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前十章重点知识点概要
编辑于2019-05-15 03:08:29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主体
含义
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参与或者间接影响政策制定、执行、监控、评估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分类与构成
国家公共法权主体:国家机关(立法、司法、行政)、
社会政治法权主体:政党、公民、利益集团
社会非法权主体:新闻媒体、黑帮等
数量上:政治领袖、个人、公务员、国家机关、政党、利益集团、官僚集团、智囊团、大众传媒
立法、行政、司法、政党、执政党、非执政党、大众传媒、公民及选民、智囊团、利益集团、官僚集团、政治领袖、
主体多元化
子主题
功能
政策制定:问题确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最终确定
执行:分解、准备、试点、局部优化、全面推广、总结反馈
监控:监控标准、衡量绩效、信息反馈、、纠正偏差
评估:制定标准、分析信息、处理结果、撰写报告
公共政策客体
含义:公共政策处理的问题及发生作用的对象
分类
事
分类
问题的内容与实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经济:初次分配、再分配
直观:结构良好、不良
是否为实体:实体、程序
问题:1.改变与目标及期望状态不符的现实状态2.改变妨碍特定公众利益实现的物质条件3.政策成本
人
分类:全体成员、区域、特定、受益、受损、顺从、抵触。观望
目标群体:直接作用或间接影响的公众、受到政策管制约束的成员
影响目标群体利益的要素:政策本身(内容、程序);人为(政策主体、目标群体)
政策制定
定义:针对某个政策问题提出、论证、并抉择解决方案的整个过程,一般包括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方案评估、方案论证、方案抉择几个关联的环节。
基本原则:宏观(国情、整体效益系统性原则、社会公正及利益补偿、审时度势)、微观(信息原则、预测性、兼听)
影响因素:制定者、政党、利益集团、公众、专家、媒体、制定体制
动态过程
目标确立:明确性、可行性、协调性、前瞻性、规范性
要求实事求是、独立思考集思广益、创新解放思想、设计尽可能多的方案
方案设计:轮廓设计(合目的性、创新性、创新性、排斥性、细节设计)、不同主体参与
方案评估与论证(综合评定提供科学依据)
基本内容:价值论证评估、可行性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
评估标准:政治价值、成本效益、伦理道德
其他问题:与政策目标一致、充分发扬民主、反可行性论证、思想上提高认识
方案抉择:方案对比(成本、效益、风险对比、时间因素)、规则(全体一致、多数抉择、赞成投票、淘汰投票
公共危机
含义: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社会秩序等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景下,需要由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系统做出决策加以解决的事件。(危机具有危害性、突发性、紧迫性、公众性)
生命周期:危机酝酿阶段、爆发、扩散、处理、恢复与后遗症
危机管理:个人或组织为预防危机发生,减轻危机发生所造成的损害,尽早从危机中恢复过来,或为了某种目的让危机在有控制的情况下发生的=,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和已经发生的危机所采取的管理行为。
危机中的政策困境
公共危机、社会公众与公共政策之间关系:1.危机与政策(危机对政策有效性提出挑战) 2.危机与公众(促进公众参与,增强危机意识) 3.公众与政策(政策服务于人,对人负责,人民依赖政府)
危机对政策制定的促进:1.形成了政策制定的客观情势,导致了强烈的公民诉求 2.要求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回应措施 3.加快了政策进程,促进执行力度 4.大众传媒的影响
政策困境:1.政策制定角度:危机是政策形成的障碍 2.执行角度:增加了变数(不利:不完善、无保障; 有利:力度大、决心与能力凝聚力强) 3.产生的效果看:成功的政策提高地位,促进政策合法性;失败则相反)
政策能力的提升与政策创新
政策制定过程改进:政策问题诊断能力提高、议程安排的改进(问题有个人偏好、负荷过重)、方案创新(有备选方案)。强有力的执行能力、有效的政策学习(获取新信息,知识增长)
危机决策方式变革:更新决策观念、提高决策者素质、增强复杂化处理能力、善于集中力量处理主要问题
危机管理体系建立:(我国2003年非典)1.全面整合的模式与战略 2.时间序列划分:危机预警、准备、识别、隔离、管理、处理善后并从中获益 3.组织行为划分:政府效能、媒体作用、应对网络、法律原则 4.决策过程划分:程序化与非程序化决策
政策失效
含义:决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抵触,不能完全按照决策方案的设计来执行下去,决策执行结果不同程度上偏离预定目标。
表现形式:政策表面化、政策扩大化、缺损、替换、贪污
原因:1.政策失灵(制定失误。缺乏科学性与依据,信息不充分,标准难制定,缺陷难优化) 2.本身缺陷(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不严密、不配套) 3.执行上的偏差(执行者素质缺陷,宣传不当,利益冲突) 4.效果的不确定性(滞后,牵制冲突,利益集团与政府博弈) 5.公权力腐败
对策:1.规范政策制定 2.提高相关人员素质 3.搞好政策落实 4.建立有效的政策控制机制 5.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 6.健全政策执行的体制环境
政策执行
定义: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监控等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过程:1.执行准备(人员组织准备、制定行动计划、筹备物资经费、制定必要的制度管理)、2.政策实验(小范围推广)、3.宣传、4.协调、5.监督
方式:行政(约束力强制力,但一刀切影响积极性及监督有效性)、法律(强制、稳定、约束、科学、客观)、经济(财政手段、货币手段)、思想诱导
有效性
影响因素:1.政策本身(权威性、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稳定性、连贯性、具体性)、2.机构(机构的层级及幅度、命令与服从体系、分化与整合)、3.人的因素(执行者、相关人员)、4.政策外(经济、社会等)
应具备的条件:1.适宜的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心理)2.良好的适用主体(顺从接受)3.完善的执行机构(合作、协调、积极、创新)4.正确的执行策略5.与其他政策关系
改善执行:1.优化主体人员及组织2.完善执行方法和程序3.畅通的信息沟通4.加强控制机制
政策问题
定义:社会内部矛盾所妨碍全体或部分社会成员正常生活及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所共识需要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社会现象
问题的主客观性
客观:客观存在性,相互关联性、层次性、动态性
主观:价值观、人为性、知识结构
问题的确认
主体不同:决策部门、执行部门、信息机构、政党、利益集团、公民及媒体、专家学者
确认条件:客观情势存在,强烈公众诉求、在政府部门职权范围内、明显政策需要、问题影响范围广程度大
角度、过程及方法
角度:市场失灵、政策失败
过程:问题察觉、描述、分析、界定
方法:多角度、透析。。。
政策议程
定义:提上公共部门议事日程、公共部门正式决定讨论和研究,并准备如何有效解决的过程
启动与决议
启动:内在(自然灾害等)、外在(战争等)、重要因素(利益集团、政治权力等)
决议:主体(立法、司法、行政)、方式(集体决定、个人决定)
确立条件、途径、模式
条件:问题本身、政治领袖、媒体舆论、利益集团
途径:立法、行政、司法、领袖、社会公众、灾害危机、国际组织
模式:外在、内在、政治动员
信息处理
电子政府:用信息技术重组政府部门,增强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促进政府办公自动化、网络化与信息全面共享,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与决策科学性,改善公共服务,实现面向公众、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化政府。
信息走样原因;决策者主观臆断,有色眼镜;传递中走样,下级对上级封锁,媒体误传;决策者为顾全大局
信息走样方式:1.剔除自己认为不合理的,政策失去棱角2.随意增删内容,个人主义3.随意改变强度4.断章取义,只留下自己感兴趣与有益的
信息处理规范化:畅通的信息渠道、完整的程序、标准、科学的方法
定义:公权力主体制定和执行的用于确立和调整广泛关系的行为规范(5个要点:公权力为主体、对适用主体具有约束力、欲达到的目的或者目标、执行行动、一定的声明或者宣示
与公共政策分析区别:主体、责任、选择
特征:问题复杂化(相关性、多重性、动态性、政治敏感性、科学与艺术二重性、知识多学科及跨学科性)、主体多元化(同公共政策总体分类)
价值选择:直接利益、间接、现实、未来、形式、内容
价值标准:政治公正、经济效益、可行性、实践检验
政策分析过程:问题、目标、方案、模型、评估、效果、环境、信息
社会效果:直接、附带、意外、正面、负面、结果分析、效益分析、效力分析、评价标准
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国内、国际、区域、自然
基本系统优化:主体多元化、目标群体社会化、环境包容化、政策确认规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