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考,快与慢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的大脑分为两个系统,他们分别是系统1和系统2。系统1负责快速回答不用思考的问题,但是却容易产生认知错误、自信错误、记忆错误等问题;而系统2非常聪明,善于思考,却非常懒惰,甚至如果系统1认为是对的事情,系统2都不会再进行思考判断而会顺应系统1的思路表示认可。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两个系统的特征,讲述了大量心理学的名词以及在经济行业中、管理岗位上心理学与双系统应用的案例,并进行了分析。看过这本书,你会对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编辑于2020-03-02 04:14:30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的大脑分为两个系统,他们分别是系统1和系统2。系统1负责快速回答不用思考的问题,但是却容易产生认知错误、自信错误、记忆错误等问题;而系统2非常聪明,善于思考,却非常懒惰,甚至如果系统1认为是对的事情,系统2都不会再进行思考判断而会顺应系统1的思路表示认可。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两个系统的特征,讲述了大量心理学的名词以及在经济行业中、管理岗位上心理学与双系统应用的案例,并进行了分析。看过这本书,你会对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是一本教人们如何控制自己的自控力与意志力的书。这本书共分为9个章节,九个章节由浅入深,从意志力的起源讲起,到如何摆脱压力带给意志力的压制,再到如何训练我们的自控力与意志力,以及当我们自控力失去控制,被“及时行乐”的想法诱惑又或者自我放纵后带来了罪恶感,我们要如何摆脱他们,重新找回目标。 “你要静下心来,弄清楚自己的欲望,需要记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能真的让你更快乐,自我意识可以帮你克服困难,实现重要的目标”
非常有用的快速阅读方法书籍,书中不仅介绍了如何练习速读,更介绍了如何有效复习以及记忆。看完导图感兴趣的朋友建议进行阅读原著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的大脑分为两个系统,他们分别是系统1和系统2。系统1负责快速回答不用思考的问题,但是却容易产生认知错误、自信错误、记忆错误等问题;而系统2非常聪明,善于思考,却非常懒惰,甚至如果系统1认为是对的事情,系统2都不会再进行思考判断而会顺应系统1的思路表示认可。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两个系统的特征,讲述了大量心理学的名词以及在经济行业中、管理岗位上心理学与双系统应用的案例,并进行了分析。看过这本书,你会对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是一本教人们如何控制自己的自控力与意志力的书。这本书共分为9个章节,九个章节由浅入深,从意志力的起源讲起,到如何摆脱压力带给意志力的压制,再到如何训练我们的自控力与意志力,以及当我们自控力失去控制,被“及时行乐”的想法诱惑又或者自我放纵后带来了罪恶感,我们要如何摆脱他们,重新找回目标。 “你要静下心来,弄清楚自己的欲望,需要记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能真的让你更快乐,自我意识可以帮你克服困难,实现重要的目标”
非常有用的快速阅读方法书籍,书中不仅介绍了如何练习速读,更介绍了如何有效复习以及记忆。看完导图感兴趣的朋友建议进行阅读原著
思考,快与慢
第一部分:系统1、系统2
第1章:系统1系统2;
第2章:电影的主角与配角
第3章: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系统1(主角):无意识、快速、不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自主控制;
系统2(配角):费脑力,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相关联,需注意力并付出努力;对系统2有高需求的活动同时需要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既有损耗又很枯燥;
“ 我的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是来自系统 1 的直觉,我必须得从头到尾思索一遍,三思而后行。 ”
第4章:联想到神奇力量
启动效应: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即一些被人忽视的提示仍然能够影响到人的行为。本质上一种“联想激活”,联想的三原则为相似性、时空相接以及因果关系。
提出:纽约大学的组词实验,可联想到老年人的词,之后测量实验着的行走速度
“这些人穿着刻板的制服,看到他们时我们的大脑是不会有什么创造性想法的。”
第5章:你的直觉可能只是错觉
认知放松与曝光效应:重复某种刺激和这一刺激最终带来的轻微情感波动之间的关系,即个体接触一个刺激的次数越频繁,个体对该刺激越喜欢
“熟悉了,就会喜欢,这就是一种曝光效应。”
第6章: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常态和原因:系统1: 主要功能是维护和更新你个人世界的模式,它呈现的都是常态下的思维模式;这个模式由很多联想和结果共同构成,这些联想由情境、事件、行为等概念引发,而结果总是伴随某种规律出现,随着这些联系的形成和加强,联想概念的模式逐渐展现出发生在你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的结构,这一模式还将决定你对当下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这时候系统1就像是通过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模式来表现现实的联想工具(即因果性直觉)。
“她接受不了自己只是运气不好这个解释,她需要一个有前因后果的解释,否则她会认为是有人在故意破坏她的工作。”
第7章:字母“b”和数字“13”
光环效应: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并由此得出整体印象。
眼见即事实:系统1对于引起印象和直觉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都不敏感,它善于提取当前激活的想法来构建可信的故事情节,关注所创造情境的连续性,但是当信息匮乏时,则会仓促下结论。有助于达成连贯性和认知放松的状态,从而使我们相信某个陈述时真实的。
框架效应: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激发人们的不同情感,或,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她对这个人的管理技能一无所知,之所以对他印象好,是因为曾经听他作过一次精彩的报告。”
第8章: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判断:系统1在洞察事实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基本判断,包括对相似性和代表性的判断,对因果关系的属性以及对联想和样本的可用性的判断。系统1不断监视着大脑内外发生的一切,没有特定意图,也无需付出多少努力,只是对当时的情况作出全方位评估,这些基本的评估在直觉性判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吸引力是一种基本判断,不管你是否想那么多,这种评价都不由自主进行的,也会对你产生影响。”
第9章: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替代和启发式问题:系统1习惯于将有难度的问题用一个相关且更易的问题来替代,启发式问题即是绕开原有问题去回答的那个更简单的问题。
情感启发:人们在作出判断时,其情感本身也会是一种信息的来源,特别是,有时人们会通过询问自己对事物的感受,来简化判断任务。一些评价判断实际上就是人们对目标的情感反应,例如喜欢感,厌恶感等。(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或表示人情绪上的感觉,它是一种认知方式。)
“还记得我们绞尽脑汁去回答的那个问题吗?我们是不是把它换成了一个简单点的问题?”
第二部分:启发法与偏见
第10章:大数法则和小数定律
大数法则:在试验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试验多次,随机事件的频率近似于它的概率。偶然中包含着某种必然。
小数定律:大多数人在判断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往往会违背概率理论中的大数定律,而不由自主地使用“小数定律”,即滥用“典型事件”,忘记“基本概念”。
夸大对小样本的信任是众多错觉种的一种—-比起信息的可靠度,我们会更加注重信息本身的内容,其结果就是我们会将周围的世界变得比数据所能证明的更加简单和统一。在想象的世界中过早下结论比在现实中更有把握。
“在我们有足够大的样本之前,我计划对实验结果暂时保密。否则,我们会有过早下结论的风险。”
第11章: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人某事作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人们以参考起点为基础,开始上下移动,最后得出自己的答案。也就是说,人们过分看重一个“锚”,并且把这个“锚”作为判断的依据。
“被告律师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证明,证明中提到了一个荒谬的小损失,这些律师就是想让法官拿这个损失做锚定。”
第12章: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可得性启发:人们根据某种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那些很容易就能回忆起来的信息被认为比那些不太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更准确和平常。
“他低谷了室内环境污染的风险,因为媒体对此报道极少。这是可得性的影响,他应该看些统计数据。”
第13章: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效用层叠:即集体信念形成的自我增强过程。经由该过程表示的认知触发一连串的反应。它通过在公共话语中增强效用而增强此感知的合理性。这一过程的驱动机制包含信息的、名声的动机:个人通过部分了解他人的外在想法,为了保持社会认可的利益而通过部分扭曲自己的公开反应而支持上述认知。
风险:“风险”并不是脱离我们的思想和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人类发明“风险”这个概念说为了帮助自己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危险和不确定情况,尽管这些风险说真实存在的,但却没有“真正风险”或“客观风险”这回事。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本的限度,即我们要么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
启发式:减少心理消耗的潜在捷径,用迅速且不怎么费力的方式来作出复杂的决定,或者作出推论的简单的规则
“她对一项创意大为赞赏,说它收益大,无成本。我认为这就是情绪启发式。”
第14章: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多少?
典型性(代表性)启发: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关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以推断第一个事物与第二个事物的相似之处,人们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并寻求熟悉的模式来做判断,并且不考虑这种模式产生的原因或重复的概率,即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
典型性启发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过于喜爱预测低基础比率(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二是对证据质量不够敏感。
当人们作出一个错误的直觉判断,是因为系统1引起了错误的直觉,系统2由于忽视和懒惰采纳了这个直觉。
作预测的tips:第一,基础比率十分重要,即便是在手头的案例已有证据的情况下依然如此;第二,通过分析证据得到的直观印象通常都会被夸大,眼见即为事实与联想一致性的结合易使我们相信自己编纂的故事。
“草坪修剪的很好,接待员看起来很能干,家具也十分抢眼,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家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我希望董事会不要按照典型性启示作出判断。”
“他们一直重复同样的错误,用并不充分的证据来预测罕见的事件,当证据不充分时,我们应该以基础比率作为判断依据。”
第15章: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合取谬误:认为多重条件“甲且乙”比单一条件“甲”更可能发生的认知偏误,也是一种几率谬误。如果虚假的故事是精心编纂的且富有细节,那么我们就更容易相信假消息。一则消息里包含的细节越多,就越是令人感觉合理可信,尽管实际上这事的可能性变得更小而非更大了。
有时“看上去真实”跟“概率上为真”只见不可兼得,需要取舍。
“他们构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情节,还坚持说这个情节出现的可能很大。这不是真的,这只是个貌似合理的故事而已。”
第16章: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有说服力
思维定式:思维定式说我们对不同范畴事物的看法。系统1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代表了范畴规范和原型范例,这样的规范和范例决定了我们怎么看待马、冰箱和纽约市的经常,因为我们会在记忆中存储与这些事物或者人相关的一个或多个“规范的”典型形象。当这些范畴具有社会性时,这些典型形象就被称为思维定式。
“这些受试者不愿从普遍现象中推导出特殊性,这一点与他们愿意从特殊现象中归纳出普遍性如出一辙。”
第17章: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回归平均值:偶然因素变化导致的每个样本的随机误差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大趋于0均值,仅根据一次测试结果而划分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它们之间的差异随着偶然因素变量均值趋于0而变得不再显著。
相关性和回归性:只要两个数值之间的相关度不高,就会出现回归平均值的情况。
“我们的筛选过程并不是很完美,所以我们会考虑回归性。有些极其优秀的候选人也会让我们失望,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惊讶。”
第18章: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不带偏见的预测:步骤一,估测平均值确定基准线;步骤二,直觉性预测,将你的估计和证据进行匹配;步骤三,使你离开基准线靠向自己的直觉,但你能离开的距离取决于你对关联性的估测;步骤四,根据关联度,将平均值中的相应比例增加到预测中去。
“我们的直觉性预测的确令人鼓舞,但这个预测可能离现实太远了,还是让我们再看看手中的信息资料,让预测回归到平均状态吧。”
第三部分: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第19章:“知道”第错觉
叙述谬误:人们总是习惯于将客观存在的事实加上自身认可的理由和逻辑加以阐述。人不是纯理性的动物,无法做到对事实进行丝毫不夹杂主观、完全客观地描述。
人类大脑的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建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或对世界某一方面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你就会立即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了。你无法重构过去的想法,这种情况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你低估自己受往事影响的程度。
“她说这家公司经营不善,真是无稽之谈。她并不了解这家公司,只知道其股票在下跌。这是结果偏见,其中一部分说后见之明,一部分是光环效应。”
第20章: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专家预测的准确度:那些了解更多的人比了解到人作出的预测强不了多少。知识最丰富的人反而常常不大可靠,原因是学到更多知识的人对自己的技能产生了一种无限放大的错觉,进而变得不切实际。
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为认知错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常见的是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对冲基金收益的年度相关系数非常小,仅仅比零高一点,说明其技能的相关性十分低。
刺猬与狐狸:刺猬知道一件大事,对这个世界有一套它们自己的理论,它们在一个清晰的框架下说明某些特殊事件,对不按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的人往往没有耐心,而且对自己的预测很有信心,尤其不愿意承认错误。狐狸却相反,它们是更复杂的思想者,它们不相信仅凭一件大事就可以推动历史的进程。相反,这些狐狸认识到,很多不同因素和作用力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这一结果,这些因素中也包括运气因素,并往往会导致更大、更不可预测的结果。
短期内的走向可以预测,人们的行为和成就能从以往的行为和成就中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但是要知道预测错误不可避免,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可预知的,尤其不要相信高度主观的自信。
“他知道这份记录表明这种疾病的变化几乎上不可预知的,他怎么会对这个病例表现得这么自信听起来像是有效性错觉。”
第21章: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
公式计算:人们可以通过一组对于预测结果以及提升价值都很有效的数据作出类似多次回归的判断(使用标准数据或者是等级)。
“不管何时,只要公式能替代人工判断,我们至少应该考虑一下(运算法)。”
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直觉的习得:一类是情感类的习得,如恐惧,是能够快速习得的;一类是“专业技能类”的习得,需要很长时间与精力。
技能习得的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的环境;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可以持续收到反馈)。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如果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性,并且在判断时有机会掌握这些规律,联想机制就会识别这些情境并作出快速且准确的预测和决策,这些条件若得到满足,你就可以相信某个人的直觉。而如果在一个不够规律或效度较低的环境中,判断启发式就会被激活,系统1.哦你歌唱会用另一个问题快速替换掉难题,创造出并不存在的关联,并通过了系统2宽松的审查。
“他真的相信这些新成立的公司的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来证明与基础比率背道而驰的直觉吗?”
第23章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规划谬误:不切实际地接近理想状况(的计划和预测);可通过参考类似案例的数据得到提高(的计划和预测)。
改进方法:1、识别对应的参考类别;2、获取参考类别的统计数据;3、参考有特别的原因说明这个项目多少回比同类项目的乐观偏差更为明显,则可使用此例的具体信息对基准预测进行调整。
“他正在采纳内部意见,他应该忽略自己案例的情况,去看看其他案例是什么情况。”
第24章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规划谬误是普遍存在的乐观偏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事前验尸”:当一个机构即将作出一个重要决策但还没有正式下达决议时,提议召集对这个决策有所了解的人开一次简短的会议。在会议开始之前有一个简短的演说:“设想我们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5.10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他们有控制错觉,他们眼中低估了障碍。”
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
第25章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经济人和人类:人类拥有系统1,人类的世界观受制于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不能像经济人那样有一致性和逻辑性。
期望效用: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效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用于判断不同人对风险的不同的偏好。
“两个人都愿意接受自己拿到的薪水,但是他们对这份薪水的满意度不一样,因为他们的参照点事不同的。她目前的薪水更高。”
第26章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描述和预测人们在面临风险决策过程中,表现与传统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不一致的行为都理论。参照点的设立和变化影响人们的得失感受,并进而影响人们的决策。一定量的损失比等量的所得带来的影响更大。
损失厌恶:人们对亏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
“他把损失看得比所得重要一倍。不过这很正常”
第27章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
禀赋效应:对于不同作出售和交易的物品,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
“她不在意自己能得到两个职位中的哪一个,但是公告发布一天之后,她就不想再换了。这就是禀赋效应!”
第28章公平性-经济交易的参照点
公平性的一条基本原则:不可利用市场的力量将损失强加他人。如果认为自己遭遇了不公平的人想反抗,那么这种损失强加给别人的行为就会有风险。
利他惩罚:个体为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人而自愿个人支付成本。
“这项改革肯定无法通过。那些必然受损的人会比那些必然获利的人更加强烈地反对这种做法。”
“如果他们觉得利益的蛋糕的确在变大,就会发现再次商议更加容易。因为他们不是在分配损失,而是在分配所得。”
第29章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
可能性效应:从0%-5%的转变,意味着情况完全转变,从无到有,产生了希望,是一种实质性改变,该情况下,可能性效应会使得我们高估那些出现可能性极低的结果的发生频率。比如大量买彩票的人,愿意花超出预期价值的钱来换取赢得大奖的渺茫机会。
确定性效应:从95%-100%的转变,另一种实质性转变。那些几乎可以确定会出现的结果,受到的重视程度要小雨其理应受到的重视程度。使得“结构性和解”和保险政策具有诱惑力。
“他试图用庭外和解的手段来解决这个无意义的诉讼案件,以避免损失,然而却不大可能。这是过分看重较小可能性的结果。既然会面对很多相似的问题,他最好还是不要放弃。”
第30章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证实偏差: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
当某个罕见事件特别吸引你的注意力时,这件事情就会被过高权衡。当前景得到明确描述时,注意力一定会分散。过多的关注(社会性事件)、生动的画面(调动情绪)、具体的表述(数字描述),以及明确的提醒(提示其他选择)都是引起过高权衡的原因。
“即使是在日本,海啸也很少发生,但是海啸灾我们头脑中的画面非常生动形象,游客也因此会高估海啸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一情境中,否则我们会高估它的可能性。想想其他的选择吧,然后将所有选择的概率相加,得到100%”
第31章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宽框架和窄框架:窄框架即分别思考两个简单的决策问题。宽框架即一个有4.额选项的综合决策问题。
一个理性经济人会利用宽框架进行考虑,但是人们天生喜欢用窄框架,因为我们有限的大脑很难达到逻辑一致性的理想状态,我们易受眼见为事实的原则的影响,不愿动脑筋。
在窄框架的情况下,他们被告知在做决策时应该“将每一个决策都当作你做唯一所需要做的决策”,并且要体会这些决策带给你的情绪反应;在宽框架的情况下,“将自己想象为商人”,“将它看作众多财政决策中的一个,这样一个决策会在将来一起被并入证劵投资组合中。”
“我决定每个季度查看一次我的证劵投资组合我总是选择规避损失,因此在面对每天价格波动的情况下总是不能做出理性的决策。”
第32章心里账户上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处置效应: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说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说风险偏好者。
沉默成本悖论:当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时,对亏损账户进行额外投资的决策。由于买了门票而冒着暴风雪开车去看演出就是一种沉默成本悖论。其导致人们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例如不幸福的婚姻,没有希望的研究项目等。
心理账户:除了荷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比如,我们会把工资划归到靠辛苦劳动日积月累下来的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视为一种额外的恩赐,放到奖励账户中;而把买彩票赢来的钱,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中。
“他对现金支付和信用卡支付有不同的心理账户。我不断地提醒他,钱就是钱,并没有多大区别。”
第33章:评估结果的逆转
“当你将框架放大时,你就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事实往往如此。当你单独看某件事时,你很容易受系统1的情感反应的支配。”
第34章: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框架有分散注意力的作用,但是重构框架是要付出努力的,而且系统2通常很懒惰,除非有明显的理由需要这样做外,否则,大多数人都会被动地接受在框架下的决策问题。
理性代理模式的信从者和怀疑者之间的一个重要不同的是,信从者只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关于选择的构想不能决定对重要问题的偏向,而怀疑者会对无关紧要的因素会成为偏向的决定因素比较敏感。
“通过改变参照点来重新架构问题吧,假想我们没有拥有过某个东西,我们会认为它值多少钱。”
第五部分两个自我
第35章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
体验效用:高兴或悲伤的程度,对结果真实体验的满足感或痛苦;
决策效用:预期结果对某个选项中总的吸引力或厌恶的影响;
峰终定律:整体的回顾性评级可通过将最糟糕时期和最后时刻的疼痛程度的平均加权而评估出来(正向的体验也是如此)
过程忽视:过程的持续对所有疼痛的评估没有任何影响。
“你完全是从记忆自我的角度思考你失败的婚姻的。离婚就像是以刺耳的音符结束的交响乐。事实上,它虽然结束时很糟糕,但这并不意味着整首交响乐都那么糟。”
第36章 人生如戏
“她说老年痴呆症患者。没有了人生故事,但是她的经验自我对于美与高贵依然敏感。”
“他一生正直磊落,但生命的最后一段却不得人心,为此,他要竭力维护自己的一生。”
第37章你有多幸福
幸福感:人在任何时刻的心情都由他的性情和整体幸福感决定,但情绪上的幸福也会在一天或一周之内出现巨大的波动,人在某个时刻的心情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情境。
“增加幸福感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分配好你的时间。你能抽出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吗?”
第38章 思考生活
聚焦错觉:大脑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当有人刻意引导我们关注某个元素的时候,即便这个无关因素,只要我们把有限的注意力投注在上面,就会误认为这个元素很重要,并且把这个元素和我们正在思考的主要信息不自觉地关联起来。
“买一座更大的房子可能不会使我们永远感到快乐。我们可能会因为犯聚焦错觉的错误而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