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汤君健的中层管理课①
企业里中层是最难的,“上有老,下有小”,很多人还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就已经上岗,这里可以给你来一次宝洁高管内部的中层培训课,给你交付30个管理工具,直接拿来用!
编辑于2023-07-19 11:38:07角色转变
1.中层管理要转换工作界面
从人的方面看,业绩达成不能只靠你自己了,而要靠团队。
有一个比喻,你做业务骨干,就好比是一支球队的队长。你靠补位,可以帮你的下属把业务完成;但是你做管理者,就好比是球队的教练,你自己下不了场,你必须靠培训发展下属,通过他人拿结果。
同时,团队变大了,有层级了。你做客户经理的时候,下面就两个助理,怎么分配资源你说的算。以前还可以靠私人关系管理他们,但现在不行了。现在下面有三四个小组几十号人,任何一次凭感觉的分配,都会带来团队争吵不休。所以你需要看到每个管理事件背后的流程建设,而不是停留在事情层面。
从事的方面看,要完成不是具体的任务了,而是高自由度的任务。
猎豹创始人傅盛举过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创业者问他,怎么把体重秤生意做成一个生态?这就是高自由度的问题,有无数种可能性可以达成这个目标,傅盛举就反问:你的体重秤一年出货多少?你能不能拿下一半的市场?现在你在京东一天卖六千台,什么时候能够做到十万台?没有做到前,全力以赴,用价格、用设计、用所有东西,12个月内看能不能做到?如果能够做到,6个月能不能做?6个月能做到,需要哪些资源,能不能像一道数学题那样列在那里?你看,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对战略落地的任务拆解。
创业最大的难度就是太自由了,自由到你很容易失去方向。跟创业公司CEO比起来,中层管理者的自由度当然要小一些。不过,老板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告诉你要做什么,需要你自己去定义问题、拆解任务、驱动结果。
2.从三个层面转换工作界面
一个例子
删掉大部分的客户拜访时间,花功夫设计部门简介。
因为刚接手团队还比较陌生,作为团队负责人,要尽快让各个兄弟部门清楚你的生意发展计划,从而更好地支持你。所以,你要尽快准备一次在公司管理层面前的述职和部门简介,从上到下搞定跨部门资源协调的问题,而不是和各个部门的其他中层挨个去开会。而外部客户,如果天天去见他们,只会把下属架空。你应该做的是,保持一定的联系频率,在关键的谈判中出现即可。
三个要点
第一,把精力从自己身上放到了培养下属身上
第二,从靠关系管理放到了靠制度和流程管理上
第三,从被动地等任务下来,变成了主动拆解公司战略、驱动结果实现上
3.把握管理的节奏
小E被空降到新的运营团队,不到一个月他就争取到一个新生意模式孵化的机会,涉及到公司的战略转型。你认为他该不该争取一个公司级的大项目呢? 你可能会想,当然应该啊。带团队拿下这个大项目,打一场大仗,不仅能够锻炼队伍,为他树立威信,还可以沉淀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这是多好的机会。但不建议这样!
因为时机不好。小E刚来新部门,业绩还没拿出手,就去探索业务转型,风险太大。相比于改进商业模式,也许把一个新品卖好可能更适合他。因为不用再去招兵买马、不触及原有的利益分配,见效快、压力小。 其实管理者要做的工作就两点:一是“打粮草”;二是“增肥力”。
完成眼前的业务,就好比是打粮草,它解决的是你当下的生存问题,你每个月的目标都完不成,就谈不上未来了。
你还要给你的土壤施肥,也就是提升你的团队组织能力、做好那些长期帮助你出绩效的项目和计划。为明年,甚至更长远的业绩打基础,保证能够持续地出成绩。
打粮草和增肥力也要注意平衡。就算工作再忙,都要坚持把给新员工上销售技巧课、和业绩优秀的员工萃取工作经验等等放到你的管理日历里。
把一年、一个季度、一周和一天要做的和管理相关的事情,提前在日历里锁定下来,提醒自己。
人岗匹配
和上级达成的三个月业绩共识,你应该已经迅速落地了一批“低垂的果子”,这时候抢滩期也快结束了。你该为下一阶段发力期做准备。这个时候你毕竟还在抢滩期,管老板要钱、要资源、要商业模式,他可能都还不太敢给你,但调岗、要人,正是时候。团队磨合需要时间,等你过了抢滩期,再想做团队调整或扩张,节奏就慢了。
1.调整团队的组织架构
比如说,洗发水公司的市场部,应该按品牌分?还是按地域分?比如,是应该一个组专门做潘婷,另一个组专门做海飞丝?还是一个组专门负责南方市场的潘婷、海飞丝,一个组专门负责北方市场的潘婷、海飞丝? 那如果是销售部呢?应该一个组专门卖潘婷,一个组专门卖海飞丝?还是一个组专门负责南方市场的所有品牌销售,一个组专门负责北方市场的所有品牌?
是按品牌切还是按地域切, 一条指导原则:那就是以客户为中心。
比如说,市场部的客户是消费者,那么按照品牌切,更能够打中不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 而销售部的客户是不同地域的经销商,那按地域切能够更好地为经销商提供服务。
调架构、管编制并不是让你一味地向公司要人,你得先看看你的客户是谁?你现在的团队如果不是以客户为中心进行管理的,那你首先要做的是组织架构调整。
比如,一家数码产品跨境电商运营团队,原来是按照产品线来分组的。你们这个组,负责所有自拍杆在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亚马逊销售。你们那个组,负责所有的掌上游戏机在所有的国家和地区的亚马逊销售。这样做的好处是公司内部沟通挺容易的,因为和产品研发部直接对齐了。缺点也非常明显,各个区域的消费者行为完全不同,他们没有精力做任何本地化的运营活动。学习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指导原则,他们调整了组织架构,把人按照地区分下去,你负责美国的自拍杆和掌机,他负责日本。责任到人,包干到户,更重要的是,大家对于客户是谁,明确了,不是背后的产品研发部,而是对外的消费者。
2.计算团队的编制数量
调整完组织架构,新的挑战又出现了。这时候,管理者需要再来看,哪些小组人多了,哪些小组缺人手;哪些人的能力需要提升,还缺具备哪些能力的人,只能去外部挖。 有一个误区需要注意:管理者不是想招人就招人。以为自己手下的人越多越好。一方面人多,显得自己在公司更有影响力;另一方面,团队人多,每个下属似乎也更轻松。
比如,仓库里有收货、分包、发货等等岗位。但是如果业务量远没有大公司那么多,结果就会导致收货的时候只有收货组在那忙着,收完之后,收货组的人就不管了,基本上一天就干了头两个小时,然后就是打包、发货组的事了。同时还有一些组长、经理、后勤专员、行政专员、人事专员等等一大堆支持人员。结果就是,团队里真正优秀的、想出业绩的员工都走了,因为他们觉得人浮于事,自己拿不到更多的工作量,绩效工资受影响。
三种方法估算团队人员数量
第一种,工作量法
简单来说,就是把年总工作量,扣除假期、周末之后,根据工作时长分解到每个人头上。去判断需要多少人。
这种方法适合于重复性比较强的、工作量容易量化的工作岗位,比如前面提到的仓储物流人员,他们的收货发货工作量可以明确计算。还有像有固定客户拜访量要求的销售,或者是酒店的安保、清洁人员等等。
第二种,比例对标法
比如说,在有的技术开发领域,三个开发人员对应一个测试人员就是标配。再比如说,一个HR 可以服务100个员工;或者一个管理者直接向他汇报的人,不应该少于10个等等。类似这样的比例,都是经过大量的管理实践磨出来的,也可以作为你对比的一个横向标杆。
第三种,人效法
也就是,把总产出除以人数,得到的那个比值,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当然这个比值是跟着你的生意发展而变化的。
比如在淘宝早期,马云曾经定下了人均交易额10万美元加一个编制,而到了支付宝的时候,人效的要求就提到了5亿人民币。
一个有经验的管理者,可以跟公司这么算账:我预计在一年后,团队的人均产出能够从每人50万提升到60万。我们团队现在是10人,我向公司申请全年给我15个编制。我知道公司担心人多了产出是不是会下降,公司可以先给我12个,如果半年后,人效并没有提高,那么,你们冻结我的招聘。
3.升级你的岗位(团队编制质量)
你的团队,招来的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一个有经验的业务骨干,对你团队的作用显然是不一样的。 三个方面升级你的岗位:
首先是你的核心管理团队,他们是你的领导班子。
假设你是一个技术总监,但你管理的团队都是一些刚刚提拔上来的主管,这显然会影响你项目的进展和突破。这时候,再招十个八个毕业生,远远比不上来一两个经理级的管理者对你的帮助大。
其次是你的业务骨干,他们打过多大的仗,就能打多大的事。你需要一两个能“帮你桶破天花板”的业务高手。
当你的公司盘子变大的时候,不要仅限于当前的人员了,就要开始物色首席商品官的人选。道理很简单,全公司的组织能力都以技术、供应链为主,没有人操过百亿、甚至千亿的零售盘子,但这样的人才不进来,只靠团队现有人员慢慢摸索,根本连门都不知道在哪。
第三是你的多功能团队。
传统的管理理念是,销售管销售,技术管技术。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多功能团队的管理方式。
比如,销售总监下面除了销售经理,还带着HRBP、高级财务分析师、交付经理等等。比如在华为叫“铁三角”,一个销售小组,由客户经理、交付经理和方案专家三个角色构成。
比如,汤总在宝洁做销售的时候,去和家乐福、沃尔玛这些卖场谈判,他们的团队就直接跟对方的财务、供应链、运营负责人对接,效率高、见效快。他们表示:很多时候,再增加一两个销售,对你的团队业绩帮助是边际效用递减的,一个称职的供应链经理,却能够从库存管理的角度,给出专业的备货方案,消除客户不愿意多进货的疑虑。而且,这些专家角色,往往是从数据本身进行解读,跟客户的采购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立场也相对中立,反而能起到很好的销售作用。
立威立规
当你获得上级支持后,现在你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带着团队冲业绩了。不过,你真的指挥得动你的下属们吗?他们真的服你吗?下属们不服管,背后的原因很多。这时候,你挨个去谈心做思想工作,调整薪酬结构,都很难见效。因为面对你这个抢滩期的上司,下属们还不相信你能带着他们出业绩。
1.你该树立什么威信?
第一种职位威信,比如,你在群里说:“我是老板,我说的算”,这种职位威信比较表面。下属容易口服心不服。职位威信见效快,却不持久。
第二种专业威信,比如,你给团队开会说:“我是大牛,都听我的”。专业威信是指你的业务能力让大家不得不服。专业威信往往需要比较久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来,也就是说,虽然持久,但是见效慢。
第三种管理威信,也就是通过管理动作建立你的权威,因为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影响方式,这种威信见效快,同时更持久。
比如,有一个新上任的老板,她一来就和我们约法三章。她说:“我答应你们的请求,我一定会办到。我也希望你们答应我的事,一定要办到。”她平时不严厉,甚至开起玩笑来跟我们是一路人。但是,她在为团队争取利益的时候,一点也不含糊。反过来,一旦有人在工作中没能信守诺言,她较起真来能让下属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们从来不需要做什么表态,但是,一旦确认要做到的业绩目标,那真的是拼了命也要去完成。
2.“四步法”立规矩
心理学上有个“承诺和一致”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普遍希望自己在外人看来,是言行一致的。如果你直接骂下属:“你这个人怎么这样马马虎虎。"好了,这样你等于加深了他在“马马虎虎”这件事情上的认知,说不定他还觉得自己“马马虎虎”是做事有灵活度的表现。为了证明他做事灵活,他未来会更加“马马虎虎”。 其次,也不建议你一来就改这改那,定一大堆条条框框,搞得鸡飞狗跳。万一有些复杂的政策不落地,或者政策太多你跟踪不过来,你到时候就骑虎难下了。改回去吧,下属觉得你朝令夕改,政策没有延续性,不改吧,放着一堆没有人遵守的规章制度,只会不断地侵蚀你的权威。
第一,定好“保险丝”
要先给团队立一个容易落地、犯规了容易被发现的小规矩,以点带面,调整队伍状态,建立上级的威信。小规矩就像你管理的“保险丝”。保险丝的特点就是成本低、效果明显。一旦电流过量,立刻熔断,从而保护整个电路安全。
落实到职场,比如下属接任务时爱推脱,你可以从语言上要求下属们,不许说:“我搞不定这个任务,是因为1.2.3.”而只能说:“如果要搞定这个任务,我需要的支持是1.2.3."
又或者,下属不主动汇报,那么可以定一个规矩,每周写工作周记,并抄送整个部门。
针对下属复盘时总爱推卸责任,以前有个老板定过一个特别有趣的规矩,叫作"No no",就是规定下属汇报时说到其它部门,不能出现"No、不行、不对”,总之任何带“不”的负面词,都不能说。
第二,对齐标准
要让一个规矩执行落地,你要跟你的团队清晰地沟通这三个问题: “你的规矩为什么定? " “标准动作是什么?” “违反了有什么后果?”
比如,你规定“跟别的部门合作不能说No",就要告诉团队,为什么要做这么做,这是为你的规矩确立“合法性地位”。
你要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哪些不正确的行为阻碍了团队业绩的达成。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一些规矩,目的不是为了限制大家,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团队进步。
光说明为什么还不够,你还要明确“标准动作”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执行,什么情况下可以例外。就像走正步一样,你先要给团队一个标准,让他们知道怎样才算对齐,同时说明标准以外的情况。
比如,“跟其他部门合作不能说No"这条规矩,假如其他部门确实违背了公司价值观,或者做了伤害用户体验的事,当然要敢于说No,没有必要太教条。
团队有人踩线了,我建议你最好采取比较温和、轻松的小惩罚。这就好比,要是过马路闯红灯都要把人关起来,那么以后就没有人敢走路了。
同样的道理,小规矩起到的就是“保险丝”的作用,帮助你在前期找出那些特别不听话的问题员工。移走最影响业绩的障碍,就达到目的了。所以,可以请“踩线”的下属表演一个节目,或者让他请大家喝一杯奶茶等等。
第三,让团队公开承诺
跟团队拉齐了规矩的标准之后,再加一个动作来巩固,就是请大家来表个态:我们都愿意力挺这个规矩,一旦违规,愿意受罚。
你可以让大家轮流对新规矩发表意见,甚至可以让大家在文件上“签军令状”,然后在办公室显眼的地方挂上去。这个小动作就是利用了之前提到的“承诺和一致”心理。对自己的承诺进行公开表态。让越多的人知道,人们就越容易坚持下去。
第四,调整队伍
对于硬是不守规矩的“刺头员工”,不是之前提到过的接受一个小惩罚这么简单,而是你要采取行动。
比如,和他谈话,了解他为什么公然违反大家都认可的规矩。如果这个下属就是不服管,建议和上级汇报,能调离就调离,不行就劝退,不要在你管理不了的人身上浪费你的管理资源。
向上管理
找到业务突破口后,接下来,你需要尽快向你的上级做一次全面的汇报,和上级确认接下来三个月能够做的一系列小事,积小胜为大胜。请你的上级帮你扶上马、送一程。
1.和上级拉平认知
比如,一个总监想转正,结果被毙掉了。因为让这位总监汇报他的试用期业务发展述职。结果他开口就说需要更多的费用和更多的业务员。销量目标加一倍,他的策略就是促销费和业务员加一倍。至于现有业务如何优化?怎么提高人均产出?新业务增长点在哪里?怎么开拓新的推广渠道?都没有自己的思考。团队的培养、人才梯队的搭建,也是完全没看到他的行动计划。更要命的是,这位总监还特别能自己感动自己,他为了增加一倍的业务员,这几个月每天都忙着招聘忙到半夜。他觉得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问题是,招聘是工作的重点吗?其实这位总监犯了向上管理的典型错误:
第一,他从来没有和自己的上级确认过工作重点。他认为重要的,比如招业务员,在他上级看来,完全没有价值。
第二,由于没有一个项目全局的拉齐认知,等到老板来过问的时候,以为可以给上级“惊喜”,结果是给了对方一个“惊吓”。
2.拿出你的“百日作战计划”
帮助你和你的上级一起,把你的业绩突破口,变成可落地的、彼此认知拉齐的工作计划。
第一步,你要和你的上级确认优先级矩阵里,你认为有价值的小任务,他是不是认可这种分法。也就是第一列,对于到底要做什么任务,达成共识。
比如刚刚提到的那位总监转正,其实提高人均产出是一个重要的事情。人均单产提高了,再扩张,就是有质量的业绩提升了。所以,为了提高人均单产,有三件事要做:
第一,尝试找到不靠堆人力进行业绩提升的渠道,例如新媒体; 第二,提升现有员工的推广能力; 第三,汰换尾部低产员工。 等三个月后,人均单产增加达到一定标准后,再判断是不是增加人手。
但是短短三个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第二步,在选任务的时候,你可以根据上一讲我们用到的业绩优先级矩阵,选出三到五个,三个月左右就可以出业绩,同时也是上级认可的任务,进行重点攻克。并且你还要给它们配上结果指标或者交付物,确保这个工作结果是可衡量的。
关于“交付物”,不是所有的部门,都可以像销售、运营一样,大部分工作都用KPI来量化。比如技术部不是用“敲了多少行代码”来量化团队业绩。某款重要产品的上线、某条财务流程的落地执行等等,都可以作为证明你达成预期的证据,这就是交付物。
第三步,你要把上一步挑出的重点任务,按照“周"的颗粒度进行分解。
一百天也就是十四周,每周结束后,你可以快速地跟上级回顾一下进展。一旦出了早期成绩,也尽快展示给上级和公司高层,这样既帮你建立信心,也可以帮你获得更多支持。三个月结束后,甚至还建议你和你的直接领导,约上公司高层,围绕百日计划做一次述职,展示你前三个月的业绩表现,获得最高层对你的支持。
3.把上级拉到你的战线里
一些专业能力比较强的中层,容易过于骄傲,也就是说,你认为在某些模块,你比你的上级还有经验。这时候就容易按照自己“厉害”的方法来。你一定要知道:如果所有中层管理者,都仗着自己的业绩向上横冲直撞,公司的管理必然乱套,高层往往会站在他的上级这边。 那正确的上下级合作姿势应该是“联手创造更大的价值”。你比上级离一线更近,所以你更懂客户、更懂团队。上级比你离高层更近,所以他更懂战略、更懂资源的分配。
和上级统一战线的四大议题
第一,老板你要什么?
这个沟通议题是帮助你搞清楚上级对你的期望。你可以问你的上级,对你短期(三个月、半年)的目标,或者中长期(一年、两年)的期望是什么。达到哪些量化指标,或者产生哪些具体的交付物才叫“做好了"?
在这个沟通过程中,切忌不要和上级在谈期望谈目标的时候讨价还价。
第二,老板你能给什么?
不管多高的目标,只要资源给到位就应该接受。资源,不仅仅局限于钱,上级的时间精力投入、高层的关注、系统的开发支持、对你团队更多的编制支持等等,都是资源。而且,在你申请资源的时候,给出多几个选项,比如“如果获得这个级别的支持,那么目标做到这样;如果想减少资源的投入,那么目标可以做到那样”。这样上级在做决策的时候,会舒服很多。
第三,老板我怎么配合你?
你要和你的上级确认,他希望你和他的沟通方式、汇报节奏是怎样的。比如,他是倾向于当面直接沟通,还是希望你沟通前先发邮件?你们是每个月碰一次,还是每周你给他做一次汇报?
第四,老板你怎么支持我?
不要害怕把自己的个人需求告诉你的上级,不要以为自己的想法说多了,上级会觉得你狮子大开口。其实,职场是一个价值共创、价值交换的舞台,你不说自己的需求,上级反而会以为你没想法,不知道怎么去激励你。当然,你的需求远不止加工资这一项。学习成长、职业发展,甚至是家庭规划都是可以拿出来,跟你的上级做充分交流的话题。
比如,有一个专攻销售的领导,但他的上级出身制造部门,看似对营销没有他懂得多,但是,通过跟上级沟通好“老板你怎么支持我? ”这个议题,他意识到上级对产品的理解是远超过他的。于是,他赶紧扭转方向,在上级的帮助下,积极向制造部门反馈客户需求,后来还主导研发了一款更贴近用户的产品,在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实现了一次零的突破。
业务探索
把你的团队稳定下来之后,你要尽快获得你上级的信任,迅速找到业务突破口,用业绩证明自己。但不要急于打大仗,对小项目不屑一顾,但又不能深陷细节,零零碎碎的基础工作应由基层来做。你应该从全局入手,对业务做优先级排序,从而找到突破口。
你可能会说,问老板啊,老板说啥是重点,啥就是重点。对于基层管理者,搞清楚上级期望,然后严格执行,这么向上管理是可以的。但问题是,你现在是中层管理者了,角色转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你必须自己去把高自由度的问题定义出来,然后去影响老板给你支持。
1.业绩盘点矩阵
该表格可以帮助你透过表面的业绩数字,快速找出所有促发增长的潜在因素。它其实是从存量和增量两个维度,去盘点业务和组织,帮你快速平衡短期业绩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这里面“业务存量”说的是,目前出业绩的主要来源。在销售上,主要就是体现在客户关系维护、促销预算使用效率提升、用户购物体验优化等等。这是你的基本盘,不容有失,你可以在前任的基础优化。
但是,仅仅跟着前任的方向走,很难保证你的业务有新的增长,你还需要在“业务增量”上寻找新的机会,比如新产品、新区域、新渠道、新业务模式、新管理方式、新的管理系统等等。
除了考虑业务,团队建设也很重要。 “组织”它也由增量和存量组成。要发展组织的存量,主要就是通过培训提升现有员工能力; 而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就是发展组织的增量。
所以,在盘业务的时候,不要只看眼前的业务存量,还要看长期的增量从哪里来,不能只看业务本身,还要关注你团队能力的提升。
类似的,技术部业务盘点矩阵
1.业绩优先级矩阵
因为时间和资源有限,你盘完业务后,优先级排序尤为重要。该矩阵是在时间管理矩阵基础上改良的,帮你分清楚大小缓急。这个矩阵是按照业绩价值的高低和任务的大小去划分的。通常来说,那些成绩容易被管理层看见,或者被列为公司战略重点的,就是“业绩价值高”的任务,反之,就是“业绩价值低”;三个月内就能搞定的,是“小任务”,要做三个月以上的,就是“大任务”。
第一类,“业绩价值高的小任务”,也叫“低垂的果子”,也就是俗话说的“挑软柿子捏”
比如,你刚晋升为团队管理者,特别想一口气吃个胖子,整一个大订单回来。但千万不要这样做,你应该先做“高价值的小任务”。比如目前业务的一个新品。原因有三:
第一,因为新品能给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公司一定是投入大资源去支持的; 第二,做新品不需要我招兵买马,用现有的人就够了; 第三,新品做起来难度低,只要往客户货架上一摆,铺货的任务就算完成。
要吃到更多“低垂的果子”,你还可以优化那些伤害用户体验的环节,比如缺货、促销价格沟通不当等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不需要你花大力气,就可以看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类,业绩价值高的大任务
比如拓展新区域、开辟新渠道。要达成这类任务,仅仅靠现有的人手和资源肯定是不够的。等你把人、经费找齐,很可能两三个月就这么过去了。不过,一旦把这些事情做好了,可能会成为你的业绩亮点。
这类任务你可以尽量把它们拆成一堆的“低垂的果子”,把容易出业绩的部分投到前面。比如,开拓福建的业务,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但先拿下厦门作为试点,就更容易切入。而且,短期内拓展重点城市,会比半年以后拓展一个省,更能巩固你的成绩、增长你的信心。
第三类,业绩价值低或者不确定的小任务
比如,你需要公司开发一个新的管理系统,优化现有的工作流程。这种事情,虽然任务不大,但是,短期出不了业绩,别人也不太愿意支持你。不过,你可以保持给公司适当的提醒。比如,你在每次开会时,可以反复提一句,希望公司支持开发某某系统,它能让外部对你保持关注就可以了。
第四类,业绩价值低或者不确定的大任务
比如探索新的团队管理模式,或者是经营模式。但是在你刚上任时,你连招人都还没谱,就算探索出了管理模式,要转化成业绩也是一个未知数。这种工作,建议你在充分获得管理层信任后再去做。
第五类,可持续业绩
短期内做了未必有效果,长期来看,却对业绩增长非常有帮助的事情。比如,团队的人才培训、培养;用户购物体验的提升;预算的使用效率;客户的关系维护等等。 但像销售部门靠促销带来的生意,人力部门靠加工资带来的团队稳定,技术部门靠集体加班带来的开发量等等,都属于不可持续的业绩,只有不断加大资源投入才可能见到效果。
可公司的成本投入是有限的,人的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这时候你的业绩增量从哪来呢?显然,必须发展可持续业绩。比如说,仓储物流中层要第一时间分析仓库周转商品结构,找出低周转、高库容的商品,而不是整天忙着卸货搬货,找更大的仓库;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要着手打造高绩效团队,分析员工离职的原因,而不是忙着招人面试;技术部管理者,要注意代码规范建设、需求提报制度建设,而不是醉心于开发数量等等。
鼓舞士气
你已经顺利接管了团队,接下来,是不是该去招兵买马,或者跟老板谈谈工作计划呢?别着急,刚完成交接,这时候稳住士气才是最佳选择。
1.团队的“溃点”
我适应得了上司的工作风格吗?
我以前的业绩还算数吗?
跟着这个领导,我的职业发展有前途吗?
如果团队刚换管理者,一些没有经验的管理者,会把自己和前任的责任,切割得明明白白,摆出一副“以前的事不归我管”的姿态。另外,他可能还没有深入团队去调研,就着急开始按自己的想法,或者上级的要求去工作。这些做法,会让你一开始就跟团队对立起来,很难做出接地气的计划,并且还会因为缺乏团队支持而失败,反过来又让团队的士气更加低落,陷入恶性循环。
2.补溃点的三个方法
卖自己
比如,你刚上任,下属会非常关注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工作风格,该怎么样去沟通配合你。比如,有些人愿意追随鼓励型领导,有些人则喜欢严厉激进型领导。 一般你刚接手团队,都会有一个简单的见面会。不要就草草介绍自己,或者端出一副领导做派。这样的话下属拿不准你的风格,不熟悉你,就会产生距离感。你可以借这个机会,从个人和工作两个维度,“推销”你自己:
个人方面,你可以从自己的家乡、教育背景、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等,挑出一些最能代表你个人特质的经历。再加上一些有趣、有能量的经历,会给人亲切感,同时展现你不畏艰难的人设。
接下来,你要把自己在职业上最成功的亮点,展示给你的团队,千万不要谦虚。这是在给团队一个暗示:公司选我来做你们的领导是有他的道理的。展示强者姿态,给他们一个追随你的理由,这一点对提振团队士气非常重要。
比如,供应链的负责人匆忙离职了,你作为一个销售出身的业务管理者,不得不接手仓库和配送这些后端工作。面对下面很多工作了十几年的供应链从业者,你可以拿这个“卖点”展示给团队:”各位在供应链上比我专业,我需要多向你们学习。但是,我在零售管理、用户体验、电商流程管理等等方面,还是都有不少成功经验的。我可以帮助大家把供应链的工作,更紧密地跟前端销售工作结合起来,让你们不会只是躲在幕后,别人都看不到你们的付出。“
”让大家的工作更有价值“就是一个卖点
卸包狱
下属不确定新领导会怎么看他。你的下属会担心,自己以前的一些小失误会不会被你追责。团队里业绩优秀的员工会很担心自己以往的业绩被你遗忘。这些明星员工,更是你第一步要重点稳住的对象。
卸下员工对自己过往表现的包狱:
记心愿
你要尽快通过一对一谈话,把下属们的需求都记录下来。让下属知道你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对于短时间内迅速收获下属信任,非常有效。
晒业绩
你要第一时间认可团队里的明星成员,多给他们曝光的机会。比如让他们参加一些内部的经验分享,带他们参加你跟公司高层做的汇报,请他们给新人做培训等等。
做切割
你要在团队内部,开一次业绩回顾会议,检讨前一段的工作得失,把影响团队出业绩的问题找出来,并且告诉你的下属,哪些问题不是他们的责任,你会带他们去解决,但哪些方面是他们做得不够,接下来要继续去努力。
找体感
一些有野心的下属,会关心新领导到底懂不懂行?团队之前遗留的问题,他到底搞不搞得定?跟着你这个领导,到底有没有奔头,对他的前途发展有没有好处?
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打消下属的这些疑虑, 一定要亲自去一线做一遍,让自己在前线被看见。
只有当你亲自去一线后,你才会知道一线工作的真实情况,才会避免纸上谈兵,根据真实问题作出相应的改进,工作效率才会提升,整个团队的士气才能焕然一新。因为他们看见了,他们的老板愿意俯下身段,跟他们一起解决问题,看到了你想真正做出点事的心。那么,他们自然愿意全情投入跟你干。当然,“找体感”不是一次性工作。在上任初期,上手实操可以频繁点,哪怕你已经熟悉了,建议你保持一个月一次的机会,去体验下属的工作。在你的管理日历里,每个月提前预订出一天的时间,和下属们一起去做他们的工作,让自己“被看见”。
怎么判断团队士气已经走上正轨? 这份《员工稳定度清单》,里面总结了员工离职的17个信号;1分表示非常稳定,3分表示正常,5分表示极其不稳定。据调查,获得平均分4.2的员工,他们的离职率,是3分员工的两倍。
团队交接
1.交接的本质不是文件传递,而是风险排查
很多人觉得,交接很简单,不就是签署一些文件,交接一堆资料吗?要知道,公司评价你业绩的时候,不会去追责你的前任,而会根据你接管之后的表现。如果在交接的时候掉以轻心,你根本想不到前任们会给你留下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
比如有位朋友接手一个团队,他的前任在年底离职的时候,许诺给了客户20万的进货奖励,换来了客户在这个月200万的进货。指标达成、拿完年终奖之后,前任就拍屁股跳槽了。结果可想而知,客户只认公司,就只能认现任的你,整整一年,你都在为前任还债,根本做不出什么业绩。你的团队轨迹被打乱,这些还可能导致公司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
2.特别交接清单
比如说,前任的工作计划你有没有交接过来?人际关系有没有交接过来?风险有没有交接过来?你的下属中,谁表现不错,或者谁业绩不好,这些都需要共同交接,当面把情况说清楚。
你可以在自己或下属交接的时候,让被交接人对交接情况进行打分,0-2分,0分表示不满意,1分表示满意,2分表示非常满意。如果分数加起来低于6分,那你要小心了,这说明这次交接的质量非常不好。这时候你需要介入,请交接双方就低于1分的项目进行解释:为什么分高?为什么分低?不要谈感觉,要谈事实和证据。
3.如何用“特别交接清单”扫雷?
第一部分,业务计划表。 你要和前任交接业务计划、资源和现状差距。
大多数情况下,不要一上来就对前任的计划推倒重来。一方面你对业务还不熟悉,很容易误判;另一方面,吸取前人的经验,扬长避短,继续完善,也可以帮助你上手的时候,事半功倍,同时避免团队军心不稳。建议你虚心听听前任的工作计划和执行现状,可以试着问这几个问题:
第一,如果按照这个计划走,最终目标的达成情况会是如何? 第二,计划中有哪些关键项目、关键节点,是你绝对不能有闪失的? 第三,现在的计划,有哪些是你前任评估下来,可能需要在后期进行调整的? 第四,目前的资源,包括公司给你的“人、财、物"的使用情况是怎样的?
举个例子,你是一位销售总监,新接手了一个销售团队。那么,你可以去弄清楚前任的操盘计划是什么,他是怎么做好销售团队的分工、人才的培养、团队关系的维护等等,以及这些计划目前执行得怎么样了?你还要弄清楚公司总共给了前任多少资源,目前用了多少。对于销售总监来说,手里能调用的资源有促销费、渠道返利、促销员等等,不妨问问这些都向公司申请了吗?哪些已经用掉了?特别是要注意哪些是答应给客户的?最终账上还剩多少?最后,你还要找到目标计划和资源使用的差距,比如,为什么时间过去了25%,资源花了50%,但是,全年业绩完成率只有20%?另外,还有哪些资源是用了没效果的,哪些资源很有效,但跟公司申请少了?
第二部分,风险评估。 中层管理者需要预防:业务风险、组织风险和法务风险这三类。
检查业务风险,首先看有没有影响持续经营的雷区。比如,假设你是新任采购部门负责人,发现公司有80%的关键原材料,都是一家供应商提供的,万一对方断供,你们目前的库存就够撑两星期,其它供应商根本补不上这个缺口。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持续经营雷区。
还比如,曾经聘用过一位运维的负责人,当时他们给我们反馈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的机房没有配备“不间断电源”,在我们补装好两周以后,园区就发生了一次突发停电,恰恰因为我们提前发现了这个风险,躲过了一次危机。
你也需要特别注意组织风险。你可以让前任帮你判断:短期内,团队里谁有离职的风险,要特别挽留,谁是问题员工,要主动劝退,好提前评估团队的不稳定因素。
比如,有些前任为了更快地调动下属出业绩,会轻率地许诺各种升职加薪,这些都会记到你的头上。你可以在交接时,请你的前任带着你,跟这些员工进行一次三方沟通,重点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动向。
法务风险要重点注意: 你的部门经营有没有违规违法的情况。
比如运营部的管理者,你要特别关心侵权的风险。有没有在公共对外用某款字体,最后可能会跟版权方打官司,同时要耗费你的管理精力。 再比如,市场部的管理者,特别容易踩到的雷区就是《广告法》。类似于“效果最好”、“功能最佳”、“市场唯一”这种字眼,千万不要随便用。并且,要注意你的宣传语,有没有夸大产品功效,什么木瓜丰胸之类的。
第三部分,关系交接。 包括对外的客户关系、对内的上下级关系和跨部门关系。
请注意,关系交接不只是认一下人、打一下招呼那么简单。你刚到新的管理岗位,是升级公司内外关系的大好时机。你有机会进一步加强与原来关系融洽的合作者的关系,还有可能改善与原来关系紧张的合作部门。
我非常建议你,让前任带着你去见一次所有的相关利益方,“拜一拜山头”,没准还能从他们那里,挖到一些关键的信息。小建议:你在交接关系的时候,不要只盯着负责人,同时也要对接执行办事的人,因为他们也许跟你有更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