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识论
考研备考资料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识论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下图着重梳理一下三大要点: 1.四大概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进行其本质、基本结构、基本特征、基本类型、特点等学习 2.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 3.知道“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编辑于2020-05-12 13:18:32认识论
四大概念
实践与认识
实践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人(农民)
实践的客体:指向的对象(麦子)
实践的中介:工具、手段、程序和方法(镰刀)
中介系统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摄像头)
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工具系统(电脑)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想法变成现实)沟通物质和意识的唯一桥梁是实践
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动性)
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离不开别人)
实践的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劳动)人与自然
社会政治实践(外交)人与人
科学文化实践(人与自身意识关系)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大部分是)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考研,学习)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望远镜,手机)
实践锻炼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品酒师,一万小时定律)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
动力
目的
标准
起点
归宿
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只能是人,必须通过实践,能动反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反映论—>(现有物,后有认识)
物 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先验论<—(验:经验,不经过实践就有经验,天生就有,上帝赋予,柏拉图理念学说:所有的学习都是回忆
主观唯心主义: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
两个严重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问题(杯子的保温效果)
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认识不到事物是发展的,认识不到事物的本质)
缺陷
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
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
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
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过程
第一次飞跃(前提和准备),第二次飞跃(目的和归宿)更重要
实践(感性认识)—>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吃,摸,感觉(五种感官),知觉(多种感觉的综合),表象(不在眼前,回忆和再现) 眼见为实(不对,假象月亮比星星大,感性认识有局限性)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就是对本质的认识,概念:名词:桌椅。判断:句子。推理:三段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手语)
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这个苹果是红色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王明)
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贬低理性认识(下雨会不会砸死人)
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同理,实践高于认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
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
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理性因素
含义: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
含义:主要指情感和意志,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万马图)
作用:激活、驱动和控制
从认识到实践
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实践角度)
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认识角度)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确定实践目的
形成实践理念
制定实践方案
进行中间实验
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
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统一: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与时俱进)、地点(因地制宜)、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时间)的统一: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认识超前于物质,理论超前于实践,主观超前于客观:左倾错误(右倾与之相反)
真理与价值
真理
认识的任务—>第一次飞跃<—获得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理论(真理和谬误)<认识<意识(知情意,认识是知)。(人类产生前无真理,地球绕太阳转不是真理,这句话是真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主观真理论(错)
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水果店买水果)
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胡适,观点错)
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错,真理只有一个(同一事物,同一角度,槐木还是檀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角度不同(槐木,进口,站人)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没有永恒真理和终极真理)
任何真理都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内容客观)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世界可知)
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范围性,适用范围,1+1在数学领域=2,计算机领域=0)
真理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及相对正确的反映(不可能完全认识,量长度)
相互关系
相互依存
每一个正确的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性的。
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互包含
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
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人的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思维能力的至上(无限)性(人类)(真理的绝对性)
思维能力的非至上(有限)性(一个人、一代人)(真理的相对性)
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两个凡是)
相对真理: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一条基本原则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真理的本性: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实践特点: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伽利略扔铁球,一次说明所有)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逻辑证明只能证明前提条件与结论的一致性,不能证明它们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一致。
逻辑证明中使用的逻辑法则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做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
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日心说,哥白尼。比尔盖茨内存。乔布斯聊手机屏幕大小)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麦哲伦环球航行,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只能证明地球不是平面)
已被实践经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接受实践的经验(黄鼠狼吃鼠不吃鸡,吃带鱼不吃鸡)
价值
认识的目的—>第二次飞跃<—创造价值
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的含义: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人)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主体需要,客体特性)
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价值最大的特点)
客观性:主体的存在和需要是客观的;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
多维性: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每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社会历史性: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发展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画,煤)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的含义: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
价值评价的特点
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煮红龙鱼)
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归根结底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毒品)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反映规律和本质(规律)
价值尺度:满足人们的需要(目的)更重要
关系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尺度为前提
人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价值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认识)
|」前提深化|「
改造世界(实践)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客观世界: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反映^| |相互转化
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
从必然走向自由
自由(共产主义社会)
含义: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游刃有余)的状态
条件:认识条件,实践条件
必然:规律(不能创造,改变,消灭)
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真理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主观认识(枪杆子里出政权)—>通过实践(22年革命实践)对照—>客观实际(物质)(1949.10.1)
真理<—相符
不相符—>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