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我管理-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包含:独立思考、信息甄别、逻辑谬误。掌握这些方法,从此拥有自己的判断,不再陷入人云亦云之中。需要说明的是,批判性思维在所有的思维中几乎是最难的一种,你需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接受这个挑战吧!
编辑于2023-08-04 18:12:49 广东本知识地图汇聚六大复盘精髓:3R、GRAI、KISS、KPT、PDCA、STAR复盘工具,涵盖模型简介、实用模板与经典案例,从个人成长到项目管理,助力个人与组织高效总结,持续优化,驱动成长与变革。
STAR模型,也被称为“星星法则”,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模型,主要用于面试、简历编写、项目管理、产品复盘以及工作汇报等场景。STAR模型通过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来表示其核心内容:Situation(情境)、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在某些应用场景中,Result也可以被解释为Reflection(反思),强调在整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该模板包含简介、可修改模版、案例,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复盘工具。
PDCA复盘模型,又称戴明环,是一个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它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改进,并因此得名。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首字母缩写,这四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优化的过程。该模板包含简介、可修改模版、案例,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复盘工具。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知识地图汇聚六大复盘精髓:3R、GRAI、KISS、KPT、PDCA、STAR复盘工具,涵盖模型简介、实用模板与经典案例,从个人成长到项目管理,助力个人与组织高效总结,持续优化,驱动成长与变革。
STAR模型,也被称为“星星法则”,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模型,主要用于面试、简历编写、项目管理、产品复盘以及工作汇报等场景。STAR模型通过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来表示其核心内容:Situation(情境)、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在某些应用场景中,Result也可以被解释为Reflection(反思),强调在整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该模板包含简介、可修改模版、案例,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复盘工具。
PDCA复盘模型,又称戴明环,是一个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它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改进,并因此得名。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首字母缩写,这四个阶段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优化的过程。该模板包含简介、可修改模版、案例,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复盘工具。
一、冲破独立思考的阻碍
四大思维误区
1||| 自我为中心
选择性地关注那些我们关注的信息,自动忽略其他相反的信息
2||| 盲从信息
对信息缺乏甄别能力,一味地吸收
3||| 眼见为实
以为接受的信息就是全部,基于此做判断,忽略“看不见的假设”
4||| 简单归因
通过个例去简单归因
独立思考步骤
1||| 找出讨论对象
由于个人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教育背景等影响,我们在感知信息时,容易选择性地关注那些我们关心的信息,而自动忽略其他相反的信息。
破除自我为中心
2||| 检验证据效力
媒体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把信息尽可能低幼化、情绪化、直觉化,以便观众容易接受,导致我们对接受到的信息缺乏甄别能力,总是一味地吸收。
破除盲从信息
3||| 发现隐藏假设
以为别人说的信息就是全部,基于这些信息做判断,而没有发现对方可能隐藏了一些“看不见的”前提假设。 有时,眼见不一定为实,“看不见的”可能比“看得见的” 更重要。
破除眼见为实
4||| 提防逻辑谬误
试图用很简单的方式去解释一个复杂的现象或事物,看到穷人觉得就是他懒,看到大龄单身女青年就觉得是她挑。 这些,也会阻碍我们独立思考。
破除简单归因
二、把偏离的思路拉回正轨
讨论对象的基本要素
1||| 论题-讨论的是什么?
描述性论题
对事物客观状态或属性提出的疑问
规定性论题
对道德或伦理领域提出的发问
2||| 结论-对方想要我们相信什么?
事实
描述性论题的结论,并且该结论是正确的
观点
规定性论题的结论,无论对错
3||| 理由-对方怎么证明他是对的?
直接理由
支撑结论的理由
间接理由
支撑上一层理由的理由
找出论题的方法
1||| 文章开头的位置
论题通常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部分
2||| 从结论反推论题
先找到结论,然后反推出论题
找出结论的方法
1||| 找到关键词
“所以”“因此”“我觉得” “由此可见”“这表明”
2||| 在开头或结尾
思路清晰的作者,一般不会出现在文章中间表达结论的情况
3||| 排除那些一定不是结论的内容
如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证据都不可能是结论
找出理由的方法
找出关键词
由于、鉴于、研究显示、调查表明
三、打造缜密的思维
各类论据的 效力
1||| 个人经历
自身经历
容易以偏概全
他人经历
要注意有没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有没有反例
2||| 权威或专家意见
这个专家是不是该领域的专家
小心专家是否利益相关
3||| 数据或研究报告
查明出处
时效性
完整性
完全不可信的证据-类比
类比是通过找到两件事情的相似点作为基础,从而推断出一个结论
是什么
通过找到两件事情的相似点作为基础,从而推断出一个结论
为什么
类比只看到相似点,没有考虑其他不同的因素
四、洞悉那些看似有道理却靠不住的观念
隐藏的假设
1||| 价值观假设
案例 结论:宁可放弃经济发展也要治理雾霾。 理由:雾霾危害健康。 价值观假设:保证人民生命健康比提高物质生活水平重要。
关于一种价值观比另一种价值观更重要的假设。通常两种价值观存在冲突。
2||| 描述性假设
关于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是怎样的假设,是对一些客观描述的假设。
挖掘价值观假设的方法
1||| 了解作者的背景,分析他的立场
搜索作者的个人背景信息,阅读作者过去的文章,帮助了解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2||| 反向思考
想一想,如果你采取相反的观点,那么突出的是哪些价值观。
挖掘描述性假设的方法
向自己提问
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观念,我们总是会想当然地接受这些观念,一般不会意识到,这些观念有时也靠不住。
思考:理由和结论在逻辑上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五、牢固掌握批判性思考能力
常见逻辑 谬误
1||| 因果谬误
案例 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都找到好工作,说明名牌大学能创造优秀人才。 优秀人才一定是名牌大学批量生产的吗?会不会是本身就比较优秀,才能进入名牌大学呢?这把原因当结果了。
把结果和原因相互颠倒,或是把有相关性但无必然性的两件事情强行解释为因果关系。
2||| 诉诸公众谬误
案例 某市自来水价格调整方案听证会召开,24名参会人全部赞成水价上涨,所以水价上涨是合理的。 这里认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让人误以为听证会上24位参加人就是代表了所有人。
认为“大部分人”同意的就是对的,制造出“伪公众”
3||| 虚假两难选择谬误
案例 我觉得你现在必须做一个决定,要么和她分手,要么就忍着凑合过吧
把一件事的解决方法简单归纳为“非此即彼”,只有两种选择
巧用语言歧义
逻辑谬误
一、不当限制的谬误
虚假两难谬误
识别
警惕绝对化措词
"要么A,要么B"
如果不怎么样,就会导致怎么样
提出疑问
发现选择被限制时,问自己:“只能有这几个选择吗?”
应对
反问对方
问对方,不选A,就一定要选B吗?
列举其他选项
直接提出第三、四个甚至更多的选项
应用
如果我们希望提高他人答应我们要求的几率时,也可以刻意“制造”一些虚假的两难。
特殊-完美主义谬误
识别
把选择限制在“完美”和“不做”。
三种思想上的误区导致这种谬误
1||| 想要在做计划的时候就面面俱到
2||| 一心想着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要不然就不做;
3||| 吝惜资源害怕投入之后没有产出
应对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通过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工作方式,避免陷入完美主义谬误。
应用
当我们试图引导他人接受我们结论的时候,可以利用谬误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不当诉诸的谬误
诉诸权威谬误
假设
只要是专家或者大多数人认同的就是正确的。这种错误的假设,往往就会带来不当诉诸的谬误。
定义
1||| 将权威放在不相关的领域
2||| 权威的结论没有任何理由和证据支持
识别
1||| 确认是否相关领域内权威
2||| 结论是否具有理由和证据支持
3||| 提出结论的背景是什么
诉诸公众谬误
定义
企图用“大多数人认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识别
借助真实的公众观点
伪造支持者众多的假象
应用
你的方案、观点有充足的理由和证据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否则容易被别人质疑你的论述里有谬误。
三、转移到不同话题的谬误
转移话题谬误
定义
直接从原来的话题转移,到另一个看起来和原话题相关但其实不同的话题,想要以此回避回答,或是掩盖自己观点的薄弱。
识别
1||| 牢记真正论题
2||| 检查是否正面回答问题
3||| 检查论证的理由是否和主题相关
应对
顺着对方的话委婉地提醒
稻草人谬误
定义
对他人的观点和立场进行歪曲或夸大,企图转移话题讨论焦点的情况。
就像是树立一个漏洞百出的“稻草人”,然后再去攻击、反馈这个稻草人。
识别
1、发现歪曲原意的情况
2、发现观点夸张化的情况
应对
终止歪曲后的话题,并且重新澄清观点
四、转移到人身的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
定义
把注意力转移到人身上的情况
在讨论中进行人身攻击的人会认为,驳斥了提出观点的那个人,就等于驳倒了对方的观点。
识别
1||| 直接人身攻击
对他人直接进行指责或评判
2||| 隐藏的人身攻击
指责对方“你也一样”,或是指出一些对方行为与言论这间的矛盾。
应对
1||| 保持冷静
2||| 明确地向对方指出
3||| 考虑终止讨论
注意
人身攻击谬误是将攻击作为一种手段,试图贬低对方观点的行为。也就是说,这是在攻击“送信的人”,而不是讨论“信件”的内容本身。
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和人身攻击相反的情况。也就是有人通过赞美提出观点的人,期望你接受这个观点。
五、因果非必然的谬误
把相关当因果
1||| 很多时候人们会想当然地把两件同时发生的事情理解为必然的因果关系
2||| 把相关当因果,给出的原因只是和结果相关,而不足以推论出结果。
3||| 当对方给出的原因只是和结果相关,而不足推论出结果时,可以通过列举其他可能性来进行反驳。
把必要当充分
当对方把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时,可以给对方举一个类比的例子,理解其中的区别。
比如如果想要成为钢琴家,坚持练琴是必要条件,但并不代表坚持练琴就一定能成为钢琴家。
把可能当必然
认为某件事发生之后,必然会接着发生一个或都一系列的行为,造成某个严重的后果时,可以用一个荒谬的例子或一个反例来进行“反证”。
六、把结论当理由的谬误
循环论证谬误
识别
1||| 注意对方是否使用了一些绝对化的用语
2||| 判断结论与理由是否同一件事
应对
1||| 指出结论已经被假定为真
2||| 指出“因为A所以A"的内容
3||| 举出一个显然荒谬的类比
乱扣帽子谬误
识别
警惕简单用一个词说明原因的情况
应对
指出模糊用词,要求对方澄清含义和得出结论的理由
常见引发歧义的表述
1||| 省略关键词
如“买一送一”
2||| 用范围模糊的词
如“高达”“有助于”
3||| 用诱导性的否定词
如“不支持”不意味着“反对”
质疑外媒的信息
1||| 是真的 外媒吗
有意识查证外媒是否真的存在?
2||| 真的是外媒说的吗
到官网核查原文,参照高公信力媒体提供的翻译版本。
3||| 这家外媒靠谱吗
借助微信小程序“西方媒体查一查”,了解外媒可靠性。
信息甄别
判断信息可靠度
1||| 传播角度
判断是否是原始信息,在转述中是否出现偏差?
原始信息-指当事人、官方网站、原创者发布的信息,即最早发布的信息。
2||| 质量角度
发布原始信息的人是否专业,具备关于论题领域的资质?
个人的信息质量:参考他的教育、经验、成就、声誉和职位信息判断。
判断发布渠道的质量:渠道的资质、口碑。
3||| 立场角度
判断发布者是否被利益影响,对论题抱有偏见?
利益相关的信息,注意其诚实度、客观性和准确性,如广告。
一、追踪信息来源
二、识别语言歧义
希望他人忽视一些不利的信息时,试着省略关键词。
希望他人对事物的评价水平更高,可以选取某次特殊情况下的最大值,前面加上范围模糊的词,比如“高达”“多达”。
想避免和不同立场观点的对立,又想暗示自己的反对意见,可以用否定词。
三、警惕数据陷阱
论证过程
结论和证据不符,用正确的数据证明错误的结论。
选取指标
特殊选取算术平均数或中位数,来代表平均数。
信息完整
用相对百分比做数据时,遗漏了做对比的基数。
呈现方式
在单位间隔不同的坐标系中呈现数据,使心理感觉有偏差
四、高效查找数据
搜文本
搜图片
1||| 把图片下载到本地,或者将视频重要的页面截屏,然后用百度识图或谷歌识图上传图片。
2||| 得到相匹配的类似图片,其中像素更大的,更有可能是原始出处
3||| 检索后得到的包含相关图片的网页中,获取其他的信息,换成文本关键词再继续搜索出处。
官方机构
政府部门
行业协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搜索“行业+协会”
咨询与调研公司
战略咨询公司
麦肯锡
贝恩咨询
波士顿咨询
第三方市场调研公司
Ipsos、Kantar
咨询、调研网站信息的中介
www.199it.com
批
判
思
维
制作|亿图脑图MindMaster
内容来源|圈外同学
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