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颈椎横突孔孔径
颈椎横突孔孔径的思维导图,颈椎横突孔径线测量值与椎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研究,颈椎横突孔与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像学分析研究。
编辑于2023-09-13 16:09:32 浙江省颈椎横突孔孔径
颈椎横突孔径线测量值与椎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测量 C2 至 C6 椎体的 A:横突孔最大横径;B:椎动脉最大横径;C:横突孔最大矢状径;D:椎动脉最大矢状径 [2];计算每一横突孔椎动脉截面积与横突孔面积的比值 β[β=(B×D)/(A×C)]。
各椎体横突孔椎动脉截面积与横突孔面积的比值 α 对比(x-±s) β(C6) β(C5) β(C4) β(C3) β(C2) 斑块组 0.45±0.08 0.51±0.08 0.52±0.08 0.62±0.75 0.45±0.07 无斑块组 0.30±0.08 0.33±0.08 0.35±0.09 0.36±0.08 0.31±0.06 t 10.796 11.267 11.364 2.794 11.817 P 0.000 0.000 0.000 0.006 0.000
表1 颈椎横突孔的测量统计 (x±s) 颈椎 前后径/mm 横 径/mm 左 右 左 右 C3 3.9±0.39 3.8±0.31 4.8±0.37 4.5±0.35 C4 4.1±0.32 4.0±0.31 5.1±0.36 4.8±0.35 C5 4.4±0.23 4.2±0.27 5.3±0.31 5.1±0.34 C6 4.5±0.22 4.3±0.23 5.5±0.29 5.4±0.28 C7 5.3±0.24 5.1±0.23 6.3±0.22 6.1±0.23
颈椎椎间盘与小关节软骨退行性变所致的骨质增生是形成各种类型颈椎病的病理基础。与本型关系紧密的是颈椎椎体外后侧的钩突。钩突起于椎体外后侧呈尖端朝上的三角形其根部距横突孔的平均距离不到1mm。当钩突关节增生肥大时极易占据部分横突孔空间而致椎动脉受压造成血流量减少
经对椎动脉血管管径的测量部分病人的血管管径明显小于横突孔径这说明部分病人的颈椎横突孔尚有一定的间钩突必需肥大到足够程度才能对椎动脉造成压迫并致使单或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减少。若血管壁的弹力良好上述作用将进一步减小。故作者认为横突孔径的大小、形态以及颈椎退行性变所致的钩突肥大、增生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个有价值的参考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颈椎退行性变形成的骨赘、颈部软组织特别是横突间韧带、肌肉、筋膜反复损伤所致的瘢痕粘连均可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或/和机械性牵拉、压迫椎动脉本身而造成椎动脉产生阵发或较持久的痉挛形成椎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及其它相关的临床症状
但此类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仅累及颈动脉其与颈椎椎体前外缘巨大骨赘刺激、挤压颈交感神经干和食道后壁所引起的全身性交感神经紊乱是有明显区别的。故椎动脉型与交感型颈椎病是两种病理机制不同的颈椎病
枢椎横突孔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两侧枢椎横孔的上口开口方向并不对称,常见为后外方( 右84%,左51%) ,余为外侧方( 右13%,左49%) ,右侧尚有3%(3例) 开口为后方
横突孔下口与上口之间常形成在冠状面上明显的弯曲角度,位于横突孔内的骨道有些在水平面上形成C状或L形的弯曲
横突孔上口内侧缘为枢椎侧块关节面的外侧缘,其厚度<2mm 者右为59%、左为51%,这些枢椎侧块关节的外侧缘比较菲薄,遮盖横突孔的上口。
附表 100例枢椎横孔测量(x±s,mm) 侧别 最大径 最小径 角度( 度) 上下口水平距 右 6.1±0.7 5.3±0.5 129±21 7.0±1.9 (4.3~8.2)(3.7~6.8) (81~180) (2.3~12.3) 左 6.1±0.7 5.4±0.6 124±23 8.5±2.1 (4.6~8.6) (4.3~7.0) (72~165) (4.3~15.4) 双侧 6.1±0.7 5.4±0.6 127±22 7.8±2.0 (4.3~8.6) (3.7~7.0) (72~180) (2.3~15.4)
枢椎横突孔角度及水平距离( 附表) 两侧横突孔角度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t =1.60,P>0.05) ,但左侧横突孔的成角度数大于右侧( 与180°相比) ,而两侧横突孔的水平距离差异则有非常显著性( t=5.30,P<0.01) ,左侧横突孔的水平走行距离较长,说明椎动脉在左侧横突孔内弯曲明显,而且较多标本示呈直角或锐角弯曲
本文通过枢椎横突孔的观测发现,两侧横突孔的孔径下昂查不大,一般认为,横突孔的最小径应大于4mm,才不会造成对椎动脉的机械卡亚,因此可认为,横突孔在其出口处的骨性狭窄而造成对椎动脉压迫的可能性极小
枢椎左侧横突孔内形成角度比右侧更为明显,且左侧横突孔的水平距离更长,说明椎动脉在左侧枢椎横突孔内的弯曲度数大,走行距离长,此可能是左侧椎动脉易于损伤的结构基础。
枢椎横突孔内的弯曲结构对椎动脉起着一种牵系固定的作用,弯曲的角度越大,则这种牵系固定作用就越为明显,从两侧椎动脉比较,左侧枢椎横突孔对椎动脉的固定作用就更为明显。 椎动脉在寰椎横突孔上口的上方亦呈几近直角的弯曲,由寰枕后膜固定于寰椎椎动脉沟内。 因此椎动脉于寰椎及枢椎部均有明显的骨 性或类骨性结构固定其于狭窄的空间内,这就决定了该段椎动脉的活动空间极为有限,当头颈部运动,尤其是旋转运动时,寰枢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易受到波及。
这些寰枢椎因素中骨性或类骨性结构对椎动脉的影响是渐进性的,椎动脉可以适应。 即使存在椎动脉的牵拉,亦不至于产生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 但是,若合并头颈部创伤、颈部手法治疗致医源性损伤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创伤性或病理性寰枢椎不稳时,寰枢椎间的活动度明显增大,造成对该段椎动脉的明显牵拉,超出椎动脉的原有适应能力,可致椎动脉狭窄甚至阻塞。
颈椎旋转错位影像与矢量正椎复位治疗分析
椎动脉穿行于颈椎横突孔中,颈椎旋转错位时,相邻横突孔之间的相对有效孔 径变小,走行于横突孔内的椎动脉发生刺激、皱褶、扭曲、受压变窄,导致椎动脉血流量不足
横突孔相对有效孔径的概念,横突孔相对有效孔径即相邻椎体间横突孔的共享孔径。椎动脉穿行于颈椎横突孔中,颈椎旋转错位时,相 邻 横突孔间的相对有效孔径变小,走行于横突孔内的椎动脉发生刺激、皱褶、扭曲、受压变窄,导致椎动脉血流量不足,从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综合征
颈椎横突孔与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像学分析研究
颈椎横突孔又称椎动脉孔,双侧各一位于椎体横突的根部,孔的形状可分为圆形、纵椭圆形、横椭圆形、不规则形四种,横突孔的形状以纵椭圆形为主,且枢椎横突孔多呈倒“L ”管状,即枢椎横突管。第 7 颈椎横突孔以横椭圆形为主。双侧横突孔对称或近乎对称,第 1 颈椎横突孔最大至第 7 颈椎孔渐进变小
颈 5 、6 、7 三对横突孔,共 2 8 5 对、5 7 0 个横突孔,其中横突孔形态以卵圆形多见,约占7 0 %(3 9 9 个),圆形占 1 8 %(1 0 3 个)。彼此上下相邻的两椎体横突孔形态各异的也偶有发现[ 2 ]。C T 扫描所得横突孔正常值左侧:(6 . 3 0 ± 0 . 4 1)m m ,右侧:(6 . 5 5 ± 0 . 8 3)m m 。左、右横突孔内径无显著差异
横突孔先天性狭窄又称原发型狭窄,系横突孔先天发育较狭小,常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小圆形或小椭圆形或小双横突孔畸形,狭窄可连续累及一侧多个横突孔。横突孔先天狭窄多出现在第 5 、6 、7 颈椎,其次为第 1 颈椎。双孔包括完整双孔和不完整双孔两种。前者较后者多见,是由纤细骨性间隔分割。后者由孔内骨棘造成或因横突孔居横突前缘或后缘,游离缘缺损所致。完整双孔又分为正常双孔(长径> 3 m m)、双小孔和“一大一小”孔三种
横突孔增生性狭窄在 C T中的主要表现为:横突孔内缘以及上下缘的不光整,孔径缩小和横突孔形状不规则。正常颈椎横突孔的内径大于椎动脉外径,所以颈椎横突孔内壁骨质增生使横突孔内径变小从而直接导致椎动脉受压变窄,颈椎横突孔内壁骨质增生也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之一。颈椎横突孔内壁骨质增生引起的横突孔狭窄,且增生的骨赘在横突孔上下面及内壁压堵横突孔面,致使颈椎横突孔变小,直接压迫椎动脉,最终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与此同时当骨赘占据横突孔内径超过三分之一时就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横突孔直径≥ 5 . 0 m m ,基本为正常;4 . 0 ~ 4 . 9 m m 轻度狭窄;3 . 0 ~ 3 . 9 m m 中度狭窄;< 3 . 0 m m 重度狭窄。双侧内径相差以 3 0 % 为准,小于为无狭窄,大于为有狭窄。也就是与正常值相差 1 . 5 m m 以内为轻度狭窄,与正常值比较相差 1 . 5 ~ 2 . 5 m m 为中度狭窄,与正常值比较相差 2 . 5 m m 以上则为重度狭窄
横突孔周围结构变化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
横突孔周围结构变化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是横突孔继发性狭窄主要类型之一,是由钩椎关节骨赘、椎体上下关节突增生肥大、椎体骨质增生、颈椎椎间盘退变甚至横突骨折等因素所引起的。
颈椎骨质增生与钩突增生较常见,钩突起于椎体外后侧,钩突关节多数向后外侧增生,呈尖端朝上的三角形,横突孔与钩突关节很接近,所以位于横突孔平面的钩突与其相对应的外侧椎动脉很接近,它们之间的距离平均不到 1 m m 。当钩突增生时,骨赘就容易到达甚至超过横突孔的内侧缘,使狭窄的横突孔发生内侧凹陷的新月状改变,也就是从内向外突入横突孔的内侧而压迫椎动脉。、
位于椎动脉后方的颈椎小关节呈现明显肥大时也极易从后向前突入横突孔的后侧,这时狭窄的横突孔呈后方凹陷的新月状改变,占据了部分横突孔空间,致椎动脉受压,造成血流量减少,椎动脉供血不足。
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后可产生继发性的横突孔增生性狭窄、小关节突增生肥大进而直接压迫椎动脉;或者是颈椎退变后颈椎的稳定性下降,在颈部活动时椎体间小关节发生过度的移动而牵拉椎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