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言语之片段阅读
言语之片段阅读的思维导图,分享了解题顺序、命题思路、速读技巧、选项技巧、题型,卡清再割,一起来看。
编辑于2023-07-13 19:40:16言语之片段阅读
解题顺序
提问-文段-选项
忠于文段
对比择优
命题思路
同义替换
同义语句替换
精简压缩
长句提炼压缩变短句
速读技巧
形象化表达
用拟人和必须等手法进行同义替换
把握中心句和分述句特征
中心句特征
形式
重点词提示
内容
观点(结论,对策,评价)
分述句特征
举例子
数据资料
正反论证
原因解释
并列分述
从不同角度论证前面观点
观点+举例子+由于+数据资料
做题技巧
题干略读省略法
援引观点
正向援引
通常引用某人的话,一般用“正如”
援引后有表述结论性的引导词,如 因此 所以 可见 总之 等,引出作者观点
反向援引
与作者观点相反,一般先树靶子,用“有人认为”“通常认为”“传统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多数人认为”等字样引出
援引后用转折性引导词,如“但是”“其实“实际上”“事实上”等引导出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或批判
原因解释
模式
阐明原因--引出观点
点明观点--阐明原因
点明观点--阐明原因--重申观点
技法总结
解释原因的目的是证明结论或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原因位置来寻找前后主题句
原因本身不重要因此阅读时可以略读
围绕原因进行表述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
反面论证
正+反:反面论证之前会出现正面论点,常有“否则”“不然”等引导词出现,此时要重点阅读反面论证前的正面论点
(正)+反:反面论证之前省略正面论点,常有“如果...不...”“如果...没有...”等假设条件句出现。此时应通过对反证的正面论点进行推断,从而明确作者的表达含义
标点符号
冒号、破折号:解释说明。 分号、顿号:引导并列关系。 双引号:(1)援引观点;(2)强调特称;(3)反语讽刺。 括号:补充说明。 问号:(1)设问引出话题;(2)反问表达态度度的倾向性;(3)疑问表达不确定性,可能带有倾向性。
宏观指代
“这”“此”“有鉴于此”“换句话说”
有些文段前半段常常是罗列问题或阐述现状,接着用指代类代词引导出一个主题句,此时代词具有前文宏观内容的特点
举例子
下定义,引背景
选项技巧
选项差异法
比较强调重点
可排除一两个选项
主体排除法
注意选项和文段陈述主体的一致性
判断标志
高频词
一个高频词:答案与原文主体高度一致即可
两个高频词:正确答案往往是讨论两个高频词的关系
核心话题
排同求异法
排同
选项中几个选项表述意思相同或相近,则均予以排除
求异
互为矛盾的一对选项中很可能一对一错
相对绝对法
过于绝对化的选项不是正确答案
通常相对、部分、不确定的表述是正确答案
题型
中心理解题
提问方式
1.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 2.这段文字的主旨/主题/观点是…… 3.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4.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 5.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态度是……
重点词语
关联词
转折关系
标志词
强转折: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
弱转折: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
强弱转折复合情况
强前弱后
观察对策句位置,对策句即为重点
弱前强后
重点常常在后半句的强转折
理论要点
转折之后是重点
常考结构
引入+转折引出观点
引入+转折提出观点+解释说明加强论证
因果关系
标志词
正常: 因此 所以 因而 可见 于是 故而 看来 总之 由此可见 言而总之 概而言之 综上所述 照此看来
结论性阐述语句为主题句
生僻: 导致 造成 致使 使得
倒装: 之所以...是因为... 之所以...归根结底... 之所以...说到底...
重点落在后半句原因解释上
常考结构
结论句在结尾为文段中心
结论句在开头/中间
后为进一步解释说明,结论句为中心句
后有其他关联关系,需要结合多重关联词分析
递进关系
标志词
弱递进:而且 并且 也 还
强递进:甚至 更 尤其 重要的是 关键的是 核心是
理论要点:递进词表强调后的内容为重点
并列关系
文段特征
显性并列
包含并列关联词以及标点,如此外、另外、同时、以及、“;”
并列同在
复句之间属于互为解释参照或者补充说明的同义项分句关系。如“此外”“另外”“与此同时”“再说”“并且”“加上”“既……又……”“一边……一边……”“有的……有的……”等。
相反同在
复句之间属于围绕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开论述的反义项分句关系。如“不是...而是” “是...不是”
隐形并列
文段中没有明显的关联词语,要通过相同句式或语义关系构成并列关系。由其并列关系较为隐晦,因此隐性并列设置的题目难度较高,不易快速辨别,需要提醒考生注意,若文没有关联词出现,就要观察句子之间是否在语义表达上构成并列关系。
必要条件关系
典型格式
只有...(即对策)才...
格式变式
要想...就得...(即对策)
只有A才B=没有A就没有B=B必须A=A是B的必要条件(必备要素、必不可少、不可或缺)= A是B的基础=A是B的保障=A是B的前提=B以A 为必要条件(必备要素、必不可少、不可或 缺)=B以A为基础=B以A为保障=B以A为前提。
反面论证
典型格式
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
具体应用
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对策
理论要点
必要条件(即只有和才中的部分)是重点
对策标志词
应当 应该 应 需要 要 必须+做法
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前提 基础 保障
负有...义务/...的必由之路/...的法门之一/要领之一/势在必行(重点把握)
常考结构
对策在结尾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策在中间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说明(意义效果)
对策在开头对策+正反论证/原因论证
主题词
判断方法
中心句围绕的核心话题,一般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
每句话都围绕的的话题
理论要点
正确选项中需要包含的文段主题词
细分类型
主旨概括题
辨别标志
主旨概括题的提问方式通常带有“主旨”“主要”“核心”“主题”“中心”“重在”“概括”等提法。
做题原则
找文段主题句
对比选项进行转化(同义替换,精简压缩)
通常为对策或核心观点
优选忠于原文选项
文段特征
总分总
提问-分析-解决
提观点-解释说明-重申观点
总分
提观点-解释说明
提观点-举例论证
分总
列举现象-提出观点
列举现象-解决问题
分总分
开头多关联词引入
中间由某关联词带总论点(通常对策或观点)
主旨补充
举例论证
解释说明
反面论证
变式题型
原理:考察实质和做题原则不变,只是提问方式有所变化
分类
关键词语类:
提问方式: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解题技巧
常规技巧
结合内容与形式判断
内容上通常陈述主体为关键词
形式上不断重复的词语为关键词
其他提问类
考查“议题” “中心议题”“..的关键在于”“批评了...”等
多个关联词情况
通读原文,不能只看局部
观察层次结构,理清脉络,明确包含关系
秉承寻找解决对策和核心观点这一原则不动摇
意图判断题
辨别标志
通常带有“意在”“想要”“推出”等提法
技巧精讲
通过文段字面语段推断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主旨概括题是意图判断题的基础,是阅读过程中对整个文段含义的把握
做题原则
把握作者说话目的,意图,初衷时要结合原文进行引申,寻找原文的“言外之意”
不要过度猜测,造成无中生有
做题顺序
(1)应该通读原文,明确文段的主要内容。 (2)在理解文段重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和意图。 (3)观察选项,优选在文段重点基础上准确的“言外之意”的引申项。 (4)如果没有准确引申,次选主旨类型的选项。
考查类型
社会现实类
阐述社会消极现象,隐含解决问题的语句或进行对策的推断
分析社会消极现象的原因所在,可能需自行总结概括原因,从而进一步推测问题对策句
客观陈述社会问题的一些表象,并无褒贬之意,需对文段含义总结概括,得出观点
故事寓言类
揭示深刻道理
故事高潮和结局很重要,常出现于文段¾处,反应故事主题思想,常为文段要表达的意图
态度观点题
考查考生把握说话人态度、倾向性的能力
辨别标志
态度观点题的提问方式通常带有“作者的原意”“作者的态度”“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评价”等提法。
类型特色
明确观点:文段观点直截了当
重点阅读观点引导词后的语句,这些一般是作者的态度观点或对于某事的评价
隐含观点:没有明确表达态度观点,却对态度和评价存在一种倾向性,在字里行间表露出来
注意寻找出现作者隐含观点的标志及位置
表达倾向性的词语和标点符号
把握文段的行文脉络和关联词语
没有观点:文段表述客观具体,却无任何评价
辨明题目特点,不要受提问方式误导,误以为提问涉及作者态度观点时就一定在文中,因此应该从用词和结构上来辨别文段的文体风格
杂糅观点:涉及多个问题,作者对某一问题存在明确观点和评价,却对另一问题未作任何评价,只是一种客观陈述
注意提炼相关句式
笔者认为A...至于B...就见仁见智了(前有后无)
无论A...B都...(前无后有)
细节理解题
辨别标志
通常在提问中会出现“正确/不正确”“可以/不能得出”等字样
技巧精讲
错误陷阱类型
无中生有
概念混搭
提出并无逻辑关系的二至三个概念,而在选项中用一句通顺的话进行连贯,造成概念混搭的错误陷阱
务必在阅读选项时回到原文里寻找,明确表达的逻辑关系,切忌“眼熟就对”
曲解文意
偷换时态
“将”“要”表将来
“已经”“曾”表过去
“着”“正在”表正在进行
偷换数量
较多的数量概念
较少的数量概念
中间的数量概念
偷换话题
全部偷换
扩大话题
缩小话题
偷换概念
通过将表述要件中的主客体或者动作、状态加以偷换,混淆视听,造成误选
偷换逻辑
不能把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偷换为并列关系
不能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不能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混淆,造成条件关系的内部混乱
偷换确定性表述和不确定性表述
主旨化细节理解题
选项与原文逐字比较
理解含义并归纳
变形细节理解题
原因考查类
提问方式
“根据上述文字……的原因是”“下列不属于……的原因的一项是”“这段话表达了……的观点,其理由是”等。
解题思路
首先应该对文中所言“状况”进行了解或寻找,接着可以根据“因为”“由于”“之所以……是因为’等标志词找到对应的原因所在,也可以通过“因此”“所以”等标志词推断前句的表述,即为原因。
目的考察类
提问方式
常见的提问方式如下:“……主要是为了满足”“根据这段文字……的主要作用”“……其目的是”等。
解题思路
首先寻找引导目的或作用所在的标志词,如“为了”“目的是”“其作用为”“结果是”等。如果文段省略了标志词,也可以根据文意表述对命题语句进行归纳概括,即为为答案。
特点考察类
提问方式
“依据上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根据这段文字……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这段文字描述的……和……的根本差异是”等。
解题思路
关键在于提炼文段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或总结。在对比两个陈述主体差异的题目中,主要是寻找关键词进行对应,此外也可以结合排除法进行判断。
信息推断类
提问方式
根据提问进行特定语句寻找,某些还要进一步提炼加工判断。
解题思路
寻找标志词
寻找特定语句信息
概括总结
结合题目设置和常识
词句理解题(无需整体阅读)
词语理解题
辨别标志
在提问中通常有部分词语或语句用双引号标注主,要求考生对这部分词语或语句加以理解。通常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对文中画线部分语句理解解正确的一项是”“'xxx’可以理解为”“对'xxx)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对'xxx’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xxx指的是”,等等。
解题思路
瞻前顾后,观察前后依存关系的前后句
低难度题,词语或语句含义就是前后文互为解释的语句内容(即小语境),一般词语含义的解释项为之前的语句内容,而答案出现在后置语句中时都会有形式标志,如“:”“;”“、”“--”“()。”,等等。
高难度题,除了把握小语境外还要把握整体,若文中出现了题目考查的词语,常常是词语理解的细节化考查
语句理解题
相当于 主旨概括题、细节理解题、词语理解题 的杂糅性考查
类型
名言警句类
考查含义理解和平时积累
划线语句类
把握整体
把握细节
语境理解
代词、词语指代题
辨别标志
通常提问的方式有:“上文中'这’指的是”“上文中'此’指代的是”“文中'他们’是指”“请问'那些’指代的是”“句中的'后者’指的是”“文中“'它’指代的是”,等等。
类型
代词指代题
秉承原则
指代就近
指代词所指一般是在句法结构上和它靠近的词语,一般适用于较短语句
主语话题
指句中代词一般和句子的主体或者话题的所指相同,这一原则尤其在句群和篇章中适用
词语指代题
词语理解题和代词指代题的杂糅
特征
看似考查词语含义理解,实则发现同句中存在一个代词,实质是要求正确寻找代词的指代对象
做题思路: 1. 定位考查词语 2. 观察考查词语的语句中是否出现代词
出现代词,此题为间接考查代词指代的变形题,应在前一句寻找指代对象
没出现代词,那按词语含义理解题处理
标题选择题
主旨概括题的变形,区别在于某些题目涉及具体的文体风格和表述方式,需要进行具体的针对性处理
类型
散文游记类
文风随意,一般为作者有感而发,用词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叙述口吻以第一人称,标题体现概括性和趣味性
新闻简讯类
简洁明快,表述客观,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标题-(副标题)-导语-正文,导语要包含新闻五要素,一般是新闻主题句,采用成分分析法进行提炼归纳就是文章标题
说明文类
客观平实,语言朴实简练来阐述某原理和机制,由此要重点把握主体,围绕主体的选项通常是答案
议论文类
观点明确,论证有力,把握主要论点或解决问题的语句然后选择与之同义替换的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