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心静脉置管
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介绍了气胸、出血或血肿、管道堵塞、管道脱出或移位、局部红肿/滲液/感染、空气栓塞、血栓、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知识。
编辑于2023-10-27 21:05:22中心静脉导管
气胸
原因:中心静脉穿刺进针过深,可扎入肺脏造成外界气体进 入胸腔内压缩肺脏,而引起呼吸困难的表现。
临床表现:(一)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不适。 (二)胸腔穿刺抽出气体。
预防措施:(一)操作时摆好体位,肩部最好垫薄枕,操作者解剖位置要清楚,严格按体表标志选点。 (二)由有经验者或主治以上医师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生病人感觉胸闷、憋气, 应立即退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拍床边胸片。 (三)操作后在一、二天内都应警惕,做动态观察有问题及时做必要的检查和处理。
处理措施:胸片证实气胸,应及时处理,可以穿刺抽气,必要时做胸腔闭式引流。
出血或血肿
原因:操作者技术不熟练,定位或穿刺方法不正 确,短时间内在一个穿刺点重复多次穿刺 造成血管壁破裂,周围的动脉和神经的损 伤,因而出现皮下出血、渗血 血肿,以 及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的形成。
临床表现:(一)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皮下肿胀、边界清楚。 (二)严重者、穿刺点走位皮肤青紫,肿块边界不清,肿胀加剧。 (三)患者局部疼痛、灼热、活动受限。
预防措施:(一)由有经验者或主治以上医师进行操作,避免一个部位反复穿刺。 (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病人应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血、血肿。 (三)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防止因病人活动后脱管引起出血。 (四)穿刺前实验室检查患者凝血功能,并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处理措施:(一)对发生血肿的患者,尤其误穿动脉时,应持续加压,直到血肿不再加大,注意压力 适当,对颈内静脉压力过大会压迫颈动脉导致心脏骤停,锁骨下静脉加压效果不佳。 禁止热敷。 (二)穿刺点发现渗血,局部加压按压,及时更换敷贴,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管道堵塞
原因:(1)输注脂肪乳等大分子溶液后未用生理盐水冲管,药液 沉积于管壁造成管腔堵塞。 (2)输液结束后未按规定用肝素封管或封管方法错误,导 致回血在管腔内形成血凝块而堵塞管腔。
临床表现:(一)完全堵塞:接输液后液体不能输入,回抽无静脉回血,轻推之 有较大阻力感,导管未见脱出。 (二)部分堵塞:液体输入速度减慢,抽回血不畅,推之稍有阻力。
预防措施:(一)加强置管评估和维护质量控制,规范和统一维护手法。 (二)正确应用“A~C~L”导管维护程序。(A:导管功能评估;C:冲管;L:封管) (三)随时观察导管通畅情况。 (四)防止导管折叠、打折。 (五)合理选择封管液及液体量。 (六)尽量不要在中心静脉导管抽血,间断输液及每次输液(血)前及治疗结束后,输注黏稠、高 渗、中药制剂、抗生素等对血管刺激较大的液体后,应冲洗导管;降低堵管风险。连续输注 的药物不相容时,应在两种药物输注之间进行冲管,以免产生沉淀堵塞导管。 (七)非导管因素的堵管预防:精密输液器的应用、输液接头的选择、高浓度药物及药物配伍禁忌 时导管的维护等。
处理措施:确认导管堵塞先回抽血液,如能抽出血凝块,再缓慢推注,有阻力时禁止继续推注立即拔管,如推注较通 畅可继续使用。
管道脱出或移位
原因:脱管多因贴膜粘度降低、无意拽拉、体位改变等原 因导致。
临床表现:(一)管道脱出移位。 (二)患者穿刺部位、管路连接处有液体漏出。 (三)管道移位时,外漏长度与置管时不符。
预防措施:(一)加强宣教,适当镇静、制动预防。 (二)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 (三)妥善固定中心静脉置管。 (四)更换敷料时应向心性揭开敷料。
处理措施:确认管道脱出移位应立即拔管。
局部红肿、滲液、感染
原因:(1)置管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或所用物品未能保持严格无菌。 (2)穿刺部位被汗液、尿液、粪便污染换 药不及时;所连接的输液器具更 换不及时。 (3)年老体弱、婴幼儿、放化疗患者、器 官移植、应用免疫抑制剂等身体抵抗 力低下的患者,置管后易发生感染。 (4)长期置管。
临床表现:(一)穿刺部位皮肤有红、肿、硬结,严重者有脓肿形 成,面积2cm以内,个别患者会出现全身症状, 如高热。 (二)血液培养有细菌生长。
预防措施:(一)严格无菌操作。 (二)保持穿刺点敷料清洁、干燥,使用3M透明贴膜每周更换,普通敷料每日更换,若敷料潮湿、污染,应及时换药。 (三)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 (四)碘伏消毒直径均要在15cm以上(大于所选择敷料的范围),络合碘消毒后要充分待干,盐水或者酒精充分脱碘。 (五)每隔24h更换全套输液装置。 (六)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根据病情,留置时间越短越好,一般为7天至14天。 (七)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通过皮肤与血管之间的开放窦道逆行侵入,造成感染。
处理措施:出现感染征象时及时拔管,并做导管尖端培养。
空气栓塞
原因:(1)所连接的输液器内未排尽气体或输液器密闭不全;输液 过程中输液管脱落或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导致气体进入; 输液结束封管时未用肝素帽塞住针头,致使气体进入体内。 (2)当患者处于低血容量状态时,穿刺前又未取头低位,穿刺 进入静脉后一旦注射器脱落与大气相通时,随着心脏的舒 张而将空气吸入心脏。
临床表现:(一)患者突感异常胸闷不适,胸骨后疼痛,眩晕,血 压下降,随即呼吸困难,严重发绀伴濒死感。 (二)听诊心前区有持续、响亮的“水泡声”样杂音, 重者因严重缺氧而立即死亡。
预防措施:(一)输液前排尽输液管内空气:输液中,严密观察输液情况,发现输液管腔内有气泡,及时排出;输注完毕后及时更 换液体或封管。 (二)连接输液装置(螺旋接口)时,注意检查空气必须排尽,各接头衔接紧密,并妥善固定。
处理措施:一旦发生空气栓塞,立即使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同时夹紧开放导管,抽吸开放的管子可将聚集在右心房或其上的空气抽出, 并给予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
血栓
原因:(1) 药物因素:长期输液治疗,特别是对抗肿瘤的化疗药物,会对血 管形成较强烈刺激,诱发导管相关性血栓。 (2)患者因素:长期卧床、大型外科手术、癌症、肾功能衰竭等患者 中,血液中的促聚集和促凝因子数量明显增加,易诱发导管相关 性血栓。 (3)导管因素:置入患者血管内的导管材质也有影响,聚乙烯、聚氯 乙烯材质导管可能对血管造成损伤,并激发感染。 (4)医源性因素:穿刺、导管头位置不正确、未能应用肝素封管等情 况,还可能与空气进入导管腔、管路扭曲有关。
临床表现:血栓会造成静脉回流受阻,因而导致同侧肢体 的肿胀和疼痛,严重的血栓脱落还会发生肺栓 塞,可以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
预防措施:(一)对锁骨下和颈静脉没有禁忌症或困难(如皮肤感染,气管切 开,躁动不合作者,明显的畸形,穿刺困难,穿刺失败等) 时,首选穿刺部位。 (二)当输液完毕时,进行封腔处理。 (三)输液前,回抽中心静脉置管,需先抽回血并将血液弃去, 确认置管通畅,不可强行推注。 (四)股静脉穿刺置管者适当活动肢体,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成。 (五)尽早拔除中心静脉置管。
处理措施:(一)拔除导管。 (二)抗凝治疗。
深静脉血栓
原因:中心静脉置管后,所埋置的静脉鞘管可 以对静脉内皮细胞造成损害,因而在鞘 管的周围以及血管腔内形成深静脉血栓。
临床表现:血栓会造成静脉回流受阻,因而导致同侧肢体 的肿胀和疼痛,严重的血栓脱落还会发生肺栓 塞,可以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
预防措施:(一)中心静脉导管封管后再次输液时,需先抽回血并将血液弃去,以免形成血栓。 (二)股静脉穿刺置管者适当活动肢体,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三)拔管时用20ML注射器抽吸10ML生理盐水连接导管后一边回抽一边拔管,尽 可能抽出附在血管内壁的栓子,防止血栓脱落。
处理措施:(一)拔除导管。 (二)抗凝治疗。
CVC(颈静脉、锁骨下静 脉置管)拔管窘迫综合征
原因(1)空气栓塞和血栓。空气栓塞是中心静脉拔管 窘迫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2)神经刺激。颈内静脉拔管后按压用力过度。 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可引起心率下降、 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以及外周血管阻 力减弱。导致血压下降、 发生CVC拔管窘迫 综合征。 (3)其他。心搏骤停多发生于心脏结构异常者,如 果患者自身有严重的心脏疾病或者自身存在电 解质紊乱等,也会成为CVC拔管窘迫综合征的 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一)患者可出现胸闷、气促、意识丧失、血压血糖均正常。 (二)患者拔管后突发面色苍白、出冷汗伴随意识丧失,心跳增快。 (三)拔管后出现头昏眼花,面色苍白,心动过速或过缓、胸痛、 气促等症状。
预防措施:(一)拔管时,患者采取仰卧位或头低脚高位。 (二)指导患者屏气,拔除导管时应患者屏住呼吸,目的是提高胸腔压力,减少空气吸入的危险。 (三)拔管时,动作轻柔、匀速。 (四)拔管方法正确,拔管完毕应轻柔按压穿刺点,预防出血及空气栓塞。 (五)采用无菌密闭式敷料覆盖24小时。 (六)拔管后患者应卧床休息30分钟,以保持稳定的中心静脉压和胸腔压力。 (七)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知识宣教,告知患者无菌密闭料应在24小时后去除。拔管后,不要立即 做剧烈的运动、剧烈咳嗽、大笑、深呼吸、不要按摩穿刺点等。
处理措施:平卧,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然后开放气道,保证呼吸道通畅。