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完善产业数字金融相关的行业标准、监管机制,提升科技伦理治理水平,推动模型可解释性的研究和实践,形成合规发展的格局。
在数据流通的各个环节需要采取有效的数据安全措施,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动态行为监测等手段,增强数据的可信流通,保证全产业链数据处于持续安全状态。
通过内外部数据打通、云化系统建设、组织架构优化、智能风控体系构建、数字原生产品能力建设、合作伙伴能力评估分析等,全面提升“金融+科技”综合赋能水平,并建立与各生态主体的紧密合作,评估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做好关系磨合、利益协调和价值共享,共同推动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
协同各类生态主体,在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共建生态模式的过程中,辅助产业政策落实,拉齐上下游企业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水平,加强产业数字金融知识的培训,提升生态协同合作的能力。
深入了解当地产业特点、要素配置情况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金融产品和服务,以符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研发贷款、重大项目专项贷款、ESG主题理财、碳金融产品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园区贷、园区保、科创类贷款、股权质押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助企纾困贷款、科技信用贷、林业贷、农业贷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贸易融资、智能撮合、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
信用评估、融资服务、资金结算
账户服务、财务顾问、企业经营
典型金融产品/服务方案: 信用贷款、应收账款保理、预付款保理、仓单质押融资、保兑仓融资
产业数字金融通过对数字技术的创新运用,一方面形成了标准化的产品体系,面向企业能够快速批量提供基础融资产品;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多层次需求,将产品和服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灵活匹配、组装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原生产品,满足多样化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
产业数字金融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将金融和产业进行有机结合,生态主体包括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核心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平台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征信机构、担保机构等,依托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相应生态主体能够实现协同合作,进行数据渠道打通、资源整合、产融对接,结合产业类型、区域特色和企业实际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产融服务平台,从而形成更加细分的生态模式。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引入多方数据,挖掘数据价值,通过建立数字信用、数字担保等新型风控手段,改善对核心企业的过度依赖,弥补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服务可得性不足、信贷资源投放不精准和决策误差,形成多维风险分散机制,更好地平衡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风险可控性、成本可负担性,从而使产业链上更多的小微企业受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数字金融模式。
全产业链数据信用为核心
数据资产流通和交易速率提升
数字技术全面融入产业生态
需求快速响应、产品灵活且个性化强
小微企业普惠性显著提升
核心企业信用主导
基于供应链进行风险评估
资金用途集中在供应链条内
银行与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基于企业主体信用
线下跑业务方式
标准化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低、企业信息不透明
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实体企业、
科技公司、监管机构、研究机构以
及其他配套服务方共同发挥作用
基于实际交易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
信用,由银行、征信、担保、物流等
机构参与提供1+N式产品与服务
产业数字金融是以数据要素为核心,依托产业互联网的生态辐射作用,强调将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投融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信息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支撑,目的是通过融合金融和实体产业资源,助力推动产业转型创新并向高价值端进化,从而提高产业链韧性,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发展目标下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