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朱光潜《谈美》
朱光潜《谈美》讲书中内容基本都罗列出来。
编辑于2020-08-13 00:04:02朱光潜《谈美》
对艺术的态度
实用的
最高目的:善
特点:维持生活、实用主义源于经验
来源:知觉感觉(经验)
科学的
最高目的:真
特点:客观理性、无所为而为
来源:抽象感知
美感的
最高目的:美
特点:注意力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
来源:直觉
美感
美感的两个要素
艺术与人应有适当距离
几种距离形式
现实与幻景
例:莱茵河畔的倒影比真实的美丽
地理位置
例:景区人民和游客对风景的态度
时间跨度
例:不同时间的感觉、司马相如
与现实的差距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艺术不是写实
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 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 乎艺术呢了?(中国画和西方古代的画不用远近阴影)
艺术与人的移情作用
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
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美感不是什么?
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引出:佛洛伊德认为的性欲是美感,这是一种享乐主义。
美感经验是直觉而不是反省的
美感与联想的区别
联想
时刻在发生
基于经验
知觉和想象的基础
形式与内容
内容派
文艺的价值看情思而决定。
例:革命文学、文以载道
形式派
轻内容,艺术为艺术。
例:文学的浪漫主义、绘画的印象主义
结论
联想有碍于美感
联想动用思考
联想的跳跃性
联想具有偶然性
美感是形式的而非内容的。
批评、考证与欣赏之别
考证的内容
作品版本的矫正
作品来源
作者生平
批评
批评学者的类别:
“导师”:有理想无能实现创作,以理想要求别人。
“法官”:心中存在几条纪律,那纪律衡量一切美丑。
“舌人”:将外向话翻译为本地化,不做评判,介绍作品和 作者的背景,让欣赏者易于明了。(二手知识、现代较多、翻译)
“瞥餐者”:印象主义的批评,使用欣赏的批评, 容易将快感认为是美感。
态度
批评的态度:冷静的,不杂情感的,采用反省的理解。
欣赏的态度: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全凭直觉。
结论:批评和考证都不是欣赏,但欣赏以批评、考证为基础。
什么是美
一般人观点
认为美是固有的
例:美人、鲜花,但是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哲学家观点
认为美是心的产品
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
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
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
作者观点
认为美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
我于物如何相关
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
心灵把混乱的事物综合成整体的倾向却有一个限制, 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美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美是对立的,是“自然”则没成为美,是“美”则不“自然”。
自然美的观点是经过加工的。
美的欣赏
美的欣赏把自然加以艺术化
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
美的欣赏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不带占有欲。
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别
错误观点
写实主义(源于法国卢梭)
理想主义
结论
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
艺术的美不是从模仿自然美得来的。
结语
“慢慢走,欣赏啊!”
艺术与人生
原则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完满的人生是实用、科学、美满的综合发展。
完美生活的要素
完整的人格
例:陶渊明的不为乡野小儿五斗米折腰; 苏格拉底入狱前让邻居还欠的一只鸡钱。
艺术生活要有源源不断的情趣,切忌俗滥
本色的生活
有“源头活水”的生活
有欣赏的生活
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艺术生活的态度
对人生的严肃主义
豁达的人生
①王荆公作“春风又绿江南岸”; ②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 ③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
真善美的统一
创造美
创造和欣赏
艺术和游戏
相似点
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
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的勾当。
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
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游戏为创造一种,以游戏为例。 例:以儿童骑马为例,骑弟弟无力改为扫帚。 ①孩童骑马 ②马高无法骑,以弟弟、扫帚替 ③扫帚看为马 ④无法骑马,安慰自己创骑马游戏
不同点
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社会性。
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
艺术需要传达,研究传达技巧。
创造和想象
再现的想象
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是如此。
创造的想象
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
类别
分想作用
就是把某一个意象(比如说鸦)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
联想作用
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托物、拟人)
创造和情感
情感促成生命与万物的通感
情感促成主观与客观的融合
情感的综合
意象的综合,意象不散漫。
创造与格律
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大艺术家多从格律入手。
脱化格律,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脱化格律非易事。
格律的起源是归纳的,格律的应用是演绎的。
创造与模仿
技巧
传达的方法
筋肉活动、肌肉记忆
媒介的知识
工具论
结论
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天才和灵感
遗传和环境、努力
灵感
特征
突如其来的
不由自主的
突如其去的
来源于潜意识
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进步之后又停顿, 停顿之后又进步,如此辗转几次,字才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