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十七年文学简图概述
编辑于2020-07-08 11:46:4217年文学(1949~1966)
文学思潮
文学转型
六次会议
会议
第一次文代会(1949)
周杨《新的人民的文艺》
郭沫若《为建立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茅盾《在反动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第二次文代会(1953)
周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56)
双百方针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
“两结合”方针
大连会议(1962)
“中间人物论”与“现实主义深化”
中共八届六中全会(1962)
团体
文协(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杨任副主席)
作协(茅盾任主席,丁玲、柯仲平任副主席)
刊物
《人民文学》
《文艺报》
五次批判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对萧也牧等创作的批评(1951)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忽视的批判(1954~1955)
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评(1955)
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50年代后期~60年代前期)
新面貌
创作主体
老作家
写作权利受到了限制
自由主义作家
“中心作家”边缘化
新作家
主力军
延安左翼知识分子
题材变化
诗歌
时间
1946~1966的社会主流诗歌
价值
是阶级的代言人,是阶级斗争的轻武器
前者反映工农兵生活,颂扬人民;
后者感知社会政治运动的敏锐神经
体裁
政治抒情诗、生活抒情诗(建国初期)、新民歌(大跃进时期)
诗人及作品
贺敬之
前期(40年代):延安前后变化
50年代
《回延安》、《放声歌唱》
60年代
《雷锋之歌》
郭小川
1955~1956
以宣传鼓动员的身份写下《致青年公民》一系列作品
1957~1959复杂探索期
抒情长诗《致大海》
60年代转回政治抒情诗的书写
《甘蔗林-青纱帐》、将军三部曲
李季
“石油”诗
长篇叙事诗《杨高传》
闻捷
《天山牧歌》
地下诗歌
绿原《又一名哥伦布》、《手语诗》等
曾卓《有赠》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白洋淀诗人、七月派诗人
小说
题材的分类和等级排序
革命历史题材
农村题材
工业题材
知识分子题材
样式
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数量和质量较为突出
类型单一化趋向
都市市民生活、描写复杂心理、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小说受到质疑
农村题材小说受到欢迎
流派
主流重要作品
山药蛋派
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马烽《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西戎《赖大嫂》
柳青《创业史》
宗旨:中国农村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后的国民的精神风貌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三里湾》,创作鼓词、秧歌等曲艺节目
第一部描写我们乡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赵树理的文学评价问题
山西派、火花派
题材
以农村题材为主
内容
以山西农村生活为主
地域
核心成员是山西籍作家或在山西长期工作
重视故事性和语言通俗性,借鉴民间故事地方戏曲
以一个先进农民的眼睛来观察农村的变化
革命历史小说
《红日》(吴强,1957)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
《红旗谱》(梁斌,1957)
艺术形象从生活而来
“史诗性的追求”
抒情性小说
《红豆》(宗璞,1957)
《山地回忆》(孙犁,1950)
荷花淀派50年代
诗化小说
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
以农村日常生活为题材
表现冀中农村水乡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
语言清新朴素、具有节奏感
《小巷深处》陆文夫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百合花》(茹志娟,1958)
农村合作化叙事
《创业史》(柳青,1960)
知识分子道路
《青春之歌》(杨沫,1958)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1956)
历史小说新模式
《李自成》(姚雪垠,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