的成文法,礼法结合,注重伦理,民刑不分
《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家训《谛规》
思想文化
三教并行/合一
韩愈复兴儒学
诗歌、词(出现)、石窟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隋
重新核定户籍
官方储备
民间义仓
唐
设乡里坊村、领保制
养病坊
医疗与公共卫生
《唐本草》
唐孙思邈《千金方》
寺庙病房收治病人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
宋
政治
内
中枢
二府三司制
皇帝
御前会议
三司(财)
三司使
中枢门下(政事堂)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执政)
行政
六部
枢密院(军)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台谏(监察)
御史中丞
知谏院
多设机构,分化事权
官员
选拔
科举制
进一步“取士不问家世”
管理
考核
三善四最
监察
台谏合一
磨、勘、路
教育
官学
私学
书院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中央与地方
初
州(府、军、监)—县
中后
路—州(府)—县
变法与改革(北)
庆历新政(范仲淹)
熙宁变法(王安石)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外
民族关系
长期并立、吸收中原、交流交融
对外交往
恢复唐朝由广州经越南→阿拉伯旧路,开辟明州→日本&朝鲜半岛的航路
经济
农业
土地
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赋税
前期
两税法 附加税繁杂
各种徭役、代役金
中后期
王安石变法
募役法
百姓纳钱,官府募人代役
方田均税法
按土地多少好坏纳税
商业
内
政策
有所放松
货币
金属→纸质 北宋交子,其他纸币(辅币)与铜钱兼行
城镇
坊市界限(时空)被打破
政治军事功能↓,经济功能↑
草市↑
机构
行会组织
外
丝绸之路
转变 海路为主
原因
路上x,造船业,指南针,海上便利,商品
表现
贸易口岸&城市↑
广州、杭州、明州、泉州max、密州市舶司
榷场贸易
手工业
纺织(机户)、制瓷(官、钧、汝、定、哥窑)、造船(官、民)
工匠身份变化,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弛
经济重心南移
永嘉之乱人口南迁→安史之乱江南大开发→靖康之变→南宋完成
社会
法律与教化
《宋刑统》,《天圣令》
理学《家礼》、《小学》
乡约《吕氏乡约》
思想文化
程朱理学(南宋后期受到官方尊崇)
词(鼎盛),画本说书
书法,绘画(山水、花鸟、人物)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分主、客户
保甲制
族内创设义田
医疗与公共卫生
唐慎微《证类本草》
辽(契丹)、夏(党项)、金(女真)
政治
辽 南北面官
西夏 汉式&本民族官称
金 猛安谋克
本民族文字
元朝的统一
政治
内
中枢
一省两院制
皇帝
御史台(监察)
中书省(行政)
六部
相权反弹
枢密院(军事)
官员
选拔
时断时续
管理
监察
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中央与地方
(行中书)省—路—府—州—县
外
民族关系
机构
宣政院(佛教和藏族事务)
澎湖巡检司
行省(云南、东北等)
行汉法&四等人制
对外交往
欧洲 海陆
马可波罗
经济
农业
赋税
北方
租庸调
丁税、地税
南方
两税法
夏税、秋粮
科差
按户摊收丝和银两
商业
货币
单一纸币 宝钞(滥印→恶性通货膨胀)
城镇
商业大都市
北方 大都、大同等
西南 大理、昆明
沿海 广州、泉州
手工业
形态
官营
匠户制度(生产效率低,质量差)
民营
纺织(黄道婆,松江)、陶瓷(景德镇)、印刷(王祯木活字&转轮排字架)
交通与社会变迁
全国遍设驿站→以大都为中心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进杭大运河
社会
法律与教化
整体上弃而不用,司法实践中广引唐律
思想文化
畏兀体蒙古文→《蒙古秘史》
正式确立程朱理学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元杂剧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诸色户计
众济院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明
政治
内
中枢
皇帝
司礼监
东厂
西厂
锦衣卫
内阁
票拟→拟红
监督院
大理寺
五军都督府
六部
废丞相,设内阁
官员
明清选拔
乡、会、殿试三级考试
八股文
管理
考核
考满
考察
朝觐考察
京察
监察
六科(科道)
都察院
中央与地方
省—府—县
三司
布政使司(民政)
按察使司(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政)
后期设文官(总督巡抚)
变法与改革
万历新政(张居正)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裁剪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外
民族关系
机构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培养翻译各民族文字人才)
措施
制度
军户制度(军籍合一)
东北(女真)
司、卫、所
西北
卫
西南
土司
西藏
羁糜、册封、贡赐、茶马贸易
对外交往
15C 郑和下西洋
13-16C 沿海倭患
16-17C 西方殖民者侵占台湾
朝贡体制&朝贡贸易体系
经济
农业
作物
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
土地
官田 屯田制
民田 允许买卖
赋税
初期
夏税、秋粮,主要征米麦食物
正统年间
金花银
江南部分税粮折银送赴北京
后期
1581张居正一条鞭法
原因
商品经济↑,白银流通量↑
内容
赋役合并纳银(按人丁和田亩来征)
作用
终结两税法,负担、松弛,市场、商经
结果
短命,但保留用银两收税
商业
内
货币
铜钱&纸币并行
白银↑,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
城镇
外
丝绸之路
衰落
郑和下西洋
丝银贸易
手工业
纺织(江南)
形态
民营在后期逐渐超过官营
雇佣→资本主义萌芽
交通与社会变迁
出现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
社会
法律与教化
《大明律》
注重例《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乡约内容:朱元璋”六谕“,引律
思想文化
陆王心学→李贽童心说
黄宗羲“工商皆本”,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
小说、戏曲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黄册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慈善组织兴起
医疗与公共卫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清
政治
内
中枢
前
皇帝
内阁
军机处(中枢秘书机构)
六部
晚期
皇帝
总理衙门→外务部
各个部门
官员
选拔
科举制
1904 《奏定学堂章程》学堂选官制
1905 废科举
1906 留学生选官制
管理
考核
考科制度
京察(四格、八法)
大计
监察
奏折制度
都察院
六科
教育
洋务运动京师同文馆
戊戌变法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
1911清华学堂→清华大学
中央与地方
省—府—县
巡抚总督
变法与改革
1898.6-9 戊戌(维新)变法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文化
教育
1901-1911 清末新政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征信商务,奖励实业
外
民族关系
机构
理藩院
蒙古
蒙满联姻、平定葛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西藏
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设西宁、驻藏办事大臣
西南
土司制度→改土归流
对外交往
朝贡体制
1689 《尼布楚条约》;18C英国马嘎尔尼使团
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南京、望厦、黄埔
经济
农业
赋税
1712康熙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 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废除人头税
商业
内
货币
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
城镇
工商业市镇
地域性商帮
晋商
盐业、票号
徽商
儒商
外
丝绸之路
衰落
丝银贸易
手工业
制瓷(景德镇)、制糖(台、闽、粤、黔)、四大名绣(苏、湘、粤、蜀)
交通与社会变迁
大清邮政管局、电话、电报
1881 唐胥铁路,1909京张铁路(詹)
黄鹄号,轮船招商局
社会
法律与教化
《大清律例》
乡约宣讲内容:康熙“圣谕十六条”,雍正《圣谕广训》,引律例
思想文化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户籍永停编审
保甲制
养济院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政治
内
中枢
南京临时临时政府(北洋军阀)
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内阁
政党政治,派系纷争、军阀混战割据
南京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下的蒋介石政府以党专政
官员
选拔
1913 文官考试制度
政事堂
甄别
1933 《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制度成立
变法与改革
民国改革
外
对外交往
收回关税的努力
27《进口税暂行条例》
28改定新约
30《中日关税协定》
经济
农业
赋税
1937废除国内关税,统一国境官税
个人所得税14条例、36征收
商业
内
货币
银元
35 法币改革
白银收归国有,防止外流
急剧贬值
48 币制改革 金圆券→银元→银元券→失败
城镇
政策/社会
鼓励兴办实业
15(二十一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外
手工业
轻工业发展突出
交通与社会变迁
社会
法律与教化
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新生活运动
新气象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医疗与公共卫生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
政治
内
中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宪法大纲,土地革命
地方政府
三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官员
选拔
干部制度
党管干部原则
公务员制度
教育
52 院系大调整
工农子女优先
扫盲运动
77 恢复高考
80 邓小平“三个面向”
90s “科教兴国”战略
变法与改革
21-49 动荡时代
27-37 土地革命
49-56 过渡时期
土地改革
一化三改
56-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共八大
78-今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78.12 十一届三中全会
停止,重心,恢复,解决
12.11 中共十八大
(目标)小康&深化改革
13 十八届二中全会
制度,总目标
17 十九大
新时代,***
19 十九届四中全会
进一步部署
民族关系
历程
41《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45 内蒙基本方针→47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5新疆,58广西、宁夏,65西藏
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90 三个离不开
97 十五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十八大→十九大
外
对外交往
关税
海关进出口税则、海关法等
新中国初期
形势
两大阵营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包围政策
国内形势尚不稳定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9-50s中
另起炉灶(老K)
一边倒(社会主义&世界和平民主阵营)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X特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0s中-60s末
两个拳头打人(反美帝、反苏修)
成就
建交
苏联、保加利亚、瑞士……
53 印度(西藏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意识形态)
54.6 日内瓦(大国,朝鲜问题,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55 万隆会议(无西方殖民国家) “求同存异”方针
70s建交新高潮
一条线、一大片
64 中法→西方国家
71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乒乓外交
72
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正式建交
改革开放以来
78《建交公报》→中美正式建交,实现正常化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发展与周边固家的友好关系
巩固加强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经济
农业
商业
内
货币
48 (华北)中国人民银行 人民币
人民币(多品种、多系列)
实体→数字
税收
1980个人所得税
城镇
外
一带一路
手工业
交通与社会变迁
50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19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58-84青藏铁路,88上海沪嘉高速,08京津城际铁路,中国高铁
60东风号远洋货轮
社会
法律与教化
法治建设进程
49《共同纲领》开始法治建设历程
54《宪法基础》→82新时期
97十五大“依法治国”→99入宪→04人权入宪
10中特法律体系形成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讲四美三热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文化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医疗与公共卫生
医疗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