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如描述的方法中日记法 是一种记录连续变化、新的发展或新的行为的观察方法。(需要对观察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即纵向记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思维导图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
描述的方法
日记法
涵义:是一种记录连续变化、新的发展或新的行为的观察方法。(需要对观察对象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即纵向记录)
要点
观察对象的年龄、观察时间、地点、环境
记录该幼儿的发展、变化和新的行为
观察记录幼儿的行动时,应抓住细节
记录幼儿的行动和相应的表情
优缺点
优点
详实性--充分记录儿童的真实行为表现
广度性-既有行为发生当时的情形,又有后续的行为
永久性一记录材料保存时间长
个别性--常用于个案研究
缺点
研究对象缺乏代表性,观察易带主观倾向性
观察的案例有限
易受偏见影响
长期持续记录,费时费力
日记法是研究儿童发展最早采用的一种方法
轶事记录法
涵义:是观察者将自己感兴趣的,并认为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儿童行为和反应,以及可表现学前儿童个性的行为事件,用叙述性的语言随时记录下来, 供分析儿童的行为所用。(要有主题,感兴趣的,对话)
操作方便灵活
具有翔实性
具有一定广度
方便翻阅分析
干扰正常的师幼互动
事后回忆记录容易导致记录内容与事实存在出入
判断容易受到个人主观偏见影响
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样本代表性不高
运用
尽可能快速地将事件记录下来
所记录的资料要客观、准确和完整
有其开始、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尾的完整的内容
尽可能运用正确的词汇和文字进行记录
形式上是叙述性的,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记录
观察者对儿童某一特定的发展范围有兴趣,因此 只要记录和这一范围有关的事件
不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发展范围进行记录,而是一些特别的儿童
是开放性的观察方法
不注意单一幼儿或团体,不受限于新行为
实况详录法
涵义:是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小时或半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持续不断地、尽可能地记录被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动作表现。
内容具有翔实性、永久保存性和一定广度
观察人数不受限制
有利于幼儿园课程的评价
对观察者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耗时耗力
采用设备辅助观察会增加采察费用
处理资料的难度较大
观察记录要详细、全面,观察者要以描述性的方法去记录行为
观察时使用摄像机或录音机
一般连续记录的时间最多在一小时左右
是完全客观的记录,不要加上自己的主观意见和评价
不仅在其对于行为的记录非常详细,而且对于行为发生时的背景情景和场所,以及行为发生的先后顺序,都有详细的记录
完全是以描述性的方式记录
推断不在观察时作出
样本描述法
涵义:样本描述法是一种详尽的,连续的,对顺序性的行为及当时的情境的描述。观察者必须根据一些已决定好的标准去观察、记录他们看见的 所有事情及行为发生时的状况。(制定标准,前因后果。这种方法用得非常多。)
优缺点:与实况详录法非常相似
需要有比较精确的细节部分的记录
必须有预先决定的标准
观察者不能与活动
可以和事件取样法等方法结合运用
要详尽地进行记录
取样的方法
时间取样法
涵义: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时间间隔:规律性间隔,随机性间隔)
适用时机
相同类别的行为
出现频率较高的
准备阶段
确定观察的目标行为
给出相关操作性定义
选择观察对象
设定观察时间:现察时距、时距间隔、观察次数、观察的期程
制作观察量表
观察过程
认真观察(严格按照规定时间)
客观记录
记录方式和资料呈现
检核
计数
符合经济效益
减少了观察者在判断和推论上的变异性,观察者之间的信度因此提高
能结合不同的记录技巧(可同时使用符号记录表和描述性记录表的方法)
方便统计和分析个人或群体的资料
仅限于研究出现频率较高的外显行为和事件
只适用于观察外显的行为
无法获取行为的详细资料
事件取样法
涵义:以选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记录事件的来龙去脉,包括说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等详细信息的研究方法。 (包涵背景,起因,内容,做什么说什么,结局,影响。)
想获取特定事件或行为发生时频率次数或强弱
探讨幼儿的反社会行为
主要特征
容易了解事件及其发生的脉络
有益于深入挖掘,探究某一事件或行为
配合事前的填密计划,资料信息易聚焦
确定所要观察的特定事件或行为
给出相关操作性定义,并了解所要研究行为的一般特质
行为范畴
行为类别
行为定义
选择观察情境
选择记录方式
观察并记录
省时
对行为及事件发生、变化、终结的情境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实用,可以用来研究各种行为和事件
可以研究行为和环境的关系
符号记录法的立即性及文字记录法的完整性
缺乏质量的稳定性
终端行为的连续性
无法保持行为的完整性
容易忽略其他资料
不便于分类和得出结论
评定的方法
行为检核法
涵义:又称清单法、检核表单法,依据观察目的、情境特性和观察者的特性等,事先将一系列行为项目进行排列,并标注关于这些项目是否出现的两种选择,供观察者在观察现场判断后逐一检视幼儿行为表现。
能明确地了解或定义目标行为
欲了解行为在特定情境下的发生状况
必先事先设计好行为检核表
观察者的选择度高
行为需推断的程度低
多采用封闭式填答
确定观察目的,列出重要项目
定义并列出目标行为
依照逻辑组织目标行为
拟订并完善记录表格
实际观察与记录
分析记录结果并解释
容易使用
操作起来简易便行,可综合、可比较,可作量化处理、节省理察者的精力和时间
能用于不同的情境
便于收集观察者希望得到的信息
可用来诊断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可用来测量教育干预后产生的效果
适用范围较广,可与其他观察方法结合使用
缺乏详细的情节和背景资料
观察信度受到质疑
等级评定法
涵义:用等级评定量表将所观察的行为事件数量化、用数量来判断行为事件在程度上的差别,评定者根据实际情况在量表上适合的数字或相应的点上标记号。
更详细的描述出目标行为的程度
能力或技能方面的指标清晰
类型
数字等级量表
图形量表
标准化量表
累计点数量袋
强迫选择量表
比较方便设计和使用
方便进行统计分析
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可以核查个人感知和现实之间的一致性,即先对儿童进行评定,然后再做实际观察
可用于比较个别差异
对结构化的要求比较高
若不与其他方法一起使用,可能会遗漏一些数据
评定时容易带有主观偏见
制定
描述的语句应尽量简单,明了,尽量使用短而容易理解的语句
确定用语和提示都与被评定的项目一致
表述用词严谨清晰
使用
明确等级评量表的适用范围
尽量避免观察者自身的主观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