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HBV),
编辑于2020-10-25 23:31:37乙型病毒性肝炎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原体HBV,是DNA病毒
结构特点
大球形颗粒
又称Dane颗粒
包膜
核心
是病毒复制的主体,具有传染性
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只有包膜,没有核心
故无传染性
抗原抗体系统
理化性质
发病机制
HBV
血液、体液
肝脏内复制
肝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状态→乙肝病原携带状态
免疫功能正常→急性乙型肝炎
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完全免疫耐受→慢性乙型肝炎
处于超敏反应→重型乙型肝炎
护理评估
健康史
病史
接触史
接种疫苗史
流行病学资料
传染源
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血液、体液传播
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患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
其他
易感者
抗HBs阴性者
新生儿
婴幼儿
是获得HBV感染的最危险时期
15岁以下未接种乙肝疫苗者
乙肝高危人群
流行特征
临床表现
乙型肝炎潜伏期1-6个月,平均3个月
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病程
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
辅助检查
分度
分类
瘾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肝硬化
肝硬化证据
HBV感染证据
分期
并发症
心理-社会支持情况
辅助检查
病原学检查
又称HBV血清标志物检查,是诊断乙型肝炎的重要依据
乙肝五项指标,俗称“两对半”
包括:HBsAg与抗HBs、HBeAg与抗HBe、抗HBc (无HBcAg)
“乙肝大三阳”:指HBsAg ,HBeAg ,抗HBc 阳性
“乙肝大三阳”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乙肝小三阳”也具有传染性
“乙肝小三阳”:指HBsAg, 抗HBe, 抗HBc 阳性
HBV病原学检查临床意义
HBsAg(表面抗原)
血中首先出现HBsAg,HBsAg本身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抗HBs(HBsAb)(表面抗体)
是保护性抗体,表示机体对HBV有免疫力
HBeAg(e抗原)
传染性强
抗HBe(HBeAb)(e抗体)
不是保护性抗体;传染性降低(正在恢复)
HBcAg(核心抗原)
难以检出
抗HBc(HBcAb)(核心抗体) ①抗HBc IgM ②抗HBc IgG
①抗HBc I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 ②抗HBc IgG:不是保护性抗体
HBV DNA
是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金指标”
肝功能检查
血清酶测定
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
是肝功能检查中最常用的指标,也是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最重要的指标
最敏感
ALT正常参考值 0-40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
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血清胆红素测定
血清胆红素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
总胆红素参考正常值 1.71-17.1чmol/L
血清蛋白测定
凝血酶原测定
凝血因子Ⅱ
严重程度
是判断肝细胞坏死程度和预后最灵敏、最重要的指标
血氨测定
血浆胆固醇测定
疾病转归
HBV感染自然病程分期
分为4期
免疫耐受期
免疫清除期
低复制期
再活跃期
新生儿感染HBV
青少年和成人感染HBV
年龄与乙型肝炎慢性化的关系
感染HBV时的年龄是影响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肝细胞癌关系
“乙肝三部曲”: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
护理措施
隔离防护
管理传染病
“五早”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
早隔离
按接触隔离(主要是血液、体液、母婴、性接触隔离),隔离至HBsAg转阴。
早治疗
执行相关规定
切断传播途径
防止血液、体液传播
注意个人卫生
加强消毒、灭菌处理
防止母婴传播
妊娠注意事项
分娩注意事项
新生儿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
所有新生儿按“0、1、6个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母亲HBsAg阴性新生儿的预防
仅接种乙肝疫苗
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的预防
应在出生后24小时(最好12小时)内,在不同的部位接种乙肝疫苗,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注射部位
卡介苗
一般接种在左侧上臂三角肌
乙肝疫苗
接种在 右侧上臂三角肌 或 大腿前外侧中部 或 臀前部外侧肌肌内 注射
乙肝免疫球蛋白
在大腿前外侧中部肌内注射
注意: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部位要分开
母亲HBsAg阳性哺乳指征
若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过 HBIG 和 乙型肝炎疫苗 ,可接受 HBsAg阳性母亲 的哺乳
预防母婴传播具体流程
防止性传播
提倡安全性行为
及时诊治性病
避免无防护的性接触
保护易感者
接种乙肝疫苗
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接种对象
接种指征
接种程序
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
接种部位
新生儿接种部位同前。儿童和成人在 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 。乙肝疫苗接种部位要远离HBIG注射部位
接种效果
乙肝疫苗接种
血源性乙肝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含前S蛋白的乙肝疫苗
指导休息
休息是乙型肝炎治疗护理的重要措施
指导中度、重度乙肝患者
指导轻度乙肝患者
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
饮食护理
增加营养
血氨增高时饮食
食欲较差时饮食
腹水、腹胀时饮食
戒烟、酒
用药护理
应用干扰素的护理
应用核苷类似物的护理
关键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谨慎用药
观察病情
对症护理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①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是不会传染上HBV的。 ②HBV.不经蚊虫叮咬传播
职业暴露与防护
乙型肝炎职业暴露途径
如针刺伤,割伤,病原体沾染黏膜及破损的皮肤等
乙型肝炎职业防护
加强手卫生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正确处理锐器
不宜直接接触
乙型肝炎暴露后处理
评估乙肝暴露源、暴露者
评估被HBV感染的风险
评估暴露源
评估暴露者
并酌情在暴露后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暴露后预防措施
关键是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
若被暴露的医务人员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接种过乙肝疫苗,但HBsAb<10mIU/ml,或乙肝感染状况不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U
若被暴露医务人员抗HBs≥10mIU/ml:不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
暴露后随访与评估
治疗要点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治疗乙型肝炎的关键
用药指证
疗效判断
完全应答
无应答
部分应答
治疗后随访
每3-6 个月检测1次,随访12个月
药物选择
干扰素
常用制剂
作用机制
功能
作用无特异性
会增加肝脏负担
作用基础
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
失代偿期肝硬化等不能用干扰素,以免诱发肝衰竭等严重后果
相对禁忌症
核苷类似物
常用制剂
作用机制
改善肝功能
护肝药
降酶药
退黄药
抗肝纤维化
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