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朱光潜《谈美》思维导图
朱光潜《谈美》思维导图,包括谈美的价值、主要内容、注意的句子和总结等内容,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1-11-23 14:44:23朱光潜《谈美》心得
谈美的价值
艺术最可爱之处在于欣赏的世界真正是一个如萨特所说“主观性林立的世界”
朱光潜先生可以将虚无缥缈的美写的如此清晰
主要内容
1,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1,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2,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 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审美对象)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1,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2,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3,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
4,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解释:1,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 2,“天气冷”其实只是“我觉得天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
1,“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 ⬆️看来, 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2,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3,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
4,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
4,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1,从我们的立脚点看,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罗斯金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谈; 弗洛伊德把美感还原为性冲动,都不足取。
2,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 ... 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5,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 美感与联想
1,意识在活动时就是联想在进行,所以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起联想。听到声音知道说话的是谁,见到一个词知道它的意义,都是起于联想作用。联想是以旧经验诊释新经验,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因为它们都得根据过去的经验。
2,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作者对两种概念还是有区别的。只是限于时代,未能有更清楚的分辨。
3,(因为联想而对某物有好感)这都是自然的倾向,但是这都不是美感,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6,灵魂在杰作中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1,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
2,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3,印象派的批评可以说就是“欣赏的批评”。就我个人说,我是倾向这一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印象派往往把快感误认为美感。 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我们只说“我觉得它好”还不够,我们还应说出我何以觉得它好的道理。)说出道理就是一般人所谓批评的态度了。
7,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与自然
1,最简单的形象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从此可知在外物者原来是散漫混乱,经过知觉的综合作用,才现出形象来。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认知过程
2,心灵把混乱的事物综合成整体的倾向却有一个限制,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3,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 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自然是无所谓美与不美的。“美”也可以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判断。)
4,美的欣赏也是如此,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由此可见艺术传达的也是个人经验,即此处的“人情”和“理想”。)
8,依样画葫芦 ——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解释:从美学观点看,“自然美”虽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但是通常说“自然美”时所用的 “美”字却另有一种意义,和说“艺术美”时所用的“美”字不应该混为一事,这个分别非常重要,我们须把它剖析清楚。
1,自然界唯一无二的固有的分别,只是常态与变态的分别。 通常所谓“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态,所谓“自然丑”就是指事物的变态。 3,自然美为许多最普遍的性质之总和。就每个独立的性质说,它是最普遍的;但是就总和说,它却不可多得,所以成为理想,为人称美。
2,一般人大半以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对象和成因虽不同,而其为美则一。自然丑和艺术丑也是如此。这个普遍的误解酿成艺术史上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义,一是理想主义。 在表面上看,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似乎相反,其实它们的基本主张是相同的,它们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它们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严格地说,理想主义只是一种精炼的写实主义。
3,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做得好诗文的人都不能说是模仿字典。
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 艺术与游戏
1,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都要根据想象与情感。... 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
2,游戏是艺术的雏形,艺术与游戏的共同点有: 像艺术一样,游戏不完全是模仿自然,它也带有几分创造性。 (游戏中)全局尽管荒唐,而各部分却仍须合理。
3,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社会性。 艺术的风尚一半是作者造成的,一半也是社会造成的。 ,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因为艺术有社会性,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意象传达于天下后世。
4,艺术家既然要借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使旁人也能同赏共乐,便不能不研究“传达”所必需的技巧。他第一要研究他所借以传达的媒介,第二要研究应用这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形式出来。 (比如说作诗文,语言就是媒介。这种媒介要恰能传出情思,不可任意乱用。)
10,空中楼阁 —— 创造的想象
解释:什么叫做想象呢?它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比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一个寒鸦的影子, 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 2,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是如此。
1,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
2,我们所有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都是嵌在整个经验里面的,都是和许多其他意象固结在一起的。所以先进行“分想”作用,把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意象分离开来。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
11,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 创造与情感
解释: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只能解释某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不能解释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独抉择该意象。 (在长信宫四围的许多事物之中,只有带昭阳日影的寒鸦可以和弃妇的情怀相照映,只有它可以显出一种“怨”的情境。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1,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做不尽的。 王昌龄既不是班婕妤,又不是“闺中少妇”,何以能感到她们的情感呢?这又要回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老问题了。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他们在描写一个人时,就要钻进那个人的心孔,在霎时间就要变成那个人,亲自享受他的生命,领略他的情感。所以我们读他们的作品时,觉得它深中情理。在这种心灵感通中我们可以见出宇宙生命的连贯。诗人和艺术家的心就是一个小宇宙。
2,一般批评家常欢喜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浅。 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 解释⬇️ 他也是拿弃妇的遭遇当作一幅画来欣赏。在想象到聚精会神时,他达到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物我同一的境界,霎时之间, 他的心境就变成班婕妤的心境了, 他已经由客观的观赏者变而为主观的享受者了。 总之,主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超以象外”,客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得其环中”,像司空图所说的
12,从心所欲,不逾矩 —— 创造与格律
1,诗和散文不同。散文叙事说理,事理是直捷了当、一往无余的,所以它忌讳纤回往复,贵能直率流畅。诗遣兴表情,兴与情都是低徊往复、缠绵不尽的,所以它忌讳直率,贵有一唱三叹之音,使情溢于辞。粗略地说,散文大半用叙述语气,诗大半用惊叹语气。
2,“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 (真正的艺术家使用格律,是因为他真实地体悟到了格律背后的情感规律,他已经穷尽了旧有格律在表达上的潜力;这时他再有超越前人的体悟,自然要跳脱出旧有格律,乃至于创造新的格律。艺术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13,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 创造与模仿
解释: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 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 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 我如果勉强动手,我所画出来的全不像我所想出来的,我本来要画一条直线,画出来的线却是七弯八扭,我的手不能听我的心指使。 穷究到底,艺术的创造不过是手能从心,不过是能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变的动作恰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是刻在石上。
1,我的手腕筋肉只有写“虎”字的习惯,没有画虎的习惯。筋肉活动成了习惯以后就非常纯熟,可以从心所欲,意到笔随;但是在最初养成这种习惯时,好比小孩子学走路,大人初学游水,都要跌几跤或是喝几次水,才可以学会。) 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人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1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天才与灵感
1,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美国的独立、法国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极重大的事件,而当时艺术却卑卑不足高论。伟大的艺术也不必有伟大的时代做背景,席勒和歌德的时代,德国还是一个没有统一的纷乱的国家。 2,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
灵感有三个特征: 1,突如其来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 2,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时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希望它来时它偏不来,不希望它来时它却蓦然出现。 3,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练习作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兴”也就是灵感。诗文和一切艺术一样都宜于乘兴会来时下手。兴会一来,思致自然滔滔不绝。没有兴会时写一句极平常的话倒比写什么还难。兴会来时最忌外扰。本来文思正在源源而来,外面狗叫一声,或是墨水猛然打倒了,便会把思路打断。断了之后就想尽方法也接不上来。
15,慢慢走,欣赏啊 —— 人生的艺术化
1,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
2,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3,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注意的句子
1,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
2,注意力的集中,意向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3,慢慢走,欣赏啊。
4,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5,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体验,而美感体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6,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7,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艺术的美不是从模仿自然美中得来的。
8,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
9,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
10,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渴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总结
莎士比亚说过,看戏与演戏是两种人生理想,世界只是一个戏台。这话如果不错,人生当然也只是一部戏剧。戏要有人演,也要有人看。没有人演,就没有戏看。没有人看,也就没有人肯演。演戏人在台上走台步。坐姿势,拉嗓子,嬉笑怒骂,悲欢离合。演的酣畅淋漓,尽态极妍。看戏人在台呆目瞪怒,得意忘形,拍案叫好,两方皆大欢喜。欢喜的是人生煞是热闹,至少是这片刻光阴不曾空过。世间人有生来是演戏的,也有生来是看戏的。这演与看分别主要的在如何安顿自我上面见出。演戏要置身局中。时时把“我”抬出来,使我成为推动机器的枢纽。在这世界中产生变化,就在这产生变化上实现自我,看戏要置身局外,时时把“我”搁在旁边,始终维持在一个关照者的地位。吸纳这世界中的一切变化,是他们在眼中成为可欣赏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