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反刍兽疫
兽医基础-动物传染病-1类疫病(4) 小反刍兽疫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眼鼻分泌物多、口炎、肺炎、腹泻胃特征,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斑马样条纹-肠道出血)
编辑于2020-10-04 23:01:35兽医基础-动物传染病-1类疫病(4) 小反刍兽疫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眼鼻分泌物多、口炎、肺炎、腹泻胃特征,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斑马样条纹-肠道出血)
农学-花草种植-种子萌发实验探索方案汇总-薄荷。 汇总种子萌发前处理实验方案并汇总结果,以期找到高萌发、易使植株成活的方案。
兽医基础-动物传染病-1类疫病(3) 非洲马瘟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壮病毒属的非洲马瘟(AHV)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皮下和肺水肿即脏器表面出血为特征的急性和亚急性传染病。分为急性肺炎型(咳嗽、呼吸困难、鼻孔流白色泡沫样液体)、亚急性心脏型(头部、眼睑、颈部、皮下发热、肿胀,呼吸加快,腹式呼吸),肺心型(心型 肺型)、热型(轻微)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兽医基础-动物传染病-1类疫病(4) 小反刍兽疫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眼鼻分泌物多、口炎、肺炎、腹泻胃特征,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斑马样条纹-肠道出血)
农学-花草种植-种子萌发实验探索方案汇总-薄荷。 汇总种子萌发前处理实验方案并汇总结果,以期找到高萌发、易使植株成活的方案。
兽医基础-动物传染病-1类疫病(3) 非洲马瘟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壮病毒属的非洲马瘟(AHV)引起的一种以发热、皮下和肺水肿即脏器表面出血为特征的急性和亚急性传染病。分为急性肺炎型(咳嗽、呼吸困难、鼻孔流白色泡沫样液体)、亚急性心脏型(头部、眼睑、颈部、皮下发热、肿胀,呼吸加快,腹式呼吸),肺心型(心型 肺型)、热型(轻微)
小反刍兽病
基本概念
别称
羊瘟、假性牛瘟、Kata、口腔-肺炎-肠炎综合症
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眼鼻分泌物多、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
病原
种属
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与牛瘟病毒(RPV)存在相似抗原
同属病毒:牛瘟病毒(RPV)、人麻疹病毒(MV)、犬瘟热病毒(CDV)、海豹瘟热病毒(PDV)、猫科麻疹病毒(FMV)、鲸类麻疹病毒(CeMV)
抵抗力
50度30min失去感染力,对乙醚、酒精及一些除垢剂敏感,大多数的化学灭活剂,如酚类、2%氢氧化钠作用24h可灭活。
PH4.0-10的范围较稳定
病毒形态
粒子呈近球形(粗糙),150-700nm,有囊膜,囊膜上有纤突。病毒颗粒较牛瘟大,核衣壳为螺旋中空杆状并有特征性的亚单位
基因组结构
单股负链RNA病毒,其RNA基因组上附有核糖核蛋白(RNP)核心
基因组全长15948nt,含6个基因组片段,编码8种蛋白
3端有非编码区,用作启动子。3端的52nt的前导区与N基因的3端非编码区及3nt的基因间隔区组成启动子(GP),促进mRNA及互补RNA的合成
反基因启动子(AGP)是由L蛋白的终止密码子后的5端非编码区和基因间隔区组成,调控RNA基因组的合成。
每个基因终止密码子后存在基因间隔区(IG),其序列保守为GAA(基因L与5端非编码区为GAU)
每个基因起始都有保守的UCCU/C序列;每个转录单元具有编码序、基因间隔区、保守的启动和终止序列组成
3端序列、IG区域、每个mRNA起始序列有保守的AGG序列和IG区域前UUUU序列是副粘病毒的共同特征
5端有37nt非编码区
分子特征
编码6种结构蛋白和2种非结构蛋白,顺序为3-N-P/C/V-M-F-HN-L-5
核衣壳蛋白(N)
C端具免疫原性,可作为检测抗原
参与病毒的复制与转录,保护病毒免受RNaseⅠ降解
包被形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
N基因仅1个ORF,编码525aa,分子量57.7ku
根据蛋白保守性分为4个区域
Ⅰ区1-120aa,保守性75-83%
Ⅱ区122-145aa(40%)
Ⅲ区146-398aa(85-90%)
Ⅳ区421-523/525aa(17-30%)
磷蛋白(P)
3个ORF,分子量54.9ku,含509aa
在麻疹病毒中保守性差,但功能多
与N和L蛋白相连,作为分子伴侣使N蛋白保持可溶态与RNA相连
转录复合物的辅助因子
酸性蛋白,有较多苏、丝氨酸,为转录后磷酸化提供较多潜在位点,这种磷酸化能增加整个分子的负电荷和分子大小(PAGE中异常迁移)
非结构蛋白C和V
由P基因ORF移码造成
C蛋白最小,20kDa,与L蛋白相连并作用,使PPRV再外周血细胞中高效复制,促进病毒RNA合成,调节病毒毒力,并能与细胞中SHCBP1作用,调节RNA聚合酶活性
V蛋白可在干扰素通路和转录过程起作用
V蛋白缺失,致病性减弱
基质蛋白(M)
分子量38ku,位于囊膜内侧,起N蛋白与细胞表面糖蛋白(H和F)之间的链接作用
形成核糖核酸蛋白复合物
麻疹病毒中高度保守(91%)
因糖蛋白靶向和酪氨酸信号介导作用,在子代的形成及细胞粘附定植中起重要作用
在成熟病毒粒子从细胞释放中其关键作用
缺失M蛋白则病毒失去感染细胞的能力
融合蛋白(F)
和H蛋白形成囊膜表面的突起物,在病毒复制的初始步骤发挥重要作用
H蛋白附着细胞,F蛋白使病毒与细胞融合,使核衣壳进入胞质
其他麻疹病毒需F和H/HN融合,PPRV只需F蛋白
分子量59.137kDa,F蛋白先以FO前体存在,经高尔基体的弗林蛋白酶识别,裂解成以二硫键相连的F1和F2才发挥作用。
F1存在2个七胎重复结构域HR1和HR2(使病毒与宿主膜接近,促进融合)、融合肽FP和跨膜结构域(TM)
具有溶血性
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N)
与其他麻疹病毒有差异(其他为H)
附着到宿主细胞及宿主细胞糖蛋白碳水化合物裂解为N-乙酰基神经氨酸残基具有虫咬作用
N末端疏水结构域(35-38aa)作为信号肽锚定于细胞膜蛋白
C端位于膜外,H蛋白糖基化的程度确定了病毒的抗原性及毒力
大蛋白(L)
分子量247.3KD,与P蛋白结合实现mRNA的复制、转录及聚腺苷酸化
所有副粘病毒及个别负链RNA病毒L蛋白均包含3个保守结构域,执行各种功能
防制
一经确诊,不进行治疗、立即扑杀
严格封锁、扑杀、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及疫源追踪
加强饲养(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
严格检疫
加强边境地区疫情监测
进行强制免疫接种
适应细胞的RP弱毒疫苗
免疫力最少维持3年
PPR弱毒疫苗
免疫力可维持终身,对孕畜安全,母源抗体维持2-4月
表达的PPRV F蛋白和H蛋白的重组羊痘病毒
安全、免疫力确实
消毒方法
先用2%的氢氧化钠/10%-20%的漂白粉消毒,经1-2h再使用2%的百毒杀/0.3%-0.5%的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消毒,并用0.3%过氧乙酸对室外进行喷雾消毒。
治疗(知道就好,切勿实施)
初期使用轻泻剂治疗,将肠内容物排出。
硫酸镁2-3g与30-40ml温水混匀,添加0.2-0.3ml的福尔马林,混匀一次性灌服
1%的高锰酸钾溶液,每次15-20ml,第一天上下午各1次;第二天上午按体重使用0.2-0.3g土霉素,配合0.2-0.3g胃蛋白酶,与适量水混合后灌服,每天2次。
诊断
羊和绵羊发病而接触牛不发病、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临床症状主要为高热、分泌物、腹泻、死亡、呼吸困难;病理变化主要为口腔糜烂、肺炎、肠出血、结膜炎。
鉴别诊断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典型症状
急性病例,与小反刍兽疫都有呼吸道症状,其为支原体感染所致;浆液性、纤维素性肺炎、无腹泻及黏膜病变
区别
无腹泻及黏膜病变、病原、肺炎的性质
巴氏杆菌病
典型症状
呼吸道症状,胸腔积液,呼吸道、内脏等处,均有出血性肺炎,无溃疡和口舌糜烂症状
区别
巴氏杆菌无溃疡和口舌糜烂症状
羊传染性脓疱
典型症状
口唇、眼鼻等周边皮肤水肿和丘疹,后期,脓疱形成桑葚状的病垢、无腹泻病症
区别
羊传染性脓疱病无腹泻病变
口蹄疫
典型症状
口鼻黏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
区别
无蹄部病变和皮肤病变区别
蓝舌病
典型症状
肠胃黏膜有炎症,在蹄部、乳房处有病变,无水疱症状
区别
小反刍兽疫无蹄部病变
实验室诊断
病料收集
棉拭子无菌采集动物眼睑下结膜分泌物和鼻腔、颊部及直肠黏膜病料;采集全血时加抗凝剂;
用于病毒分离、PCR和血液学检查
采集淋巴结(尤为肠系膜和支气管淋巴结)、脾、大肠、肠黏膜、肺脏
组织病理学检查
病原检查
电镜检查
粪便/直肠黏膜病料,制悬液行负染,电镜下观察到形状不规则、有囊膜,带纤突的直径为130-360nm的病毒粒子即是。
病毒分离鉴定
PPRV可在羔羊原代肾细胞、/Vero传代细胞增殖分离;病料经过滤除菌后接种单层细胞,7-11d出现细胞病变作用,表现为细胞圆化、聚集,在羔羊细胞内形成合胞体。Vero的合胞体较小,需染色观察。
血清学检查
病毒中和试验(VN)
对流免疫电泳试验(CIEP)
重组核蛋白间接ELIS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
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
简单,但对含量低的温和型小反刍兽检测灵敏度不高
分子生物学技术
RT-PC和特异性的cDNA探针
病理变化
尸体病变与牛瘟相似
感觉
眼部可见结膜炎、弥散性卡他炎症
消化
侵袭性口炎,下唇邻近的齿龈、颊和舌经常发生损伤,更严重时病变发生于上腭、咽和食道的上三分之一处
舌唇和软腭出现包涵体
肠炎,胃肠道大面积坏死、糜烂性损伤从嘴延伸到瘤胃、网胃交接处;皱胃呈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
小肠中度损伤、呈现有限的出血条纹;盲肠、结肠有小出血点,继续发展则汇合一起,呈现斑马纹状。
免疫
脾出现坏死病变,淋巴结肿大变软
脾脏扁桃体和淋巴结可见核固缩和核破裂致淋巴细胞坏死
呼吸
纤维蛋白性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和肺脏出现干酪样病灶,肺脏表面、支气管黏膜等有出血点,如继发巴氏杆菌则肺呈现暗红/紫红区域,触摸坚硬。(尖/心叶)
病毒致呼吸道上皮黏膜和滋养层坏死,嗜伊红胞浆和核内可见包涵体
肺炎肺泡腔出现合胞体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内出现浆包涵体
PPRV对淋巴、上皮细胞有特殊亲和性,在上皮、核多核巨细胞中形成特征性的嗜伊红胞浆包涵体。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
多见于幼龄羊,潜伏期2d,死亡率100%(无特征性症状)
强烈的体温升高(41-42℃),精神沉郁、被毛逆立、食饮欲减退/废绝
口腔和眼睛流黏性分泌物
疾病第1d可见便秘,非常快第出现水样腹泻
自体温升高至死亡5-6d
急性型
与牛瘟有相似症状,潜伏期3-4d,初期与最急性表现相似,缺乏明显症状
发热急(41℃以上),可持续3-5d,发热1-2d后,精神沉郁、感觉迟钝、食饮欲减退/废绝鼻镜干燥、被毛逆立
嘴和眼黏膜潮红,齿龈、上颚、嘴唇、面颊内面和舌面上部因黏膜坏死而出现针尖大小的灰色区域,呈弥漫性分布
眼睛、鼻子和口腔分泌大量黏液并渐变黄色脓性粘稠状;分泌物使上腭和眼下被毛潮湿,干燥后使眼睑黏连,堵塞鼻孔,呼吸困难。可现眼炎,甚至失明。
嘴唇肿胀、破裂坏死,进而使口腔黏膜出血和面颊黏膜广泛出血,致流涎,继而发生大面积坏死。后期口腔黏膜充血、溃疡,覆白色的坏死组织被死亡的细胞覆盖,致口腔黏膜完全被附厚的干酪样物质。摩擦牙床和上腭,可得含病理组织的恶臭物
与呼吸道相关症状
干咳后化脓,致易发细菌和球虫感染,表现不同症状。如肺部损伤致呼吸困难,则多因巴氏杆菌感染。
发病后期现出血性腹泻,初粪便变软-水便(有时含坏死碎片和血迹),随之动物脱水、衰弱、呼吸困难、鼻孔开张,舌伸出,体温下降,眼球凹陷,发病后5-10d脱水而死。
咳嗽、胸部罗音及腹式呼吸也常发(肺炎症状)
常见特点:晚期在鼻、口周围有小结节。
温和型
不表现症状、轻微短暂发烧,有见眼鼻流大量分泌物,鼻孔周围结痂
致病机理
与其他麻疹病毒相似,有趋淋巴和上皮性
主要由呼吸道入侵
病毒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局部淋巴细胞等大量复制引起原发病灶,经淋巴和血液循环达全身,引起全身感染。
另一种说法:先在咽喉下颌淋巴结和扁桃体复制,2-3d形成病毒血症,再2-3d出现临床症状。毒血症致使病毒到达全身的淋巴器官脾脏、骨髓和胃肠道剂呼吸系统的黏膜继续增殖。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羊、隐性带毒羊和其他带毒动物,亚临床感染的羊最危险
恢复后不会成为慢性带毒者
传播途径
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
呼吸道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消化道传播
排泄物、分泌物均带毒,精液和胚中有病毒,人工授精/胚移植传染
母羊感染后在发病前1d至发病后45d,会分泌带毒的乳汁
易感动物
山羊(发病比较严重)、绵羊、羚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
牛、猪可感染,常呈亚临床表现
骆驼、狗也可感染
特点
地方性、四季均可流行,但在多雨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主要流行地区
非洲西部、中部,亚洲部分地区(中东、阿拉伯半岛及南亚)
2007年7月和2010年5月,西藏日土县
2013年新疆、宁夏
2014年甘肃省武威市、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