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经济生活课本
高中经济生活知识网络(课本内容与思维重构的组合)
编辑于2020-07-08 23:34:50经济生活
重要国情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要矛盾
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形势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国际贸易矛盾升级
疫情下稳就业、稳增长、促创新任务重
改革开放稳定复杂局面
制度层
基本经济制度
所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
主导作用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集体经济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土地三权分置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个体
私营
外资
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分配制
按劳分配为主体
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
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数据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创造、人才的尊重
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举措
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体现效率和公平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收入差距合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秩序
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准入规则
竞争规则
市场监管,公平竞争
交易规则
社会信用制度
社会诚信建设
社会征信体系
褒扬惩戒
社会氛围
市场失灵
自发性
盲目性
滞后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基本特征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实行科学宏观调控
意义
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手段
经济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法律
行政
优势
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能够处理好市政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经济体系层
现代化经济体系
贯彻新发展理念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内容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升级(旧)
新业态新模式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举措
贯彻新发展理念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坚实基础
深化供改
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城乡一体化建设
产业融合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要素合理配置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形成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加快对外经济发展升级
我国对内怎么做
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的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大方向
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引导企业
提高引入利用管理服务外资的能力
我国对外怎么做
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主体层
政府
市政关系
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经济建设职能
宏观调控
财政
调节社会需求
作用
生产领域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调节供求平衡)
通过财税引导生产的调整与升级
分配领域
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消费领域
通过财税调节社会总需求,影响消费成本,引导消费行为
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分配政策
状况
赤字、盈余、收支平衡
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优化收支结构
提高使用效率和公平性
健全以税收,社保,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加强对专项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
市政关系
税收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我国)
作用
国家角度
影响财政收入
调节供求(加减税)
维护公平(个税)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维护经济安全(关税)
推动高质量发展
企业角度
减负担,提高盈利能力
引导发展方向
个人角度
消费者
消费观
消费能力
消费行为
劳动者
创新创业
满足民生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子主题
货币政策(金融政策)
调节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内容
存款准备金率
信贷政策
利率政策
汇率政策
金融体制改革
类型
扩张性
紧缩性
管理与服务
市场监管
企业
生产经营
价值规律
成功的三因素
组织形式
兼并重组
劳资关系
投资融资
市场秩序
宏观调控
高质量发展
对外战略
人民
劳动者
劳动
劳动的地位
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
劳动者
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分工不同,地位平等
新时代的要求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就业
是最大的民生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劳动者
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提高就业能力
党和政府
大力发展经济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
企业
增加就业岗位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重要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举措
国家
不断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着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个人
依法履行劳动义务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消费者
纳税人
依法纳税
增强监督意识
经济生态层
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
产业融合
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新业态新模式
供需结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城乡结构
区域结构
所有制结构
分配结构
财政收支结构
社会再生产
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
重要关系
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对象
方式
质量和水平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与消费
效率与公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新动能
科技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人
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内生动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劳动力素质
“新经济”
新消费需求
新技术
新产业
新业态
新模式
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
分主体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生态文明制度健设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数据要素参与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挥市场决定作用,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效能
政府科学行政,提高行政效能
供给
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
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新引擎
需求
增加居民收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大力发展生产力
发展的重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具体举措
土地方面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规模化
产业方面
产业转型升级
新业态新模式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新动能/供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资金、技术方面
发挥市场作用,推动生产要素集聚
发挥政府作用
金融扶贫/科技扶贫
人才方面
促进教育公平
进行培训
内生动力/就业扶贫
销路方面
电商扶贫
消费扶贫
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
生态建设
生态保护扶贫/健康扶贫
精准 落实责任与制度优势 扶贫考核体系 群众内生动力 新发展理念
收入分配公平
自身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
分配与消费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
共享、协调发展理念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举措
发展生产力
制度保证
财政作用
坚持新发展理念
推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易错
发国债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 (弥补赤字 增加收入)
加强劳动教育
劳动
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核心价值观
培养时代新人
引导人树立正确三观,提高素质,全面发展
教育
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方向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劳动教育
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勤劳勇敢是民族精神重要体现,改革创新才能发展生产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树立劳动的观点
以劳动为荣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
哲学角度
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社会历史的主体,尊重社会实践主体地位的要求
术语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