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变革时代前夕的世界【世界古代史·完结】
公元16世纪前后的世界,处于大变革时代前夕。虽然多元中心并存、多个世界并行发展,仍是这一时期世界的总体格局,但推动大变革的因素在不断积累。在东亚世界,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结构发生了新变化。随着日本的挑战和西方殖民者的东侵,中国的主导地位盛极而衰。东亚其他国家开始仿照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模式,建构自己主导的朝贡体系。东亚世界开始由一体走向多元。南亚和西亚两大区域世界则处于三大穆斯林帝国并立的盛世。东欧拜占庭世界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随着莫斯科公国的崛起而得以重建。西欧拉丁世界由农本向重商的转变,不但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且与中国一道共同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一次次远洋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新航路,实现了环球航行,推动了各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诸多相对孤立、封闭的区域世界被日益密切地连结在一起。
编辑于2023-08-11 11:50:00 新疆【内 容】①阶级与国家;②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③国家机构;④政治民主;⑤政党与政党制度;⑥政治参与;⑦政治文化;⑧政治发展;⑨民族与宗教;⑩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内 容】①认识新媒体;②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③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④新媒体用户;⑤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⑥新媒体信息的组织;⑦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⑧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⑩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参考教材】新媒体导论 彭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_彭兰 著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份思维导图就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带你一探究竟!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 容】①阶级与国家;②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③国家机构;④政治民主;⑤政党与政党制度;⑥政治参与;⑦政治文化;⑧政治发展;⑨民族与宗教;⑩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内 容】①认识新媒体;②新媒体的技术动力与技术变迁;③新媒体信息传播模式的演变;④新媒体用户;⑤新媒体中的数字信息形式及其加工;⑥新媒体信息的组织;⑦新媒体信息的可视化传播;⑧新媒体中的主要社会化媒体形式;⑨社会化媒体的应用策略;⑩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参考教材】新媒体导论 彭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_彭兰 著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份思维导图就像是一把解锁未来发展方向的钥匙🔑,带你一探究竟!
【体系位置】政治学与行政学 » 政治学概论 » 10.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 【内 容】①国际政治;②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③中国的对外政策; 【参考教材】政治学概论 第2版 马工程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适用范围】本科学习;考研 个人总结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指正交流,我会修改后更新;可以导出PDF或图片、或根据需要修改使用。
大变革时代前夕的世界【世界古代史】 (16世纪)
内容框架
大变革时代前夕的世界
第一节 朝贡体系与东亚秩序
第二节 三大伊斯兰帝国
第三节 伊凡四世与俄罗斯
第四节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代的西欧
第五节 大航海时代
引 言
公元16世纪前后的世界,处于大变革时代前夕。虽然多元中心并存、多个世界并行发展,仍是这一时期世界的总体格局,但推动大变革的因素在不断积累。在东亚世界,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结构发生了新变化。随着日本的挑战和西方殖民者的东侵,中国的主导地位盛极而衰。东亚其他国家开始仿照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模式,建构自己主导的朝贡体系。东亚世界开始由一体走向多元。南亚和西亚两大区域世界则处于三大穆斯林帝国并立的盛世。东欧拜占庭世界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随着莫斯科公国的崛起而得以重建。西欧拉丁世界由农本向重商的转变,不但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且与中国一道共同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一次次远洋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新航路,实现了环球航行,推动了各国海外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诸多相对孤立、封闭的区域世界被日益密切地连结在一起。
第一节 朝贡体系与东亚秩序
16世纪东亚朝贡体系的转变
16世纪前后,随着东亚世界内外变革因素的不断积累,中国作为朝贡体系主导者的地位盛极而衰,东亚其他国家开始仿照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模式,建构自己主导的朝贡体系,东亚朝贡体系结构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在明朝永乐年间(1404—1424年),中国北击蒙古、南下西洋,发展了与周边甚至远达非洲的诸多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关系,使来华朝贡国家的数量迅速增加,中国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臻于鼎盛。据统计,明朝前期来华朝贡国家数量最多时达到63个,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局面。明朝皇帝则循“圣王之治”,以“协和万邦”为己任,肩负起维护东亚世界和平的责任。随着明朝的衰落,到了16世纪中叶,中国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面临着一次重大转折。
【朝鲜、东南亚与朝贡体系】 朝鲜一直是维系中国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的力量。1396年李氏朝鲜建立伊始,就积极与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明朝把朝鲜纳入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朝鲜的华夷观与中国一脉相承,在处理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上,朝鲜自比小中华,除了把中国称为天朝以外,把女真及野人等视为夷狄,从而在中国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之下,建构了以朝鲜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这样,朝鲜在认同中国为东亚朝贡体系中心的同时,还把自己视为它所建立的朝贡体系的中心。 越南在黎朝统治时期(1428—1789年),国势日强,儒家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华夷秩序观念的影响下,越南开始建立自己主导的朝贡体系。黎朝建立初期,在与中国明朝建立了稳固的、制度化的封贡关系之后,开始向南、向西扩张。1446年,越南攻取占城首都,俘获其国王,迫使占城向越南称臣纳贡。 到黎圣宗(1460—1497年在位)统治时期,越南势力更加强盛,不再对明朝“常年纳贡”。1470年,越南借口占城不来朝贡,再次攻占占城,并把占城分为占城、华英、南蟠三个国家,由越南任命其国王,使其沦为藩属。接着,又使老挝臣服。这样,越南在中南半岛建立了自己主导的朝贡体系。 在印度尼西亚群岛,原来强大的三佛齐国家灭亡后,兴起了很多小王国。在击败蒙元的入侵后,爪哇的麻喏巴歇国家日益强大起来,并不断向外扩张,至14世纪中后期达到鼎盛,使许多小王国成为其属国,从而建立了麻喏巴歇帝国,其领土囊括了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大部分。麻喏巴歇与中国的友好交往关系相当密切,并以中国铜钱为官方货币。15世纪,在穆斯林的冲击下麻喏巴歇日趋衰落。16世纪初,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到来,这一强大的东南亚海洋帝国最终也未能摆脱灭亡的命运。
可见,16世纪前后的东亚世界,是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臻于鼎盛时期,也是东亚其他国家开始仿照这一体系原则处理各自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时期。这就使东亚世界的国际关系日益复杂,从而形成了中国主导的、多层次的、多中心的朝贡体系。随着朝贡体系层次的增加以及层级中心国家自树意识的增强,中国的主导地位在政治认同上日益被弱化,在文化认同上却不断被强化。然而,从1511年葡萄牙侵占中国的朝贡国马六甲开始,西方和沙俄外来殖民势力不断东侵,东亚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异质因素日益增多。东亚朝贡贸易方式、以朝贡关系为主的区域政治联系和制度框架以及文化认同基础,均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16世纪前后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曾经引领东亚其他国家共同迈进了人类历史的文明时代,共同建构了一脉相承的交往模式,并将礼仪相待、亲如一家的儒家思想融入各自的传统,从而使东亚历史呈现出丰富多彩而又相融相通的多元一体性。中国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并非一个严格的金字塔式等级体系,而是形式化的互惠体系。随着东亚各国的共同发展,该体系的内部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发展,这反映了东亚各国的社会历史发展水平在相互竞争中日趋接近。如果没有西方和沙俄殖民势力的进逼,东亚各国完全有可能逐步走向独立自主、平等参与的共同体时代,从而把东亚历史进程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日本一直是东亚世界的主体性力量之一。日本派往中国的遣隋使、遣唐使、遣明使,并非来称臣纳贡,而是来学习和赶超。这不仅表达了日本与中国建立对等国交的愿望,而且显示了争强东亚乃至世界的野心,因而成为东亚世界的不稳定因素。这正是日本与中国及朝鲜之间长期处于零和博弈状态的历史根源。非零和博弈或竞合,恰恰与日本主动加入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相吻合。这表明,只有竞争与合作兼顾,日本才能够真正走上大国之路。
西方与沙俄殖民势力的东侵,不仅阻断了东亚多元一体的自然历史进程,而且加剧了东亚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逐步动摇甚至摧毁了东亚世界的文化认同基础,降低甚至抵消了中国作为宗主国在贸易上对属国的吸引力,以朝贡体系为制度框架的东亚世界也必然要经历崩解与重建的再生之路。
东亚文化圈: 汉字对日本朝鲜的影响
第二节 三大伊斯兰帝国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建国】 奥斯曼人系西突厥人的一支,属于西突厥人乌古斯部落联盟(塞尔柱人亦属该部落联盟)的凯伊部落,曾在呼罗珊地区从事游牧活动,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13世纪初,由于受到蒙古西侵的威胁,奥斯曼人迁至两河流域上游。其中一部分奥斯曼人在厄尔图格鲁尔的率领下进入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依附于罗姆苏丹国。 1280年厄尔图格鲁尔死后,其子奥斯曼(1280—1326年在位)承袭父职,并以圣战的名义袭击拜占庭帝国的边境,围攻拜占庭帝国城市尼西亚。奥斯曼于1301年在巴法埃农击败救援尼西亚的拜占庭帝国军队,旋即被罗姆苏丹国的苏丹阿拉丁二世授予“贝伊”(意为“首领”或“酋长”)的称号。阿拉丁二世死后,罗姆苏丹国分裂,奥斯曼遂改称埃米尔(意为“统治者”),创建奥斯曼埃米尔国,定都卡拉加希萨尔,继而向黑海和马尔马拉海方向拓展领土。
【攻陷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地处亚欧大陆的结合部,扼守黑海与地中海的通道。夺取君士坦丁堡是历代穆斯林统治者的夙愿。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即位时,拜占庭帝国,无力抵御奥斯曼人发动的强大攻势。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千年拜占庭帝国寿终正寝。君士坦丁堡改称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16世纪堪称奥斯曼帝国的黄金时代。东南欧与西亚、北非广大地区成为伊斯坦布尔苏丹的属地,黑海和红海俨然是奥斯曼帝国的内湖,多瑙河、尼罗河以及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则被视作奥斯曼帝国横跨三洲之辽阔疆域的象征。 奥斯曼帝国采用君主政体,苏丹的权位遵循奥斯曼家族世袭的继承原则。伊斯坦布尔的苏丹凌驾于臣民之上,俨然臣民的主宰者和保护者,是臣民忠诚的对象。然而,伊斯坦布尔的苏丹亦非拥有绝对权力的专制君主。奥斯曼帝国的北部即安纳托里亚和巴尔干半岛构成苏丹统治的重心所在,南部阿拉伯人地区长期处于相对自治的地位。另一方面,苏丹即使在理论上亦非具有无限的权力,宗教传统和称作沙里亚的教法构成制约苏丹权力的重要因素。 苏丹的臣民至少在理论上严格区分为阿斯科里和拉伊亚两大阶层。阿斯科里特指称作加齐的圣战者和称作欧拉玛的穆斯林宗教学者,享有免纳赋税的特权,构成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阶层。拉伊亚特指经济活动的从事者,承担缴纳赋税的义务,构成奥斯曼帝国的依附阶层。奥斯曼帝国社会构成表现为明显的多元状态,不同的宗教信仰则是区分诸多社会群体的基本标志。奥斯曼帝国实行所谓的米勒特制度,对社会进行管理。 奥斯曼帝国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伊斯坦布尔的苏丹在理论上拥有全国的土地,以提供兵役作为条件将土地赐封给穆斯林贵族,进而建立起封邑制度。
【帝国式微】1566年苏莱曼死后,苏丹的统治权力日渐式微,伊斯坦布尔的中央政府对于行省事务的控制不断削弱,政治的天平开始倾斜。自17世纪开始,包税制逐渐取代封邑制,成为奥斯曼帝国开辟财源和聚敛财富进而保证军饷支出的有效手段。由于权力范围不断扩大,包税者日渐成为否定国家土地所有制直至帝国政府的潜在隐患。新航路的开辟对于奥斯曼帝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世界范围内商路的转移,大西洋成为东西方之间的主要贸易通道。17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在与欧洲基督教诸国的战争中屡遭败绩。1699年,卡洛维兹和约的签署,标志着奥斯曼帝国对于基督教欧洲的军事态势由主动性的战略进攻转变为被动性的战略防御。1922年11月1日,奥斯曼帝国末代苏丹被废黜,1924年3月3日,奥斯曼帝国正式终结。
【王朝兴起】萨法维家族系库尔德血统,操阿扎里语,自塞尔柱突厥人时代便生活在阿塞拜疆地区。萨法维家族的祖先萨菲·丁(?—1334年)长期追随逊尼派穆斯林的苏非派长老扎西德·吉拉尼,1301年在伊朗西北部城市阿尔达比勒创立苏非派萨法维教团。此后,萨法维家族的宗教影响逐渐扩大。1392年以后,萨法维教团尊奉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派。15世纪末,萨法维教团的首领伊斯马仪自称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后裔和隐遁伊玛目的代理人。1501年,伊斯马仪进军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进而占领大不里士,自称伊斯马仪沙,建立萨法维王朝。1503至1510年,伊斯马仪沙相继征服伊朗高原、里海沿岸和呼罗珊以及伊拉克和中亚部分地区,初步奠定萨法维王朝的疆域基础。
【鼎盛与衰落】 1524年伊斯马仪沙死后,其子塔赫马斯普即位。萨法维王朝将首都自大不里士迁往加兹温,以避奥斯曼帝国的攻势。 苏莱曼(1667—1694年在位)和侯赛因(1694—1722年在位)在位期间,萨法维王朝逐渐衰落。1722年,阿富汗人马哈茂德攻陷伊斯法罕,萨法维王朝灭亡。此后,阿富汗人和呼罗珊的阿夫沙尔部落相继统治地区。
【帝国与宗教】 萨法维王朝建立之前,波斯人大都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1501年萨法维王朝建立后,国王伊斯马仪沙伪称什叶派第七代伊玛目穆萨·卡兹姆的后裔,以隐遁的伊玛目在尘世的代理人自居,宣布十二伊玛目派的什叶派伊斯兰教为萨法维王朝的国教。萨法维王朝实行强制皈依的宗教政策,迫使伊朗高原的土著居民放弃逊尼派伊斯兰教的传统信仰,改宗什叶派伊斯兰教。与此同时,伊斯马仪沙将什叶派欧拉玛纳入萨法维王朝的官方体系。 萨法维王朝一方面强调伊斯兰教的神权原则,另一方面继承波斯帝国的政治传统,实行教俗合一的政治制度,国王兼有什叶派宗教领袖与世俗君主的双重权力,俨然成为“安拉在大地的影子”和“诸王之王”。官方的什叶派宗教学说赋予国王以神圣的外衣,成为萨法维王朝驾驭社会和统治民众的重要工具。
萨法维王朝
莫卧儿帝国
【帝国创立】1525年,中亚蒙古贵族巴布尔(1482—1530年)起兵南下,攻入印度地区。经过艰苦征战,巴布尔自立为印度斯坦皇帝,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莫卧儿帝国(1526 — 1857年)。巴布尔的儿子胡马雍(1530 —1556年在位)在位期间,莫卧儿帝国经历了激烈的政治动荡。1540年,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一度中断。后来,胡马雍重新征服印度平原,恢复了帝国的统治。1540年,胡马雍在曲女城战役中战败,后流亡波斯和阿富汗,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暂告中断。1555年,胡马雍重征印度平原,占领德里和亚格拉,恢复了莫卧儿王朝在印度的统治。经过阿克巴、查罕杰、沙·加汗和奥朗则布等几位统治者的经营,莫卧儿帝国的版图已经囊括了南亚次大陆全部地区。
莫卧儿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阿克巴承袭帝位之后,着力推行内政变革,建立起军事官僚政治体制。在此体制中,皇帝集国家权力于一身,另设辅佐大臣。辅佐大臣通常有4名,负责掌管军事、宗教、司法、财税等方面事务。虽仍设宰相“维齐尔”一职,但已无实权。莫卧儿帝国最初将全国划分为15个省,称“苏巴”,至奥朗则布时全国则有21个省。省级行政首长即省督称“苏巴达尔”,也有4位官员辅助他的工作。各省负责财政、税务和民事审判等事务的官员名义上受省督节制,实际上却是中央下派监视省督的高级官员。莫卧儿帝国在省级以下设“帕尔加纳”,即县,其行政长官为“阿米勒”。“帕尔加纳”是农村行政的核心,对控制基层具有重要意义。莫卧儿王朝的行政制度具有浓厚的军事化色彩。自阿克巴始,国家将各文武官员划分为38级,并据此发放相应的薪俸。
【帝国衰颓】17世纪中叶,莫卧儿帝国处在黄金时代。沙·加汗时期,印度建成了许多著名建筑,泰姬陵就是印度灿烂辉煌的古典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第三节 伊凡四世与俄罗斯
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完成统一大业】14至15世纪,莫斯科大公在古罗斯国家封建割据的基础上,逐步征服其他分裂割据的大贵族,并收复西南罗斯被邻国占领的土地,最后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莫斯科地处重要的水路通商要道上,商业活动相当活跃,加之与长期侵占俄国领土的金帐汗蒙古人斗争的需要,积极促成俄罗斯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得以实现民族和国家的独立。
15世纪后期和16世纪初期,莫斯科国家的中央集权制虽然已经建立,但是还很不巩固。国家的管理制度基本上保持封建割据时期王公贵族世袭领地的特点,各公国的王公大贵族在自己的封国内俨然还是独立的君主。贵族会议是决定政策的重要机关,极大地限制了大公的权力。
【伊凡四世】1533年瓦西里三世去世后,其子伊凡四世(1533—1584年)继位,因年幼而由其母叶琳娜·格林斯卡娅摄政。掌握政权的大贵族分为两个集团:以叔伊斯基为首的集团和以贝尔斯基为首的集团。前者主张分权,保护大贵族的特权;后者主张集权,加强中央贵族的权力。1543年,伊凡四世和莫斯科一些旧贵族联合处死了叔伊斯基,但政权落到大贵族格林斯基派手里。格林斯基派当政期间,尽废以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措施,加强对农民和市民的封建剥削。伊凡四世成年以后,于1547年1月加冕称沙皇,但格林斯基派反动贵族继续掌权。1547年6月首都人民起义,大贵族的政权被推翻,格林斯基也被群众打死。
【政治军事改革】 从1549年起伊凡四世开始推行政治、经济、司法、军事方面的改革,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依靠小贵族(军人)的支持,限制大贵族的专横。首先召开了有大贵族、高级教士和莫斯科小贵族代表参加的缙绅会议。随后,1550年颁布新法典,把国家中央集权化的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在诉讼程序方面增强了国家机关和政府官员的作用,吸收一些富裕农民代表参加审判,限制地方长官的司法职权。 军事改革是伊凡四世各种改革的中心环节。1549至1550年政府限制按门第选任军官的制度,提高小贵族在军队中的地位,并且实行一长制领导原则,同时加强小贵族的经济地位。 50年代中期主要针对中央国家机关进行改革。废除过去的世袭领地机关,增设分掌各部门事务的中央国家机关,这些机关的首脑均由大贵族选任,由小贵族出身的官员处理日常事务。
专制制度的确立
对外扩张
伊凡四世在内政方面的改革加强了莫斯科国家的军事实力,沙皇俄国凭借这支武装力量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在东方,沙皇俄国极力要夺取金帐汗国的遗产,消灭那些四分五裂的鞑靼汗国,进而夺取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和里海、黑海地区。
【立沃尼亚战争】沙皇俄国在东方的征服一时颇为得手,于是乘势把扩张的矛头转向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立沃尼亚被选定为突破口,开始了持续25年之久的立沃尼亚战争(1558—1583年)。1558年1月,莫斯科政府借口立沃尼亚骑士团与立陶宛结盟反对俄罗斯,开始了立沃尼亚战争的第一阶段(1558年1月—1559年)。莫斯科军队占领爱沙尼亚东部,并且包围里加主教区,随后与立沃尼亚封建主缔结停战协定。立沃尼亚利用这个喘息时机将自身置于与波兰-立陶宛的保护之下,战争有国际化的趋势。1560年2月进入战争的第二阶段。莫斯科军队俘获骑士团团长福尔斯腾堡,消灭立沃尼亚骑士团。莫斯科国家的胜利直接威胁波罗的海国家的安全,局势更加复杂化了。战争的第三阶段是1561年外国干涉开始,立沃尼亚战争已转变为国际战争,莫斯科要面对瑞典、波兰-立陶宛等欧洲强国。
【创立特辖制】 1564年12月3日沙皇伊凡四世偕同全家和心腹大臣,携带贵重物品和国帑财物,突然离开莫斯科,前往100俄里处的亚历山大罗夫村。沙皇由此发出两封信给莫斯科:一封给总主教阿法纳西,谴责大贵族背叛和教会对他们的庇护;另一封给莫斯科全体工商居民,表明沙皇出走与他们无关。莫斯科朝野上下十分恐慌。总主教和贵族大臣派代表携奏章前往亚历山大罗夫村,请求沙皇回宫。莫斯科工商界也派代表团向沙皇请愿。 伊凡四世回莫斯科的条件就是实行特辖制,肃清贵族反对派。所谓特辖制就是把宫廷、国家机关和全国土地分成两部分:特辖区和普通区。两个区各有自己的宫廷及其主管部门、政厅和国库。特辖区主要包括中央地区各县以及南方部分县,其余皆属普通区。特辖区的土地分给特辖官员,作为服役报酬。
【“恐怖的伊凡”】特辖制给大贵族以致命的打击,一些大贵族策划推翻伊凡四世。1570年诺夫哥罗德大贵族反对沙皇的阴谋事泄,伊凡亲率特辖军团血洗诺夫哥罗德达六个星期之久,被打杀和投河淹死的案犯或嫌犯数以千计。伊凡杀人如麻,因而获得了“恐怖的伊凡”(“伊凡雷帝”)的诨号。诺夫哥罗德事件之后,大贵族反对派被消灭殆尽,加之各阶级、阶层对特辖制的不满普遍增长,伊凡于1572年宣布废除特辖制。沙皇表面上放弃特辖制,甚至退还了一些大贵族的世袭领地,但是许多特辖机关改头换面保留下来。特辖制促进了莫斯科国家旧贵族的衰落和新的服役贵族的形成,同时也加快了农奴制的发展。
沙皇特辖区的建立和废除
封建农奴制的加强
【地租形态演变】15世纪末叶以前莫斯科国家的地租形态主要是实物租。15、16世纪以来,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国内外市场需要大批粮食和原料。
【农奴制的加强】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使国家政权有可能直接干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国家立法对农民转换主人的限制逐步加强。
【文化教育与建筑】 15至16世纪之交,俄国开始对大贵族进行识字教育。16世纪的法令规定,只有识字者才能担任国家公职。伊凡四世统治时期,重视教育,提倡学术,建议在所有城市设立贵族学校。
【史学发展】16世纪俄国历史学开始与文学分离,出现了专门的历史学著作。伊凡四世曾组织大规模的编年史编纂工作,16世纪40年代完成了《复活节编年史》,随后出现了总主教尼康的编年史,提供了从古罗斯到16世纪50年代大量的历史资料。16世纪70年代,“国家手艺馆”编成一部插图版世界史,全书共12册,至今只有10册留存。全书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圣经》图书,二是年代记(世界史和尼康编年史),三是俄国史。从“创世”开始,一直叙述到16世纪,即作者生活的时代。书中绘有一万六千多幅插图,用以说明历史,可谓图文并茂。此外还有《世系记》、《喀山编年史》和《莫斯科大公史》等著作。
伊凡四世时代的文化
第四节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代的西欧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兴起】 中世纪后期,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萌芽,封建制度开始瓦解。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发展使市民阶层崛起,也催生了他们对新文化的需求。14世纪以后,以城市为中心,欧洲的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变化,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从搜集整理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典籍和文物开始,波及文学、艺术、历史、教育、政治学、科学、哲学等领域。由于运动的参与者打着复兴古代学术和艺术的旗号,致力于古典学问的研究,所以这场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佛罗伦萨,后来传到威尼斯、帕多瓦、罗马、米兰等地。中世纪意大利由众多的城市共和国和公国组成,各城市共和国的政治相对开明自由,市民阶层的力量较为壮大。意大利还是东西方贸易和区域贸易的重要枢纽,商品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也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的地方。意大利曾是罗马帝国的中心,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城市共和国的上层或富商乃至教皇都热衷文化,积极扶持赞助文化事业。 文艺复兴虽然以复古为旗号,但并非简单地模仿和复原古代文化,更不是倒退,而是倡导一种新文化。 文艺复兴把人的目光从飘渺的宗教世界拉回到尘世,为人解除了精神上的羁绊,使人以欣赏的眼光关注自我,关注世界,追求幸福、快乐,享受现世生活。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主要特征。人文主义源于“人文学研究”,最早是指文法、修辞、诗歌、道德哲学和历史五个学科。文艺复兴时期从事人文学科研究或教育的学者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在学术理念和方法等方面与思辨的经院传统针锋相对。他们热衷学习希腊语、希伯来语等古典语言,搜集、整理、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历史、演说词、宗教著作等,主张从原始的文献入手,对文本进行分析。19世纪以来,学术界曾经将人文主义视为一种世界观或哲学体系。但是,除了在学术理念、从事职业和研究领域相近以外,人文主义者之间在价值观、世界观、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差异较大,观点也并不一致。20世纪中期以后,学术界逐渐把人文主义定义为一套学术方法和体系,作为一场教育文化运动来看待。
【大师与经典】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但丁·阿利格里(1265—1321年)。他著有《神曲》等著作,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早期代表有文学家弗朗西斯科·彼得拉克(1304—1374年)、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年),画家乔托·迪·邦多内(1267—1337年)、多纳泰罗(1386—1466)、马萨乔(1401—1428年),著名学者洛伦佐·瓦拉、莱昂纳多·布鲁尼(1369—1444年)、弗拉维奥·比翁多(1388—1463年)等。桂冠诗人彼得拉克著有《诗集》等,有“人文主义之父”之称。薄伽丘则是批判现实的小说集《十日谈》的作者。乔托有“欧洲绘画之父”之称,多纳泰罗的《大卫像》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件重要雕塑作品,马萨乔的《纳税银》是早期文艺复兴绘画的代表。瓦拉的《论君士坦丁的赠礼》(约1439-1440年)和《新约》笔记揭示了教会的错误乃至造假行为,也为后来人文主义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范例和灵感。萨鲁塔第的《佛罗伦萨人民史》被誉为第一部近代史著作。比翁多的《罗马帝国衰败以来的历史时代》则采用古代、中世纪、近代三分法。 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艺术家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年)、米开朗基罗·伯纳洛蒂(1475—1564年)、拉斐尔·桑西(1483—1520年)、提香(1490—1576年),政治理论家尼可洛·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托马索·康博内拉(1568—1639年),哲学家马西利奥·费奇诺(1433—1499年)、米兰德拉、佩特罗·庞波纳奇(1462—1525年),哲学家兼科学家波纳迪奥·特雷西奥(1509—1588年)、乔尔达诺·布鲁诺(1548—1600年)、伽利略·加利莱(1564—1642年)等。其中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的诞生》,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像》和西斯廷教堂屋顶的绘画,拉斐尔的系列圣母像,提香的《圣母升天》,都是文艺复兴艺术的经典。建筑方面的典范是佛罗伦萨大教堂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奠定了近代政治学的基础,康博内拉的《太阳城》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费奇诺是柏拉图哲学研究的集大成者,米兰德拉在1486年撰写的《人的尊严赞颂》被誉为“文艺复兴宣言”。特雷西奥被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誉为“第一位现代人”,布鲁诺提出了宇宙无限理论,伽利略则通过实际观测证实了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年)在《天体运行论》(1543)中提出的日心学说。
【“北方文艺复兴”】15世纪下半期,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逐渐传播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区,在德国、法国、波兰、尼德兰、伊比利亚半岛等地发展起来,还传到了英国。传统上把这些地区的文艺复兴称为“北方文艺复兴”。北方文艺复兴在总体上继承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北方文艺复兴主要以大学为阵地,大学教师是主力。他们普遍关注宗教问题,重视《圣经》研究,关注教会改革,又被称为基督教或圣经人文主义。新兴的印刷术在北方文艺复兴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时代背景】 1517年,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宗教改革运动。16世纪初,拉丁基督教会内部矛盾林立,冲突不断,其中教俗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罗马教会与欧洲各世俗政权之间的矛盾尖锐。教廷控制了各地教会税收、教会管理、司法裁判、高级神职人员的任命等事务,将教会驻地的世俗权力排除在外。教廷利用税收和司法裁判权肆意掠夺各国人民,将大量的金银运送到罗马。这种做法不但侵害了世俗君主的主权和利益,而且使各地人民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引起世俗统治者和人民的反对。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1513—1521年在位)为解决财政困难,借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之名发行赎罪券,宣称购买者可以一劳永逸地免除所有的罪。但是,这个举措遭到了大多数世俗政权的抵制。为了销售赎罪券,利奥十世与美因茨大主教商定平均分成。赎罪券在德国的售卖活动引起了德国人民的反对。10月31日,德国奥古斯丁修会修士、威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1483—1546年)发布《关于赎罪券效力的辩论》(俗称《九十五条论纲》),对炼狱、善功圣库、赎罪券等提出质疑,批判教皇的剥削。 《九十五条论纲》在两周内迅速传遍德国的大部分地区,并被译成德文,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索。德国的许多诸侯也趁机禁止销售赎罪券。 1520年,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基督徒贵族公开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基督徒的自由》、《论善功》等著作,系统批判了罗马教会,阐述自己的改革思想。 第一,坚持唯信称义,反对善功称义。 第二,平信徒皆教士。人的称义与救赎是人直面上帝,由自己完成的,不需要中介。 第三,唯有《圣经》才是标准。 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语版《新约》问世。它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而且对现代德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骑士暴动与农民战争】路德的宗教改革理论和实践激发了德国各阶层反对教皇压迫的行动。德国内部发生了破坏教堂的圣像破坏运动。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德国诸侯虽然联合绞杀了农民战争,但其内部矛盾并没有缓和。新教势力虽然战败,但天主教力量也无法完全消灭对方。在一系列冲突后,1552年的《帕绍条约》给予路德派诸侯以实际的合法地位。1555年,双方代表在奥格斯堡举行会谈。9月25日,签署了《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以“谁的领地,谁的宗教”,也就是教随国定的原则,结束了双方的冲突。路德派新教的合法地位正式确立,德国的宗教改革遂告一段落。 日内瓦改革的领袖是法国人让·加尔文(1509—1564年)。1536年5月,日内瓦正式成为一个新教城市。 宗教法庭是加尔文派的基本特征,因长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又被称为长老会。由于加尔文改革的目的在于恢复古代教会的纯洁,回归正途,因此又被称为“归正宗”或“改正教会”。加尔文还创办了日内瓦学院,培养新教人才。日内瓦也成为新教改革的大本营,其改革则被誉为新教改革的典范。随着改革的发展,苏黎世与日内瓦新教合为一体,成为新教的一大派别,在德国、法国、尼德兰、苏格兰、英格兰等地流传。
【法国宗教改革与胡格诺战争】 16世纪20年代,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传到法国。在法国一些知识团体的宣传下,法国也出现了改革派。 随着加尔文在日内瓦改革的巩固,大量新教徒避难此地,日内瓦成为法国改革的大本营,加尔文则成为法国改革的精神领袖。法国的加尔文信徒又称胡格诺派。 1558年,胡格诺信徒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议会。此后双方的斗争不断。1562年1月,王室颁布的针对胡格诺的宽容法令出台后,吉斯家族趁机袭击新教徒,胡格诺战争随即爆发。 1598年4月,在经过三十多年的仇杀后,法国国王亨利四世(1553—1610年)颁布《南特敕令》,给予法国加尔文教派以宗教自由,他们获得与天主教徒一样的法律地位。法国的宗教战争到此结束。
【英国宗教改革】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从英国国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开始的。亨利八世本人虽然是坚定的天主教徒,也曾因反对路德的圣礼理论被教皇授予“信仰卫士”称号,但对于教皇凌驾于王权之上一直耿耿于怀。1529年,他以教皇拒绝其离婚请求为由,断绝与教廷的关系,向教会征税,规定不经国王允许,不得制订教会法规。1534年,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领,有权处理教会事务。为了树立权威,他以叛国罪的名义处死了拒绝宣誓效忠的托马斯·莫尔(1478—1535年)等人。1536年,亨利八世还下令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院财产,反对圣像崇拜。经过一系列立法,亨利八世彻底断绝了与教廷的政治、经济、法律关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教会。
【耶稣会】罗马教廷还利用新成立的耶稣会等修会组织对抗新教,扩大自己的势力。耶稣会是由西班牙人伊格纳修·罗耀拉(1491—1556年)等在1534年成立的一个非官方修会,以“为了神更大的荣耀”为准则,以救助人的灵魂为目标,以皈依异教徒为己任。耶稣会以罗耀拉的《神操》为纲领,建立了严密的组织和严格培养体系,注重教育学习。其成员以“神的战士”自居,要发 “绝财、绝色、绝意” 的誓言,并无条件服从教皇,不受任何世俗政权的领导。 1540年,耶稣会获得教廷的认可,取得了合法地位。它在对抗新教、教育及海外传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现代天主教的生力军。
【历史影响】作为欧洲社会各阶层对危机的应对措施,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以《圣经》权威取代罗马教会的权威,破除教阶制,建立廉简教会,使人性回归自然。这对于社会的进步,人的解放,信仰自由的发展等都有积极作用。宗教改革带来的是欧洲宗教格局的变化,奠定了欧洲近现代基督教的基础。原先的拉丁基督教的一统局面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罗马天主教、激进派等几大教派并存的局面。宗教改革打破了罗马教会一统西欧的局面,破除了教皇的专权,完成了教会国家化或民族化历史使命。教会国家化加速了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教改革家和世俗政权通力合作。宗教改革对欧洲的政治格局也有较大的影响。新教与天主教的矛盾最终演变为大规模的冲突——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战争结束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欧洲范围内第一个国际性的政治体系,给予加尔文教派以合法地位,肯定了世俗政权对教会的主宰权,奠定了近现代欧洲主权民族国家的基础。
宗教改革
第五节 大航海时代
大航海时代产生的历史背景
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又称之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是指15至17世纪亚欧各国竞相开展大规模远洋航海活动的时代。它始于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与葡萄牙占领休达(1415年),止于17世纪中叶清朝迁海与欧洲诸国开启的殖民掠夺时代。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新航路陆续得以开辟,世界各地之间的直接联系逐步得以建立。由亚欧各国人民共同开创的大航海时代,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而绝不是历史的偶然。
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商品货币经济快速发展,封建制度日趋瓦解,资本原始积累蓬勃展开。西欧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亚欧之间的长距离国际贸易也日益兴盛。这些都是西欧开启大航海时代的重要社会历史背景。
【马可·波罗与西欧黄金梦】商品货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货币成为一般的交换和支付手段。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逐渐以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在这个过程中,金、银共同成为国内商业流通和国际贸易支付的手段。然而,西欧金银短缺,不能满足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欧各国封建主为了换取东方的香料、丝绸等奢侈品,商人为了更大规模地投入商品流通和开办工场,都疯狂地追求黄金和白银。西欧各国与东方的贸易却又出现巨额逆差,大量金银外流,这就加重了金银硬通货短缺的局面。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年)在他的游记中,对印度、中国、日本以及南洋等地作了夸张的描述,从而煽起了西欧各国“财迷”们狂热的黄金欲。当时西欧社会各个阶层都流行着到东方发财致富的“黄金梦”。
【葡萄牙和西班牙】随着西欧封建制度日趋瓦解和资本原始积累蓬勃展开,封建庄园经济受到货币地租的强烈冲击,许多封建贵族开始入不敷出,在经济上陷于破产,在社会地位上走向衰落。封建社会结构开始解体。这时,封建君主极力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国家统一。这就需要大量金钱来保证军用和维系国家机构运转。向外扩张和殖民掠夺,成为转移国内社会矛盾、加强国内统治的重要手段。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葡萄牙于13世纪、西班牙于15世纪末取得了收复失地运动的胜利,随后国内城市工商业发展很快,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渗透。这不仅推动了国内商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且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在收复失地运动中兴起的中小贵族纷纷破产,甚至债台高筑,走投无路,只能寄希望于对外扩张和掠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国王为了巩固统治,加强王权,挽救社会危机,也不得不大力支持沿非洲西海岸南下探险。因此,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西欧探寻通往东方航路的急先锋。
【时代背景与技术条件】 这时,亚欧大陆的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对东方奢侈品以及生产原料的需求日益增长,西欧各国在东西方贸易中不断出现入超。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迅速崛起于近东及东南欧地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由此被切断。 西欧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催生大航海时代的必要因素。 地圆学说的流行以及世界地图的绘制,是大航海时代产生的重要知识基础。
在探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之前,西欧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主要有三条:
经由小亚细亚半岛北部,沿黑海和里海,穿越中亚抵达中国;
经由亚历山大港进入尼罗河南行,然后改骑骆驼至红海沿岸的港口,再由海路抵达印度;
经由叙利亚,沿两河流域进入波斯湾,再由海路抵达印度。这三条商路主要由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垄断。为了打破这一垄断,从而能够直接与东方展开贸易,15世纪后期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探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亨利亲王】葡萄牙率先开始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1415年8月,葡萄牙攻占非洲西北角的休达城。亨利亲王(1394—1460年)因攻城有功被封授为骑士。由此开始,亨利亲王全面组织实施了葡萄牙探寻新航路的活动。他不但重视搜集有关西北非当地的信息资料,而且还创办了航海学校,培养了大批航海人才。在亨利亲王的推动下,葡萄牙探寻新航路的活动进展很快。1419年葡萄牙占领马德拉本岛。1432年发现亚速尔群岛。1436年从博哈多尔角继续南行至布兰科角。在这里,葡萄牙人首次直接接触到非洲黑人。1441年开始捕获绑架黑人,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到亨利亲王去世为止,葡萄牙人已经到达今天几内亚的科纳克里。
【迪亚士与印度新航路】 此后,葡萄牙人继续南下。1475年到达象牙海岸和黄金海岸。接着,越过赤道,到达了刚果和安哥拉。1487—1488年,巴托罗缪·迪亚士率领船队抵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并驶入了印度洋,从而首次完成了对非洲西海岸的全程航路探寻,并绘制了精确的地图,为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奠定了基础。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贵族瓦斯科·达·伽马率领四艘船约170名船员,从里斯本起航,沿着迪亚士探寻的航行路线,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1498年5月28日,达·伽马的船队到达南印度贸易重镇卡利库特港。至此,西欧终于成功探寻出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哥伦布与大西洋新航路】 哥伦布深信地圆学说,他根据佛罗伦萨的托斯堪内里绘制的世界地图,坚信横渡大西洋就可以直达印度、中国和日本。他的船队由三艘50吨以上的大帆船组成,载有87人,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先向南偏西方向航行至加那利群岛,然后向正西驶入一望无际的大西洋。经过70天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的船队终于到达了西半球的第一块陆地。这是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当地人称之为瓜纳哈尼,哥伦布则把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思是神圣的救世主。这一天后来被美洲许多国家确定为哥伦布日,即美洲发现日。 哥伦布一直误以为他们所到之地就是印度,当地土著人也被误称为“印度人”即印第安人。在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远航期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1451—1512年)于1499—1504年间先后多次考察了南美洲海岸,并撰写了《海上游行故事集》。他在书中肯定了这一地区并非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1507年,来自洛林地区的一位年轻学者马丁·瓦尔泽苗雷尔在他的《天文地理导言》一书中,首次把这块新大陆称为“亚美利加”洲,美洲由此得名。
【麦哲伦与环球航行】 麦哲伦是打通太平洋航路,从而实现环球航行的第一人。葡萄牙人厄尔南多·迪·麦哲伦(1480—1521年),是一个没落贵族,长期参与葡萄牙的航海活动,并到达过东印度和马六甲。 在一次远征北非中负伤回国郁郁不得志,于是便产生了向西航行到达摩鹿加这一香料群岛的计划,但遭到葡萄牙国王的拒绝。麦哲伦被迫来到西班牙寻求支持。1519年9月20日,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麦哲伦率领5艘帆船共计265人,从西班牙的圣卢卡尔港起航,横渡大西洋,沿南美洲东海岸南下。1520年1月,驶抵拉普拉塔河河口,在确认这不是通往南海的海峡后,继续南行。 当年10月21日麦哲伦的船队到达南美洲南端通往南海的海峡,但由于这里港湾繁多,地理条件复杂,经过38天的探索,才驶出海峡,进入南海。当时由于海上风平浪静,天气晴朗,麦哲伦就把南海称为“太平洋”。1521年3月16日,船队横渡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为了征服这个地区,麦哲伦参与了马克坦岛土著人的内讧,在当年4月底攻打马克坦岛的晚上,被土著人杀死。其余船员继续探寻通往摩鹿加群岛的航路。在一位马来亚水手引航下,1521年11月8日他们抵达摩鹿加群岛中最大岛哈马黑拉岛。在这里,他们满载香料,驶向印度洋。1522年5月20日,船队中的维多利亚号帆船首先绕过好望角,并于9月6日胜利返回圣卢卡尔港。麦哲伦的船队终于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
【英、法、荷等国的航海活动】 葡萄牙和西班牙探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引起了西欧其他国家的关注。英、法、荷等国也积极参与了探寻新航路的活动。 英、法、荷等国的航海活动,不仅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达北美洲的西北新航路,而且还开辟了从西欧到俄国北部的东北新航路,并进一步延伸到喀拉海沿岸,接近了亚洲西北部。
15世纪后期西欧各国探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16世纪西欧各国的殖民掠夺
【“教皇子午线”】 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西欧各国开始了海外殖民掠夺。为了解决海外殖民掠夺活动中的争端,划分海外殖民掠夺势力范围,葡萄牙和西班牙早在1478年,经罗马教皇调解,就达成了划分海外殖民掠夺范围的《阿尔卡索瓦斯条约》。该条约规定,以加那利群岛所在的纬线(约北纬28度半)为界,北部归西班牙,南部归葡萄牙。当哥伦布宣称发现了印度之后,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之间关于新土地主权归属问题再起争端。1493年5月,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发布教谕,划定了一条“教皇子午线”,这是世界第一条分界线。 在此基础上,1494年6月,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缔结了《托尔徳西利亚条约》。该条约规定,以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卡(一里卡约合5920米)所在的经线为界,西部属于西班牙,东部则属于葡萄牙。当麦哲伦成功实现了环球航行之后,葡萄牙与西班牙两国关于海外殖民掠夺势力范围又起争执。1529年葡萄牙与西班牙又签订了 《萨拉哥撒条约》,规定以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经线为界,西部属葡萄牙,东部属西班牙。至此,葡萄牙与西班牙首次明确瓜分了整个地球,这是西方对世界殖民地的首次明确划分。
【葡萄牙的殖民掠夺】葡萄牙主要以非洲和亚洲为殖民掠夺对象。在15世纪对非洲西海岸探险的过程中,葡萄牙人就已建立了许多殖民据点,掠夺黄金和其他财富,并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随着殖民掠夺活动的扩大,他们先后在南非和东非建立了好望角、莫桑比克、桑给巴尔等殖民地。在16世纪初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以后,葡萄牙人的殖民掠夺活动波及亚洲。他们控制了红海、波斯湾出口及印度洋其他沿岸地带,先后在印度、马来半岛、摩鹿加群岛等地建立了殖民据点。1517年侵入中国,1553年贿赂明朝地方官吏,入驻澳门。1543年侵入日本,1548年在日本建立商站。在美洲,他们还占领了巴西,设立巴西副王辖区,直属国王。这样,葡萄牙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西班牙海外殖民掠夺】西班牙海外殖民掠夺的主要对象是美洲。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到16世纪30、40年代,西班牙先后占领了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墨西哥、秘鲁等除巴西以外的广大地区。西班牙人在征服这些地区的时候,不但对当地的印第安人实施了灭绝人性的种族大屠杀,而且还从非洲贩运来大批黑人作奴隶,驱使他们开辟种植园、开掘金矿等。通过野蛮屠杀和残酷掠夺,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了当时欧洲最大的殖民帝国。这个殖民帝国以西班牙国王为核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殖民统治体系。此后,该帝国存续了300余年,对拉美各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掠夺】 西欧其他国家也不甘落后,纷纷开展了海外殖民掠夺活动。英国于1584年就在北美建立了弗吉尼亚殖民地。1588年成立几内亚公司,从事殖民掠夺活动,并进行奴隶贸易。1600年,在伊丽莎白女王支持下,英国东印度公司宣告成立。 荷兰则在1602年成立东印度公司,1621年成立西印度公司。他们拥有国家颁授的特许状,有权铸币、组织武装力量,成为荷兰海外殖民掠夺的中枢机构。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在17世纪上半叶先后侵占了爪哇、摩鹿加群岛、锡兰、马六甲等地,逐步排挤了葡萄牙的殖民势力,垄断了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商路,独占了东方香料贸易。17世纪初荷兰人曾两度侵占中国的澎湖列岛,1624年侵占中台湾。 法国于1604年成立东印度公司,积极开展对东方的殖民掠夺活动。法国殖民者还侵入马达加斯加和塞内加尔等地,对非洲展开殖民掠夺。
【亚非拉人民的反抗】 西欧各国的海外殖民掠夺,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亚非拉各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以维护国家独立为目标,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形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反抗西方殖民掠夺者的正气之歌。 印度人民曾经坚持了长达60余年的反抗葡萄牙入侵的卡利库特海战。菲律宾人民在1521年杀死了殖民侵略者麦哲伦等人。非洲人民反抗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尤为激烈,其中教长优素福·本·艾哈迈德领导的蒙巴萨城人民起义,经过60余年斗争,终于把葡萄牙人赶出了蒙巴萨。美洲的印第安人受害最深,反抗也最为激烈。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大航海时代的重要历史后果之一,就是在欧洲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伴随着16世纪西欧各国开展的海外殖民掠夺,对外贸易的商品种类和商品总量都急剧增加。商业资本日益活跃,西欧各国的国内统一市场开始形成。世界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逐渐衰落,西欧各国城市逐渐兴起。 在西欧各国的海外殖民掠夺过程中,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引起物价波动和上涨,即所谓“价格革命”。价格革命的最大受益者是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经营地主以及富裕农民,而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主、雇佣工人以及下层贫民受害最重。这就加剧了社会分化,加速了旧制度的解体。
【重商主义】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重商主义日益成为世界潮流。在西欧,意大利的城市国家、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英国的都铎王朝、法国的波旁王朝等都在16世纪前后转向重商主义。在西欧以外的其他地区,俄罗斯和日本先后开始效法西欧各国,也转向了重商主义。重商主义就是经济上的民族国家主义。
【多重的历史影响】大航海时代使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新航路的开辟,特别是环球航行的完成,使各区域世界之间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联系,人类社会历史活动舞台从大陆延伸到海洋,从而冲破了原来的区域世界的局限。这不但改变了原来各区域世界内部格局,如在西欧,原来的河海商路日益让位于大西洋商路,经济重心从意大利北部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且打破了多元中心并存、多个世界并行发展的世界历史格局。尽管郑和下西洋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亚欧大陆各区域世界之间的大规模、实质性互动却率先由西欧国家发起,由此逐步确立了西欧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大航海时代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时空观念。人们不但发现了地球,而且还发现了宇宙。在诸多区域世界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中,世界进入了新阶段,即世界一体化阶段。
大航海时代的历史后果
小 结
16世纪前后是世界历史纵向突破和横向扩展的关键时期。从社会性质上来看,这一时期是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节点,英国成为率先实现这一转变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那样,16世纪英国最早发生了“生产关系的革命”,从而在16世纪与15世纪之间形成了一条清晰可见的“鸿沟”。由此开始,世界历史迈入资本主义时代。正是日益兴起的资本的力量,推动了世界区域化的进程,开启了世界区域化新阶段,即世界一体化阶段。然而,古典帝国体系的循环、中古区域世界的反复重建与世界一体化的发端,这三种世界历史发展模式长期并存,互争高下,也难分伯仲。在这三者的竞合中,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才逐渐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