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教育史_第五章_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教育综合_外国教育史_第五章_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编辑于2020-07-09 20:05:36第五章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新教教育
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起源于德国,发起者是马丁·路德,其教育著作《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
主要观点
教育作用:教育既有使人虔信上帝的宗教性,又有维护国家安全、兴旺和发展人的世俗性的目的。兴办教育不仅有利于教会,还有利于国家
教育原则:国家掌握教育权,建立包含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在内的国家教育体系;国家推广普及义务教育
教育内容:以《圣经》为主要科目,也学习读写算,历史,音乐和体育等
教育方法:以直观的教学方法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和活动兴趣,主张废除体罚
教育实践
建立新的学校教育体系,创建和完善新教学校
梅兰克顿的《萨克森学习计划》、斯图谟的古典文科中学实践、布根哈根与初等学校的创建
加尔文
加尔文认为教会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国家应当从属于教会,是教会的工具,所有人民的教育应由教会负责,教育本质上是宗教性的;《基督教原理》《教会管理章程》《日内瓦初级学校计划书》
改革特点
教育作用: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影响
教育原则:提出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有学者称他为“普及教育之父”“免费学校的创始人”
教育内容: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将宗教科目和人文科目结合起来
教育实践:创立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日内瓦学院,以培养传教士、神学家和教师为目的,影响了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此外还创办了法律学校和文科中学
天主教教育——耶稣会学校
创始人为西班牙神学家罗耀拉,他非常重视教育,并把力量放在中、高等教育上
特点
教学内容:中等教育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文法,古典文学等人文学科为主;高等教育则主要是哲学和神学
教育管理: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切以1559年的《耶稣会章程》和《教学大全》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准和尺度
师资准备:高水平的师资也是耶稣会教学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教师均受过宗教、知识及教育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训练
教学方法;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采取班级授课方式,学校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很少使用体罚,强调师生间的亲密关系
评价:耶稣会学校的许多措施为后世所继承,成为人类宝贵的教育经验。但是不管它的制度、方法多么完善,组织管理多么周密,师资水平多么高,这些都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
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 三种教育力量的影响
尽管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引发的,但是宗教改革对近代教育转折的历史意义远远高于人会主义,它为西方近代教育走向国家化、世俗化和普及化历程拉开了序幕,这种转折标志着世俗性的近代教育从根本上取代了宗教性的中世纪教育。三种力量的相互冲突和融合,共同奠定了近代西方教育的基本格局,标志着教育正迈向近代化(世俗化,国家化,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