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椎动脉的分段
椎动脉的分段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经第6~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后窝,至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根据椎动脉循经部位和行程,通常可将其分为四段
传统解剖学分段
第1段颈部:椎动脉发出至椎动脉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
第2段椎骨部:椎动脉走行于上6位颈椎的横突孔中
第3段枕部:椎动脉出寰椎横突孔后走行于寰椎动脉沟内
第4段颅内部:椎动脉通过枕骨大孔,进入硬脊膜后沿变为颅内段
现代流行分段(从椎动脉的形态学角度,生物力学角度及临床角度出发)
第2段:从第6颈椎横突孔到入枢椎横突孔
第3段:出枢椎横突孔后到进枕骨大孔之前
学术界较为公认的把寰枢关节,枕寰关节合起来看作一个复合关节 称作枕环枢关节
第3段寰枢段:从入枢椎横突孔后到枕骨大孔之前
椎动脉各段的解剖学特点
第一段 颈段:
椎动脉穿经横突孔的部位越高,其在前斜角肌、颈长肌 和头长肌之间的穿行距离则越长,则越易受这些软组织的影响。
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大多呈向外弯曲的形态走行于“斜角肌椎体三角”内, 上行入 C6横突孔。该三角顶点为 C6横突,内侧边为颈长肌,外侧边为前斜角肌
①此段椎动脉缺乏骨性结构的保护,容易受前斜角肌及颈长肌等周围组织的挤压影响。
②走形异常在此段易发。有10%的颈性眩晕中存在椎动脉走行异常,其中有以椎动脉起始端多见;如从 C5、C4 横突孔进入等
③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也主要发生于该段的起始处,起始段的这种屈曲走行的形态学特点就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
第2段 横突孔段:
此段椎动脉行走于横突孔内,动脉的内侧紧邻钩椎关节,后外侧为关节突关节, 动脉周围有交感神经伴行。此段的椎动脉受横突叠瓦状的骨性保护,因此受周围软组织的影响相对较少。
特点:好发颈性眩晕或椎动脉型颈椎病
①椎动脉相对变长学说:指椎间盘退变,椎间隙狭窄,颈椎长度变短, 而椎动脉长度相对变长,导致椎动脉扭曲,血流缓慢或受阻,引起供血不足
②骨质增生学说:指钩椎关节的骨质增生压迫影响椎动脉的血供
其他观点:上关节突增生压迫比钩椎关节的增生压迫更常见。 横突孔骨质增生压迫,椎间盘髓核突出的压迫 此段交感神经从的刺激是最主要的原因引起椎动脉及其分支的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第3段 寰枢段:
寰椎横突最长,横突孔靠外,因此椎动脉子枢椎横突孔出来后,有一个明显的向外弯曲后进入寰椎横突孔,从寰椎横突孔出来后又一个近乎直角的弯曲穿过环枕筋膜中的后膜,通过侧块上方的椎动脉沟,再向前穿硬脑膜转向内上方,形成与颅内段交界处的最后一个大弯曲进入枕骨大孔。
①弯曲最多,幅度最大,5个比较恒定的弯曲,无第2段横突叠瓦状的保护,大部分游离在软组织中
②枢椎棘突最大,颈部伸肌群主要肌及使上颈段旋转的主动肌均附着在枢椎棘突上,因此枢椎成为应力中心。寰枢关节是颈部运动幅度最大而损伤机会最多的。
③椎动脉沟寰的存在易对椎动脉造成机械性挤压以及刺激椎动脉的交感神经从,导致VBI,也有人认为不一定出现症状
第4段 颅内段:
椎动脉穿过寰枕后膜和硬脊膜后进入椎管内的一段,此段经枕骨大孔入颅,向前达斜坡,与桥脑下端左右汇合城一条基底动脉
特点:动脉硬化是主要原因,其次是血管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