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整理笔记
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相关知识思维导图,包括清朝前中期的新闻传播与信息控制、近代报刊的产生、近代中国报业的转变和初步发展三大方面,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乌合之众》
数字影音后期制作
新闻中的伪科学内容分析研究
网校视频制作
新闻史第五章
新闻历史与理论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表彰大会思维导图
新闻:叙述事实
后期剪辑
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
清朝前中期的新闻传播与信息控制
清代的传播系统分为四级
中央政府的传播活动
地方政府驻京机构的传播活动
地方政府传播活动
民间传播活动
参照明代官报发行体制,全国范围内发行邸报, 建立了中央控制的信息传播体系
通政使司
收受臣僚奏章,负责整理邸报中大量的奏章内容和地方上报消息
六科
发抄皇帝的谕旨
提塘
负责官报的抄传,印刷和发行工作
清代的提塘官们除了发行邸报,还自行进行传播活动,发行一种小报(一般称为提塘小报,内容比官报丰富)
民间传播中,京城的民间报房(清朝中期)和京报(清朝后期)出现,而大的地方城市出现了民间报房(辕门抄)
清朝进行了严格的信息管制:言禁极严,大量的文字狱产生
《大清律例》是在对古代邸报实施监管的漫长演进过程中,以明确的法律语言对邸报活动予以规制的第一部法律
19世纪以后,清朝的控制逐渐松弛,使得民间报房能够存在和发展
弊端:清朝对信息的严格控制限制了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
近代报刊的产生
1815年,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一个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第一份近代报刊,每月一期,内容以宗教宣传为主,间或介绍一些西方文化科技知识的文章。
这些为改变中国人观念,为外国商人服务的外人报刊,在以后的发展中宗教色彩不断淡化,政治色彩日益浓厚,新闻的表征趋于突出,对中国近代新闻传播的出现,产生了推动作用。
1833年,第一家中文报纸由一名外国传教士在广州创立,《东西洋考每月统计转》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的一家中文报纸《万国公报》,该报是以时事政治为主的周报,其主要内容分为:政事、教事、中外新闻、杂事、格致五类。
1872年,英国商人安纳斯特·美查1872年在上海创办了《申报》,《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第一位,其新闻内容极为丰富,报道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和大量的社会新闻,同时《申报》每天刊登一篇或多篇言论,首开报纸政论只先河。
1893年,由英国商人和华商创办《新闻报》
《字林西报》是1850年在上海创刊的一份英文报纸,到1951年被取缔,出版了101年,是在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家外文报纸
在中国人宣传近代新闻理念的同时,国人的办报高潮开始初步显现。自鸦片战争之后到甲午战争,国人所办的近代报纸由二三十种,其中比较有名的由《中外新报》《华字日报》《循环日报》《昭文日报》《述报》《汇报》《广报》等
《中外新报》首先从书本形式分离而采用西方报纸形式进行编排
《循环日报》极力鼓吹变法自强,第一个在报纸上提出君主立宪,抨击清政府的黑暗吏制和取士制度,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这一时期中国报业的特点是
1.就宏观层面来讲,在传统的政府官报和民间“京报”外,出现了一些显示新特征的中外近代报刊,其中外国人所办报纸占绝大多数,报纸的出版发行地集中在香港、澳门、上海、广州、汉口等沿海通商地区。
2.在围观层面,这些报纸也有了近代报纸的雏形,例如报纸的印刷开始采用新技术,由手摇印刷机过渡到煤气印刷机。
3.在经营方面,这些报纸开始了企业化运作。
4.就报纸的社会作用来说,因为这时报纸的规模和发行量还不大,读者基本上是官、商、在华外国人等特定社会等级人士,所以这些报刊只是发挥了思想启蒙和探路者的作用。
近代中国报业的转变和初步发展
戊戌变法与第一次办报高潮
1896年,康有为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成为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也是华北地区唯一的日报
1897年,康广仁在澳门创办《知新报》,编辑方针与《时务报》一致,宣传维新变法,但是在言论上往往更为激烈
报刊虽然在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实事求是的说,由于报纸发行量毕竟有限,运动时间也短而且最终也失败了,所以其影响也主要局限于中国思想文化界
辛亥革命与第二次办报高潮
这一时期报刊的广泛出现首先是由于社会激烈变动所形成的社会需求。在政治上,不仅存在着自下而上的革命和自上而下的改革两条路线,同时也存在着这两条路线的激烈争论,在经济上,世纪之交的十几年,外国在华投资迅速增长,而民族资本所办的企业也开始缓慢发展。报刊的出现,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
在国人掀起第二次办报高潮的时期,中国还出现了最早的通讯社,早在1872年,英国路透社就在上海设立了远东分社。1904年,著名报人骆侠挺在广州成立了第一个国人所办的通讯社--中兴通讯社,主要向广州和香港的报纸发新闻稿
第二次办报高潮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影响方面都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角的这次办报高潮中,报刊不仅在政治舆论动员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而且一些报馆还直接成了革命派的联络机关和指挥机关。革命派明确提出了报纸的党派性、报刊的舆论动员功能,报刊的政治性进一步强化了,与此同时,报刊也开始在全国各地普及,记者队伍也开始出现
民国建立与报刊新闻传播的勃兴
认真研究这一时期的报纸,大体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报刊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是政党报刊居于主要地位:尽管报刊依然在追求新闻性,但是其其表现更多的是舆论宣传性特征
报界的黄金时间太短,在袁世凯上台后不久,就开始采取收买、镇压等手法实行新闻控制。直到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和1916年袁世凯下台,中国的报刊新闻才完成了由近代报刊向现代报刊的初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