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H3C路由交换技术
两天画的思维导图,自己学习使用。分享出来供大家观看,画的不好的地方多多包涵 建议参考《H3C路由交换技术详解与实践第一卷》观看 以下为jpg格式和tiff格式的(建议使用电脑查看)
编辑于2019-03-23 12:47:11H3C路由交换技术
第一篇: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1.计算机网络定义
2.计算机网络的演进
2.1 主机互联
2.2 局域网
2.3 互联网
2.4 因特网
3.计算机网络中的基本概念
3.1 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3.2 网络的拓扑结构
总线型、星型、环形、网状形
3.3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
4.衡量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指标
4.1 带宽
4.2 延迟
5.网络标准化组织
第二章: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
1. OSI参考模型
物、数、网、传、会、表、应
2. TCP/IP参考模型
网、网、传、应
第三章:网络设备及其操作系统介绍
1. 路由器与交换机
1.1 路由器的作用与特点
1.2 交换机的作用与特点
1.3 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发展趋势
2. H3C路由器和交换机介绍
3. H3C网络设备操作系统Comware
3.1 定义
3.2 特点
第四章:网路设备操作基础
1. 访问网络设备的命令行接口
1.1 Console
1.2 AUX口
1.3 telnet
1.4 SSH
2. 命令行使用入门
2.1 命令行视图
2.2 命令行类型
2.3 帮助
2.4 错误提示信息
2.5 命令行历史记录功能
2.6 命令行编辑功能
2.7 分页显示
Space 、Enter、Ctrl+C
3. 常用命令
4. 配置远程登陆
4.1 telnet
4.2 SSH
第五章:网络设备文件管理
1. 网络设备文件系统介绍
1.1 定义
1.2 网络设备的储存方式
1.2.1 ROM(只读存储器)
1.2.2 Flash(快闪存储器)
1.2.3 RAM(随机访问存储器)
1.3 文件系统的操作
2. 文件的管理
2.1 配置文件介绍
2.2 配置文件管理
2.3 使用FTP(文件传输协议)传输文件
2.4 使用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传输文件
2.5 指定启动文件
2.5.1 指定设备下次启动时所采用的启动文件 <H3C> boot-loader file file-url
2.5.2 查看系统当前和下次启动使用的启动文件 display boot-loader
2.6 重启设备
2.6.1 立即重启 reboot
2.6.2 定时自动重启 schedule <H3C>schedule reboot at hh:mm [ date ] <H3C>schedule reboot delay { hh:mm | mm }
2.6.3 查看设备重启时间 display schedule reboot
3. 网络设备软件维护基础
3.1 网络设备的一般引导过程
3.2 网络设备的一般性软件维护方法
第六章:网络设备基本调试
1. 网络连通性测试
1.1 ping
1.2 tracert
2.系统调试
课程实验
实验一: 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
实验二十七: 综合组网
实验三: 以太网基础
实验四: 广域网接口和线缆
实验五: HDLC协议
实验六: PPP
实验七: IP
实验八: ARP
实验九: DHCP
实验十: IPv6基础
实验十一: FTP/TFTP
实验十二: 以太网交换基础
实验十三: VLAN
实验二: 网络设备的基本调试
实验十五: 链路聚合
实验十六: 直连路由和静态路由
实验十七: RIP
实验十八: OSPF
实验十九: ACL包过滤
实验二十: AAA/SSH
实验二十一: 交换机端口安全技术
实验二十三: IPSec
实验二十四: VRRP
实验二十五: 链路备份和路有备份
实验二十六: 网络管理
实验十四: 生成树协议
第三篇:广域网技术基础
第十章:广域网技术概述
1.广域网基本概念
1.1 广域网作用
1.2 广域网与OSI参考模型
1.3 广域网连接方式
2. 点到点广域网技术介绍
2.1 专线连接模型
DCE、DTE
2.2 电路交换连接模型
2.3 物理层标准
2.4 链路层协议
3. 分组交换广域网技术介绍
第十一章:广域网接口和线缆
1. 常见广域网接口
2. 常见串口线缆
2.1 V.24电缆
2.2 V.35电缆
2.3 其他串口电缆
4. E1接口电缆
5. T1接口电缆
6.RJ-11电缆
第十二章:HDLC协议
1.HDLC协议的概述
1.1 异步协议
1.2 同步协议
2. HDLC协议的基本原理
2.1 HDLC协议的帧格式
2.2 HDLC协议的零比特填充法
2.3 HDLC协议的状态检测
3. HDLC协议的特点及其使用限制
4. 配置HDLC协议
4.1 HDLC协议的配置命令
4.2 HDLC协议的配置示例
第十三章:PPP
1. PPP协议概述
1.1 SLIP简介
1.2 PPP基本概念
1.3 PPP的特点
1.4 PPP的组成
2. PPP会话
2.1 PPP会话的建立过程
2.2 PPP会话流程
3. PPP验证
3.1 PAP验证
3.2 CHAP验证
3.3
PAP与CHAP对比
4. 配置PPP
4.1 PPP基本配置
4.2 配置PPP PAP验证
4.3 配置PPP CHAP验证
4.4 PPP配置示例
5.PPP MP(PPP链路捆绑)
5.1 PPP MP简介
5.2 PPP MP实现方式
5.3 用虚模板方式配置PPP
5.4 用MP-Group 方式配置 PPP MP
5.5 PPP MP配置示例
6.PPP显示和调试
第十四章:ADSL
1. DSL技术概述
1.1 DSL起源
1.2 DSL的基本原理
1.3 DSL技术分类
1.3.1 对称DSL技术
1.3.2 非对称DSL技术
2. ADSL技术简介
2.1 ADSL的系统组成
2.2 ADSL的协议标准和编码方式
2.2.1 ADSL Full Rate
2.2.2 ADSL G.lite
2.2.3 ADSL 的调制方式
2.3 ADSL的上层应用
2.4 下一代的ADSL技术
第十五章:EPCN
1.有线电视网络概述
1.1 什么是CATV
1.2 什么是HFC
2. 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传输上改造
2.1 基于HFC网络的Cable Modem技术
2.1.1 Cable Modem技术概述
2.1.2 Cable Modem技术原理
2.1.3 技术特点与应用分析
2.2 基于以太网的EoC技术
3. EPCN技术介绍
3.1 EPCN系统组成
3.2 EPCN传输原理
3.3 EPCN的技术优势
第四篇:网路层协议原理
第十六章:IP
1. IP概述
1.1 IP及相关协议
1.2 IP的作用
1.3 IP头格式
2. IP地址
2.1 IP地址格式及表示方法
2.1.1 IP地址格式
2.1.2 IP网络和IP地址的分层结构
2.2 IP地址分类
A、B、C、D、E
2.3 特殊用途的IP地址
2.4 IP子网划分
4.1 IP子网划分的需求
4.2 IP子网及子网掩码
4.3 IP子网划分相关计算
4.3.1 计算子网内可用地址数
4.3.2 根据主机地址数划分子网
4.3.3 根据子网掩码计算子网数
4.3.4 根据子网数划分子网
2.5 VLSM和CIDR
第十七章:ARP和RARP
1.ARP基本原理
1.1 ARP的功能
1.2 ARP基本工作原理
1.3 代理ARP
2.RARP基本原理
2.1 RARP的功能
3.2 RARP基本工作原理
3. IP包转发
3.1 主机单播IP包发送
3.2 路由器单播IP包转发
3.3 主机接收IP包
3.4 广播风暴
4. ARP基本配置
4.1 ARP的配置和查看
4.2 代理ARP的配置和查看
第十八章:ICMP
1. ICMP介绍
2. ICMP的应用
2.1 ping
2.2 tracert
第十九章:DHCP
1. DHCP简介
1.1 DHCP系统组成
1.2 DHCP地址分配方式
2. DHCP协议报文介绍
3. DHCP服务器与客户机交互过程
4. DHCP中继
5. DHCP服务器配置
5.1 配置DHCP服务器
5.2 DHCP服务器基本配置示例
6. DHCP中继配置
第二十章:IPv6基础
1. IPv6概述
2. IPv6地址
2.1 IPv6地址格式
2.2 IPv6地址分类
2.3 IEEE EUI-64格式
3. 邻居发现协议
4. IPv6地址配置
第五篇:传输层协议原理
第二十一章: TCP基本原理
1. TCP协议特点
2. TCP/IP端口号
3. TCP封装
4. TCP的连接建立和拆除
5. TCP可靠传输机制
5.1 传输确认
5.2 超时重传
6. 滑动窗口
第二十二章: UDP基本原理
1. UDP的特点
2. UDP封装
3. UDP与TCP的对比
第二篇:局域网技术基础
第七章: 局域网概述
1.局域网与OSI参考模型
2. 局域网与IEEE 802标准
2.1 主要的IEEE 802 标准
2.2 数据链路层的两个子层
2.3 LLC子层
2.4 MAC子层
3. 主要局域网技术简介
3.1 以太网
3.2 令牌环网
3.3 FDDI
3.4 无线局域网
第八章:以太网技术
1. 发展历程
2. 标准以太网
2.1 以太网帧
2.1.1 IEEE 802.3的MAC层帧格式
2.1.2 MAC地址
2.1.3 以太网单播、广播和组播
2.2 冲突检测和处理
2.2.1 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2.2.2 全/半双工
2.3 流量控制技术
2.4 标准以太网数据编码
2.5 10Base-5(总线型结构的以太网)
2.5.1 物理介质——同轴电缆
2.5.2 连接器
2.5.3 设备
网卡、中继器
2.5.4 拓扑结构及扩展
2.6 10Base-2
2.7 10Base-T
2.7.1 物理介质——双绞线
2.7.2 连接器
水晶头
2.7.3 设备
网卡
集线器
交换机
2.7.4 拓扑结构及拓展
2.8 10Base-F
2.8.1 光纤简介
2.8.2 光网络中光线的结构和分类
2.8.3 常用的光纤连接器
2.8.4 光线的优点
3. 快速以太网
4. 千兆位以太网
5. 万兆位以太网
第九章:WLAN基础
1. WLAN基础知识和发展历程
1.1 WLAN的优势
1.2 WLAN发展进程
1.3 WLAN的相关组织和标准
2. WLAN频率和信道
2.1 ISM及其频段
2.2 主流无线信号频段资源
2.3 IEEE 802.11b/g各信道划分机使用范围
3. WLAN网络构成
3.1 WLAN网络基本拓扑
3.2 WLAN设备的典型组网
4. WLAN网络报文发送机制
5. WLAN基本配置
第七篇:以太网交换技术
第二十六章:以太网交换基础
1. 共享式与交换式以太网
1.1 共享式以太网
1.2 交换式以太网
2. MAC地质学习
3. 数据帧的转发
4. 数据帧的过滤
泛洪、转发、丢弃
5. 广播域
第二十七章:VLAN
1. VLAN技术简介
2.VLAN类型
2.1 基于端口的VLAN划分
2.2 基于协议的VLAN划分
2.3 基于子网的VLAN划分
3. VLAN技术原理
3.1 VLAN的帧格式
3.2 单交换机VLAN标签操作
3.3 跨交换机VLAN标签操作
3.3.1 Trunk链路类型端口
3.3.2 Hybrid链路类型端口
4. 配置VLAN
4.1 创建VLAN vlan vlan-id 在vlan视图下将指定端口加入到vlan中: port interface-list
4.2 Trunk端口配置 第1步 在以太网端口视图下指定端口链路类型为Trunk: port link-type trunk 第2步 在以太网端口视图下指定哪些VLAN帧能够通过当前的Trunk端口: port trunk permit vlan { vlan-id-list | all } 第3步 在以太网端口视图下设定Trunk端口的默认vlan: port trunk pvid vlan vlan-id
4.3 Hybird端口配置 第1步 在以太网端口视图下指定端口链路类型为Hybrid: port link-typ hybrid 第2步 在以太网端口视图下指定哪些vlan数据帧能够通过Hybrid端口,并指定是否剥离标签:port hybrid vlan vlan-id-list { tagged | untagged } 第3步 在以太网端口视图下设定Hybrid端口的默认vlan: port hybrid pvid vlan vlan-id
子主题
第二十八章:生成树协议
1. STP产生背景
2. STP
2.1 桥协议数据单元
2.2 根桥选举
2.3 确定端口角色
2.4 根路径开销
2.5 桥ID的作用
2.6 端口ID的作用
2.7 端口状态
3. RSTP
3.1 端口被选为根端口
3.2 指定端口是非边缘端口
3.3 指定端口是边缘端口
4. MSTP
5. 生成树协议的比较
6. 生成树协议的基本配置
6.1 STP基本配置 在系统视图下开启/关闭生成树功能: [Switch] stp enable /stp disable 在系统视图设置工作模式(交换机默认工作在MSTP模式下): [Switch] stp mode { stp | rstp |mstp }
6.2 配置优化STP 配置网桥优先级指定根桥: [Switch] stp [ instance instance-id ] priority priority 在端口视图下配置某端口为边缘端口: [ Switch GigabitEthernet1/0/1] stp edged-port enable
6.2 STP 配置示例
6.3 STP显示与维护
第二十九章:链路聚合
1. 链路聚合简介
2. 链路聚合的分类
2.1 静态聚合
2.2 动态聚合
3. 链路聚合的基本配置
3.1 配置静态链路聚合 第1步 在接口视图下把物理端口加入创建的聚合组中: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第2步 在接口视图下把物理端口加入到创建的聚合组中: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number
3.2 链路聚合配置示例
3.3 链路聚合显示与维护 任意视图查看链路聚合: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summary
第八篇:IP路由技术
第三十章:IP路由原理
1. 路由定义
2. 路由表
3. 路由单跳操作
4. 路由的来源
4.1 直连(Direct)路由
4.2 手工配置的静态(Static)路由
4.3 动态路由协议(Routing Protocol)发现的路由
5. 路由的度量
6. 路由优先级
7. 路由环路
8. 查看设备的路由表 在任意视图下用于下命令来查看: display ip routing-table 查看某一条具体的路由,可在任意视图下查看: display ip routing-table ip-address [ mask | mask-length ] 在任意视图下查看路由表综合统计信息(如总数路由数量、RIP路由数量、OSPF路由数量、激活路由数量等): display ip routing-table statistics
第三十一章:直连路由和静态路由
1. 直连路由
2. vlan间路由
2.1 不适当的vlan间路由方式
2.2 用802.1Q和子接口实现vlan间路由
2.3 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路由
3. 静态路由
3.1 静态路由概述
3.2 静态路由配置
3.3 静态路由配置示例
4. 静态默认路由的配置
5. 用静态路由实现路由备份和负载分担
6. 静态黑洞路由的应用
第三十二章:路由协议基础
1. 路由协议概述
1.1 路由协议与可路由协议
1.2 路由协议基本原理
1.3 路由协议与IP的关系
1.4 路由协议的分类
1.4.1 IGP与EGP
1.4.2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与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1.5 路由协议的性能指标
2.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原理
2.1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算法
2.2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路由更新过程
2.3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环路产生
2.3.1 单路径网络中路由环路的产生
2.3.2 多路径网络中路由环路的产生
3.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原理
第三十三章:RIP
1. RIP路由协议概述
2. RIP协议的工作过程
2.1 RIP路由表初始化
2.2 RIP路由表更新
2.3 RIP路由表的维护
3. RIP路由环路避免
3.1 路由毒化(Route Poisoning)
3.2 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
3.3 毒性逆转(Poison Reverse)
3.4 定于度量最大值
3.5 抑制时间
3.6 触发更新
3.7 RIP环路避免操作示例
4. RIPv2的改进
5. RIP协议配置
5.1 RIP基本配置 第一步 在系统视图下用rip命令启动RIP进程并进入RIP视图: rip[ process-id ] 第二步 在RIP视图下用network命令指定哪些网段接口使能RIP: network network-address
5.2 RIP可选配置: 在RIP视图下使某些接口只接收而不发送RIP协议报文: silent-interface {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 all } 启动RIP后,水平分割功能默认是启动的,如果水平分割被人为关闭,可以在接口视图下用以下命令来使能水平分割功能: rip split-horizon 毒性逆转功能默认是关闭的,要使能毒性逆转,需要在接口试图下用以下命令打开: rip poison-reverse
5.3 RIPv2相关配置 在RIP视图下使用version命令来指定RIP的全局版本: version { 1 | 2 } 在接口视图下指定接口所运行RIP的版本和形式: rip version { 1 | 2 [ broadcast | multicast ] } 在RIP视图下关闭RIPv2的自动路由聚合功能: undo summary 在接口视图下可以启动认证并指定认证类型: rip authentication-mode { md5 { rfc2082 { cipher cipher-string | plain plain-string } key-id | rfc2453 { cipher cipher-string | plain plain-string }}| simple { cipher cipher-string | plain plain-sting }} (主要参数: md5:MD5验证方式 rfc2082:指定MD5验证报文使用RFC2082规定的报文格式 cipher:表示输入的密码为密文 cipher-string:表示设置的密文密码,为33~53个字符的字符串,区分大小写 plain:表示输入的密码为明文 plain-string:表示设置的明文密码,为1~16个字符的字符串,区分大小写 key-id:MD5 rfc2082验证表示符,取值范围为1~255 rfc2453:指定MD5验证报文使用RFC2453规定的报文格式(IETE标准) simple:简单验证方式)
5.4 RIP基本配置示例
5.5 RIPv2配置示例
5.6 RIP运行状态及配置信息查看
第三十三章:OSPF
1. RIP的缺陷
2. OSPF基本原理
2.1 OSPF定义
2.2 OSPF协议工作过程概述
2.2.1 寻找邻居
2.2.2 建立邻接关系
2.2.3 链路状态信息传递
2.2.4 计算路由
2.3 寻找路由
2.4 建立邻接关系
2.5 链路状态信息传递
2.6 路由计算
2.7 OSPF分区域管理
3. 配置OSPF
3.1 OSPF基本配置命令: 第一步: 启动OSPF进程: [Router]ospf [process-id] 第二步:配置OSPF区域: [Router-ospf-1]area area-id 第三步:在指定的接口启动OSPF: [Router-ospf-1-area-0.0.0.0]network ip-address wildcard-mask
3.2 OSPF可选配置命令 配置Router ID命令: [Router]router id router-id 配置OSPF接口优先级命令: [Router-Etherner0/0]ospf dr-priority priority 配置OSPF接口的Cost的命令为: [Router-Etherner0/0]ospf cost value
3.3 单区域OSPF配置示例
4. OSPF的LSA类型
4.1 LSA类型
4.2 第一类LSA
4.3 第二类LSA
4.4 第三类LSA
4.5 第四类LSA
4.6 第五类LSA
5. 边缘区域
5.1 边缘区域的类型
5.2 Stub区域
5.3 Totally Stub区域
5.4 NSSA区域
6. OSPF信息显示与调试
6.1 OSPF信息显示
6.2 调试OSPF
第九篇:网络安全技术基础
第三十五章: 网络安全技术概述
1.网络安全定义
2.网络安全关注的范围
3. 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
3.1 ACL包过滤技术
3.2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3.3 认证、授权和计费
3.4 交换机端口安全技术
3.5 VPN虚拟私有网技术
3.6 终端准入控制
第三十六章: 用访问控制列表实现包过滤
1. ACL概述
2. 基于ACL的包过滤
2.1 基本工作原理
2.2 ACL包过滤工作流程
2.3 通配符掩码
3. ACL分类
3.1 ACL的标识
3.2 基本ACL
3.3 高级ACL
3.4 二层ACL和用户自定义ACL
4. 配置ACL包过滤
4.1 ACL包过滤配置任务
4.2 启动包过滤功能
4.3 配置基本ACL 第一步 设置访问控制列表序列号,基本访问控制列表的序列号范围为2000~2999: [H3C]acl number acl-number 第二步 定义规则,允许或拒绝来自指定网络的数据包,并定义参数: [H3C-acl-basic-2000]rule [ rule-id ] { deny | permit } [ fragment | logging | source { sour-addr sour-wildcard | any } | time-range time-name ] (参数: deny:表示丢弃符合条件的报文 permit:表示允许符合条件的报文通过 fragment:分片信息,定义规则仅对非首片分片报文有效,而对非分片报文和首片分片报文无效 logging:对符合条件的报文课记录日志信息 source{sour-addr sour-wildcard | any }:指定规则的源地址信息,sour-addr表示报文的源IP地址,sour-wildcard 表示反掩码,any表示任意源IP地址 time-range time-name: 指定规则生效的时间段)
4.4 配置高级ACL
4.5 配置二层ACL
4.6 在接口上应用ACL
4.7 ACL包过滤信息显示与调试
5. ACL包过滤的注意事项
5.1 ACL规则的匹配顺序
5.2 在网络中的正确位置配置ACL包过滤
6. ASPF介绍
6.1 ASPF概述
6.2. ASPF工作原理
6.2.1 应用层协议检测
6.2.2 传输层协议检测基本原理
第三十七张: 网络地址转换
1. NAT概述
2. Basic NAT
2.1 Basic NAT原理
2.2 配置Basic NAT
3. NAPT
2.1 NAPT原理
2.2 配置NAPT
4. Easy IP
5. NAT Server
5.1 NAT Sever
5.2 配置NAT Server
6. NAT ALG
7. NAT的信息显示和调试
第三十八章: AAA和RADIUS
1. AAA架构
2. AAA的配置
2.1 创建AAA的域 domain domain-name
2.2 配置域的认证方案
2.3 配置域的授权方案
2.4 配置域的计费方案
2.5 配置默认域
3. RADIUS
3.1 RADIUS概述
3.2 RADIUS认证的过程
3.3 RADIUS协议报文
3.4 RADIUS常见属性
4. RADIUS配置
4.1 创建RADIUS方案
4.2 配置主备认证服务器和主备计费服务器
4.3 配置设备的NAS-IP
4.4 配置认证计费密钥
4.5 配置用户名的格式
4.6 配置定时器
4.7 配置RADIUS报文超时重传的次数
5. AAA&RADIUS配置示例
第三十九章: 交换机端口安全技术
1.IEEE 802.1x的基本原理和配置
1.1 IEEE 802.1x概述
1.2 IEEE 802.1x体系结构
1.2.1 端口PAE
1.2.1 受控端口和非受控端口
1.3 IEEE 802.1x工作机制
1.4 交换机端口接入控制方式
1.4.1 基于端口的认证方式
1.4.2 基于MAC地址的认证方式
1.5 IEEE 802.1x基本配置
2. 端口隔离技术及其配置
第四十章: IPSec
1. 基本概念和术语
1.1 基本安全性需求
1.2 安全算法介绍
1.2.1 加密算法
1.2.2 单向散列算法
1.2.3 密钥和密钥交换
2. IPSec VPN
3. IPSec体系结构
3.1 IPSes体系概述
3.2 传输模式和隧道模式
3.3 IPSec SA
3.4 IPSec包处理流程
3.5 AH介绍
3.6 ESP介绍
3.7 IKE介绍
4. IPSec隧道基本配置
4.1 IPSec隧道配置任务
4.2 配置安全ACL
4.3 配置安全提议
4.4 配置IKE协商参数的安全策略
4.5 在接口上应用安全策略
4.6 IPSec的信息显示与调试维护
4.7 IKE的配置
5. IPSec隧道配置示例
第四十一章: EAD
1. EAD实现原理
2. EAD方案组网模型
3. EAD方案各环节详细说明
3.1 iMC EAD服务器
3.2 安全联动设备
3.3 iNode智能客户端
3.4 第三方服务器
4. H3C iMC EAD 产品功能详解
第十篇:网络优化和管理基础
第四十二章: 提高网络可靠性
1. 可靠性设计
1.1 可靠性定义
1.2 用户投资计划
1.3 设备和链路可靠性设计
1.4 关键业务可靠性设计
2. LAN链路和设备备份
2.1 用生成树协议实现LAN备份
2.2 用链路聚合实现链路备份
3. 用备份中心实现WAN链路备份
3.1 备份中心简介
3.2 备份中心的基本配置
3.3 多接口主备备份配置示例
4. 路由备份
4.1 静态路由备份
4.2 动态路由备份
5. 用VRRP实现设备备份
5.1 VRRP概述
5.2 VRRP原理
5.3 VRRP配置
5.3.1 创建备份组并配置虚拟IP地址 vrrp vrid virtual-router-id virtual-ip virtual-address
5.3.2 设置备份组中的优先级 vrrp vrid virtual-router-id priority priority-value
5.3.3 设置备份组中的抢占方式 vrrp vrid virtual-router-id preempt-mode [ timer delay delay-calue]
5.3.4 设置验证方式及验证字 vrrp vrid virtual-router-id authentication-mode { md5 | simple }key
5.3.5 设置VRRP定时器 vrrp vrid virtual-router-id time advertise adver-interval
5.4 VRRP配置示例
6. 用DCC(拨号控制中心)实现WAN链路备份
6.1 DCC定义
6.2 DCC拨号工作流程
6.2.1 第一步: 符合条件的数据包触发拨号
6.2.2 第二步: 拨号模块查询拨号相关信息
6.2.3 第三步: 拨号链路建立,开始数据转发
6.2.4 第四步: 链路空闲后断开链路
6.3 轮询DCC和共享DCC
6.4 DCC拨号配置任务
6.5 ISDN DCC配置示例
第四十三章: 网络管理
1. 网络管理概念
1.1 网络管理功能
1.1.1 故障管理
1.1.2 配置管理
1.1.3 安全管理
1.1.4 性能管理
1.1.5 计费管理
1.2 网络管理系统模型
2. 网络管理协议
2.1 网络管理协议发展
2.2 SNMP协议
2.2.1 SNMP操作模型
2.2.2 SNMP MIB库
2.2.3 远程网络管理
3. H3C网络管理产品
3.1 iMC智能管理中心介绍
3.2 iMC平台简介
3.2.1 网络拓扑管理
3.2.2 简便直观的设备管理
3.2.3 智能的告警显示、过滤和关联
3.2.4 直观的性能监控
第四十四章: 堆叠技术
1. IRF堆叠
1.1 IRF堆叠概述
1.2 IRF基本概念
1.2.1 角色
1.2.2 IRF端口
1.2.3 IRF物理端口
1.2.4 IRF域
1.3 IRF配置
1.4 IRF的显示和维护
1.5 IRF堆叠配置举例
第四十五章: 网络故障排除基础
1. 网络故障排除综述
1.1 网络故障的分类
1.1.1 连通性故障
1.1.2 性能故障
1.2 网络故障的一般解决步骤
1.2.1 第一步: 故障现象观察
1.2.2 第二步: 故障案例相关信息收集
1.2.3 第三步:经验判断和理论分析
1.2.4 第四步: 各种可能原因列表
1.2.5 第五步: 对每一原因实施排错方案
1.2.6 第六步: 观察故障排除结果
1.2.7 第七步: 循环进行故障排除过程
1.2.8 第八步: 故障排除过程文档化
2. 故障排除常用方法
2.1 分层故障排除法
2.2 分块故障排除法
2.3 分段故障排除法
2.4 替换法
3. 常用诊断工具介绍
3.1 ping命令
3.2 tracert(跟踪路由)命令
3.3 display命令
3.3.1 display version命令 : 用于显示路由器硬件和软件的基本信息
3.3.2 display current-configuration和display saved-configuration命令 用于查看当前的配置信息 和 用于显示NVRAM、Flash等存储介质中的路由器配置文件,即路由器下次启动时所用的配置文件
3.3.3display interface命令 : 可以显示所有接口的当前信息
3.4 reset命令
3.5 debugging命令
4. 故障排除案例
第六篇:应用层协议原理
第二十三章:文件传输协议
1. FTP协议
1.1 FTP协议介绍
1.1.1 ASCII模式
1.1.2 二进制模式
1.1.3 EBCDIC模式
1.1.4 本地文件模式
1.2 FTP数据传输方式
1.2.1 FTP主动方式建立连接过程
1.2.2 FTP被动方式建立连接过程
2. TFTP协议
2.1 TFTP协议介绍
2.2 TFTP协议报文
2.3 TFTP文件传输过程
3. 配置FTP与TFTP
第二十四章:DNS
1. DNS域名
2. DNS域名结构
3. DNS域名解析
3.1 DNS域名解析概述
3.2 DNS域名解析过程
3.2.1 DNS域名服务器类型
3.2.2 DNS域名完整解析过程
4.DNS传输层协议选择
5. DNS查询方式
5.1 递归查询
5.2 迭代查询
6. DNS反向查询
7. H3C设备DNS特性及配置
7.1 H3C设备DNS特性
7.1.1 静态域名解析
7.1.2 动态域名解析
7.1.3 DNS代理
7.2 配置静态和动态域名解析
7.3 配置DNS代理
第二十五章:其他应用层协议介绍
1. Telnet
1.1 Telnet概述
1.2 Telnet工作过程
1.3 使用Telnet实现远程登陆
2. SMTP/POP3
2.1 电子邮件概述
2.2 SMTP协议原理
2.3 POP3协议原理
3. HTTP
3.1 WWW概述
3.2 HTTP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