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时期文学80年代
编辑于2020-07-08 11:47:14新时期文学(1970年10月以来)
文学思潮
思想解放潮流与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真理标准”大讨论和“三中全会”决议
批判“文革”中盛行的“革命文艺现象”、“革命文艺作品”
批判“文革”中出台的“文艺黑线专政”论,清理“冤假错案”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1979年)
新启蒙下的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潮
“人道主义论争”
戴厚英《人啊,人!》刘心武《我爱每一片绿叶》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的“问题模式”
文学观念变革与文学寻根意识、现代主义思潮
1985年新时期文学的“全方面的跃动”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韩少功《爸爸爸》 残雪《山上的小屋》
“寻根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
现实主义思潮
1983徐迟《现代化和现代派》
朦胧诗
意识流小说
多元形态的文学话语与写作立场
大众文学思潮与世俗化写作
“人文精神大讨论”与“精英式写作”
个性化写作、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
诗歌
朦胧诗派
兴起及其引发的争论
舒婷:《双桅船》、《致橡树》、《思念》
顾城:《一代人》、《生命幻想曲》等
北岛:《太阳城札记》、《北岛诗选》
“归来者”诗歌
光明的追寻者:艾青《红旗》(1978)、《光的赞歌》、《在浪尖上》等
受难者之歌:“七月”和“七叶”诗人群体创作
牛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鹰的归宿》等
现实主义诗歌的延伸:公刘、昌耀、蔡其矫
政治抒情诗的新声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新生代诗群
后朦胧诗群
指抵抗世俗,超越现实,坚守知识分子精神立场,执着探索人生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诗人
海子、骆一禾等
后现代诗群
“非非派”、“他们派”和“民间写作”
女性诗人群
翟永明、伊蕾、唐亚平
小说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
揭露了“文革”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广泛而深重的灾难, 在人们心灵烙下的深刻而沉重的伤痕
拨乱反正时代精神产物
《班主任》(刘心武,1977)
《伤痕》(卢新华,1978)
《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铺花的歧路》(冯骥才)等
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的深化
中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我是谁》(宗璞))、《李顺大造屋》(高晓声)等
长篇小说:《芙蓉镇》(古华)、《人啊,人!》(戴厚英)
改革文学
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发表关于国家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开篇之作: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农村题材”
短篇小说: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 何士光《乡场上》、张一弓《黑娃照相》等
中篇小说:张炜《秋天的愤怒》,蒋子龙《燕赵悲歌》, 贾平凹《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
“城市题材”
张洁《沉重的翅膀》、柯云路《新星》、张贤亮《男人的风格》等
从文化小说到寻根小说
文化小说
汪曾祺
1980《受戒》 1981《大淖记事》 《鉴赏家》、《陈泥鳅》、《陈小手》
贾平凹
《商州初录》
张承志《黑骏马》
以“文化性”和“地域性”为其特征
寻根小说
1985韩少功《文学的“根》、郑万隆《我的根》、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寻根
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
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
创作高潮:1984~1986
先锋小说
现代主义具有先锋派的探索精神
标志:1985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和徐星《无主题变奏》
先声:马原的小说创作
1984:《拉萨河的女神》 1985:《冈底斯的诱惑》 1986~1987:《错误》、《虚构》等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等
残雪《苍老的浮云》、《黄泥街》、《山上的小屋》等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
新写实小说
方方《风景》、《落日》、《一波三折》
池莉“新写实三部曲”
刘震云《新兵连》、《单位》、“官场系列“、“故乡系列“等
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白涡》
新生代小说
出生于60年代而活跃于90年代文坛的作家群体
邱华栋、毕飞宇等
王朔、王小波作品
女性小说
张洁《方舟》、陈染、林白的小说
长篇小说的新收获
古华《芙蓉镇》、张炜《古船》和《九月寓言》、余华《在细雨中呼喊》、陈忠实《白鹿原》、王安忆《长恨歌》、阿来《长安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