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50-70年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50-70年代文学知识点概要
编辑于2020-07-12 13:22:00第四章:50-70年代文学
概述
十七年文学
风格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为主
不足
真实性受损,不能写劳动人民精神的创伤,不能表现社会中的阴暗面
后果
理想化乃至空想化,导致浮夸风和共产风
教训
劫难的根本原因:“左”倾思潮;
政治对文艺的过多干预;
民主才能保证文艺健康发展
十七年小说
历史题材
反映民主革命斗争——主旋律“革命英雄主义”
解放战争
长篇
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 杨益言《红岩》
短篇
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抗日战争
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杨沫《青春之歌》
抗美援朝
杨朔《三千里江山》、陆国柱《上甘岭》、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姚雪垠《李自成》
现实生活
土改
马烽《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登记》、康濯《水滴石穿》、高晓声《解约》
农业合作化
秦兆阳《农村散记》、康濯《春种秋收》、马烽《三年早知道》;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蛤蟆滩”
工业建设
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
“百花文学”
正视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
冲破人性禁区,描写内心世界:陆文夫《小巷深处》、邓友梅《在悬崖上》几部重要的长篇小说: ——《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
吴强《红日》
思想内容
1946 年到 1947 年,华东战场涟水、莱芜、孟良崮(gù)三个相互衔接的战役,并以孟良崮战役为重点,形象地概括了华东野战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历程。
主要人物
沈振新、张灵甫、陈毅、粟裕、李仙洲
艺术特征
将历史纪实与艺术创造相结合,表现广阔的战争画面和生活图景
生活化个性化地表现人物性格“不是写战史,却又写了战史;写了战史,但又不是战史”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思想内容
以白公馆和渣滓洞为主线,交叉写华蓥(yíng)山游击队、地下斗争、农村起义, 是一部反映黎明前光明与黑暗最后决战的长篇小说。1948~1949
主要人物
许云峰、江姐、双枪老太婆
艺术特征
小说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刻画人物形象。
采用了多线索的网状结构方式。
梁斌《红旗谱》
思想内容
《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描写了锁井镇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和冯老兰(冯兰池)一家两代农民的革命英雄谱系,反映了他们由单枪匹马的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有领导的自觉斗争的过程。
人物形象
朱老忠——新旧交替时期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艺术成就
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
借鉴了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创作技巧,故事性强,故事相对独立
杨沫《青春之歌》
思想内容
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
艺术成就
塑造了一个从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使其成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教科书
抒情笔调,“阴柔情愫”。
柳青《创业史》
基本信息
作者柳青。另创作《种谷记》、《铜墙铁壁》。
思想内容
描写了农业合作化前后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反映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主要人物
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福、姚士杰、郭振山
艺术特色
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相结合;
深刻的心理刻画与哲理的议论相结合。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思想内容
揭露了某些党的领导机关有待克服的官僚主义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提出了人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歌颂了青年人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敢于斗争的精神。
主要人物
(青年人)林震,(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性格复杂、充满矛盾的官僚主义者,“就那么回事”“条件不成熟”“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
艺术风格
浪漫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是 50 年代中期“干预生活”文学思潮的代表作
茹志鹃《百合花》
茹志鹃
1958 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百合花》,形成“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
思想内容
取材于人民解放战争赞美了英雄战士与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 揭示了军民的血肉关系是赢得革命战争胜利保证的主题
主要人物
“我”、“通讯员”、“新媳妇”
艺术特色
手法:以小见大, 侧面描写战争
结构:前呼后应,精巧严密。肩上的破洞,撒满百合花的被子
人物: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新媳妇的前后变化
成功启示
战争题材,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笔调
十七年诗歌
闻捷
《天山牧歌》《叛乱的草原》具备史诗规模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
爱情艺术特色
设置简单的人物和情节,在富有幽默情调的叙事当中抒情
民族风情、地域色彩的描摹与点染,生活气息浓郁
郭小川
组诗《致青年公民》,叙事长诗《白雪的赞歌》
艺术特色
时代激情与人生哲理的有机结合
刻意求新,多方探索。善用修辞手法,创立“新辞赋体”
贺敬之
与丁毅共同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
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回延安》
《放歌集》:《三门峡》《放声歌唱》《东风万里》《桂林山水歌》
1949年后
抒情短诗:《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
长篇政治抒情诗:《十年颂歌》《雷锋之歌》
十七年散文
概述
建国初期
纪实性强、信息量大的通讯报告
抗美援朝:战地通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中间》,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战地通讯报告的大型选集。《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一日》、《志愿军英雄传》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柳青的《王家斌》,秦兆阳的《王永淮》、《老羊工》,沙汀的《卢家秀》等。
50年代中期
在“双百方针”的影响下, 代表作品——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在桥梁工地上》,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
50 年代末期
“左”倾 错误、浮夸风,共产风
60年代初期
抒情散文——冰心的《樱花赞》,杨朔的《海市》《东风第一枝》, 刘白羽的《红玛瑙集》 杂文——针砭时弊,提倡民主,词锋锐利,底蕴深厚,徐懋庸《武器、刑具与道具》
代表作家
阳朔
思想内容:1充满时代精神 2普通劳动者
艺术特征
寻求诗意的艺术构思
缜密精巧的艺术结构
秦牧
《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
艺术特色
纵横联想,能放善收;文笔生动,声情并茂;风格多样。
刘白羽
思想主题:擅长书写激情,表现理想,政治色彩鲜明,时代气息浓郁
艺术特色
善用剪辑手法将历史和现实交织成形象的艺术画面,表达新颖深刻主题
擅长融情入境,营造情景交融的壮阔气象,显示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
经验总结
散文的发展离不开宽松的政治环境
创作队伍的形成对散文的繁荣至关重要。文坛宿将,文学新秀,诗人,学者
“左”倾理论和僵化观念势必遏制散文的多样功能
十七年戏剧
初期
工业题材
代表——夏衍 1949 年以后的第一部话剧作品《考验》;崔德志《刘莲英》
农村题材
安波编剧的《春风吹到诺敏河》, 第一次把农业合作化运动搬上舞台。海默《洞箫横吹》、孙芋《妇女代表》
革命战争题材
陈其通《万水千山》、宋之《保卫和平》、胡可《战线南移》
知识分子题材
曹禺《明朗的天》
歌颂社会题材
老舍《龙须沟》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
话剧民族化
老舍《茶馆》、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刘川《第二个春天》
历史剧
挽救了“公式化”、“概念化”对话剧创作的大规模损伤,较好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于是之《胆剑篇》,丁西林《孟丽君》老舍与《茶馆》
老舍《茶馆》
主张
“为人民而写作”。“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
荣誉
1951 年 12 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主要作品
1950 年,他写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剧本《方珍珠》
1951 年《龙须沟》
到 1965 年为止:话剧《春华秋实》、《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全家福》等,京剧《青霞丹雪》、《十五贯》(由昆曲改编),另外还有歌舞剧、曲剧、二人台等数种剧目。
人物形象
秦仲义【茶馆房东】:新兴民族资产阶级
常四爷【满清旗人】:豪侠仗义
王利发【茶馆老板】:勤恳的中下层生意人,委曲求全,四方逢迎,心地善良
艺术成就
被欧洲 戏 剧 界成为“东方戏剧的奇迹”
1)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三个历史时段的纵向时间;裕泰茶馆的人物横向社会
2)典型的艺术人物塑造。人物贯穿全剧、子承父业,故事与时代相结合,次要人物不逗留
3)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北京方言,个性化体现
十七年戏曲变革的努力
整理改编旧有传统剧目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
创作新的剧目,包括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
现代戏代表作:评剧《刘巧儿》、沪剧《罗汉钱》、吕剧《李二嫂改嫁》
新编历史剧:吴晗京剧《海瑞罢官》、田汉京剧《谢瑶环》、孟超昆区《李慧娘》
歌剧
延安时代
新歌剧《白毛女》
50年代中后期
田川+杨兰执笔《小二黑结婚》、于村执笔《王贵与李香香》、于村等《刘胡兰》湖北省实验歌剧院集体创作《洪湖赤卫队》
文革文学
文化大革命
时间
1966 年 5 月-1976 年 9 月十年“文革
结束
1976 年清明前后,“天安门诗歌”运动,预告了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的到来。
前奏
1966 年 2 月 2 日至 20 日,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是摧残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宣言书,是在文化领域实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纲领
《纪要》的核心:“文艺黑线专政论”
文艺理论
提出“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原则、“主题先行”论
文艺理论
“文艺黑线专政论”
把 1949 年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加以批判,谴责1949 年以来文艺作品“黑”“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经叛道”论。
“样板戏”
“样板戏”:《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交响乐《沙家浜》、京剧《沙家浜》
“阴谋文艺”
“根本任务论”:“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根本任务论”服从灭“资”兴“无”的政治需要,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
“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主题先行论”:文学创作必须从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主题出发,设置作品的构架, 然后再到生活中找素材编故事
《金光大道》(高大泉)
作者浩然,运用文革时期推向极致的斗争哲学去图解 50 年代农村生活,充分表现文革文学的斗争主题,集中代表了“文革文学”的构思模式。按照“根本任务论”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