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心 第七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包括生理的发展、认知的发展、自我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情绪的发展
编辑于2020-07-08 09:27:27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生理的发展
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第二个发育高峰期(11/13-13/15岁) 大脑发展的第二个快速期(13岁左右)
第二性征与性成熟
少年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 生殖系统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认知的发展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认知结构的各要素趋于成熟
认知活动的目的性显著提高
认知、情意、个性相互作用、协同发展 整体水平得以提高
抽象思维优势增强 经验型→理论型 形式逻辑趋于成熟 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少年期
形式逻辑运算阶段 主要特点:思维的抽象逻辑性 主要表现:运用假设、逻辑推理和逻辑法则上 思维品质方面出现矛盾性发展 表现为:批判性和创造性日益增加、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明显、自我中心再度出现
青年期
抽象逻辑思维进入成熟期 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更加完善,占主导地位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初中三年级
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阶段 重要的转折期
高中生
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已占优势地位, 但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仍然高于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
自我的发展
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自我意识
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1-3岁是第一个飞跃期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特征 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自我概念
对自己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 三个成分:认识、情感、品行 影响因素:生理因素、认知水平、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成功和失败经验的积累
自我评价
与个体认知相关 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 青少年更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 → 行为上的自负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提出:埃里克森
青年期(12-18岁) 主要心理发展任务之一: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及防止同一性的弥散,体现忠诚的实现 延缓偿付期:可合法地延缓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玛西亚
两个维度:危机(探索)、自我投入(承诺)
同一性弥散 (\\) 同一性封闭 (\o) 同一性延迟 (o\) 同一性获得 (oo)
社会性的发展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两难故事实验(海因斯偷药)
三水平 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4-10岁) 外在控制阶段
阶段一:避免惩罚阶段 关注行为结果 服从以避免惩罚、得到奖赏
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 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给予的回报
习俗水平 ( -13岁) 权威标准加以内化
阶段三:“好孩子” 寻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阶段四:“好公民” 盲目绝对地服从权威
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 完全内化
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 重视大多数人的利益
阶段六:个人良心定向 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平等、尊严
反社会行为
侵犯行为发展到青少年时期的高级别体现 国外研究:13-14岁青少年犯罪率最高
反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模型
道奇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取决于个体对社会线索的加工和解释
帕特森 高压家庭环境理论
高度反社会的青少年往往经历高压的家庭环境
反抗心理
主要表现
听不进去别人意见
总感觉别人在挑剔自己
主要原因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强
独立意识
情绪的发展
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自我意识情绪
情绪理解
情绪表达和调控能力
矛盾性
常见的情绪困扰
烦恼增多
孤独
压抑
焦虑
抑郁
自卑感
抽象逻辑思维的两种形式: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