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考——音乐与戏曲
无数据
常识专题——音乐与戏曲,如 五音:宫、商、角、徽、羽。按照音高的排列顺序:宫-哆、商-唻、角-咪、徵-嗖、羽-拉,知道是五个音对应宫、商、角、徵、羽即可。
编辑于2023-08-31 09:24:55 四川省音乐与戏曲
音乐
乐器
歌曲都属于音乐的形式。理论上音乐可以分为声乐(歌曲,演唱的形式)和器乐(乐器演奏)
传统乐器:二胡、琵琶、古筝等
西洋乐器:钢琴、小提琴等
传统分类法(八音分类法)
金:即钟,盛行于青铜时代,曾侯乙编钟(由不同大小的变种按照音调高低次序排列)
石:即磐,材质多为石灰石、青石、玉石等,用锤子敲击发声
丝:古代带弦的乐器是用蚕丝制作的,如琴、琵琶、古筝
竹:竹子制成的乐器,如:笛子、箫、觱篥(bi li)
匏:指葫芦的果实,如笙、竽(滥竽充数)
土:陶土制成的乐器,如埙(xun)
革:指动物皮,如各种鼓,鼓面有动物皮制成
木:如敔,像趴着的老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竹筒逆刮锯齿发声
现代分类法
体鸣乐器:刚性物体振动为声源,典型为梆子,手拿圆柱形的木棒,用木棒敲击长方形的木板发声
膜鸣乐器:膜振动为声源,通过敲击、摩擦等方式发声,如各种军鼓、手鼓
气民乐器:气流振动为声源,气流进入就能发声、如箫、笛、唢呐、埙、小号,但凡是吹的都可以算是气鸣乐器
弦鸣乐器:以弦振动为声源
擦奏弦鸣乐器:即拉弦,有弓、有弦,如小提琴、二胡、马头琴等
拨奏(弹拨类/弦拨类)弦鸣乐器:不要弓弦拉,而是用手拨动弦,如琵琶、吉他、古筝、三弦等
击奏弦鸣乐器:扬琴(击打琴弦发声)、钢琴(通过按下琴键,牵动钢 琴里面包着的小木槌,敲击钢丝弦发出声音)等
电鸣乐器:通过电直接或间接产生声音,如电吉他、电子琴等
我国传统乐器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琴身通常以桐木为主,桐木材质轻软,声音的穿透力较好。古琴虽然音量不大,但音色古朴纯净,适合演奏抒情、缓慢的曲子
相关典故及人物
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
嵇康:竹林七贤之一
代表曲目
《广陵散》嵇康
《高山流水》伯牙子期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
琵琶
鼎盛时期是唐朝,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的声音有非常强的穿透力,每个音域都有不同特质的音色,高音区明亮清脆、中音区温和、低音区淳厚,是可以演奏多种情绪的乐器
代表曲目
《十面埋伏》;表现刘邦凯旋胜利的高昂
《霸王卸甲》:楚霸王失利的悲壮
古筝
《渔舟唱晚》
《高山流水》
《林冲夜奔》
《汉宫秋月》
阮
代表人物:阮咸
马头琴——蒙古族
冬不拉——哈萨克族
达卜——维吾尔族
葫芦丝
傣族
《月光下的凤尾竹》
《竹楼情歌》
朝鲜长鼓——朝鲜族
扎木聂——藏族
部分西洋乐器
萨克斯——《回家》
小号:18世纪以前称为“国王的乐器”
长号
园号:交响乐器之王
大号
长笛:起源于欧洲,早期用乌木和胭木制作,现代用金属制作
部分专业术语
节拍:即拍子、拍号
音阶:以全音、半音以及其他关系按顺序排列起来的一串音。通俗来说哆唻咪发嗖拉嘻即音阶。钢琴上面有白键和黑键,相邻的两个键是半音,隔开的键构成全音。
五音:宫、商、角、徽、羽。按照音高的排列顺序:宫-哆、商-唻、角-咪、徵-嗖、羽-拉,知道是五个音对应宫、商、角、徵、羽即可
调式:几个音按照一定的关系连接在一起,并且以一个为中心,构成的音组织。调式有很多种,如自然大调式、小调式。
旋律:用一定的调式和节奏、节拍组合起来。变奏: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作一些变形(比如拍号、调式变化等)。
乐曲:圆舞曲(华尔兹,节奏欢快)、交响曲(震撼)、进行曲(原来是军队列队用,后来用途越来越广,比如可以用于结婚的婚礼进行曲等)、夜曲(钢琴曲的体裁,可以在晚上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其他:序曲、协奏曲等。
音乐作品
我国近代著名红歌
抗战时期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聂耳(1935)
《游击队之歌》——贺绿汀(1937)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
《东方红》——(1943)
建国以后
《歌唱祖国》——王莘(1950)新中国成立一周年
《我们走在大路上》——李劫(1963)
《在希望的田野上》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之后,农村越来越好
《春天的故事》——(1992)
世界名著音乐大师及作品
贝多芬
乐圣,德国
作品《英雄》(第三交响乐)《命运》(第五交响曲)《欢乐颂》(第九交响曲第四章)
巴赫
音乐之父,德国
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
莫扎特
音乐神童
作品:《安魂曲》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
小约翰 斯特劳斯
圆舞曲之王
《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圆舞曲》
威尔第
意大利,歌剧
《假面舞会》《弄臣》《茶花女》
肖邦
波兰,以钢琴曲为主,浪漫主义的钢琴石人
作品:《叙事曲》《降E大调夜曲》
柴可夫斯基
俄国
作品:歌剧《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
戏曲
常识
概念:是综合的舞台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多种手段
发展过程
萌芽期(傩(nuo)戏),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后来有了新的形式,如社火、秧歌等
发展期(宋元时期),产生杂剧,如元杂剧
演变期(明朝中叶),在江苏昆山一带兴起昆腔(昆曲)
鼎盛期(明末清初),昆曲处于极盛时期,同时产生了京剧
命题:戏曲萌芽期的形式为傩戏;昆曲的鼎盛时期在明末清初
表演手法:唱(歌唱,与唱歌不同,不是为了唱而唱,而是为了塑造人物,比如戏中人物情绪激动时,会有大量唱词来表达内心情感)、念(念白,与日常说话不同,经过艺术提炼、节奏感很强)、做(做功,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比如步伐不同,狼狈时挣扎着走跪步、少女欢乐时甩着辫子走碎步)、打(传统武术的舞蹈化)
主要地方剧种
昆曲:又称昆腔或昆剧,“百戏之祖”
形成:昆曲的前身是南戏,大约在明朝初期南戏流传到江苏昆山地区,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形成昆山腔
代表曲目:《十五贯》又称《双熊记》
讲述了肉铺老板尤葫芦借了十五贯钱作为做生意的本钱,对其女儿苏戍娟开玩笑说“十五贯钱是她的卖身钱”。苏戍娟信以为真,当夜就逃跑了。这天晚上,一名地痞娄阿鼠闯进尤家,盗得十五贯钱并杀死尤葫芦。女儿苏戍娟出逃后与熊友兰一起同行,熊友兰刚好身上也带着十五贯钱,娄阿鼠反诬告苏、熊二人是谋财杀父,知县没有调查,听信诬告,认为苏戍娟是勾搭奸夫、盗钱杀父,判处二人死刑,后监斩官况钟认为案件有冤情,查明了真相,处决了娄阿鼠,还了苏、熊二人清白。
之后昆曲慢慢开始没落,没有多少人听,直到 1956 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先后观看了由浙江国风昆苏剧团演出的昆剧《十五贯》。周恩来总理评价“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后来《十五贯》在北京公演四十多场,大获成功,使昆曲受到广泛关注。
京剧
三大国粹之一,京剧是一个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剧种,在2010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补充:三大国粹:京剧、中医、国画
形成:最初形成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为了给乾隆贺八十大寿,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后来经过安徽的徽剧、湖北的汉剧合流,再借鉴了秦腔以及昆曲的优点形成京剧,其形成与徽剧、汉剧、秦腔、昆曲有关
角色(四大行当)
生:包括老生、小生、武生,主要是男性角色
旦:主要是女性角色
青衣也称为正旦,从装扮可看出表现的是端庄稳重的中年女性
花旦:多表现活泼、俏丽的小家碧玉、丫鬟
老旦主要是一些老年的女性角色
刀马旦:女元帅、女将
净:俗称花脸,是男性角色、多用脸谱
丑:诙谐搞怪,丑角也有脸谱,如方巾丑,脸上有白粉勾画的豆腐块,观众一看就知道演的是丑角
京剧脸谱
红色——忠勇狭义(关羽千里走单骑)
黑色——勇猛智慧、正直刚毅(包拯智慧,张飞勇猛)
白色——阴险狡诈(小说中黑化的曹操)
蓝色——刚强粗暴(夏侯惇)
金色——神仙高人(孙悟空)
京剧名家
梅兰芳——“梅派”
程砚秋——青衣,创立“程派”
尚小云——青衣,“尚派”
荀慧生——旦角,“荀派”
四大名旦都是男人,原因:封建时期不允许女子登台唱戏,唱戏是“下九流”的行当,社会地位较低,死后都不能进祖坟,加上唱戏练功很苦、赚钱也很难,许多没钱的女子宁愿当娼妓也不愿意进戏班。之后时代进步、观念开放后才有女子学戏。
传统曲目
《贵妇醉酒》
《霸王别姬》
《空城计》
《长坂坡》
历史和军事题材为主
越剧
流行于江南地区,起源于浙江嵊州,全国第二大剧种,剧种多以“才子佳人”,越剧有“女子之戏”之称
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白蛇传》
黄梅戏
形成:最初是湖北省黄梅县民间流行的采茶调,称为“黄梅调”。后来黄梅调随着湖北逃荒者传入安徽省安庆,就此生根发芽。黄梅戏起源问题(细节考点):题目如果同时出现湖北和安徽,此时优先选安徽,因为是在安徽省安庆正式形成;如果没有安徽,就选湖北。
代表曲目《天仙配》(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故事)《女驸马》(冯素贞(女扮男)和李兆廷)
豫剧
河南省主要地方戏曲,又称“河南梆子”
名家:常香玉,《打土地》,创立“常派”
代表曲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
评剧
俗称“蹦蹦戏”
起源:河北滦县的小曲“对口莲花落”
代表曲目《杨三姐告状》《花为媒》
川剧
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在四川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形成川戏”,后改称“川剧”。
变脸:“抹脸”“吹脸”“扯脸”
代表曲目《白蛇传》《柳荫记》
其他地方剧种
山西——蒲州梆子
山东——吕剧
陕西——秦腔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
广东——粤剧(俗称“红船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