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未命名(1)
历史……1第一章 袁腾飞说中国史
编辑于2020-07-19 21:35:50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第一章
唐尧
禅让制(先后皇帝关系不近)
虞舜
伯益(子)
夏禹
传位启(子)
夏朝
都城
阳城(即河南登封少林寺)
疆域
晋南豫西,山西南部、河南西部
君主
王位世袭制(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夏启
夏桀(夏朝最后一位君主)
商朝(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朝代,也称殷朝)
都城
豪
(商朝中期盘庚时迁至)殷
河南安阳
数次迁都(至少5次)
躲避水患(黄河易泛滥)
王位争夺厉害
统治中心
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
君主
商朝国君名字往往跟天干有关
商汤(灭夏)
建立商朝前曾以部落形式迁徙8次
盘庚(中期)
最后一次迁都
帝辛(最后一位)
谥号
纣
夏商周时耕地使用农具以木、石、骨、蚌为主,礼器、武器使青铜器。 玉、瓷:化土为玉即瓷。瓷讲究光如镜、薄如纸、温如玉、声如磬。 因为崇玉所以爱瓷,因此用漆。
周朝(历史称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都城
镐京
今陕西西安附近
地域
150万平方公里,人口据说上千万
君主
周文王
周武王(伐纣)
名字
姬发
弟弟周公
名字
姬旦
制造
谥号
意思
用一两个字概括一生功过是非
采用
除秦始皇觉得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废弃谥法,周朝至清朝一直使用。
制度
谥号总共五十几个字
表扬的
经天纬地曰“文”
克定祸乱/刚强直理曰“武”
除残去虐曰“汤”
“德”
“景”
批评的
杀戮无辜曰“纣”“厉”
“炀”
动祭乱常曰“幽”
同情的
短折不成曰“殇”
慈仁短折曰“怀”
周厉王
国人暴动
意思
国人指镐京(都城/首都)城里人暴动
古时内城为城外城为郭,最大的郭是首都-古称中国
起因
不让百姓采摘捕猎,不准私下议论他
导致城里人“怨声不敢载道”只能道路以目
结果
赶走了厉王,周公、召公两位大臣联合执政
周公、召公联合执政(共和元年)
周宣王(厉王太子)
宣王中兴
周幽王(宣王儿子)
宠幸褒姒
烽火戏诸侯
废原太子
导致犬戎灭西周
华夏周围是蛮夷戎狄,犬戎即野人。 西周是第一个被少数民族灭掉的华夏政权。
制度
天子有14个师,一个师有2500人,共35000人
大国三师,中国两师,下国一师
军队
至春秋时期兵器都是木头棒子
殳
梃
即杖
杵
乘-一车3人车后72个拿兵器的人,还有25个“后勤”,100个人算作一乘
土地制度
井田制
天子分封后一帮人给种地,交纳供赋
分封制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周武王分封了71个诸侯国
先封天子的兄弟,叔伯,子侄,封完亲戚再封功臣
功劳最大-姜子牙(后代被封齐国国君)
先代贵族-纣王叔叔-微子(被封宋国国君)
封完需服从命令,经常要朝觐;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地域太宽管不过来,于是有了分封制度,王只管“中国”,即首都周围
东周
君主
周平王
迁都洛邑
周桓王(平王孙子)
周昭王
周威烈王
周威烈王23年册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和魏斯为侯,俗称三家分晋
春秋诸侯争霸 春秋五霸(加上三家分晋、田氏伐齐,变成战国七雄)
齐桓公(侯爵国)
任管仲为相
提出“尊王攘夷”-谓尊崇王室,排斥夷狄
使百姓不被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同化
相地而衰征
建立30000人的常备军
救邢存卫
共同伐楚
葵丘会盟
齐国大夫田氏废掉姜氏(齐桓公本来该姓姜)取而代之成为诸侯(田氏伐齐)
晋文公(侯爵国)
据说三家分晋即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一开始晋国有六家大夫,后来两家覆灭,一家给韩赵魏联合灭了,最后索性废了国君,周被迫封三晋,变成了韩国、赵国、魏国
楚庄王(南蛮少数民族政权)(子爵国)
他给周天子(周昭王)坐的船是胶水粘的,没开多久就散架了
周昭王南征失败,东周的王朝由盛转衰
吴王阖闾
今苏州
越王勾践
今绍兴
春秋-老子(道家),孔子(儒家)。
老子-政治主张“无为”
孔子-提倡“有为”
中心思想是“仁”,仁,义,礼,智,信。
同时强调“礼”—克己复礼
教学-因材施教,编订六经(乐经失传后五经)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战国
战国七雄
燕
齐
楚
吴起变法(失败)
秦
商鞅变法(秦孝公时实施成功)
一,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
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三,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爵分二十等,二十级是关内侯,一至八是民爵,晋升靠战场立功-所以敌人脑袋又称首级。
四,燔诗书而明法令
即后来的焚书坑儒
五,统一度量衡
长度(度),容积(量),重量(衡)
六,废分封,行县制
七,为田开阡陌封疆,废井田
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
赵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被看成蛮人)
魏
李悝变法(失败)
韩
铁器牛耕
私田开垦增多,国家索性一概按照规定交税,从国有制变成私有制
战国-儒墨道法百家争鸣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儒家-孟子-亚圣-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儒家主张法前王),强调德治,为政以德
另一位代表-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用自然改造自然)
道家-庄子-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者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法家-韩非子(商鞅变法的商鞅就是主张法家的)-一,不能以先王之道治当今之世,进行改革,即法后王。二,以法为本治国(纯粹治普通百姓),称法治(轻罪重刑)。三,加强中央集权。
个别谥号作例
江南初步开发
春秋时主要矛盾是南北-晋楚两国,战国时东西-秦国与关东六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形成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