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唯物史观
考研政治徐涛核心考案 肖秀荣精讲精练思维导图合集整理考研政治
编辑于2020-07-22 08:50:22唯物史观
社会发展的物质活动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没有看到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
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的力量,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因素,非决定性)
人口因素(影响因素,非决定性)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性)
生产力
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本,决定)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以感性认识为主)
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有关的内容)
政治法律思想(核心/主导)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中与经济、阶级、利益无关的内容)
语言学、心理学、自然科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地能动的反作用(双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
概念: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的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表示人和自然地关系
结构
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技
科技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生产力包含科技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劳动中)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概念: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决定性的):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规律
经济基础
概念: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概念: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念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占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它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的内涵: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范畴: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两者缺一不可,犹如“骨骼”和“血肉”。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上层建筑不过是经济基础的政治和思想的表现形态。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纵向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横向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原因
取决于民族利益
取决于交往
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
社会形态更替的的前进行与曲折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革命是实现社会更替的重要手段(动力)
改革的性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动力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的一种重要动力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英雄史观
群众史观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
含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
原因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收到社会里条件的制约
经济条件(根本制约因素)
政治条件
精神文化条件
方法论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