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肌病(心肌病、心肌炎)
心肌病/心肌炎/内科学/临床医学/考研/核心知识点
编辑于2020-08-04 16:34:02心肌病(心肌病、心肌炎)
原发性心肌病
心肌病的分类
遗传性心肌病:例如肥厚型心肌病
混合性心肌病:例如扩张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
获得性心肌病:例如感染型心肌病、心动过速心肌病、心脏气球样变、围生期心肌病
常见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
病因
扩张性心肌病以病毒感染最常见
早期为左心室心腔扩大,后期各心腔均可扩大,并伴有收缩功能障碍
室壁变薄,常伴附壁血栓
病理学认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室壁略厚或正常。
可并发房颤而较少并发室颤(室颤主要见于缺血性心脏病)
临表
起病隐匿,早期可无症状
左心衰的表现:是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右心衰的表现
诊断
超声心动图
是首选检查、最有价值的确诊检查。可见各心腔扩大(尤其是左心室腔),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室壁运动普遍减弱。
室壁运功阶段性减弱见于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
X线检查
心界向两侧扩大,肺淤血、肺水肿等左心衰的表现。
题目中出现心界向两侧扩大时首先考虑扩张型心肌病、心包积液、心力衰竭
心脏磁共振
对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评估有很高的价值
心内膜心肌活检
有助于决定患者应尽早心脏移植还是先用心室泵辅助。
治疗
由扩张型心肌病引起的心衰首选β-R阻断剂。严重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心脏移植。
肥厚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病理特点
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典型表现)
心室非对称性肥厚
临床表现
劳力性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常于运动时晕厥
患者出现活动后晕厥可首先考虑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
是青少年、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
在左室流出道梗阻时,在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粗糙的收缩期杂音。使用β-R阻断剂、取卧位、下蹲位可使杂音减弱;而使用硝酸甘油、强心药、取站位、Valsava动作等可以使该杂音增强。
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收缩期杂音可考虑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肌梗死引起的室间隔破裂、室间隔缺损。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舒张期杂音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特征杂音
在二尖瓣前叶收缩期移向室间隔时,在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诊断
超声心动图:
是首选检查,是最有价值的确诊检查。可见心室(尤其是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而无心腔扩大,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达15mm(或室间隔与心室后壁厚度比≥1.3)。可见SAM现象(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前移)。
心电图:
常见病理性Q波。(病理性Q波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
治疗
由肥厚性心肌病引起的心衰首选钙拮抗剂或β-R阻断剂,禁用洋地黄。药物治疗无效或心功能NYHAIII-IV级的患者,若存在严重的流出道梗阻(流出道压力阶差>50mmHg),可考虑室间隔切除术。上述治疗均无效者可使用双腔起搏治疗。
洋地黄禁用于舒张性心衰,如肥厚性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所致的心衰
限制型心肌病
限制型心肌病以淀粉样变性多见,病理特点是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化
临表
酷似缩窄性心包炎,主要表现为心室充盈障碍
右心衰较重
诊断
超声心动图是最有价值的首选检查
超声心动图若见到心包增厚、室间隔抖动征,患者有奇脉,应考虑缩窄性心包炎
可见双心房、心室肥厚,心腔缩小
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以科萨奇B组病毒最常见,孤儿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也是常见的原因
临表
发病前1-3周有上感史
牵扯到上感史的病:病毒性心肌炎、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急性肾炎、IgA肾病(上感史<3d)、急性ITP、亚甲炎。
心律失常常为患者的首发症状,以房早、室早、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
心率较快但体温不高,心率增快与体温不相称
第一心音低钝
诊断
心内膜心肌活检是确诊的方法,但属于有创检查
可见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
心电图可有病理性Q波
病毒性心肌炎以针对左心功能不全的支持治疗为主,不主张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