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诊断学绪论
基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总结的中医诊断学笔记,对于课程的预习或复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编辑于2020-07-08 14:47:11汇总归纳二手相机的验机要点,详细描述了手机的检查流程,包括检查螺丝是否有划痕或拧动痕迹、电池触电卡口是否磨损、CMOS是否有划痕、污渍或霉菌等。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检指南和注意事项,帮助新手更快更准确找到自己的心仪相机,
笔记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五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中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机体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现代的基础知识教育下,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在逐渐下降,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这本书读完感觉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总结,整理成思维导图如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汇总归纳二手相机的验机要点,详细描述了手机的检查流程,包括检查螺丝是否有划痕或拧动痕迹、电池触电卡口是否磨损、CMOS是否有划痕、污渍或霉菌等。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检指南和注意事项,帮助新手更快更准确找到自己的心仪相机,
笔记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五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中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机体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现代的基础知识教育下,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在逐渐下降,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这本书读完感觉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总结,整理成思维导图如图。
中医诊断学绪论
简述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法、诊病、辨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一、发展简史
1.先秦
(1)《周礼·天官冢宰》“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
(2)《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2.战国至秦汉
(1)《阴阳脉死候》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诊断专书
(2)《五十二病方》展现出辨证论治的雏形
(3)《黄帝内经》为中医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
(4)《难经》诊脉“独取寸口”
(5)西汉淳于意“诊籍”(病历)
(6)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建立了辨证论治的体系,被公认为辨证论治的创始人
3.晋唐时期
(1)西晋王叔和《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传染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进行描述和诊断
(3)《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4.宋金元时期
(1)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绘脉图33种);
(3)南宋崔嘉彦的《紫虚脉诀》(28脉);
(4)宋元间敖继翁所著《金镜录》,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舌诊专著,后经元代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
(5)金元时期,戴起宗撰《脉诀刊误集解》;
(6)滑寿的《诊家枢要》(载脉30种);
(7)刘昉著《幼幼新书》,是现存最早的小儿指纹诊法文献;
(8)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
5.明清时期
(1)脉诊
① 明代张介宾著《景岳全书》“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
② 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详述27种脉)
③ 明末李中梓的《诊家正眼》
④ 清代李延罡的《脉诀汇辨》
⑤ 周学霆的《三指禅》
⑥ 徐灵胎的《洄溪脉学》
⑦ 周学海的《重订诊家直诀》
(2)舌诊
① 张登所辑《伤寒舌鉴》,载图120幅
② 梁玉瑜辑成《舌鉴辨正》,载图149幅。
(3)四诊的综合性研究
① 清代吴谦等撰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四言歌诀简要介绍四诊的理论与方法
② 清代林之翰的《四诊抉微》
③ 清代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
④ 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
⑤ 清代汪宏的《望诊遵经》是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
(4)温疫、温热类疾病
① 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提出的“戾气”致病的病因说
② 清代叶天士的《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③ 薛生白的《湿热条辨》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传变规律等进行论述
④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
⑤ 余师愚的《疫疹一得》、王孟英的《温热经纬》等,诊疗经验
(5)传染病
① 疟疾:明代卢之颐的《痎疟论疏》
② 专论白喉证治的著作:《时疫白喉提要》《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等;
③ 论述麻疹的专著:《麻科活人全书》《郁谢麻科合璧》《麻证新书》《麻症集成》等;
④ 霍乱、鼠疫:王孟英的《霍乱论》、罗芝园的《鼠疫约编》
6.近现代(中医诊断学专著)
① 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
② 陈泽霖等的《舌诊研究》
③ 赵金铎的《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
④ 朱文锋的《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和《证素辨证学》
二、主要内容
(一)诊法
(1)四诊
①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②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诊察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③ “问诊”是医生询问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④ “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2)基本知识
① “症状”是指患者对痛苦或不适的自我感受(如头痛)
② “体征”是指医生运用望、闻、切等方法获得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客观征象,(如舌苔黄、脉浮数)
③ 症状和体征又可统称症状,或简称“症”
(二)诊病
1.诊病(辨病)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2.疾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与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遭到破坏的异常状态。
3.病名,是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概括总结与抽象(如感冒)
(三)辨证
1.“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2.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 (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做出的反应状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结论。(致病因素、机体反应)
3.“证”实际包括证名、证型、证候、证素等概念
① 证名: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成一个诊断名称(如痰热壅肺证)
②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证,可称为“证型”
③ 证候:证的外候。临床上有时又将证称为“证候”,即证为证候的简称。但严格地说,证候应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
④ 证素:证的要素,包括病位和病性
(四)病历
病历,又称病案,古称诊籍。是对患者的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的详实记录。
三、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诊察其外部的征象,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
(二)见微知著
通过机体的局部的微小变化,测知整体的情况。(脉、面、舌、耳等的诊察原理)
(三)以常衡变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辨别、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四)因发知受
(审症求因)通过审察临床所表现的证候推求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本质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
整体审察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全面、系统、准确、动态地收集临床资料;另一方面是在对病情资料进行分析时,要求注重整体性,综合判断。
(二)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考虑所收集的病情资料,有利于得出准确的诊断。
(三)病证结合
由于“病”与“证”对疾病本质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所以中医学强调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辨病的目的是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辨证的目的则重在从疾病当前阶段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位置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
(四)动静统一
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同时,要注意观察证候的变化,把握病情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治疗的法则和方案
(通常情况下,一种疾病具有贯穿始终相对稳定的基本病理,其发展演变有其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其“静”的一面;但由于个体差异和环境、气候、季节等因素的不同,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又有其不同的证候变化,这是其“动”的一面)
五、学习方法
(一)注意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的学习
(二)注重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
(三)强化临床实践与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