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
全面系统地描述了血液的组成,抗凝促凝过程,凝血途径,以及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编辑于2020-07-17 00:34:58血液
血浆
血浆渗透压300
晶体渗透压298.7
构成血浆渗透压主要成分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80%来自NA+和CL+
胶体渗透压1.3
构成血浆渗透压次要成分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75%-80%来自白蛋白
血浆的构成
溶解于水中的物质—气体(co2,o2,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
血浆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水
正常血浆PH值维持
血浆缓冲对
NAHCO3/H2CO3=20:1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4
肺调节H2CO3
肾调节HCO3-
血细胞
血液指标
血液比重
全血比重1.050-1.060
红细胞越多,全血比重越大
血浆比重1.025-1.030
血浆蛋白越多,血浆比重越大
红细胞比重1.090-1.092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越多,红细胞比重越大
血液粘度
全血粘度4.0-5.0
全血粘度取决于血细胞比容,血流切率
血浆粘度1.6-2.4
血浆粘度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白细胞(4-10)
血细胞生理
中性粒细胞(N)50%-70%(吞噬杀伤细菌)
细菌感染:WBC,N增高
结构
杆状核(St)0-5%
分叶核(Sg)50%-70%
N减少
感染性疾病(病毒,原虫,革兰氏阴性菌,急性化脓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血液系统疾病,溶血
物理化学因素,术后组织损伤,急性大失血,中毒
脾大,肝硬化,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
核左移:临床意义与中性粒细胞升高相同
核右移:临床意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嗜碱性粒细胞(B)0%-1%
参与过敏反应
B升高
过敏
慢粒白血病
肿瘤转移
嗜酸性粒细胞(E)0.5%-1.5%
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限制过敏反应,抑制嗜碱性细胞
E升高
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性疾病
皮肤病
慢粒白血病
单核细胞(M)3%-8%(防御功能)
慢性炎症:单核细胞升高
形状:肾型,马蹄状
M升高: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淋巴细胞(L)20%-40%
T细胞从骨髓迁移,在胸腺内成熟,T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
B细胞在骨髓成熟,迁移至外周淋巴结,B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
L升高
病毒性感染
生理特性:除淋巴细胞外都能申出伪足做变性运动到达炎症部位
WBC功能
免疫,止血化瘀
红细胞RBC(男4.0-5.5女3.5-5.0)
红细胞生长过程
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72h-网织红细胞-红细胞-120d-衰亡
衰亡红细胞
珠蛋白,铁
参与再造血
胆色素
参与胆红素代谢
红细胞缓冲对
细胞内外各离子浓度
细胞内K离子浓度是细胞外30倍
细胞外NA离子浓度是细胞内20倍
细胞外CL离子浓度是细胞内17倍
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氧和血红蛋白钾盐/氧和血红蛋白
K2HPO4/KH2PO4
红细胞生成和调节
红细胞功能
运输co2,o2,缓冲作用,免疫功能
红细胞调节
EPO(红细胞生成素)由肾间质细胞产生
BPA(爆氏促进因子)
性激素
生成部位
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红细胞造血原料
重要原料
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
重要辅助
叶酸,VitB12是合成DNA 所需的重要辅酶
其他原料
氨基酸,VitB6,B2,C,E,微量元素
生成调节
正性调节
EPO-组织缺氧是促进EPO分泌的生理性刺激因素因素
肾供氧不足-贫血,缺氧均可促进EPO形成。EPO生成不足-肾性贫血
爆氏促进激活物(BPA),雄激素,甲状腺激素
负性调节
转化生长因素β,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
红细胞三大生理特征
可塑变形性
与形状,粘度,弹性有关,双凹圆碟形
悬浮稳定性(血沉时红细胞沉降率)
稳定性越好,血沉越慢
取决于红细胞叠连,主要与血浆成分有关,与红细胞本身无关
血沉实验:红细胞在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称红细胞沉降率ESR
ESR升高,血浆中胆固醇,球蛋白,纤维蛋白原都增高(荡秋千)
ESR降低,白蛋白,卵磷脂升高(洁白鹅卵石)
渗透脆性
指红细胞在低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红细胞在0.85%nacl中,正常
在低渗nacl溶液中-红细胞逐渐膨大成球形
在0.35%nacl溶液时,红细胞全部破裂出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变大
红细胞的破坏
血管外破坏90%
破坏部位:脾脏,骨髓
破坏机制:衰老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
血管内破坏10%
破坏机制:衰老红细胞在血管内受机械冲击受损
血红蛋白男120-160女110-150
血红蛋白血症
血红珠蛋白与结合珠蛋白结合,不能从肾小球滤过
游离HB-从肾小球滤过-HB尿
部分铁以含铁血黄素沉积在肾小管-含铁血黄素尿
HB被近端小管吸收-分解为铁,卟啉,珠蛋白
血小板BLT(100-300)
TOP(血小板生成素),由肝实质细胞分泌,他是血小板生成最重要的生理性调节
血小板生理
维持血管壁完整性
凝血与止血
血管受损时,PLI迅速黏附于内皮下的胶原表面,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封闭血管破口,血小板激活后,可为内源性凝血途径提供磷脂表面
受损血管修复
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增殖
血小板寿命
寿命为7-14天,但只在最初两天具有生理功能
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粘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
粘附:指血小板与非血小板之间,血管损伤后,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组织
释放:释放5-HT(5羟色胺),TXA2(血栓素A2)
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着
第一聚集时相(可逆)
第二聚集时相(不可逆),与释放ADP(二磷酸腺苷),TXA2(血栓素A2)有关
聚集剂
生理性聚集剂:ADP,肾上腺素,5-HT,胶原,凝血酶,TXA2
病理性聚集剂: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
血小板聚集抑制物:前列环素(PCI2),NO,PGI2可提高血小板内cAMP(环磷酸腺苷)浓度,抗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若血管内皮受损,局部前列环素(TXA2)生成减少,导致血小板聚集。NO可提高血小板内cGMP(环磷酸鸟苷)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可抑制COX(环氧化酶),减少血小板内TXA2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收缩
血小板的收缩能力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有关
血小板活化后胞质内的钙离子的增高可引起血小板收缩反应
当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收缩时,可使血块回缩
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下降时,可使血块回缩不良
血块收缩实验:血小板收缩,血块缩小,血清析出。其中血小板收缩能力与血小板收缩蛋白有关,血凝块中有纤维蛋白,但是血小板收缩与纤维蛋白无关。
吸附
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
基本过程
小血管收缩
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
血管壁受损引起血管肌源性收缩
血小板粘附受损部位并释放5-HT,TXA2等缩血管物质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血管损伤后,血小板识别并黏附于内皮下胶原上-血小板释放5-HT,TXA2-促进血小板不可逆性聚集,吸附。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启动凝血系统,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血栓,局部纤维组织增生
凝血因子
种类
一共14种(1-12+高分子量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
成分
除了FIV的成分为钙离子外,其余均为蛋白质(该死钙IV)
存在部位:
除FIII凝血因子存在于细胞外,其他均在血浆(三口组)
合成部位
FIII(组织损伤所产生)。FIV(存在于血浆中的钙离子),FV(存在于内皮细胞,血小板),其余均在肝脏合成
依赖VitK
FII,FVII,FIX,FX的合成需VitK的参与
最不稳定
FV(易变因子),FVIII(抗血友病因子)舞吧
甲型血友病缺乏FVIII
乙型血友病缺乏FIX
凝血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所需要的凝血因子来源于血浆)
外源性凝血途径(所需要的凝血因子一部分来源于血浆,一部分来源于组织因子)
血液凝固的负性控制
正常人不发生凝固的原因
血液流动快
血管内膜光滑完整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用
有抗凝物质存在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成分接触
血管内皮有抗凝功能,内皮细胞合成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与血浆中的抗凝血酶(FIII)结合,可灭活凝血酶
血管内皮有抗血小板功能,血管内皮会合成前列环素,NO,
体内存在的各种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概念:包括抗凝血酶III,肝素辅因子II,C1抑制物,α2-抗纤溶蛋白酶,α2-巨球蛋白
抗凝血酶
最主要抑制物,负责灭活60%-70%凝血酶,剩下的由肝素辅因子II负责
由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合成,能与内源性凝血途径产生的凝血酶IXa,Xa,XIa,XIIa分子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而抑制其活性
缺肝素时抗凝血酶抗凝作用不明显,与肝素结合后抗凝作用增加2000倍
肝素辅因子II
可灭活30%凝血酶
蛋白质C系统
概念:蛋白质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S,蛋白质C抑制物
功能:
蛋白质C系统可灭活不稳定因子Va,vIIIa,抑制FX,以及凝血酶原的激活
活化的蛋白质C可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
蛋白质S是蛋白C的辅因子,可使活化的蛋白质C对Va,VIIIa灭活作用大大增强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S
在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抗凝机制: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剂,为主要生理性抗凝物质TFPS可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结合,注射肝素可引起与内皮细胞结合的TFPS释放,血浆TFPS可升高几倍。
肝素
在肥大细胞,碱性粒细胞合成
肝素具有较强的抗凝物质,但在缺乏抗凝血酶的条件下,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弱,因此,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而间接发挥抗凝作用。
促进组织因子途径激活物TFPS释放,而抑制凝血过程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正常情况下,组织损伤所形成的止血栓,在止血使命完成后,逐步消失以保证血管的通畅。所以止血栓的溶解依赖于纤维蛋白的溶解系统(纤溶系统)
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抑制物
纤溶系统:1纤溶酶原的激活,2纤维蛋白的降解
纤溶酶原激活物包括: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FXIIa,激肽释放酶
促凝和抗凝
温水盐纱布:异物可激活FXII及PLT,加温可促进酶促反应促凝
枸缘酸钠:枸缘酸钠(耦合血浆中的钙离子)与钙离子结合而去除血浆中的钙离子体外抗凝
华法林:VitK拮抗剂,可抑制FII,VII,IX,X合成体内抗凝
肝素:体内,体外均可抗凝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
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
将不同血型的两个人血液混合在一起,RBC发生凝集现象。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凝集原(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
指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蛋白质,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作用
凝集素(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
能与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存在于血浆中
血型的抗体抗原分配
A型血:A抗原,B抗体
B型血:B抗原,A抗体
AB 型血:A+B抗原,无A+B抗体
O型血:无A+B抗原,有A+B抗体
ABO血型遗传
A,B基因为显性基因,O基因为隐性基因
4中血型表现性对应6种基因型:A型血:(AO,AA),B型血(BO,BB),O型血(00),AB型血(AB)
RH血型系统
概念
RH阳性为D抗原,RH阴性为其他抗原
凝集原
RH抗原:D,E,Cc,e
凝集素
血清中不存在天然凝集素,需要通过体液免疫产生
抗体类型
为不完全抗体IgG,可以通过胎盘
溶血反应
只有当RH阴性的妈妈怀了两胎,并且两胎都是RH阳性时,第二胎,RH阳性胎儿会产生溶血反应(当RH阴性妈妈怀第一胎RH阳性胎儿时,胎儿的D抗原刺激妈妈产生IgG抗体,使得第二胎时IGg抗体进入胎盘侵害胎儿)
溶血程度
状况严重,黄疸,贫血,肝脾肿大
ABO血型系统
凝集原
A,B
凝集素
出生几个月后,血清中一直存在,不需要通过体液免疫产生
抗体类型
天然抗体IgM(分子量最大),不能通过胎盘。免疫性抗体IgM可以通过胎盘
溶血反应
血型不合时的输血
母子ABO血型不合,母亲O型,胎儿A型或B型可溶血
溶血程度
轻,除黄疸外,无明显其他异常
血量
定义
机体全身血量总量
正常值
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7%-8%(70-80ml/Kg)
计算
血量=红细胞总容积/红细胞比容
输血原则
同型配血
交叉配血
主侧实验:供血者的红细胞输入受血者的血清
次侧实验
受血者的红细胞输入供血者的血清
非同型配血
O型血为万能供血者,AB型血为万能受血者,但不同血型之间的输血应少量及缓慢
成分输血
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节约血源。
主策次侧均不凝集:配血相合,不以输血
主侧凝集:配血不合,不以输血
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配血基本相合,适用于万能供血者
红细胞破裂
释放血红蛋白
珠蛋白
血红素
铁
卟啉
游离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随胆汁排入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