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思维导图,包括先秦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内容,逻辑清晰,希望对大家有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
夏
世袭代替禅让
商
内外服
周
分封 宗法 礼乐
选官
世卿世祿制
秦
中央
三公九卿
丞相—掌管百官
太尉—军事
御史大夫—检察
皇帝制度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地方
郡县制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汉
汉承秦制
汉武帝:设立中外朝制度
西汉晚期:尚书台权力增大
东汉:尚书台作为新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削弱
郡国并行→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权利)
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察举制
标准:孝廉茂才
征辟制
考核官员制度
秦汉时期:上计制
监察制度
秦汉时期: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汉朝:地方设刺史
隋唐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
中书:决策、草拟诏令
门下:封驳审议
尚书:执行
地方:隋:州县两级制 唐:道州县三级 唐中期后:地方设节度使
科举制
隋
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
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以明经和进士为主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科举地位提高
考核归尚书省吏部
隋:九品以上官员每年都要进行考核
地方官每年派员向中央报告
皇帝派使到州县进行考察
唐:以品德和才能作为标准考核官员并分为九等 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宋
中书门下省 长官为宰相
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
设三司掌管财政
枢密院掌管军政
二府三司
路州(府)县三级制
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取士不问家世
台谏合一
元
中书省
枢密院掌管军事
宣政院管理西藏及其宗教事务
行中书省(行省) 形成省路州(府)县多级行政机构
御史台
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明
废宰相(朱元璋)设内阁(权力大小来自于皇帝)
废行中书省,其权利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 后向地方派巡抚/巡按,逐渐总览一省大权
乡试→举人
会试→贡士
殿试→进士
考满: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察 是决定官员升迁降调的依据
考察: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不作为和贪、酷
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
六科: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 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清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巡抚成一省长官 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省府县三级制
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清朝将六科并人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