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非洲马瘟
兽医基础-动物传染病-1类疫病(3) 非洲马瘟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壮病毒属的非洲马瘟(AHV)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皮下和肺水肿即脏器表面出血为特征的急性和亚急性传染病。分为急性肺炎型(咳嗽、呼吸困难、鼻孔流白色泡沫样液体)、亚急性心脏型(头部、眼睑、颈部、皮下发热、肿胀,呼吸加快,腹式呼吸),肺心型(心型 肺型)、热型(轻微)
编辑于2020-10-03 16:58:32兽医基础-动物传染病-1类疫病(4) 小反刍兽疫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眼鼻分泌物多、口炎、肺炎、腹泻胃特征,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斑马样条纹-肠道出血)
农学-花草种植-种子萌发实验探索方案汇总-薄荷。 汇总种子萌发前处理实验方案并汇总结果,以期找到高萌发、易使植株成活的方案。
兽医基础-动物传染病-1类疫病(3) 非洲马瘟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壮病毒属的非洲马瘟(AHV)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皮下和肺水肿即脏器表面出血为特征的急性和亚急性传染病。分为急性肺炎型(咳嗽、呼吸困难、鼻孔流白色泡沫样液体)、亚急性心脏型(头部、眼睑、颈部、皮下发热、肿胀,呼吸加快,腹式呼吸),肺心型(心型 肺型)、热型(轻微)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兽医基础-动物传染病-1类疫病(4) 小反刍兽疫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眼鼻分泌物多、口炎、肺炎、腹泻胃特征,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斑马样条纹-肠道出血)
农学-花草种植-种子萌发实验探索方案汇总-薄荷。 汇总种子萌发前处理实验方案并汇总结果,以期找到高萌发、易使植株成活的方案。
兽医基础-动物传染病-1类疫病(3) 非洲马瘟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壮病毒属的非洲马瘟(AHV)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皮下和肺水肿即脏器表面出血为特征的急性和亚急性传染病。分为急性肺炎型(咳嗽、呼吸困难、鼻孔流白色泡沫样液体)、亚急性心脏型(头部、眼睑、颈部、皮下发热、肿胀,呼吸加快,腹式呼吸),肺心型(心型 肺型)、热型(轻微)
非洲马瘟
基本概念
非洲马瘟病毒
以发热、肺和皮下水肿及脏器出血为特征的急性和亚急性传染病
唯一的马属动物1类疫病
马死亡率95%,骡50%-70%,驴10%
中国暂无发生,主要在非洲;2020年4月泰国发生AHS,死亡100多匹马
主虫媒传播
潜伏期3-9d
病原
种属
呼肠孤病毒科环壮病毒属
形态
无囊膜,直径约75nm,两层20面体对称的衣壳,由32个颗粒组成
病毒组成
核酸
基因组为10个双链RNA组成
3个大的L1-L3
3个中等的M4-M6
4个小的S7-S10
蛋白质
编码10个蛋白质
内衣壳
2个主要蛋白VP3、7;3个次要蛋白VP1、4、6
外衣壳
VP2、5
3个非结构蛋白
NS1、2和NS3/NS3A
血清型
9种,AHSV1-9
AHSV-1、2;AHSV-3、7;AHSV-5、8;AHSV6、9之间存在交叉的亲缘关系
主要蛋白功能及特点
VP2
最主要的型特异性抗原,由L2编码,与VP5一起与病毒的中和抗体发生反应
其cDNA有典型环状病毒5-GTT和TAC-3的末端序列
ORF编码蛋白分子质量123ku
各血清型间,蛋白序列变动范围47.6-71.4%,变异率最大蛋白
抗原区域
AHSV-3具多个抗原区域,多数抗原位点和中和位点在252-488aa区域,各型差异大,且多亲水性氨基酸;交叉反应(具亲缘则相对保守)
AHSV-4主要抗原位点在199-414aa;有15个位点,分为两组。
223-400aa含12个
568-681aa含3个
这种分布使VP2和5相互作用,更好展现VP2的中和表位
2个中和表位,321-339aa和377-400aa,两个联合产生更有效的中和反应
ELISA实验表明:抗原位点8、11、12与抗体结合,4、6、15与抗体反应但不表现中和活性。其它位点不于抗体反应,可能埋入病毒内
中和表位通常结合在病毒表面,阻止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而被细胞摄取
VP5
M6基因编码,5端非编码区保守序列5-GUUAA-3,与BTV(蓝舌)、EHDV(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相同。3端非编码区保守序列5-ACAUAC-3。ORF编码蛋白56.9ku。
AHSV-6、4,BTV-10和EHDV-1的VP5序列高度保守。
3个保守区域(1-123aa、192-273aa、438-491aa),与VP2/7互作以保持病毒结构稳定。
作为外衣壳蛋白,在各血清型中相似性高
VP2包围VP5,不与宿主产生中和反应
作用:与更保守的核心蛋白互作,以补偿VP2蛋白的变化;间接影响血清型,与VP2互作,改变VP2构象,引发血清学特征变化
抗原区域
蛋白免疫显性最明显的区域在N端的330个残基中,具两个抗原区域
151-200aa和83-120aa,分为8个抗原位点
中和表位85-92aa和179-185aa,前一个在不同的环状病毒中高度保守,其单克隆抗体能识别BTV和EHDV的VP5蛋白。
VP7和VP3
内衣壳蛋白,由S7和L3基因分别编码,VP7蛋白在各血清型高度保守,是群特异性抗原。
NS1
高度保守,由M5编码,以微管/聚合体形式存在于感染细胞中
将成熟病毒粒子从病毒包涵体运到细胞膜
作为分子伴侣防止在次要蛋白(VP1\4\6)与病毒的基因组正确合并前组装核心颗粒
NS3/NS3A
由S10基因的两个重叠ORF编码
与病毒形态发生和释放有关
细胞毒性反应
抵抗力
对酸(PH5.9以下)抵抗力弱,PH6-10之间稳定
37℃存37d,50℃存3h,60℃存15min
乙醚、0.4%β-丙烯内脂、0.1%福尔马林48h、石炭酸、碘伏灭活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马、带毒马及其血液、内脏、精液、分泌物、尿和脱落组织
病马恢复后90d仍带毒
毒血症期:马4-8d或18d;斑马、驴可持续28d以上
传播途径
虫媒传播-库蠓属昆虫吸血传播
不经口和接触传播;但狗食病料可经口感染
易感动物
马、骡、驴、斑马为易感者
马以幼龄易感最高
大象、野驴、骆驼、狗因接触病料而偶感
流行特点
季节性和地域性
多见温热潮湿季节,呈地方/爆发流行,传播速度快
厚霜、地势高燥、自然屏障等影响昆虫繁殖/运动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将使本病显著减少。
实验室动物
小鼠
防制
疫苗
多价弱毒苗
产生稳定抵抗力,但偶尔严重副作用,风险大
灭活苗
不产生严重副作用,但价格高,接种程序复杂
亚单位苗
体外表达VP2和VP5蛋白,能针对产生同源病毒的中和抗体,有明显保护作用
无疫地区不得使用AHS弱毒苗
防控措施
加强边境检疫
隔离期2月
提升应急能力
夯实技术储备
加强宣传培训
诊断
实验室检测
病原学检测
发热期采血(EDTA/OPG溶液,4度)
血清采集双份,分别在急性期和康复期/相隔21d采集。-20度保存
病死动物的脾、肺、淋巴结,无菌砂研后加入10%的甘油制成10%-20%的悬浮液,4度保存
接种于2-4日龄乳鼠脑内,观察4-10d,出现神经症状则继代接种;或有感染组织处理后的上清液、红细胞裂解液接种仓鼠肾细胞、马肾细胞、鸡胚细胞进行病毒培养,观察细胞病变或荧光抗体染色检查
血清学检测
补体结合(CF)
群特异性,不分血清型,用马属动物血清(60度30min)
中和抗体试验(VN)
中和抗体为型特异性抗体,滴度上升慢,主要用于血清分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具群特异性和高度敏感性
分子生物检测
RT-PCR
基于基因组s7设计引物
环介导等温扩增原理
依照VP7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具快速、特异、灵敏、操作简单的特点,现场检测
鉴别诊断
马传贫
马炭疽
马锥虫病、梨性虫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马病毒性动脉炎
马钩端螺旋体病
巴贝斯虫病
马器官性脑病
病理变化
不同类型有区别,但主特征为急性肺水肿和心肌损害(心肌炎和心肌的弥漫性出血)心肺有黄色胶冻样液体,肝轻度肿胀,淋巴结急性肿胀,脾多不肿大。
肺型
最显著特征-肺小叶间水肿和胸腔积液
全肺粉红/红色
整个支气管树充满白色泡沫
腹部和胸腔内充满大量黄色透明液体
胃底部充血,肠系膜、腹膜、盲肠和结肠浆膜有点状出血
心型
皮下、筋膜下、肌内组织出现大量的黄色明胶样液体,肌肉呈茶褐色并有出血
心包内充满黄色/红褐色液体,心内外膜点状或斑状出血
非混合型时,肺脏点状出血
盲肠、结肠浆膜表面有出血点
肝脏肿大呈暗褐色、脂肪变性、充血
脾肿大,大量出血点
症状
急性肺炎型
急性经过,多见于爆发初期及新发区
体温升至40-42℃
不食/半食、咳嗽、呼吸困难、鼻孔流出泡沫样的鼻液,病情严重,呼吸困难而死(可能有无症状突死病例)
亚急性心脏型
多见于免疫马/弱毒株感染马,病程发展缓慢
头部、眼睑、颈部、皮下发热、肿胀,有时呼吸加快,呈腹式呼吸
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倒地横卧、肌肉震颤,全身出汗而死
肺心型
亚急性经过,为肺型和心型综合症状
体温升高、肿胀、泡沫样鼻涕、呼吸困难、倒地横卧、全身出汗
多在发热开始后一周因肺水肿和心脏衰竭而死亡
发热型
多发生在低毒力株感染或发生具有一定抵抗力的动物
最轻型,常只有温和到中等程度的发热和眶上窝水肿,无死亡,病程短,很快恢复正常。
发病机理
经虫媒进入体内
在肺、脾、淋巴结中复制
存在于血液(附着于红细胞)、渗出液、组织液等体液
增殖致特定组织/部位的血管渗透性增加
致使肺泡、胸膜下、肺间质水肿出现胸腔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