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叶徐版】语言学纲要重点笔记☃️保姆级整理
【叶徐版】语言学纲要重点笔记☃️保姆级整理,其中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的若干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的自己的核心词根,称之为语言联盟。希望适用于使用这本教科书的高校。
编辑于2023-10-11 22:17:57【中文考研】现当代流派与作家的思维导图,第一个十年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未名社、浅草-沉钟社、语丝社、新月派、象征派,第二个十年有左联、东北作家群、京派、海派、人生派写实小说,一起来看。
逻辑判断的底层思维,解题思路 三不选:1.逻辑错误、2.无中生有、3.偷换概念;四慎选:1.比较关系:比…;越来越…;更…、2.绝对词:一定、必须、肯定、只要就、只有才、3.程度:最/极大/很…、4.范围的扩大;一优选:可能性的词汇:可能、有的、有些…
全手打资料分析公式和概念,核心考察体系有现期量A、基期量B、增长量X、增长率r、比重、平均数、倍数、翻番、综合分析,本图适合入门宝宝熟悉公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文考研】现当代流派与作家的思维导图,第一个十年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未名社、浅草-沉钟社、语丝社、新月派、象征派,第二个十年有左联、东北作家群、京派、海派、人生派写实小说,一起来看。
逻辑判断的底层思维,解题思路 三不选:1.逻辑错误、2.无中生有、3.偷换概念;四慎选:1.比较关系:比…;越来越…;更…、2.绝对词:一定、必须、肯定、只要就、只有才、3.程度:最/极大/很…、4.范围的扩大;一优选:可能性的词汇:可能、有的、有些…
全手打资料分析公式和概念,核心考察体系有现期量A、基期量B、增长量X、增长率r、比重、平均数、倍数、翻番、综合分析,本图适合入门宝宝熟悉公式。
绪论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简史)的科学
任务:研究语言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基本任务:研究语言的规律(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使用水平。
研究方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交叉研究
语言:以声音为形式,以意义为内容的符号系统。
结构:语音,语义,语法
功能:交际功能(信息传递,人际互动),思维功能
语言过程: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语言学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领先科学
语言学领先科学,为其他人文学科提供新的思想方法。(进化论,历史比较法,结构主义兴起,转换生成思想)
学科桥梁
链接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形成新型交叉学科。(应用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数理语言学)
三、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学技术的基础。
“解经”翻译,提升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教学语文)
指导我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研究语言。
利于科学技术现代化。
利于制定和推行语文政策。
四、语言学简史及流派
语文学时期(古代)
语文学:为了读懂古代文献而展开的语言或文献语言研究。
古希腊(哲学传统)
柏拉图(形式与意义有本质必然联系,划分静动词)
亚里士多德(连词,词格,时态)
斯多葛学派(名动连冠)
亚历山大学派(语音,八类词)
狄奥尼修斯《语法术》(“语法最伟大的权威”)
迪斯考录《论句法》(区分主谓)
古印度(宗教传统)
《吠陀》梵文
班尼尼《梵语语法》(《班尼尼经》)
古中国(小学传统)
先秦关于名实关系的论述(荀子《正名篇》)
传统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1898年《马氏文通》系统研究
语文学与语言学区别
研究对象:由狭窄到宽泛
目的:由解释古代文献到总结语言本质和发展规律
语言数量:由一到多
地位:由低到高
研究方法:由单一到多样
历史比较语言学(19世纪):标志真正独立的语言科学诞生
研究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
观点:凡是有共同历史来源的语言,在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会保存着共同点,并通过语音对应规律表现出来。
优:研究多种语言
缺:孤立分析
流变
19世纪初,琼斯,格里木《德语语法》
19世纪中期,施莱歇尔分为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首次谱系分类)
19世纪后期,新青年语法学派(语言演变系统规律无意外,类推)
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
流变
奠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结构主义语言学鼻祖,现代语言学之父)
区分语言和言语
分为内部和外部语言学
语言符号是能指(语音)和所指(语义)的整体产物
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
所有要素按组合和聚合规则运行
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学派):音位学
丹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符号学
美国描写语言学学派:布隆菲尔德《语言论》
优:强调完整系统,不孤立研究
缺:形式主义
转换生成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
代表: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乔姆斯基革命)
观点:共同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生成不同表层结构(语音)。
优:重视深层结构
系统功能语言学
代表:韩礼德
观点:注重语言情景和文化意义,实际运用语言。
五、语言学分支学科
按功能分
理论语言学(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研究语言学基础理论
应用语言学(广义,狭义语言教学):运用具体领域
按研究对象分
一般语言学:研究人类语言共有性质
专语语言学:研究某一种语言
按研究时段分
共时语言学:如现代汉语(横向)
历时语言学:如汉语史(纵向)
按研究方法分
描写语言学:描写某一时代语言状况
对比语言学:对几种语言或一种语言里的几种方言做对比
按研究对象状态分
静态语言学:研究静态的系统
动态语言学:开放动态系统
按学科体系分
微观语言学:研究语言内部结构
宏观语言学:研究语言多方面外部联系
按研究范围分(索绪尔)
内部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本体
外部语言学:研究语言与外部关系
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第一节 语言的交际(社会)功能
语言是交际工具:劳动需要交流,没有语言就没有秩序社会。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交际工具(信息传递功能)
人类与动物语言区别
社会性:动物只是生理现象
明晰性:语言单位明确,动物语言无结构
任意性:音义结合无定局,动物动作意思固定
结构的二层性:人类语言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
受环境限制程度:动物只是当下条件反射
动物学不会人类语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人际互动功能)
交际工具分类
书写:文字,数学符号,代码
实物:旗语,红绿灯,路标
身势:表情,动作
声音:语言,副语言(笑声,叹气声)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重要性
基础性:任何非语言交际工具都建立在语言基础上
广泛性:使用最广泛
交际过程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不同见解
“语言与思维不可分”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大林
地位:正统主流
“语言干扰纯正思维”
代表人物:柏拉图,霍布斯,杜林
“思维先于语言”
代表人物:洛克,爱因斯坦,周建人
语言和思维的相同点
人脑构造和机能一样
说话中枢:布洛卡区,位于大脑左半球前部。失语症。
书写中枢:大脑左半球前部。失写症。
视觉性语言中枢:大脑左半球后部,具有阅读理解功能。失读症。
听觉性语言中枢:大脑左半球后部,韦尼克区。可以听到别人说话但不能理解,同时自己表达也有问题。感觉性失语症。
客观对象一样:反映客观世界
语言和思维的不同点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但不是唯一工具。
除语言外,还有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也起作用。
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语言无法比拟。
语言对思维的作用: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动因和载体,反映,交流和储存思维的成果。思维的高度发展和语言关系密切。
思维可以离开语言,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全人类共通)
思维对语言的作用:语言的词句意义是思维赋予的,语言所具有的关系与逻辑思维活动模式契合。
语言和思维属于两个不同范畴
思维规律是逻辑,语言规律是语法。
有些话合逻辑户不合语法,反之,有些话合语法不合逻辑。
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大脑功能——思维能力没有民族性,正常的人无论属于哪个民族,进行思维都遵循同样的规律。如概念(用词表达),判断(用单句表达),推理(用复句表达)
思维方式上,各民族存在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词汇、语音、语法)和思维方式的民族特点上。
幼儿语言习得(语音,词汇,语法,语用)
语言获得
7个月-4岁(临界期):掌握音位
词汇获得
1岁:开始使用词汇交流(早期出现词汇意义泛化或窄化)
3-4-5岁:词汇量飞跃发展(普通名词→专有名词→动作词→修饰词→功能词)
语法获得
1岁(独词句阶段):依赖语境,结合动作,用词表达句子意思
1岁半(双词句阶段):关键,开始组合语言
2岁(电报体阶段):出现超过双词,少使用关联修饰语句子
2岁半到5-6岁(复杂句阶段):出现复杂单句和复句
语用获得
语言意图和交际意识
运用语言交际
面对语境使用语言
根据不同语境选择不同词汇
话题保持能力和礼貌调节能力
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第二章 语言的性质: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的符号性质
语言和言语
含义区分
语言: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是由有限的材料和有限的规则组合而成的。
言语:运用语言的行为(说)和结果(话),具有一定的个人因素,因人而异。
关系
联系
语言存在于各式各样言语中,是从其中概括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对语言系统的运用
区别
全民性与个人性:语法规则的全民性和个人语言的独特性
抽象性与具体性:语言抽象,言语具体
有限性与无限性:语法规则有限,言语无穷
语言和符号
符号
定义:用来指代某种事物或思想的标记
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社会约定俗成以指称现实现象。其形式和意义是不可分离的、一般性的,没有本质上和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
构成:标记者➕被标记者
性质:标记性,可感性,人为性,强制性
征候: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传递的某种信息,可以通过它自身的物质属性来推断。都与它们所隐含的信息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语言符号
特点
任意性:音义结合随机,社会约定俗成
强制性:一经约定不改变
线条性:依次出现,不能立体
语言符号、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语言符号与心理现实的关系
编码角度:语言符号与心理现实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
解码角度:语言符号“指称”离散化了的小块心理现实。
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编码角度: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的关系是相互的。
解码角度:语言符号的意义在指称心理现实的同时,也反映了人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
以心理现实为中介
“客观现实转化为心理现实→为语言编码提供材料→人的认知水平提高→客观现实更多地转化为心理现实→为语言编码提供新材料→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
底层(语音层):音位-音节-音步-停延段-语调段
上层(音义结合层):语素-词-词组/短语-小句-句子
语言系统的二层性
是语言系统最重要的特点。语音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音义结合层的最小单位。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根本关系)
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线性组合起来的关系(横向)
结构关系偏正,主谓
聚合关系:组合关系的具体运用。在组合结构中具有相同的作用而成为一个聚合,这只是语言符号单位的一种聚合关系(纵向)
词类名词,动词
第三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的概念和属性
语音的概念
语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
语音和一般声音的区别
语音与语言的意义紧密联系。
语音具有系统性:有秩序
语音具有社会属性(本质属性)。
语音的属性
生理属性: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
物理属性
物理四要素(声音,语音):音高,音长,音强,音质(音色)
音高:振动频率快慢
音强:振动幅度大小
音长
音色(本质特征):音波形式
发音体不同
发音方法不同(拉弦,弹拨)→(颤动声带)
共鸣腔形状不同(京胡,二胡,板胡)→(圆唇,不圆唇)
社会属性
语言形式与意义的结合约定俗成,取决于不同社会习惯
双向多选
语音具有民族和地方特征
方言,国语
语音被地缘赋予不同社会价值
民族共同语,粤语兴起
第二节 音素,字母和音标
音素
定义:从音色角度划分出的最小语音单位。
一个音素代表一个音质,一对一固定关系。
分类:元音,辅音
元音及其发音
定义:呼出气流不受口腔部位阻碍而发出的音。
分类(共鸣腔形状)
舌面元音(左右八个基本元音)
舌尖元音(普通话不圆唇,无法单独发出来)
卷舌元音:er
辅音及其发音
定义:呼出气流受口腔部位阻碍而发出的音。
分类(阻碍的发音部位)
声门辅音
舌面辅音
舌面前辅音
舌面中辅音
舌面后辅音
舌叶辅音
舌尖辅音
舌尖前辅音
舌尖中辅音
舌尖后辅音
齿间音
唇齿音
双唇音
分类(发音方法)
阻碍方式:塞,擦,塞擦,颤,闪
气流是否通过鼻腔:鼻音,口音
声带是否振动:清音,浊音
气流强弱:送气,不送气(塞,塞擦)
特殊情况
半元音(零声母,齐齿呼,撮口呼,yan,yuan):声带颤动响亮(元音),又略带摩擦(辅音)
腭化辅音:加[j]
唇化辅音:伴随圆唇
字母
定义:标记语音的符号
音素与字母的关系
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bpmf dtnl
一个字母代表几个音素:i
两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zh ch sh er ng
音标
定义:标记音素的符号
音标与字母的关系
与音素:音素与字母不是一一对应,音标与音素一一对应
音标在拉丁字母基础上创制,但音标和字母不是一对一的
原则: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国际音标:1888年国际语音学会制定的标记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的记音符号。
第三节 音位
音位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特点
能够区别意义
最小单位:往上有音节,一段语音,语流。
属于具体语言或方言:不同语言有不同音位系统,相同语音单位在不同语言中属于不同音位。
音位和音素的区别
划分标准不一样
自然属性(音质)和社会属性(区别意义)
音位可以依据四要素任何一个划分和归并
音素一次发音可以分辨,音位涉及一类发音
音位变体
定义:同一个音位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各个音素(不同变异形式)
分类
条件变体
定义:同一个音位在不同语音环境(条件)里相似又不相同的各个音素。
如汉语拼音表示音位/a/的五个变体,英语/p t k/各有两个变体,i的di zi zhi三个变体。
自由变体
定义:自由的出现在某种相同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
如n l不分。
归纳音位的原则
对立原则
不同音出现在相同语音环境中,可以区别意义。定位不同的音位。
班,盘,潘
一个音位下,可以自由替换的两个音素,叫做“自由变体”。
互补原则
处在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不可能出现在相同语音环境里。定位一个音位(不是所有都可以归并)
普通话里,o 和 e 是两个音素,听感不同。唇音(bpmf)和 u 介音只能和 o 搭配。例如 “我 wǒ”“国 guó”“播 bō”。否则,只能和 e 搭配,例如“歌 gē”。那么,“o” 出现的情况和“e”出现的情况,是数学里的补集。互补的音位变体称为“条件变体”。
补充第二条:语音相似性原则(音感差异)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若干因素,只有语音相似才定位一个音位。
音位的分类
音质音位(由音素承担介绍区分)
非音质音位(由音高音长音强区分)
音高区分的调位:汉语四声调
音强区分的量位:轻重音
音长区分的时位:seat和sit长短元音
第四节 音位的聚合
音位的区别性特征
定义:具体语言中,一个音和另一个区别开来的发音特征。
基本性质
语音特征是语音形式的发音特征,如送气,塞擦
音位的区别特征可以区别不同音位,如b唇音
音位的区别特征属于具体语言或方言系统
音位的区别特征属于特定音位,如只有塞擦音,塞音送气
音位的聚合
双向聚合
双向聚合是音位系统的主流,因而平行、对称也就成为音位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聚合群之间的这种平行的、对称的系列,是音位系统性的具体表现。如b。
单向聚合
少数单向聚合的单位,是语言习得中最晚习得的音,是历史演变中最不稳定并且变化方向多变的音。如l。
第六节 音位的组合:音节
音节
定义:由音位组成的语言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也是从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单位。
汉语普通话音节的结构特点
分声韵调三部分
音节结构以开音节(元音结尾)占优势
音位组合比较简单,四呼,没有复辅音(几个辅音连一起),形成音节数量较少
语流音变
含义
音位和音位在组合的时候,由于受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变化。
语流音变与音位变体的比较
①音位变体一般限于语素或词的内部,语流音变通常可以跨语素或词发生。
②语流音变只是可能出现的变化,音位变体则是在一定语音条件下一定出现的不同。
③语流音变可能是一个音位变成另一个,音位变体只能是音位内部的几个成员。
分类
①同化:一个音位受相邻音位的影响而在某个区别特征音位为整体上趋同。
顺同化:后跟前变,如cowz,looked
逆同化,前跟后变,如nan→nam
②异化:相同或相近的音在语流中接近时,因发音拗口而变得不同。
顺异化:后跟前变
逆异化:前跟后变,如粉笔
③弱化:复元音单化,前后高低元音央化,辅音表现为发音阻碍的减少,声调弱化为轻声。
清变浊:大的,哥哥
复元音单化,前后高低元音央化:脑袋,妈妈
变轻声:好吧
④脱落:音位脱落造成音节分界的变动,连读的某个音消失或两个音节并为一个音节,后者也叫“合音”。如豆腐,意思,不用→甭。
⑤增音:如天啊(哪),好啊(哇)
第四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语法的含义和性质
语法:语言的结构规则。词语的组合和聚合规则。(词法➕句法)
语法的性质
抽象性
生成性:少量排列组合生成无限。类推和递归
规约性:制约人的语言交际,具有社会约定性
二、基本的语法单位
定义: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就是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
语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造词或构词单位。
词根,词缀,词尾
词:词是造句时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法单位。
独立运用:单独成分/结构
最小语法单位:无法拆分
词组:词与词按照一定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比词大的语法单位。
固定词组
自由词组
句子: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法单位。
三、词法和句法
词法
定义:语素构成词的规则。
单纯词: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
合成词:由两个和以上词根语素构成
复合词:词根➕词根
派生词:词根➕词缀/词缀➕词根
句法
定义:词组和句子的组织结构规则。
五个分类
主谓:提出话题,做说明。(➕是不是提问)
今天星期三
述宾:支配。还有词类活用,使动意动
偏正: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定中,状中
补充:述语➕补语
讲得清,讲不清
联合:我和你
句法分析方法
成分分析法(最传统,最常用)
优:清楚显示每一个词的地位作用,便于确定句子格局,句型
缺:认为句子成分直接由词充当;主次不科学;平面化,忽略句子构造层次性
层次分析法(结构主义语法,布隆菲尔德)
二分法直到词为止。
原则:结构原则,功能原则,意义原则
优:适应面广,更好分化歧义格式
缺:切分不适合长句;只能分化显性语法结构
变换分析法(转换生成语法)
方法:移位,添加,删除
句法同义
句法多义:多个结构意义
鸡不吃了。反对的是他。山上架着炮。
语义特征分析法
发现歧义产生的原因
语义指向分析法
分析语义指向,分析联系。
第二节 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
一、语法意义
定义:词进入语法组合后由语法结构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
树→树被砍掉(主语)
分类
结构意义:反映词语间的结构关系
红太阳(修饰关系)
功能意义: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
名词动词形容词
形态意义:反映词形变化所表示的意义
二、语法范畴
定义: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聚合。
分类
①性(gender):表示名词、形容词、冠词、代词等在语法上的性别类属。
②数(number):数范畴表示名词、代词所表示的事物或现象的量的特征。数也涉及形容词和冠词,因此是语法范畴而不是语义范畴。
③格(case):表示名词、代词与句子中其他词的关系。英语中有生命的名词只有两个格,领属格和非领属格,代词分为主格、宾格、所属格。汉藏语系大多无格范畴。
④时(tense):时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的时间关系。一般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
⑤体(aspect):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或类型。如英语一般体、进行体、完成体。
⑥态(voice):又叫“语态”,也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与其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被动态和被字句不对应,虚拟动词一般不用被动句,当宾语和动词构成动作和结果的关系时一般也不用被字句。
⑦人称(person):人称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是谁发出的。
⑧级(degree):形容词和副词的性质、状态的不同程度的差比。
⑨式(modal):通过动词词形变化和相关范畴表示出来的说话人的态度。常见的有陈述式、虚拟式、祈使式等。
第三节 语法形式与语法手段
一、语法形式
定义:在组织语法单位过程中产生语法意义的形式。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记。
相对语法意义而言。如同学们,们是形式,复数是意义。主谓宾。
二、语法手段
定义:对语法形式的归纳、概括。
分类
形态手段:词形变化
形态变化的主要形式
①附加(affix):在词根上附着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词缀。
②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alternation),通过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foot-feet,wife-wives
③异根(suppletion),又称错根/增补,是用不同的词根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I-me
④重叠(reduplication),广泛用于构词法,也用于构形法。有的表复数,有的表体。
⑤重音(stress),改变词的重音位置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
⑥零形式:不改变词的语音形式,但却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sheep、beat、beset
句法手段:选词,词序,虚词
第四节 词类
一、定义
词的语法分类。按照词的语法功能划分的类别。
语法功能是词在句法结构中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的总和。(与词组合、充当句子成分、能否重叠、带宾语、着了过)
二、划分词类的标准
意义标准:名词(物名称),动词(动作行为),形容词(性质状态)
形态标准:性数格变化→名词,时体态式→动词
功能标准(句法功能):根据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给词分类。在一种语言里,凡是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出现的词,其句法功能相同,就可以归成一类。
三、词类划分的要求
意义➕形式➕句法功能
同一词类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
一个词可属于两个或以上词类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一、语言的结构类型
形态类型
孤立语(汉语)
词本身几乎没有语法意义,词与词关系靠语序和虚词
缺乏形态变化;语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
屈折语(印欧语系)
①用内部屈折手段构词,即内部语音形式的变化;
②有比较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语序灵活,一种变词语素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意义,一种语法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词形变化表示;
③词尾和词干或词根结合十分紧密,脱离开词尾,句子中词根就不能独立存在。
粘着语(日语)
①没有内部屈折;
②有丰富的词形变化,变词语素与语法意义一一对应;
③词根与变词语素结合不很紧密,两者有很大的独立性。
复综语
又叫编插语、多式综合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往往一个词就构成一个句子。多见于美洲印第安语和爱斯基摩语。
二、句法类型
SVO(主谓宾):汉英俄法
SOV(主宾谓):日拉丁蒙藏
VSO(谓主宾):阿拉伯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语言的意义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语义学:语言形式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如何与它所指代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
语用学: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说话人具体运用语言时所要表达的目的。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词和词汇
1、词和词汇
词是承载意义最基本的单位,对现实现象进行基本的分类、定名。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2、基本词汇
一种语言的词汇的核心部分,是构成语言的基础,是一种语言的词汇中最常用的那部分词。基本词是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使用频率高,稳定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的词。具有全民性、稳固性、能产性、(多义性)。
3、一般词汇
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特点是非全民常用、不稳固、构词能力弱。包括古语词、社会方言词、地域方言词、外来词、新词)
二、词的词汇意义
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语法意义:是表示语法关系的意义。某一类词所共同的意义,不和具体的概念、事物相联系的抽象意义。
词汇意义:某一个具体个体词的意义,和某一个或某一类具体的事物、事件、性质等相联系。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对说同一种语言的人来说是共同的。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词义的不同层面
理性意义:以现实现象为基础,不涉及人们的主观态度。(范围轻重集合侧重)
附加意义:主观感情(褒贬、时代感、形象感),口语和书面(文艺、科技、政论、公文色彩),象征意义
三、词义的特点
一般性:分类、归纳,把特殊、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简单的东西。
模糊性:词义所反映的对象的外延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其中心区域是明确的,但边缘区域是模糊的而没有明确的界限。词义的模糊是社会交际的需要;不是所有的词都具有模糊性,如科学术语;词组和句子同样具有模糊性,其模糊性主要来源于词义的模糊性。
全民性:词义只保留全民认可的普遍的东西。
四、词义的派生
本义和派生义
本义:有历史可查的最初意义
派生义:由本义衍生的意义
派生途径
隐喻:相似关系,如包袱→思想包袱
转喻:相关关系,如China→瓷器→中国
五、义素与义素分析
义素
定义:语言中最小的意义单位。又叫语义成分。
分类
范围义素:同类事物的相同点。如馒头是食品,动词实施者,轻盈的女子
特征义素:同类事物的个性,对范围义素的补充说明。如男性,成年,未婚→单身汉→人,用文章争论→笔战→不同观点的人
附属义素:表示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如马蹄袖→马蹄形,老大娘→尊称,见背→书面语
义素分析
步骤:确定分析对象,选准对比词群→提取共同义素→提取区别义素→二元对立分析描写
作用
简明精确的说明词义,看出词与词的区别。
突出义位组合之间关系,说明词语搭配能力。
帮助词典释义更方便科学和客观。
有助于计算机识别语义,提高机翻水平。
六、语义场
定义:具有共同义素和相互关系的一群词的聚合。如亲属义场。
组成:母场➕子场
第二节 句义
一、词语的搭配
特殊复杂的现实现象→(概括成词)→一般概括的词义→(进入句子词义组合)→特殊具体的现象。词语进入句子时往往只会凸显词义的某一方面。
词义的组合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
词语搭配的限制条件
1、语法规则
2、语义条件(受实际现象、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3、社会习惯
4、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情感色彩、语体色彩)
句义的构成
词义(主体)➕句义或句型意义(把字句)➕语气意义(感叹,疑问)➕语境意义(语用)
二、句子的语义结构
1、语法结构
句子成分在语言内的表现:主谓、述宾、述补、偏正、并列
语法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修饰语、中心语
2、语义结构
a.根据语言成分与人类经验的映像关系得出的
b.动-名关系
句子的动词和它所要求的由名词承担的语义角色构成了句子的语义结构。语义结构是更深层次的结构,表达的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关系,形式为意义服务。
3、语法结构-意义结构
语法结构对应句法成分,语义结构对应语义角色。它们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
语义角色与句法成分的关系
a.具体句子中的语义角色一定担任句法结构中的某个成分。
b.句法成分和语义角色的关联在不同语言中有共性,如主语-施事。
c.哪些语义角色可以充任哪些句法成分,不同的语言会有所不同。
语法结构与意义结构的关系
语法结构相同,语义结构相同
语法结构不同,语义结构不同
语法结构相同,语义结构不同
吃苹果、吃食堂、吃大碗、吃父母;晒被子、晒太阳
语法结构不同,语义结构相同
鸡不吃了/不吃鸡了,老头看大门/看大门的老头
三、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
句子的真值
词:表达概念。
句子:表达判断。
句子的真值
真:句义所表达的现象或事件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
假:句义所表达的现象或事件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
句义的蕴涵、假设关系
蕴含
如果:①句子a为真,句子b就一定为真;②句子b为假,句子a就一定为假;③句子a为假,句子b可以为真也可以为假。那么:a句义蕴涵b句义(a是b的充分条件)下位蕴含上位。
小张买了猕猴桃→小张买了水果
预设(语义预设,静态)
如果:①句子a为真,句子b就一定为真;②句子b为假,句子a就一定为假;③句子a为假,句子b仍然为真。那么:b句义是a句义的预设,a预设b。
张三哥哥昨天回来了/没回来。→张三有哥哥。
第三节 语用
一、语境和语境义
语境义:交际中除了由词义的组合表现出来的意义以外,还有一部分意义由环境补充确定。
语境: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情境语境:时空和物理存在
上下文语境
社会文化语境:社会常识
二、焦点和预设
焦点:特别关注新信息
预设(动态):都知道的知识。分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小明→吃了苹果→有人吃了苹果
三、会话含义(言内意外)
言不尽意:特殊的、个别的东西的复杂性难以用言词一一穷尽地表述出来,因而在所要表达的意思上留下一些空白,需要听话人凭自己的经验、体会去补充、了解。
言内意外/言外之意:说话人真正的意图隐藏在字面后,需要听话人透过字面意思来理解。往往起到婉转、含蓄、幽默或讽刺效果。
四、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分类
a.言内行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
b.言外行为(关注重点):话语的目的和意图
c.言后行为:话语达到的效果
言语行为≈言外行为(奥斯汀)
a.直接言语行为
由基本句型或施为语句明确体现出来的言语行为。
陈述句:阐述,疑问句:询问,祈使句:命令、请求,施为动词:命令、提议、承诺、宣布、祝愿等
句子的言语行为类型必须联系语境来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宣告or阐述
b.间接言语行为
现实中的话语,常常具有超越直接言语行为的其他言语行为功能。
陈述表询问:我想知道你迟到的原因。
陈述表祈使:我希望你安静点。祈使表道歉:请允许我向您表达歉意。
疑问表请求:我能用一下你的笔吗?
祈使表祝愿:睡个好觉。
c.言语行为取决于环境
”这里少了一个茶杯“——阐述/请求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第一节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外因)
社会进步,分化和统一;社会接触
同化弱化,新鲜说法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内因)
平衡状态
连锁反应
三、语言演变的特点
渐变性
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
不平衡性(略)
(1)词汇演变既灵敏又稳固。一般词汇变化快而基本词汇和构词法变化慢。
(2)语音方面,子系统音位及其聚合格局的变化很慢,音值的变化相对快一些。
(3)语法方面,词法和句法的结构规则固定不会轻易变动。
(4)同一子系统同一方面的语言现象的变化速度也可能不同。如“精见分化”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社会方言(人变)
1、概念: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2、主要特点:用词的不同。
3、语言的风格变体:生活在某一言语社团中的人还要因交际环境的不同、交际对象的差异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地域方言(地变)
1、概念: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2、划分:语音为划分依据,可分出方言、次方言、土语三级。
3、区分方言和语言:社会因素,是否有共同的文字和书面语言;语言认同的心理因素。
4、汉语方言
分区: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差异:语音差别具体分析;词汇差别表现为名异实同。
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们为亲属语言。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语系的形成是一种语言长期不断分化的结果:祖语(母语)-语族-语支、语群-语言。
汉藏语系:汉、藏缅、侗台、苗瑶四个语族。一般都有声调而无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有一类专门的类别词(量词)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1、不成体系的词汇借用
社会不同或地域不相邻,只有文化层面上为数有限的借词。
2、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的若干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的自己的核心词根,称之为语言联盟。
3、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若干民族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之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社会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上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所谓的“底层”。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通用书面语或称“官方语言”“通语”,具有高于地方土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分化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用的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因社会分化的程度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在方言或民族语言中形成外来的文读层次是另一种常见的可能。
5、“洋泾浜”和混合语
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作“洋泾浜”。如果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就称作“混合语”。混合语不常见,大多只限于海外殖民地这样特别的社会环境,属于语言接触的特殊类型。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一、借词
定义:借词也叫外来词,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分类
纯音译:copy→拷贝
音译兼意译:cool→酷
音译加注汉语语素:card→卡片
部分音译部分意译:new Zealand→新西兰
借形词
字母词:外文字母缩略式(dvd),字母加汉语语素(b超)
汉字式借形:直观
二、借词与社会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如果词语的借用数量很大,它们的语音、语法特点也可能渗入接入语言的系统而出现音位、构词规则乃至句法规则的借用。有借出去借回来的现象
借词是研究民族史、社会史的重要材料。
第三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一、语言联盟与社会
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
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有大量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如巴尔干半岛的语言联盟。
二、系统感染
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规则、结构格局方面趋同,但仍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核心词根)。也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
互协现象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遗留
一、语言替换
也称语言换用、语言融合,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经济文化地位。替换的客观条件是形成杂居局面。
三、自愿替换和被迫选择
语言融合: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四、语言替换的过程
双语现象-统一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底层:被替换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被称作“底层”。主要表现为特殊的发音习惯和地名。
语言联盟和语言替换的关系
相同:都是不同语言密切接触而产生趋同。
不同:接触的各方力量是否相对均衡。
第五节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一、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
通用书面语和地方语可以是同一民族语言风格的风格兼地域变体;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书面语具有高于地方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统一的社会。
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
文白异读是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有两个或多个有文雅/俗白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形成成系统的层次。
在大多数情况下,白读是当地语原有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文读是外来的、借助文字教育或戏曲传习而传承的通用书面语的形式。
三、外族书面语的层次
①同居一个国家,人口少的民族借用优势民族的文字和书面语。
②借用其他国家的文字和书面语。
③战争的被征服。
四、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这是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
第六节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
一、洋泾浜
(1)概念
17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也叫皮钦语,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是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
(2)特点
语音改造、语法最简、词汇较少、指称迂曲、只有口头形式。
(3)前途
随着社会条件和交际环境的变迁而消亡;
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通用的交际工具,即克里奥耳语。
二、混合语(克里奥耳语)
洋泾浜成为母语。也叫克里奥耳语。它是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永久性的混合语言。
与前者共同点
都是“远征”结果
临时➕缺乏有效通用语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一节 语音的演变
一、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凭借)
1、方言和亲属语言
尖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zcs
团音: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jqx
例:苏州话(分尖团)-上海话(清音不分尖团,老派的浊擦音还分尖团)-宁波话(不分尖团,但有两读)→合流的先后与发音方法有关,清音和浊塞擦音先合流,浊擦音晚合流。
2、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
例:①a、e、i的读音;②韵脚;③形声字。
3、古代借词
(1)借入(汉音对译梵音,佛陀-buddha)
(2)借出(隋唐时期,日、朝、越的汉语借音“鸡”“饥”韵母不同,声母[k])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演变机制
语音的变化有很强的规律性的特点
①条件性;
②时间性;
③地区性;
④系统性。
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差异之中存在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祖语”的方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
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规则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这两个互有联系的方面。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主要有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与语法化等。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词序的改变
(1)印欧语“宾-动”的句法特点,关系从句在主词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
(2)汉语词序。作宾语的代词由放在动词之前变为放在动词之后。正偏→偏正。句法结构中从句出现后置情况。
二、聚合类的演变
1、主要表现: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增减。
2、汉语的语法聚合规则变化
(1)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出现量词。
(2)出现构词词缀和表示类似体意义的专用语素(着了过)。
三、类推
1、概念:语法中有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2、例子:①古英语数的变化;②不规则的形式规范化(swollen-swelled);③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到后置。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演变
从演变结果看,词汇有新词产生、旧词消亡和词语替换,词义有扩大、缩小、转移。从演变原因看,词汇和词义的演变都与社会的变化有关,与系统内的聚合或组合关系有关,也与一个语言内部语音、语法等其他子系统有关。
一、新词产生、旧词消亡和词语替换
1、新词的产生
2、旧词的消亡
①旧事物的消失
②词汇系统的变动
③认识的变化
3、词语的替换
(1)特点:只是改变某类显示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或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2)原因:社会生活、语言系统内部(单音节变为双音节解决同音词问题)。
二、词汇演变与语言系统
1、词语替换与词语聚合群的关系。
2、创制新词的方式,与语音、句法等其他子系统以及不同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也有关系。
如:词汇-语音子系统。两个阶段:以词形内部交替的单音孳生法为主;南北朝开始单音词根复合法。
三、词义的演变
1、演变的结果
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
2、演变的原因
现实现象的变化、词义聚合和组合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