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图书各结构部件编排顺序
图书各结构部件编排顺序,适用于编辑人员职业资格考试。
编辑于2020-11-01 22:49:53图书各结构部件编排顺序
1 面封/封一
书名
副书名
主书名
丛书名
书名用汉字表达的
列出其汉语拼音
面封未列出出名汉语拼音的
应在 底封或者主书名页(正反面均可)列出
双语类图书
列出两种语言的书名
例如
英汉词典列出汉语书名和英语书名
作者
译者
翻译图书
在原作者前注明国籍
国籍一般用简称
置于方括弧内
[美]
[英]
[俄]
[日]
出版者名
多卷书的卷次
2 封二
衬页——可选择部件
位置
封面与书心之间的过渡性单页型书页
封里与书名页之间
底封里与书心末页之间也可加衬页
用纸
比封面纸稍薄
比正文主页稍厚
有时可与正文书页相同
作用
保护书名也
美化装帧效果
设计
可以用白纸
可以用彩色纸
通常是空白
可以印上装饰性图案
3 扉页/内封(主书名页正面)
位置
位于面封之后
书心的第一页
如果整体设计方案中设置有可选择部件
衬页
附书名页
或某些内容较重要的插页等
主书名页则位于他们之后
作用
与正文书页一起构成书心
用纸
可采用比封面用纸薄比正文用纸厚的纸张单独印制
形成单页型书页
可根据图书整体设计的需要随同正文一起用相同的纸张印刷
成为集合型书页中的一张
内容
位于主书名页的正面
单码面,但不设页码
提供信息
图书书名
证书名
并列出名
其他书名信息
作者名
用全称
翻译书
原作者译名
译者名
多作者图书
列载主要作者
全部作者在主书名页后加页列载
丛书
多卷书
翻译书
多语种书
书名、作者、出版者信息,一般列载于附书名页
若扉页有足够的空间,可不设附书名页
出版者信息
采用全称
标出其所在地
若出版者名称已表明其所在地,则可不标明地名
4 版本记录页(主书名页背面)
习称“版权页”
位于主书名页的背面
双码页,但不设页码
列载内容
版权说明
位置
位于版本记录页的上部位置
意义
对本书著作权的归属作出明示
结构
以版权符号©开头
列著作权人名称和首次出版年份
在标注本版的出版年份
加注诸如“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等字样
图书在编目录数据
位置
版本记录页中部偏上位置
含义
又称“CIP数据”
是指根据国家标准,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编制,并印制在图书上的书目数据
结构——四个段落
标题
著录数据
检索数据
其他
具体格式
根据规定设定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中心核发
版本记录
位置
版本记录页下部位置
内容
出版责任人记录
责任编辑
装帧设计
责任技术编辑
责任校对
其他有关责任人
出版发行者说明
出版者
出版者名下应注明
详细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号码
电子邮箱地址
互联网地址
排版印刷着
装订者
发行者
均要求全程
载体形态记录
开本及幅面尺寸
印张数
字数
附件的类型与数量
印刷发行记录
定价
第1版
本版的出版时间和因此
本次印刷的时间、印次和印数
2001年5月第1版 2015年5月第3版 2015年5月第7次印刷 印数25 001—31 000
其他——可选择
书名
并列书名
作者名
中国标准书号
因印刷装订存在质量问题退换图书联系方式
编委会名单
全体作者名单
出版说明/出版前言
位置
目录之前
含义
从出版单位角度向读者说明有关概述出版情况的文字
内容
出版目的
编撰体例
选文标准
版本源流
内容搜集
整理过程
著作价值
作者介绍
编审要略
使用注意事项
译者前言——翻译书
5 序/前言/序言/引言/绪言
位置
出版前言之后
编排顺序
他序
自序
他序在自序之前
代序
没有自序和他序时,用来代替序言的某篇文章
代序两个字放在该篇文章标题后的括号内即可
引进版图书
译序
原序
译序在原序之前
修订版序
新序
旧序
新序在旧序之前
版式设计
用字
字体、字号可与正文相同,也可不同
但不宜小于正文
版心规格可做适当变化
增大翻口和订口的宽度来缩小版心的宽度
适用与内容不足一面的情况
不宜过小,以免过于局促
6 目录页
绝大部分图书都应设置目录页
位置
出版前言和序言之后
位于主书名页之后,作品正文之前
凡例和正文之前
编制
作者
编辑
起排位置
另页起排
出版前言
序文
某些插页
之后,作品正文之前
不设目录图书种类
某些内容很简单的小册子、
内容以图为主的少儿图书、
内容由不分章节的单部小说构成的图书
内容和结构
将正文内容的全部标题或者主要标题按顺序编排成条目
每个条目包括正文的某个标题及其所在页码
图书内容如由多篇作品组成,条目中还包括各个作品的作者名
内容
标明图书基本内容和层次结构
正文及部分有关符文的标题
兼有检索性和介绍性功能
插图或者表格较多的图书,可专门设条目标明插图或者表格的名称及其所在页码
要求
坚持详略得当的原则
避免巨细不分的繁琐
多级标题图书,目录中至少要收入两级,三四级及以下标题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收入
多人合集图书
每篇作品标题后应由作者(译者)名
序言、后记、跋等如系他人撰写,亦应注明姓名
版式要求
版心
大小可以等于或稍小于正文
内容
用字、行距等在目录本身范围内进行设计
排式
自成一类
另页起排
页码单独成序列,字体最好与正文页码有所区别
标题
内容
“目录”两字
位置
上方居中排,或居左排
用字
字间加2字空
字号大于条目所用字号
条目
用字
不同字号,逐层减小
最小一级条目的字号不能小于正文主题文字
最小一级条目其上各级条目的字号适当相应递增
相邻级别的条目可采用字号相同而字体轻重有别的方式
选用相同字号
一级条目用比较重的字体
由重到轻的原则选用字体
条目对应的正文页码
页码完全一致
式样不必相同
页码部分所用的字体字号应全部自成一体
可单独用数字
可在数字外加括号
括号大小应一致
前后之间距离以最多的页码为准
各著录项目位置
正文标题文字
居左
页码
居右
标题与页码之间
用细点线相连
标题后接排页码,用/相隔
标题均有作者的,排列形式
标题
作者名
页码
标题名…………………………………………作者名 页码
层级表示
字体字号
依次前缩
标题多长徐转行的,转行后的标题文字应缩进1字
目录内容较多,各级条目字数不太多,开本较大
目录可双栏排或多栏排
凡例
位置
目录之后
正文之前
适用图书
专业性较强
工具书
资料汇编
地图册
科技专业书
主要内容
编纂意图
基本内容
读者对象
编纂体例
资料来源
选文标准
首次原则
条目编排
释义范围
释文要求
行文规格
检索方法
7 正文
与主书名页一起构成书心
除散页图书外,正文书页一般是集合型书页
内容——多义
泛指与外部装帧物相对的整个部分所载内容
书心
排除书名页、插页的内容
作品本身
出版前言
序文
目录
附录
参考文献
猴急
作品本身
一般来说,图书中承载各种内容的书页,如果与作品本身一期采用相同的纸张印制,都可以归属于正文书页
起排
作品本身
无论是否存在辅文,作品本身都应该在正文书页中另页起排
标示某一部分图文要从新的一张书页开始排
从下一个书页的单码面起排
如果前面书页的图文排到单码面上已经结束,则须吧双码面留作空白——背白处理
作品中一级标题及其对应的内容
另面起排
可以是单码面,也可以是双码面
8 参考文献
附录
9 后记/跋/出版后记/译后记
跋/后记
位置
出版后记之前
跋
相对于序
后记
相对于前言/引言/绪言
内容
补充前言/序的不足
对高建完成后的新情况加以说明
对他人在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致以谢意
撰写
作者
译者
少数人请他人撰写
译后记
只存在与翻译图书中
翻译图书无译序或译者前言
译后记代替译序、译者前言对原作者和作品进行平姐的功能
翻译图书有译序或译者前言
译后记重在说明译校过程及其他技术性问题
出版后记/编后记
位置
全书最后
意义
从出版单位角度向读者说明有关该书出版情况的文字
内容
无出版前言
出版后记可以包括出版前言的内容
有出版前言
主要补出出版前言的不足
对书稿出版过程中的某些事务性、技术性问题予以交代
衬页——可选择部件
位置
封面与书心之间的过渡性单页型书页
封里与书名页之间
底封里与书心末页之间也可加衬页
用纸
比封面纸稍薄
比正文主页稍厚
有时可与正文书页相同
作用
保护书名也
美化装帧效果
设计
可以用白纸
可以用彩色纸
通常是空白
可以印上装饰性图案
10 封三/底封里
11 底封
ISBN中国标准书号
ISBN条形码
定价
书脊宽度<5mm
底封上部紧挨书脊边缘不大于15mm处
印刷边缘名称
图书的主书名
空间允许可加上作者名
其他有必要载内容
出版单位编辑、校对、装帧设计责任人员名单
位置比较自由
从审美角度看比较得当即可
位置
底封右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