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学》
汉语言本科《美学》全书高频考点整理。我记了80%的内容,轻松考过70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编辑于2022-05-26 10:45:29《美学》
第一章:绪论
一、美学的学科属性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诞生
“美学”(Aesthetics)一词的西文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发明的。(鲍姆加登——“美学之父”)
美学作为⼀门独⽴立学科的形成,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Aesthetic”⼀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
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②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③美学学科的建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①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②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1.美学在中国形成一门学问的时间:20世纪
2.西方美学在中国的传播:
·途径一:来华传教士的翻译传播 ·代表:德国传教士花子安(花之安)的《大德国学校论略》《教化仪》
·途径二:转借日本的翻译 ·代表:日本学者中江肇[zhào]民1883年翻译《维氏美学》
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美学 VS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①研究对象不一样
②研究方式和方法不相同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对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1、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西方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研究美本身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黑格尔——《美学》
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①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研究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
维特根斯坦——“语词的意义即用法”
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艺术即经验》
②是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
费希纳《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
4、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中国美学家蒋孔阳——《美学新论》
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研究对象: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1、(艺术美)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来看:艺术的美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2、(自然美)从自然界的审美现象来看:自然美以及其他的美,只有和人产生了审美关系,才是美的。
3、(科技美)从科技活动的审美现象来看:科学技术的美也是在科学家的创造活动中所产生的。
4、(日常美)从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来看:审美活动已经成为人的极其重要的生存、生活方式,艺术融入生活,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5、从审美形态来看,广义的美不但包括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而且把丑、荒诞等形态都包括进去。
6、综上所述: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会形成人与世界、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才形成审美关系和审美现象。因此,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
美学的研究方法
核心方法是哲学 (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①美学从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却从来没有脱离哲学。
②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这是科学和实验方法及其他都力不能及的,需要哲学方法的参与。
③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思、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
④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鉴赏体验和灵感的沟通等,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
多样综合:经验科学、自然和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美学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理念论
康德:先验主体论
黑格尔:绝对精神论
海德格尔:现象学
实践论※
1、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个体的实践造成个体的感性世界,人类总体的实践造成了人类的生活世界;
3、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非】
内容和特色
第一,它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第二,它始终从社会的具体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
第三,最为根本的是它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1.人的存在、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现实世界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
2.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一、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1.审美需要
概念
1.人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
2.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展现自己的精神要求
3.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特点
①生命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②高级的精神追求: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审美理想
概念
1.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的位置。
特点
形象性: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
稳定性: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作用
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
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理想反映着一定时代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
3.审美趣味
概念
1.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2.内在⽅面——能力或鉴赏力;
3.外在表现——兴趣和品位。
4.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存在着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特征
①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是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判断审美趣味的标准※
①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审美对象,看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提高审美趣味
①改进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主体只有通过艰苦的人生实践切实地改进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最终提高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②提升人生理想
而审美理想的提高则不仅仅是一件审美活动自身的事情,审美理想在根本上是与主体的人生理想相统一的。
③提高审美理想
要想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除了尽可能多地进行审美活动、积累起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之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理想。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①超越性: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审美活动使人从平凡、琐屑的世界中超拔出来。)
②自由: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③应然: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①审美活动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人生意味的诗意世界
②审美活动中主体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③审美活动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审美活动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不仅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且是一次性不可重复的
④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永远随人生而不断变迁、深化和丰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审美是一种在自身中排斥直接的功利性,但又在其根底里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血脉相通的特殊活动
①无功利性:审美活动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②最高功利性: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他律性
①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②物质生产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
③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成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反映。因此,审美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之间有着复杂关系。
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审美活动是⼀种价值活动
审美活动体现着⼈生价值,具有价值性。它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价值的活动。
审美价值与⼀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①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
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审美活动与⼀般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所追寻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真”、“善”——它所创造的是一个个性丰满、生命充盈的人的世界。】
二、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①审美对象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
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③人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
④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过程。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1、惊异把客体对象从世俗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并使主体成为审美主体
①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②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主体有审美修养与能力,客体有独特之处)
2、体验是主体在审美中被对象所深深吸引,陶醉其中的精神状态。【整体性、根本性】
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3、澄明是指人达到对世界的清晰把握,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和谐。
审美对象
自身的客观条件
①色彩——表情性和象征性
②线条——情感意味
③形状——形状使事物获得了一种具体的可感性。
④音响——听觉对象。
多样统一规律
①多样: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
②统一: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的內在关系
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
非实体性:审美对象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的意象。【苏珊朗格:艺术即幻象】
开放性: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 2.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他有限的个体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他那既与过去沟通又面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结构中;
三、审美活动的发生
审美发生理论概述
生物本能说
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
缺点※
1.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
2.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劳动说
代表人物:毕歇尔、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
①“劳动先于艺术”
②人潜在地包含着审美的要求,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之转化为现实
③人的审美能力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的。
不足:未能真正切入审美,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
审美发生条件与标志
前提——以创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
中介因素——巫术礼仪活动,首要的、根本的是劳动。【普列汉诺夫——“功利性的观念”】
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审美意识包括: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原味理念)
原始意识的特征:抽象性、真实性、创造性。(六性:具体、抽象、蒙昧、真实、神秘、创造)
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原始审美活动:距今3万-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
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
从实用到装饰(服饰和彩陶纹饰)
装饰化的器物造型
器物装饰
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
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是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一种重要标志。
固定装饰
非固定性装饰
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
雕刻:最早的雕刻作品——叙利亚
绘画
世界上最早的绘画作品,属于旧石器时代
我国的史前绘画,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
动物形象(狩猎活动)
音乐
最早的乐器——法国旧石器时代的骨笛
舞蹈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一、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
审美形态的形成离不开社会文化
划定审美形态的标准
1、广泛性或普适性: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使用,也在艺术形式中使用,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如:虚实】
2、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将散乱的形态表述梳理成具有内在逻辑的类型。【如:阴阳、虚实等皆归结于“道”】
3、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经过长期积淀,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构成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特征。【如:神】
审美形态的基本特征※
1、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审美实践总规律的缩影 1.审美形态是历史生成的,任何审美形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审美形态的内涵是随着其人生境界的完善而不断生成和发展的;
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4、二重性:主要指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有相同点,也有独特之处【意境为中国古代独有,但其中的虚实相生作为艺术手法,中西通用】
二、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①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
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诗性与音乐性的;
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戏剧性与雕塑性的。
②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当代性】
悲剧
古希腊:命运悲剧
古典主义:个体对社会责任的牺牲
现实主义:社会对人的摧残
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
象数思维:最基本的思维单位【鸟、鱼、植物、混合】
最主要的思维方式:触类旁通、神与物游
西方
概念:最基本的思维单位
逻辑归纳和演绎:最主要的思维方式
审美形态与语言
索绪尔:能指和所指、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审美形态与文化
宗教
西方审美形态——宗教意识(尼采: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中国的审美文化——世俗化的特征
哲学
西方——受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和影响
中国:“中和”——审美理想,最基本的审美形态。【刘勰《文心雕龙》】
三、优美和崇高
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
优美
优美是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把握的美的范畴。
广义上美: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和荒诞。
侠义上美:优美。
对优美的理论探讨
1.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
毕达哥拉斯: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 柏拉图:“快感” 亚里士多德:秩序、匀称 西塞罗:秀美、威严
2.中世纪
阿奎那: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谐、鲜明
培根:美的精华是秀雅合适的动作
荷迦兹: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康德:优美是一种生命处在放松状态的特殊形态
席勒:美可以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作用
特点
超然优雅(优美的最基本的意象内涵)
秀雅协调(姚鼐:阴柔之美就是优美)
和谐化一(先秦伍举:“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心旷神怡(利普斯:优美以一种柔和的力给人以喜悦)
崇高
消极的快乐
内涵:对象引起人们产生敬仰赞叹
对崇高的理论探
毕达哥拉斯:(“达哥早“)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
柏拉图:(“图文明”)
《文艺对话集》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将之与“优美”并举。
朗吉弩斯:(“郎对举”)
《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博克:(“博克正畴”)※
18世纪,英国哲学家写出了《论崇高与美》一文,崇高才正式作为美学范畴,得到美学家和哲学家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人的情欲
①延长生命的生殖欲和一般的社交愿望
②安全的需求,维护自己生命安全的本能
崇高感来源于人的第二种本能情欲, 当生命遇到危险时,首先会引起他的恐怖和警惧,引发心灵深处的痛苦,但是痛苦的情绪也同样可以产生愉悦。
康德:(“康德崇数力”)※
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崇高的两种类型说: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给人带来消极的快乐。
1、数学:体积或数量的大
2、力学:力量的巨大不可抗御
席勒:【席乐活,爱教育】
使崇高从一种审美形态降为一种艺术效果,崇高的含义在席勒那里变得更狭隘了,认为崇高和优美都是“活的形象”。
黑格尔:(黑分裂,不适应)
继承了康德的“人论”思想,把崇高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到的意义与有别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另一方面是这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
特点
1.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2.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3.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4.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①崇高与优美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崇高在对立中展现出了人的存在,而优美则强调了和谐中人的存在。
②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优美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 崇高主要体现的是主体在实践的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的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
③优美和崇高体现的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
四、悲剧和喜剧
悲剧与喜剧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的否定性超越的样态。
悲剧
悲剧内涵的核心三要素:冲突、抗争、毁灭。
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①亚里士多德:其《诗学》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指出了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引起人们的悲悯与恐惧。
②黑格尔:提出了悲剧的“矛盾冲突”的理论。悲剧源于理念的分裂。他强调了悲剧冲突的必然性。
③尼采:《悲剧的诞生》,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进行了区别。【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有关】
④克尔凯戈尔:“罪孽说”和“焦虑说”提出悲剧产生于个体生存中的罪孽和焦虑 。【西方存在主义之父(丹麦)】
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悲剧就是历史和社会的冲突
特征
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喜剧
内涵
喜剧有两种形式:讽刺与幽默。 喜剧的次级形态:幽默、讽刺、滑稽
喜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1.柏拉图——西方美学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人,他在《斐利布斯篇》讲话中表达了自己的喜剧观。(布图早——不图早)【滑稽可笑是一种缺陷】
2.亚里士多德——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坏指丑,是一种滑稽。(亚丑稽——鸭瞅鸡)
3.康德——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判断力批判》)(德心理——得心梨)
4.黑格尔——矛盾冲突。【喜剧则是形式大于内容,压倒了内容——形象压倒观念,理性内容的空虚。】(黑矛盾——黑猫蹲)
5.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新与旧【“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世界历史形态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6.苏珊•格朗——反对传统用伦理的观点解释悲剧和喜剧。她更多地把喜剧解释为人的存在的感受形式。(珊人感受)
7.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狂欢化”思想。认为与喜剧文化相关的狂欢文化和怪诞风格。(巴狂怪风)
特点
1.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鲁迅:“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2.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
3.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4.是否定性与肯定性的统一
悲剧和喜剧与具体戏剧艺术的差异和联系
①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滑稽事件,也不同于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的艺术形式
②比作为艺术类型之一的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的范围要宽广得多,又比生活中存在的不幸和滑稽有着更加确定的审美内涵。
③既可以存在于戏剧之中,也可以存在于小说、诗歌、电影等诸种艺术形式之中,同时,更多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联系:无论审美形态意义上的悲喜剧,还是戏剧范围的悲喜剧,都是主要对于人的悲喜情感而触发审美享受的,而且都离不开集中和激烈的矛盾冲突
五、丑和荒诞
共同特征: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
丑
概念
丑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了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重要理论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鲍姆加登——1750年《美学》,他把认识论意义上的美丑与审美活动中对象的美丑区别开来。【不完善就是丑】
罗森克兰兹—1853年,《丑的美学》
特点
1.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
2.表现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刺激等形式。但是这些都使人从不和谐的形式中,体悟到美的存在,感受到人生意义和价值
丑成为审美形态的原因:※
广义的美是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它理应包括作为审美形态的丑在内。
①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的占有自己的本质。但人生实践中有肯定性也有否定性的一面,所以需要发现、肯定、创造美和揭露鞭挞摈弃丑
②美在过程中,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
荒诞
人变成“非人”※
①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属性【类:自觉、自由】
②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
③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由并非现实的人生的自由。
内涵
源于现代社会荒诞派戏剧的现代艺术流派。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存在主义哲学対荒延的认识,对荒延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文化的产物。本义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对人生无意义的审美感悟,是在丑的面前无奈的审美形态。
从形式上看,荒诞与喜剧相似,从内容看,荒诞更接近于悲。
广义的荒诞:人的异化与局限性
特点
1.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体悟。
2.荒诞的审美象征性。
3.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荒诞成为审美形态的原因:※
①首先是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的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
②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
③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一、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历史回顾
1.古希腊——美的本质 柏拉图
迷狂说(“上帝的恩赐”):预言、宗教、诗神凭附、哲学
回忆说
“高峰体验”
非功利性和超越性
2.中世纪——神学
3.西方近代哲学——审美经验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第一阶段:18世纪中叶以前
代表人物: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生等。
夏夫兹博里:人具有第六感觉,内在感官说:人天生具有分辨美丑的能力;
荷加兹: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以后——休谟
休谟:情感活动
康德:想象力和知性的协调一致
4.西方现代美学
科学主义——自然主义美学
代表人物:托马斯•门罗,桑塔亚那【“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杜威:实用主义——艺术即经验
维特根斯坦:分析美学
瑞恰兹:语义学
人本主义
直观主义:叔本华(“官审活动”)、尼采、柏格森和克罗齐(你输不起)
解释学: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1、直观性※
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的统一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与对象打交道,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感性直观的关系。
理智直观:费希特、谢林
本质直观:胡塞尔
现代思想家胡塞尔把直观区分为个体直观和本质直观两种类型。
2、非功利性
①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
②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
3、超越性
审美经验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生实践活动,其作用就在于让人们不断地在审美修养和思想境界方面超越自我。
海德格尔——超越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从个别之物向普遍之物的超越(横向);
从经验之物向超验之物的超越(纵向)。
英伽登——艺术作品的“形而上质”
超越性的三个方面
1.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
2.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
3.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二、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构成要素※
1、感知
视觉和听觉起主导作用
“通感”——感知的混搭
特点
①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②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
③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格式塔心理(同构)。
2、想象(核心因素)
简单联想
接近联想(睹物思人、爱屋及乌)
类似联想(性质相似,诗歌的赋比兴——比喻、拟人)
对比联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再造性想象:主体根据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觉表象进行加工和综合。(主体根据自己对事物的感知,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心理表现)
创造性想象:不是为了再现原有的思维表象,而是要通过对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原来没有的新表象。
3、情感(最为活跃的因素)
移情说——立普斯
立普斯提出,认为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况。
同构说——格式塔心理学
阿恩海姆提出。将审美情感归结为主客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4、理解
康德提出“反思判断力(共通感)”
规定判断力:普遍——>特殊
反思判断力:特殊——>普遍
特点
①非概念性:不需要把对象分解为抽象的概念,而必须保持其完整的感性形象【不着一字,尽的风流;《陌上桑》】
②多义性:使审美对象的含义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情感和想象的关系
审美想象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没有强烈的情感,就没有活跃的想象。
①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②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③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结构法则
1.感知是基础。 2.情感是想象的原动力、对象和内容,起支配和调节的作用 3.想象与理解是自由关系和谐地统一 4.情感对理解是渗透引导。 5.情感中也包含理智。
三、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1、呈现阶段——感知力
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1.审美知觉在呈现阶段起着关键作用。 2.审美态度: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2、构成阶段——想象力
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成活动。
开拓和后退:杜夫海纳,后退是指主体必须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才能对其进行思想 审美距离/心理距离——布洛 先验想象力——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 经验想象力——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3、评价阶段——理解力
主体要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于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和判断。
主体要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于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和判断。
判断力(康德)
决定判断力:有规律概念
反思判断力:无规律概念
第五章:艺术论
艺术的存在方式
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
从艺术起源角度
1.游戏说: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发展完善。
2. 集体无意识说:荣格提出【不足: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
认为艺术家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
从艺术本质角度
1.模仿说:最高发展阶段是现实主义文艺。【不足:忽视了艺术的审美特征】
2.表现说: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中国-言志说、心声说和缘情说。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不足:回避了艺术与现实的联系】
3.有意味的形式说:克莱夫·贝尔【不足:切断了艺术与现实的联系,陷入了形式主义、神秘主义】
外在的形式,内在的意味
4.符号说:女哲学家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从艺术功能角度
1.载道说(或教化说):孔子、韩愈、柳宗元
2.娱乐说:李渔
本体论(存在方式)※
1、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一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
2、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3、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艺术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和桥梁,现代阐释学认为,艺术的本质体现在人类无限延期的审美经验)
①艺术创造: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品,艺术也根本就不能存在 ②艺术品:艺术家如果不把意象表达出来,即物态化和物化为艺术品就无法达到交流、传播的目的。 ③艺术接受:每个接受者都有着自身特有的素质,他们带有自己的期待视界来欣赏艺术品, 并在艺术品提供的意象框架基础上进行重建与再创造
艺术品的特征
他律性:为接受、欣赏者存在,受其制约。(黑格尔:艺术品“是为人类心灵而存在的”。)
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开放性:艺术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克罗齐:艺术即直觉)
艺术的创造
核心是意象
意象的孕育(从无到有)
是主体意识和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
1.主客体之间的感动关系是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
2.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
1.排除功利杂念;
2.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文心雕龙》——神思)
孕育意象最佳的状态是“神思”状态。 神思:想象力活跃时或处在灵感状态下进行的创作构思
意象的创造与生成※
①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②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
③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
④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马克思的理论)。
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
天才
特征:艺术天才最根本的就是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创造意象的天然资质和能力。
1.爱迪生把天才分为“自然天才”【凭借自然才华、无需技艺和学识】和造就的天才。
2.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天才的形成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方面合力的结果。
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感受)、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艺术敏感
定义: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首要、直接的因素——文化心理结构。
特征:艺术家感受和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
艺术想象力
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特征
1.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是孕育意象过程中的一种思维能力。
2.艺术想象力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能力。
3.更重要的是将形象、感受融会和整合
灵感
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特征:往往像火花一样给艺术家照亮了另一个艺术世界。所以西方文论中有时会把灵感闪现称作“灯”。
灵感理论
柏拉图:把灵感说成一种磁性的疯狂,一种神灵的凭附,一种非理性的迷狂状态。
朗吉弩斯:把创作的源泉归结为神赐的神秘灵感。
艺术技巧
定义:艺术技巧是艺术的操作技巧。如“胸有成竹”中的“手中有竹”。
艺术的构成
艺术作品的结构层次※
1、物质实在层(如:纸张)
定义:艺术品赖以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胶带、纸。(间接性物质存在)
不同的质料以及质料的不同组合,也会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如:清代画论家戴熙说:“古人书画多用熟纸。今人以用生纸为能,失合古意矣。”)
2、形式符号层(例:白色-水;红色-树叶)
定义: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色彩、线条、旋律等。是艺术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过渡的依赖。
作用:形式符号层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
3、意象世界层(例:红叶、流水、人家)——核心层次(有感情)
4、意境超验层(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最高境界(人生哲理)
艺术品的本质:创造意象的世界
意象的结构(意与象两方面)
“意”: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表达的思想情感
“象”:由想象创造出来的非现实的表象
意象的生成
在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和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算是艺术创造的核心。
意向与人们内在情感形式相联系便构成了审美心理的基础动力。
意象的主要类型※
①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
②兴象:以客观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 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天然、隐蔽】
③喻象: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
④抽象: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没有直接、显明的关系】
意象的基本特征※
①虚拟性: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②直观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③想象性:审美意象最重要根本的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情感性: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意味的形式”,“隐秀”】
艺术意象的接受
艺术接受的核心——意象的重建
1.艺术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意向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是艺术意象,接受者要获得意象,仍然要靠自身的主体意识活动去生成。
2.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启动了艺术再生成的过程,艺术被大大丰富了。
3.艺术接受者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接受主体所重建的意象是接受者根据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建构的。
4.艺术意象的重建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是接受者的主体性活动。
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主体对意象的再创造)
②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先在结构”)。
③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开放的,因此,艺术接收是主体不断填补空白的动态过程。
④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品皆然,其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
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观: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特征:可以初步在主体意识中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
品: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 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需“知人论世”。
特征: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接受主体进一步把握了形式符号的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把意象建立、丰富、完满。
悟: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特征:主体在“悟”中终于克服了艺术品中符号与意义之间的矛盾,进而通过意象重建而直接地把握了其内在意蕴。 “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悟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艺术的功能
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
1.审美功能:(最核心的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艺术能够凭借意象、意境的感染力,使接收主体在获得愉悦的同时,能够提高艺术素养。
2.娱乐消遣功能
获得一种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与游戏一样,成为一种娱乐的手段。
3.认识功能
可以了解到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增长识见,开阔眼界。
4.道德教育功能
指通过艺术品的意象体系向接受主体显现和指示某种典范,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教育。
5.宗教功能
指以艺术品的形式描绘或再现宗教情绪或宗教故事,在接受者心中引起一种感化作用。
6.思想启迪作用
对接受主体进行引导与启蒙的功能。
7.政治宣传功能
借助艺术品来宣传某些政治主张、观念和理论。
8.心理平衡功能
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娱乐,使主体得到一种心理补偿和平衡。
9.社会干预功能
指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
10.文化交流功能
指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集中载体,通过各地的相互传播,起到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
11.商业广告功能【外围】
艺术品的外围功能。借助艺术意象达到宣传效果。
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1.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
2.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艺术的形态
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
亚里士多德:一切艺术都是对现实的“摹仿”。
阿尔贝·加托:将艺术分为三类:美的艺术(音乐、绘画等)、机械艺术、介于二者之间的艺术(建筑和修辞)。
黑格尔:把艺术形态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具有里程碑意义。【美就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象征型艺术:是人类最初的艺术形式,建筑。
古典型艺术:以古希腊的雕刻为代表,为人类艺术最高成就。
浪漫型艺术:是近代的产物,如绘画和音乐,诗。
划分艺术类型的三种标准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
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莱辛: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
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更偏向)【时间与空间艺术。】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空间艺术
建筑
建筑是一种介于审美和实用之间的艺术形态。
特征※
①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依赖物质材料。【如中国古建的琉璃瓦,教堂的彩绘玻璃等。】
②建筑的形式结构,材料的排列有一定的风格与情调。【中国的四合院的封闭结构,教堂的尖顶。】
③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要求艺术家因地制宜。【如悉尼歌剧院处于大海之滨。】
雕塑
雕塑是一种较为纯粹的艺术
特征
1.物质材料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2.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
3.雕塑是一种静止的空间结构,只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瞬间加以表现。以静态的方式来暗示某种丰富的含义和意境,此为雕塑艺术的根本特征
绘画
是在平面内营造空间的艺术,以人的视觉为基础,捕捉对象的影像并将之展现在平面中。视觉效果是绘画追求的最基本的审美效果。
最具主观性和精神性,能够突破空间形态的局限
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之间的过渡形式
时间艺术
音乐
与情感活动联系的最为紧密,也最具有动态色彩的艺术。
音乐是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
音乐的美的构成
1.音乐所依赖的媒介就是声音,声音自身的质量决定着音乐的美感
2.各种声音按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起来,就能塑造出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特定的)。
3.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以表演者的演奏为中介。(但是天然的风雨声却例外)
4.音乐是完全动态的艺术(从音乐艺术的形态学特征上来说)。
戏剧
戏剧艺术的根本特点仍然是它的时间性因为各种基本元素在时间进程中展开
戏剧是时间艺术中最接近空间艺术的。
第六章:审美教育论
美育观的源流
中国
1.在诗、歌、舞一体的“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最早可追溯到舜时代以乐感化,如《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
2.西周时礼乐纳入教育。
3.孔子提出了“游于艺”
4.先秦儒家
《乐记》——潜移默化 【天人、人际】
中和【孔子赞赏《关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认为“过犹不及”,讲究中庸之道】
5.建安时期,徐幹《中论艺纪》首次提到了“美育”一词
6.魏晋时期:审美开始摆脱礼法的束缚,美育不再只是教化的一部分。
7.宋代:朱熹——“消融查滓”。【亚里士多德——“净化”】
8.明清时期:金圣叹——小说“见文观心”;李渔——戏曲情节离奇,文词警拔
9.近代: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1901年在《哲学总论》),倡导“以美育代宗教”。【自由、进步、普及】
王国维、蔡元培的倡导,美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美育自由,宗教强制 2.美育进步,宗教保守 3.美育普及,宗教有界
10.梁启超:“趣味教育”、强调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美育”功能
11.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其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1.强化了美育的情感感化功能;
2.把它作为智育和德育的工具,显示出美育以情感为动力的感性特征的魅力。
西方
1.柏拉图: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者。
①审美教育可以陶冶心灵。
②艺术作品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③重视音乐教育
2.亚里士多德:节制和净化
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就在于能够通过理性对感性加以节制和净化。审美功能与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有机统一。
3.贺拉斯:《诗艺》——“寓教于乐”,文艺三特性:真实性、形象性、情感性。
4.中世纪:美育被纳入宗教的范畴。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奠基人是普罗提诺。
5.席勒:1795年发表《美育书简》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出现。 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审美活动是自由的。 美育的独特目的:促进鉴赏力。
6.马克思:从对异化现实的批判出发,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
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的地位※
①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
②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③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美育的内涵
美育的三种历史观点
美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区别
人格教育: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取消了美育的独立性
导致美善不分的原因:一是由于在人类文明的初期,所有的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二是由于在古代,学科尚未分化清。(例孔子以山水比德,屈原芳草自喻,都是来自中国审美文化中的美善相兼的价值观的。)
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物质与意识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
体现了近代西方物质与意识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对立。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在学理上是不妥的。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
艺术教育:过于夸大了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限制以至遮蔽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美育的内涵
手段: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
实践基础:审美活动。
教育方式:有组织、有目的。
美育内涵遵循的三原则※
①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
②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
③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审美教育 VS 审美活动】
美育的特点
美育的特点
①诉诸感性: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是美育最显著的特点。
②潜移默化:美育对于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是如春风化雨般的逐渐沁入人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发生着微小的 变化,渐渐形成一种心理结构,持久地影响着精神生活。
③能动性: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求。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儒、道、禅美育的“化育”特点
儒家:让人精神上获得解放,进入一种顺应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美善相谐)【“游于艺”,“草上之风必偃”】
道家: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禅宗:注重自身修养,注重自我领悟。
追求“自己感化自己”。从有限中看到了无限,从片刻中看到永恒,进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五灯会元》中国佛教禅宗史书)的最高境界。
美育的功能
功能※
①怡情养性:美育是通过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调节,达到心理平衡、人格的完善。美育的方式是建立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的。 同时,美育又体现着以道制欲的原则。
②化性起伪:“性”是指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 “伪” 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练习,使得人的本恶的善性变成了人性。
荀子以“化性起伪”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从中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
德育和美育的区别
1.德育带有强制性的外在影响,美育的方式是动于内,从内心、从人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
2.审美对人的感化往往使人亲和,充满爱心。而道德规范则是一种严肃的要求。
怡情养性和以道制欲的关系
①美育本来是通过适应人的感性要求和欲望的方式去感动人的。
②人的感性欲望本来是自然的,无节制的,一味的放纵,让人沉湎其中,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也会违反社会的道德规范,不能体现出和谐的原则
③美育就是指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中实现对人的感化。
美育的目的【非】
美育的目的
美育的根本目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人成为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
①美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审美的人。
②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岀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
③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④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⑤美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所追求并形成的价值根本上具有同一性。【自由】
审美活动的独特意义
①为人构筑起一个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使人在现实中处于分裂状态的感性与理性得到和谐统一。
②能使人由此而深刻体悟到做人的价值、尊严和崇高的使命,从而在人的心里鼓起追寻理想的激情。
③通过审美,主体的生命得到了陶冶和洗礼,提升和拓展; 通过审美,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了重组和塑造,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