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眼及眼眶
眼眶由额骨、筛骨、泪骨、蝶骨、颧骨、颚骨和上颌骨构成,与鼻窦、颅前窝和颅后窝毗邻。眼眶呈四棱椎形,眶前缘朝向前外,眶尖指向后内方。眼框内有眼球及眼外肌、视神经等附属结构。
编辑于2020-12-16 23:58:10颞骨分为五个部分。以骨性外耳道为参照点,鳞部位于外耳道上方,乳突部位于外耳道后方,鼓部和茎突部位于外耳道下方,岩部位于外耳道内侧。
鼻腔是顶窄底宽的不规则腔,通常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鼻前庭位于鼻腔前下,鼻尖和鼻翼的内面。固有鼻腔具有内、外、顶、底壁及不完整的后壁。内壁即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犁骨、腭骨和四边形软骨构成;鼻腔外侧壁由多骨构成,表面极不平整。外侧壁上有3个或4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鼻甲,从下往上递次缩小1/3。底壁即口腔的顶,前2/3由上颌骨腭突,后1/3由腭骨水平板构成。
眼眶由额骨、筛骨、泪骨、蝶骨、颧骨、颚骨和上颌骨构成,与鼻窦、颅前窝和颅后窝毗邻。眼眶呈四棱椎形,眶前缘朝向前外,眶尖指向后内方。眼框内有眼球及眼外肌、视神经等附属结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颞骨分为五个部分。以骨性外耳道为参照点,鳞部位于外耳道上方,乳突部位于外耳道后方,鼓部和茎突部位于外耳道下方,岩部位于外耳道内侧。
鼻腔是顶窄底宽的不规则腔,通常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鼻前庭位于鼻腔前下,鼻尖和鼻翼的内面。固有鼻腔具有内、外、顶、底壁及不完整的后壁。内壁即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犁骨、腭骨和四边形软骨构成;鼻腔外侧壁由多骨构成,表面极不平整。外侧壁上有3个或4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鼻甲,从下往上递次缩小1/3。底壁即口腔的顶,前2/3由上颌骨腭突,后1/3由腭骨水平板构成。
眼眶由额骨、筛骨、泪骨、蝶骨、颧骨、颚骨和上颌骨构成,与鼻窦、颅前窝和颅后窝毗邻。眼眶呈四棱椎形,眶前缘朝向前外,眶尖指向后内方。眼框内有眼球及眼外肌、视神经等附属结构。
眼及眼眶P111
正常影像学表现
眼眶由额骨、筛骨、泪骨、蝶骨、颧骨、颚骨和上颌骨构成
眶上裂:由蝶骨大翼和蝶骨小翼构成
泪囊位于眼眶前缘鼻下隅角
鼻泪管上端连接泪囊下方,下端开口于下鼻道
MRI增强扫描,脉络膜明显强化,但与视网膜区分不清,合称视网膜脉络膜复合体
巩膜由于含纤维结构而呈现低信号
异常影像学表现
大小与形态异常 眼外肌增粗见于炎性病变、外伤、甲状腺眶病
密度或信号异常 眶内钙化灶(视网膜母细胞瘤、眶内静脉畸形)、密度减低(外伤后眶内及其、表皮样囊肿)
位置异常 眼球突出(球后占位性病变、外伤后出血、甲状腺眶病及颈动脉海绵窦瘘)、眼球内陷(爆裂性骨折或眶内静脉曲张)
眶壁骨质异常 骨质破坏、眶骨增生(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脑膜瘤及眶骨骨髓炎)
眼眶通道异常 视神经管扩大、视神经管窄小、眶上裂增大、眶上裂缩小
肿块
邻近解剖结构改变
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MRI检查应使用脂肪抑制技术,有利于病变显示,特别是增强后T1WI联合脂肪抑制
眼眶炎性病变
特发性炎症(炎性假瘤)
临床与病理 免疫反应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多见。激素治疗有效。
CT 眶隔前炎型(眶隔为一纤维膜,前方为眼睑,后方为眼眶):隔前软组织增厚。肌炎型:眼外肌增粗,单侧眼外肌肌腱和肌腹同时受累。巩膜周围炎型:眼球壁增厚。视神经束膜炎型:视神经增粗。弥漫型:可累及眶隔前软组织、肌锥内外、眼外肌、泪腺以及视神经。泪腺型:泪腺增大。肿块型
MRI 炎性细胞浸润期T1低、T2高,纤维化期T2低,增强后中度至明显强化
诊断依据:泪腺增大、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增粗、眼睑软组织肿胀增厚、眶内异常密度或信号应、巩膜增厚和视神经增粗
鉴别诊断:甲状腺眶病(以肌腹增厚为主)、颈动脉海绵窦瘘(多条眼外肌增粗,眼上静脉增粗)
甲状腺眶病
临床与病理 影响甲状腺、眼眶软组织和四肢皮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年女性多见。主要累及眼外肌肌腹。
CT 眼外肌肌腹增粗,肌腱不增粗,最常累及下直肌,常见双侧受累
MRI 晚期眼外肌纤维化,T1和T2均呈低信号,增强无强化
鉴别诊断:肌炎型炎性假瘤、颈动脉海绵窦瘘
眼和眼眶肿瘤
视神经胶质瘤
临床与病理 主要见于学龄前儿童,女性多于男性。病理多为I、II级星形细胞瘤。
CT 视神经条带状或梭形增粗,边界光整清楚。肿瘤密度均匀,轻度强化。无钙化。
MRI 肿瘤累及视神经管内段时,多引起眶内段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受阻,蛛网膜下腔明显增宽
鉴别诊断 视神经鞘脑膜瘤(主要见于成年人,CT呈高密度,有时有钙化,MRI增强肿瘤强化明显,视神经无强化,呈轨道征)、视神经炎(周围视神经鞘的炎性病变)
神经鞘瘤
临床与病理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肿瘤生长缓慢,典型表现为慢性进展性眼球突出。Antoni A型和Antoni B型
CT 眼球后肿块,可位于肌锥内、外间隙,肌锥外间隙居多。多为长圆形,与颅内沟通时形成哑铃型。实质密度较低,内有不规则低密度区。
MRI 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增强病变强化不均匀。MRI更容易发现肿瘤内囊性变,向颅内侵犯等情况。
鉴别诊断 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不累计眶尖、渐进性强化)、局限性神经纤维瘤、视神经鞘脑膜瘤
海绵状血管瘤
临床与病理 平均发病年龄38岁,女性多见。轴性眼球突出,且不受体位影响。
CT 眶内肿块,呈圆形、椭圆形或梨形,边界光整,密度均匀。眶尖空虚征。特征性渐进性强化。
MRI 肿瘤呈略长或等T1信号,明显长T2信号,渐进性强化。
泪腺多形性腺瘤
临床与病理 泪腺肿瘤是眶内肌锥外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多见。常见于30-50岁中年女性。眼眶外上方无痛性肿块,眼球向鼻下方突出。
CT 泪腺窝区肿块,边界光整,密度均匀,少见钙化,泪腺窝扩大,增强后可有明显强化。
MRI 部分病例可显示肿瘤包膜,信号均匀,内部可见小囊变。增强呈不均匀强化。
诊断要点:泪腺窝区肿块,病史较长,且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无骨质破坏。
鉴别诊断:泪腺恶性肿瘤、炎性假瘤、泪腺炎
眼眶脉管性病变
眼眶静脉曲张
临床与病理 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异常的静脉管道与体循环沟通),体位性眼球突出。
CT 颈部加压后扫描,加压前眶内病变呈不规则或条带形等密度,肌锥内外间隙均可受累。加压后病变体积明显增大,数量增多。
MRI 增强后病变缓慢明显均匀强化。
颈动脉海绵窦瘘
临床与病理 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本身或其在海绵窦内的分支破裂,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的动静脉沟通。多由外伤引起。搏动性突眼。
CT 眼上静脉增粗,海绵窦增大,继发眼球突出,眼外肌增粗,眼睑肿胀。增强显示增粗的眼上静脉和增大的海绵窦明显强化。
MRI 眼上静脉动脉化呈流空信号,MRA还可以观察海绵窦血液的引流途径
诊断要点:临床有外伤史,CT和MRI显示眼上静脉增粗和海绵窦扩大
鉴别诊断:海绵窦肿瘤、硬脑膜动脉海绵窦瘘
眼部异物和眼眶骨折
眼部异物
临床与病理 按异物位置分为眼内异物、球壁异物、眶内异物。按异物种类分为金属异物及非金属异物。按异物吸收X线程度分为不透X线异物、半透X线异物和可透X线异物
X线 金属异物或不透X线异物表现为高密度致密影,易诊断。而X线可穿透的异物不易形成影像。
CT 用CT探测眶内异物方便、无痛苦,密度分辨力高,目前已成为检测眶部异物及异物定位的主要方法之一
MRI 金属磁性异物禁用MRI检查
眼部异物首选X线和CT检查
眼眶和视神经管骨折
临床与病理 眼眶骨折在头部外伤中常见(眼眶爆裂骨折,较薄弱的眶内壁、下壁向外突出的骨折,而眶缘没有骨折),视神经管骨折多见于复杂颅面部骨折或颅底骨折
X线 对眼眶下壁骨折显示较好
CT 骨算法重建可清楚显示眶壁骨质连续性终端、明显移位或粉碎性改变。眼眶骨折长伴有眼外肌的增粗移位,眶脂体突至鼻腔,急性期还伴有眶内出血、渗出征象。以眶内壁、下壁骨折多见。
MRI 对骨质显示不如CT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