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汉语百科知识中国文学第一课,先秦文学
汉语百科知识中国文学第一课 先秦文学,如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包括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本图只是自用,有很多不足之处望见谅。
宋辽金文学的思维导图,如宋代话本,宋代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传统的雅文无法满足他们的文学需求,因此各种民间技艺开始兴盛。话本文学由此产生。
隋唐文学2的思维导图,如中唐大历诗风,其诗歌创作逐渐失去了盛唐所特有的昂扬的精神,诗风也转向幽闲的情味,宁静的意趣,主要人物有韦应物和刘长卿。
隋唐文学的思维导图,如初唐的宫廷诗,通过南朝文学所注重的辞采声率之美,来表现新朝恢弘刚健的气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
先秦文学(1)
神话
盘古开天、
创世神话
女娲造人
始祖神话
黄帝战蚩尤
战争神话
大禹治水
洪水神话
精卫填海
发明创造神话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包括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时间: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
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
女娲补天
共工怒触不周山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保存在《淮南子》之中
“华夏上古三大奇书'
《黄帝内经》
《山海经》
《易经》
诗歌
《诗经》、《楚辞》
诗经
《诗》/《诗三百》,共305篇,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作品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诗歌的第一座高峰,是五经之一,诗经当中有“六义” “四言”“叠字”
分类
风
十五国风 主要歌颂婚姻爱情生活
雅
《大雅》、《小雅》,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颂
鲁、周、商颂 宗庙祭祀诗歌
手法
赋
直接叙事,或抒情,或描写
《采薇》
比
比喻
《氓》
兴
借用别的事物作为诗的开头,以引出要歌颂的对象
《诗经》分为风雅颂、手法牢记赋比兴。反映现实诗三百,《硕鼠》、《伐檀》是名篇
名句及作品
关关雎鸠.....《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名词解释:原处于《诗经、小雅、车辖》,本指迎娶新娘途中仰望高山,大路畅行的愉悦。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高山:比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遂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国风、周南、桃夭》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卫风、黍离》
楚辞
屈原《离骚》
是屈原创作的新诗体,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以屈原作品为主体,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座诗歌高峰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浪漫主义文学“楚辞”之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自称“香草美人”自沉于汨罗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九章》
《九歌》
由十一首乐歌组成,九歌所祭祀诸神:天帝之神《东皇太一》,日神《东君》,云神《云中君》,寿夭之神《大司命》,子嗣之神《少司命》黄河之身《河伯》,湘水之神《湘君》,山神《山鬼》,为国战死者之神《国殇》 最后一篇为《礼魂》是祭祀结束之后的送神曲
屈原名句: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君》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山鬼》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名词解释:《楚辞》 《屈原》 《离骚》
起源于周代、
散文
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
尚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时改称《尚书》
又称《书经》,是儒家经典,是商周记研史料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史书,是五经之一
春秋
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是五经之一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左传
原名《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赡的编年体断代史史书。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记述鲁隐公元年到鲁悼公十四年。使用的是“春秋笔法”
春秋三传: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国语
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写,又称《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迹,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战国策
全书33卷,是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和历史散文的总集。
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